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资政史鉴·处世卷
资政史鉴·处世卷

资政史鉴·处世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编委会主任,叶选平总主编;邢贵思,戴逸副总主编;周溯源,和宏明本卷主编;周杏坤,梅大圣本卷副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010028915
  • 页数:1269 页
图书介绍:
《资政史鉴·处世卷》目录

序………………………………………………………………………李瑞环 3

前言……………………………………………………………邢贲思 戴逸 周溯源卷首语………………………………………………………………………梅大圣 周杏坤第一篇 事上忠信导读 3

目录 3

回避荣宠(51 7

人能以忠信诚亲近之 11

第一节 贵忠尚信 11

人主贵正而尚忠 12

主精明于上 官劝力于下 13

义德厚则号令行 14

人君须察“六反” 15

和协忠臣则国家兴 17

为官须心正 17

上下合力而大业成 18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19

君主无能 国有祸乱 19

君臣以诚论事 20

国家大事询问大臣 21

明君当知错必纠 22

纳忠言利于行 22

宽宏大量纳忠言 23

仁宗悔悟释二女 24

刘备失言笑陪礼 24

开言路 奖进谏 25

不纳忠言酿恶果 25

大臣忠烈 唐太宗招引其子弟 26

刘仁轨谏爱民得升迁 27

魏徵谏奢纵获恩赐 27

谷那律谏游猎受奖励 27

弄威权张防被流放 28

伤善蔽美、诽谤中伤者须严惩 28

行六正则荣 犯六邪则辱 30

第二节 鞠躬尽瘁 30

忘我工作 不图享受 30

子贡尊仲尼 32

礼仪法规 计算度量 32

安邦治国系心间 33

危难不失君臣礼 33

舍小家为国家 33

襟怀坦荡 为国让贤 34

忠于职守 以身殉法 35

劳苦不夸耀 有功不居功 36

赤胆忠心 为君献“三善” 37

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 37

不愚君 不胁君 37

宋濂事君无一言之伪 38

识君臣大义 不欺幼主 38

不惜生命 舍身救主 39

心以守志 仗义事君 40

事上不二 死战殉君 40

心怀大义 不忍害忠良 41

事新君不忘丧君 42

姚思廉不惧兵刃明大节 42

韩延徽心在契丹 43

贞不绝俗 44

苑亮以节报家主 44

竭尽心力报家主 45

人臣不废事君礼 46

务引其君走正道 47

第三节 刚直犯颜 47

竭诚进谏为国家 48

要犯颜谏诤 48

不要谄媚君主 48

立新君不以国为私 49

周公诫成王不可逸豫 50

事主要敢讲真话 51

吉顼为主除弊政 52

勿奉承 要直面君王之过 52

陈利害 谏尾大不掉 53

析事理 劝上罢兵 54

不识忠臣 以死而激之 55

不行正道 犯颜以抗之 55

赤胆正色匡昏主 56

仗义直言救忠臣 56

大义凛然 勇禁主上营私 57

为国上书 从容就义 58

犯颜强谏 惨死狱中 59

犯上言事成“三光” 60

耿耿忠心 慷慨尸谏 60

倔强耿直 言辞激切遭斥责 61

弹劾贪官降三级 61

巧言善谏 补缺拾遗 62

第四节 机巧婉谏 62

婉谏开茅塞 63

机敏答上问 63

深谋远虑 为君市义 64

巧进贤士醒君王 65

晏子笑释景公忧 66

中旗纵论天下势 67

触龙婉劝 太后以己子为人质 68

戏谏先主 简雍救无辜 69

史黯深察 赵简子按兵不动 69

善讽神宗 沈括除民忧 70

统勋婉言 高宗知错 71

皇后妙谏 太宗气消 71

面授机宜 李诵谨慎 72

入情入理 太后醒悟 72

应轸施计 百姓幸免勒索 73

韩昉雄辩 高丽如约进誓表 73

郭文训虎譬喻 75

以雨进谏 刘基劝主释囚徒 76

借医为讽 世祖雅量纳忠言 76

李郃用心 太守免祸 77

为人臣须救国 78

第五节 大节报国 78

孔子不敬不知亡国之人 78

忠臣宁死不卖国 79

枕戈待旦 光复神州 81

死守城池 张巡英勇就义 82

国亡 五百将士投水殉节 83

抗拒叛逆 师道与城共存亡 83

城陷 全城百姓自焚不屈 84

李芾失潭州 壮烈捐躯 85

刘锐守文州 举家殉节 85

左懋第拒降赴难 86

击降臣 唐琦从容献身 87

效先进 傅冠恪守节操 88

英勇抗英 不畏强暴 89

史可法修书明志 90

张煌言杀身成仁 90

不辱使命 维护国家尊严 91

威武不屈 恪守使臣大节 92

慷慨持节 不忘君王之命 93

凛然正气 无愧金主使臣 93

深明大义 赵母固儿卫国志 94

第六节 妇女大义 94

教子有方儿忠良 94

许母赞儿死国难 95

顾母诫子守忠节 96

程氏教子立大志 96

为国出力 妇人抗敌捐躯 97

马氏母女责励夫婿 97

绛雪舍生救百姓 98

左氏自缢 感愤夫君保城 98

谨守节操 誓死不嫁乱臣 99

谢母不屈免遭害 99

导读 103

第二篇 同僚睦和 103

将相和谐成干城 109

第一节 国事为重 信守奉公 109

国事为重 消弭宿怨 110

从政为公弃小嫌 110

将相和睦安天下 111

将帅和睦 国之幸也 112

以身退换国宁 113

为国何须分彼此 113

采取主动 弃怨修和 113

同僚受诬 相救不计安危 114

善诱纠邪 114

调解矛盾 阻止内讧 115

释理巧解争执 116

将相不和 乃兴国之大忌 116

内耗导致覆亡 117

秉公而论 待同僚不徇私见 119

第二节 与人为善 取人之长 119

实事求是 不揪小错 120

以理待人 120

同僚遇害须相救 121

危难之时应救援 121

公道论人所长 123

不拘一格 任人唯贤 124

识忠臣看为国举贤 辨贤相观用人得当 125

知臣僚才情长短 论卿相合作互补 126

知人性情论承前 识人关系谈启后 126

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127

才能与器量 128

宽容礼让 赢得称誉 129

第三节 谦恭礼让 相互信任 129

虚心求教 130

谦让受人敬 130

释尽前嫌 同僚睦和 131

比胆气 增友谊 132

尊长 132

人际关系贵在信任 133

“呷醋节帅”待人宽厚 133

患难见真情 135

第四节 荣辱与共 相知相亲 135

同侪患难与共 135

宁可不当官 不可灭人理 136

同僚相让而相亲 137

忘怨感德 137

文人相轻 出丑露形 138

文人相亲不相轻 138

纠正同僚过失有术 139

论功过与恩仇 140

上下同心卫国 边防安全无事 141

第五节 相存相依 协调配合 141

相存相依 才会成功 141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142

以树喻人劝睦僚 143

文武齐心合力 军队马到成功 143

尊贵面前不趋奉 落魄之时赠所好 144

上谦必有下尊 144

欢迎谏言的君王 144

部下离心 主子丧命 145

为人不可自负 治军更忌骄兵 145

导读 149

第三篇 体贴部下 149

臣民尽忠在于君王能施惠 155

第一节 关心疾苦 155

将领应与士卒同甘共苦 155

吴起关怀士卒 156

将领应当体恤士卒 156

将领应珍惜士卒生命 156

晋悼公赐魏绛 157

赵简子杀骡救士 157

李诉爱护士卒 158

周武帝不乘良马 158

宋太祖抚慰下属 159

抚爱士卒得拥戴 160

杨业与下属同甘苦 160

张咏体察下情 160

皇太极爱惜攻城勇士 161

官兵同甘苦 162

康熙帝抚慰下属 162

张天禄不忍独安 162

叔孙通为众儒生求官 164

第二节 有功必赏 164

君王应有功必赏 164

晋文公论功行赏 166

汉宣帝不忘邴吉之恩 167

晋文公行赏不周失忠臣 167

欧阳修奖掖后学 168

蔡谟为部下请勋 168

成吉思汗不忘勋臣 169

楚庄王宽容小过而得忠臣 170

第三节 宽容小过 170

对臣下不能求全责备 170

居上位者应宽以待人 170

陆逊善于团结部下 171

宽容无心的过失 172

昭明太子仁慈待下 172

唐太宗宽容待下(一) 173

裴肃谈如何对待罪臣 173

唐太宗宽容待下(二) 174

唐太宗宽容待下(三) 175

宋神宗不听谗言 176

唐太宗宽容待下(四) 176

宋太宗宽容酒后失礼之臣 176

宋高宗不究“朋党罪” 177

宋神宗宽以待人 177

政治失误应君臣共担 178

宽容和信赖部下 178

康熙帝不委过于大臣 179

能容众则无敌 180

第四节 礼贤下士 180

孟子论君臣关系 180

礼贤下士必得人心 181

上下平等相交 182

君王当以礼待臣 182

不以己所不为强迫他人 182

爱护士兵则无敌 183

施恩与报答对等 183

下属怀恩则无敌于天下 183

楚庄王为臣下复仇 184

视士卒如爱子 184

唐太宗礼遇下属(一) 185

楚昭王受过 185

汉光武帝善待功臣 185

唐太宗礼遇下属(三) 186

唐太宗礼遇下属(二) 186

唐太宗礼遇下属(五) 187

唐太宗礼遇下属(四) 187

李泌以死保良臣 188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 189

张飞凌辱部下而丧生 190

导读 193

第四篇 平等待人 193

君王不可以对臣下无礼 199

第一节 礼让谦和 199

礼达而民易使 199

先齐家而后治国 201

礼仪教化从宗族和睦做起 202

待大臣如手足 204

以礼服人 205

礼见于外 德在其中 205

要有善良之心 206

谦逊勤劳 206

人君纳谏 不论始终 207

平心和气 不得相互诋毁 207

不计前嫌纳谏言 208

主辱臣下社稷危 209

善纳良策得良相 209

不要以徵为羽 210

多行不义遭暗算 210

田恒爱兵 212

第二节 同甘共苦 212

知难相助 212

同心同德 甘苦与共 212

程灵洗治军 213

脱靴授士 213

与士卒同受暑热 214

天时·地利·人和 215

士为知己者死 215

攻心为上 216

深得人心 所向无敌 216

佛性平等 218

第三节 贵贱平等 218

为人处世四不可 218

脱离群体 难以保存 218

退居乡里 平等待乡亲 219

不存贵贱有别之念 219

贵不易友 220

厚待工匠 尊重劳动 220

忠诚事旧主 221

诚待敌将 222

富贵不忘故乡 222

善引纳才学之士 223

善待豪奴 因势利导 224

善交文士 224

先势利 后受辱 225

宽厚不计较 226

第四节 宽厚待人 226

胸怀坦荡 敞开大门 226

保守秘密不欺骗人 227

诚实守信 227

思物理 察人事 228

勤奖饰 激人上进 228

谨言慎行 229

不一其能 不同其事 229

侮人必自侮 230

自胜自卑 230

丑人不可嘲笑 230

幽默解嘲(一) 231

知过能改 231

幽默解嘲(二) 232

导读 235

第五篇 宽宏大度 235

晋文公弃仇安国 241

第一节 宽宏治国 241

晋悼公宽待执法者 242

赏斗怀 楚昭王宽宏有因 243

以善人为则 243

不辱下臣 终有善报 244

李渊大度释苏长 246

宽大为怀 善待反侧 246

李景遂谦让储君之位 247

元世祖宽抚新附军民 248

宋太祖诚感吴越王 248

别里古台以大局为重 248

朱元璋信任降卒 249

宽免鳌拜死罪 250

和睦乡里 宽厚安民 251

准葬叛臣祖先骸骨 251

班超以诚报怨 254

第二节 大度为政 254

荐贤不计私人恩怨 254

谢安从容退敌 255

不挟私怨以蔽贤 255

宽宏大度 256

裴度智量过人 257

郭子仪大度服僚佐 257

不计前嫌 258

鼓励戴罪立功 258

王旦宽厚大度 259

宽以待人 促同僚改过 260

不泄私愤 王曾大度 260

打击主犯 开释无辜 261

为开言路 不计私怨 261

不因犯讳咎朝臣 261

徐达宽纵元顺帝 262

以德报怨 262

尚书宽待无礼老媪 263

杨士奇大度待同僚 263

景廉雅量纳言 264

老父无端堕履 张良宽忍待之 265

第三节 雅量待人 265

韩安国善待狱吏 266

忍胯下之辱 韩信终成功名 266

与人为善 以诚感人 267

陈实宽恕“梁上君子” 267

急人之难显大度 268

褚裒坦然受辱 269

司马徽宽恕冒犯者 269

戴至德雅量退牒 270

伊娄谦以德报怨 270

王安石大度嫁儿媳 271

唐代宗宽宏待郭暧 271

以诚相待 小偷成良民 272

遭误责 范纯仁嘿然处之 272

辛弃疾大度待陈亮 273

虞允文宽待窃书者 273

遭鞭笞 姚少师雅量释县丞 274

善待谤己之士 274

夏原吉待人宽容有雅量 275

宽恕负己之人 276

方宾宽厚释前嫌 276

乾隆厚待昆仲 277

赵逊忠厚得福 277

理气养心之术 279

第四节 谦让处世 279

少言终吉 279

君子当雅量容人 280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80

处世当心存宽容 280

兄弟相禅 281

宽人严己 281

攻过毋严 教善毋高 281

达时不可少淡泊 穷时须要怀天下 281

记人善而忘人过 281

霍光雅范 282

宽容必有好报 283

尊重别人才能自尊 283

贺循宽诚感张闿 284

周?笑对“火攻” 285

处为远志 出为小草 285

王衍大度 不与族人计较 285

房文烈宽忍难堪事 286

不因争座伤友情 286

郭子仪胸怀坦荡 287

器量宽厚 不发人之过 288

谦忍为众妙之门 289

宽恕政敌显大度 289

丞相器量 处变不惊 290

君子以器量为先 290

小不忍则祸立至 291

不与小人结怨 291

不计人过 唯有自责 292

以谦忍感动无礼之人 293

高御史的“供词” 293

导读 297

第六篇 谦恭礼让 297

礼非所宜 当平读之 303

第一节 人贵有知 303

贵在自知 303

教子谦让 智亦若愚 304

无功庸者 不敢居高位 304

有功不独占 施之于人 305

沉深有大度 不以才能高人 305

人贵有自知之明 305

屡官不受 义高天下 306

白衣宣至白衣还 306

人各有长 308

不自以为能 308

让中书令表文 309

让开府表文 311

谢秣陵令表文 312

尊老携幼 亲近友好 313

第二节 以礼待人 313

不以时移 不以人易 313

谦卑待士 存身保国 314

礼贤下士 上下交欢 315

富贵不可骄人 315

恭待僚属百姓 以友事之 316

举贤荐能 亦贤者也 317

不以位高骄人 317

善用人杰得天下 318

入蜀何得 得一伟人 318

拔十失五 犹得其半 319

君子不夺人所好 320

晓之以理 阻之有道 320

为官不可动辄树敌 321

新贵浮华 老者冲淡 321

谦受益 满招损 323

第三节 谦恭行事 323

谦恭安闲 以长富贵 323

持满有道 损而不极 324

梓木实而俯 子之道也 325

谦让推功 共致太平 326

有德于人 不可不忘 326

行年七十 何释恭为 327

为政之道 处高以卑 328

一日为学 终生事之以恭 328

敬人知让 是为自敬 329

恩礼冠朝 不得意忘形 330

阴柔谦让 不以权干法 330

慎密谦退 堪作风范 331

身居要职 不敢以大臣自居 331

谦退不伐 生平无睚眦于人 332

修身正行 不可不慎 334

第四节 谨慎处世 334

存亡祸福 要在敬慎 334

行此五者 可以全身 335

把握自身 必慎五“本” 335

吃亏是福 平安长久 336

立身宜高 处世以退 336

礼让处世 清淡为人 336

大智闲闲 小智间间 337

祸福一念间 切戒酿祸 337

忍得一时小忿 便觉无事 337

读书宜刻 行善若痴 337

立身处世 慎之又慎 338

命运多舛 当恭敬处世 338

存亡祸福 在己而已 339

福生于隐约 祸生于得意 340

不修道统 亡国亡身 340

施私恩不显君惠 341

固让君赐 以顾德行 342

伴君如伴虎 不敢不让 342

松江太守明日来 343

万事当中 以“忍”为上 343

单则易折 众则难摧 344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344

睢睢盱盱 而谁与居 345

以深为根 以约为纪 345

一生谨慎 堪为楷模 346

第五节 一生谦让 346

谦让处世 堪为国母 351

谦若布衣 风操卓立 353

度德而处 不敢居高 355

不矜不伐 昭明日月 358

导读 363

第七篇 不偏不激 363

正确处理至亲间的矛盾与 朋友的过失 369

第一节 遵循准则 369

看人要公正 369

明君与昏君的区别 370

危险前面须保持刚健性格 370

能盈且谦 知进而止 370

领导者应赏罚分明、因势利导 371

遵循常法益处多 371

正确理解“礼”与“和”之间的关系 371

对士兵应威严与爱护并用 372

使用下级的要领 372

依据变化而确定谋略 373

国戚应奉公守法 373

遇事要心细胆大 373

处世应灵活 374

待人处事应有度 375

处世应因时因人而异 375

为人应讲分寸 375

助人须得法 375

扬人之善勿涉及他人之恶 376

审慎执法 不牵连无辜 377

第二节 不偏为重 377

为民不怕自己受辱 377

巧迎棺木 不使民困 378

处事以安民为重 378

不因帝怒而损害法律 379

年少有平等待天下百姓之志 379

据理保护地方官 380

执意荐贤 380

听话不可断章取义 381

评判人要有主见 381

依法杀婿不徇私情 382

巧劝叔兄改邪归正 383

不因私交徇情 383

对为官的儿子仍严于教导 383

先为有旧怨的人封侯以安定群臣 384

小太子明断继母案 385

编修史书难免会出现小的失误 385

机智处理友邻使者三例 386

阿谀不成反遭祸 386

稳妥处理棘手问题 387

焚烧侮辱朝廷的外邦信件 388

严禁太监干预政事 389

妥善处理馈赠 389

莫为虚名耗心血 391

第三节 不激为宜 391

人怒易偏激 391

多为国尽力 少求官与钱 392

莫为虚名而做事 392

恪守军规 393

昭雪冤案不存私念 393

不因私怨损公德 394

骄傲者难成大器 395

不查辱己者 395

不问毁己者 395

遇事要沉着冷静 396

察明真情后再定计 398

刺舌诫子宜慎口 399

第四节 掌握技巧 399

从政应善取各家之长 399

处罚宜缓不宜急 400

巧劝上司莫扰民 400

自知然后择善而从 401

避免轻浮躁动 401

正确对待欢乐 401

谈话应因人而异 402

意合游说才能成功 403

一时难以立足可暂时回避 404

福祸也能转化 405

长久受宠有原因 405

文彦博巧治说谎者 406

老子论祸福相依 406

多花钱免后患 407

丧子节哀 408

不要轻易接受他人之恩 408

馈赠要讲意义 408

巧对历算 409

导读 413

第八篇 为人表率 413

“审慎品行节操”十二论 419

第一节 国士仪容 419

士大夫的仪态风范 422

士大夫的气节 424

审察行为目的 辨识轻重得失 426

俯推睿范 训及储君 427

上之化下 犹风靡草 429

名将不耻出身贱 429

歌释忿争 430

宅不治垣 430

酷敬仪容 431

应视贤能而好士 432

循序施教 剔除恶习 433

第二节 师道尊严 433

“尊师重教”二议 433

严慈相济 治学有方 434

外事不受礼 435

律人律己 堪为师表 435

人道之极 436

巫术不可伤风败俗 437

朝廷习射 安不忘危 437

李诉示教尊卑礼节 438

佛道不可悖乱纲常 438

张飞示教君臣礼节 438

盗牛者守剑 439

“甘苦共众”二议 440

第三节 甘苦共众 440

体恤士卒 劝戒将领 441

将帅楷模 441

治军之道 亦严亦亲 441

君王与百姓共危难 442

将领与士卒同甘苦 443

敢死的将士才能威慑敌军 444

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444

革车千乘 不及一言 445

士众勇怯取决于将帅勇怯 445

主将当先 转败为胜 446

将帅同士卒生死与共 447

武臣死于疆场 幸也 448

将领应了解信任士兵 449

将士立功 君王重赏 450

“严于律己”三议 451

第四节 律己奉公 451

宋璟激流勇退 452

早自审度 量而后入 452

唐太宗不受高丽美女 452

先律己而后律人 453

不以残食与宫人 454

临敌不惊 454

举贤不用亲 455

杜安道寡言守密 455

刘琎不欺暗室 455

醉酒不乱军纪 456

史可法以诚感高杰 457

骄奢反受重任 导致风气败坏 458

杖责家仆慰民心 458

坚守岗位 以身殉职 458

导读 463

第九篇 推功揽过 463

拒受封爵 469

第一节 封赏不受 469

为秉公 不受封 470

虽有功 不受官 470

不专权 逃爵封 471

不争权利 473

不登高位 473

不因虚功受官 475

每授官 都推辞 475

不能救民 不居高位 476

拒增俸禄 477

抗疏辞任 478

三辞要职 479

让优择劣 481

推辞赏赐 482

泪请让位 483

第二节 辞让高位 483

避嫌让国 487

不求提拔 勇于退位 488

固辞要职 490

荐人代己 491

不恋官位 492

让高位就低职 493

殷勤让官 494

掩功退居 496

卑恭请让 499

不耻让职 499

有大功 求小职 501

年老不宜为官 502

知足能退 503

老病宜退 503

推功拒赏 507

第三节 有功不居 507

藏功隐善 508

三军让功 508

不谈功勋 509

反对歌功颂德 509

感恩让功 510

功成不居 511

直言拒功 511

自惭己功 512

不求擢拔 516

有功不言功 517

宠重而不越轨 519

第四节 慎处高位 519

高功慎处 523

戒权高位重 527

忌怕自满 529

忧虑宠贵 529

君臣争过 535

代人受过 535

第五节 揽过自责 535

因忠揽过 536

百姓犯罪 君王有责 536

位高罪大 537

揽过自贬 537

乐闻己过 538

虚心纳谏 539

赏赐纠过 541

反省言过 543

自责求贬 543

自请严议 546

为国让人 547

第六节 克己宽人 547

求列位于人后 549

尊重责己之人 550

固穷守道 550

求人责己 551

豁达恕人 552

闻过则喜 552

愿受积怨 552

宽宥小错 554

心胸宽厚 555

宽以待人 556

以和为贵 557

导读 561

第十篇 机智聪敏 561

善意的讽劝 567

无言的答复 567

第一节 德慧与智识 567

墨子救宋 568

大事化小 569

美言一句启良知消怒气 569

司马光论祥瑞 570

息事宁人 571

和平削藩 572

孙叔敖巧计保封地 574

快捷办案 574

神通广大的说客苏代 575

逢滑说楚国之祸福 575

蔡京巧计得失印 577

察贼攻心 578

以假破假 578

溺人握粟 老翁辨惑 579

讥谏曲讽 581

第二节 滑稽、机变与智数 581

荒唐言中藏正理 583

指桑骂槐 暗晓以理 584

咬舌而雄辩 585

却请贵县把蝗虫押来 586

预借梅花 586

旗开得胜 587

徐次舟审石济穷商 587

张丑诈吓境吏脱死祸 588

秘方不秘 588

巧借闻雷来掩饰 589

谢庄智答剑安在 590

孙兴公智嫁顽女 590

装不知为知 变被动为主动 591

晏殊避嫌学士院 591

船工机智除二盗 592

情急智生 金蝉脱壳 592

袁凯装疯避灾祸 593

励翰林巧取貂裘 594

袁枚巧计胜老师 594

叔向巧救楚王弟 595

孙膑教田忌赛马 596

赵刻坐收渔翁之利计 596

两手准备 597

暗访小事以慑下属 597

灵活的对策 598

薛公献珥试王心 598

靳尚救张仪 599

聪明救人 600

王导智屈吴人朝帝 602

柳庆以诈缉盗贼 603

杨一清借刀除奸 604

李纲说黄潜善用张所 604

张嘉言平息兵变 606

智救华侨 608

一祝不胜万诅 609

第三节 辩才与辞才 609

晏子述职 610

子贡逞辩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611

侍从巧辩免死罪 616

苏秦辩诬 617

范痤巧言脱灾祸 619

苏秦谏孟尝君勿入秦 619

巧言除疑忌 620

郑申辩矫命之益 620

处势不便岂可以量功校能 622

厮养卒数语救赵王 623

厚今薄古得重金 624

邴原驳孔融 625

蜀人乐祸贪乱辩 626

李献甫能言折夏使 627

杨善单辞救英宗 628

片言解疑误 628

将错就错 632

边韶答嘲 632

善读书 善用书 633

丁字不曲 字异语奇 633

以死赞鱼 634

出令相谑 平分秋色 634

不悭不富 不毒不秃 635

不笑所以深笑之也 635

前辈以僧对鸟 老僧今日得对学士 636

三分诗 七分读 637

汝为人 何黄之有 637

秦少游仿作苏诗惊东坡 638

以竹鞭犬 有何可笑 638

左右逢源 639

以异驳异 639

治天下匠 639

戏改四喜诗 640

一部《四书》得多少“子曰” 640

洗马官也洗司马 640

助夫决大事 642

缇萦救父 642

第四节 闺智 642

妻报夫仇 643

小荀灌突围救父 643

智免秀才大祸 644

一女毙二寇 645

杀寇救母 646

夜纺趣闻 646

以吾所长 攻敌所短 647

冯绲识诈 650

张汤审鼠 650

第五节 早慧 650

小孔融巧答李膺 651

曹冲称象 652

小荀攸慧眼察奸 652

东吴奇童诸葛恪 653

日近长安远 654

谢家玉树 655

晋成帝一语诛心 655

幼童区寄正当防卫杀人贩 656

自告奋勇做快婿 656

小赵葵一言定军心 657

夏完淳借题发挥痛骂洪承畴 658

导读 663

第十一篇 乐善好施 663

论“衣新而不旧” 667

舍己毋处其疑 施人毋责其报 667

第一节 助贫济困 667

焚借据 669

诸国贡币悉赐诸贫 669

散财毁券济贫寒 670

散家财济戚友 670

舍得花钱行善事 671

施财补过 672

宁冻己 不冻人 673

己不富 济他人 673

赈济中表亲 674

为见者赠 674

“破天荒”钱 674

置“义田”济族人 675

善单之善 亦王之善己 676

第二节 排忧解难 676

代人偿债解人忧 677

毁己屋解人难 678

卖牛助葬 678

慷慨捐助乐人天伦 678

捐车助义 679

倾家财解人之难 679

慧眼识人得厚报 680

亏自己 利他人 680

替亡友赡老养幼 682

《周易》一则 682

第三节 重情好义 682

人怀善心 种福后代 682

舍小财 行大义 683

接济同门友 683

不惜生命成全罪友 684

不忍邻居卖树 685

不弃邻居 685

奉聘财 义归女 686

多助人 得义声 686

拒女色 代偿债 687

施仁政 爱百姓 687

财归失主 拒受酬金 688

物归原主 689

施恩救人终救己 690

第四节 救死扶伤 690

大灾之年救饥民 691

视没不救非志士 691

远富人 近穷人 692

持爱心 施贫贱 692

吕氏论仁爱 694

第五节 法外施仁 694

谏忠言 释死囚 696

路行窄处 留人余地 696

成人之美 死里逃生 697

宽以待人终得福 697

导读 701

第十二篇 救助危弱 701

以人难 为己难 707

第一节 仁爱有心 707

厚待落难人 708

不欺贫弱 708

择善而行 709

慷慨解囊 709

投桃报李 710

多行善举 710

常怀仁爱之心 711

伸张正义 不忌权臣 712

第二节 抑强扶弱 712

惩凶治恶 仗义行侠 713

惩恶扬善 不惜生命 714

宁负将令 不违道义 715

倾心尽力 救人危难 715

以己所能 救人水火 716

艺高胆大 不畏强暴 717

尊贤爱德 不倚权势 717

以急人之困为己任 718

第三节 周贫济困 718

急人所需 不图回报 719

仗义济人 不谋私利 720

济困勿吝钱财 720

形似陌路 孤寡亦助 721

解人所困 倾力相助 721

扶贫帮困不伐其能 不歆其德 722

舍己之财 成人之美 722

舍功名 保贤德 724

第四节 舍己利人 724

舍己美名 救人生死 726

救忠良视死如归 728

宁共患难 不弃朋友 728

为仁义代人受过 729

以他人事大 以自己事小 729

克己以渡众生 730

为众生自赴危难 730

不避天灾以救人祸 731

临危不忘士卒 731

仗艺行侠 732

用己之长助人 732

第五节 救助之道 732

借古谏今 733

见风巧使舵 734

曲径通幽 734

一箭双雕 735

曲直有节 736

巧用古典 736

弃卒保车 737

导读 741

第十三篇 嫉恶如仇 741

成仁取义 彪炳千秋 747

第一节 浩然正气抗 敌御寇 747

英勇就义 以身许国 748

以家殉国 视死如归 750

地位卑微 不忘忧国 752

追杀叛贼 义不容情 752

不畏强暴 高风亮节 753

为国捐躯 激励后人 754

民族大义 气节高尚 754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754

正义在手 令敌胆寒 755

敢斗权贵 威武不屈 757

第二节 仗义直行 除暴安民 757

肃清邪恶 除暴安良 758

法不阿贵 公正廉明 758

代友训子 鞭打恶少 760

义保忠良 始终不渝 761

剪除凶顽 保民平安 761

怒打兵痞 伸张正气 762

遵循礼法 师道尊严 763

大义灭亲 忠奸立辨 763

为虎作伥 罪不可赦 764

为除暴君 毁家纾难 764

忠肝义胆 正气浩然 766

邪说不除 正道难兴 766

第三节 不避凶险 为国锄奸 766

面斗奸臣 昭雪忠良 767

洁身自好 不肯苟同 767

义愤填膺 怒斥奸佞 767

奸贼肆虐 志士遭殃 768

针砭佞臣 千金不淫 769

笑骂妖魅 忠奸水火 769

因眼有“疾” 误举贰臣 770

降清事敌 反目成仇 770

固守清正 不事权奸 771

巧詈国贼 幽默深刻 771

只缺人才 岂吝赏赐 772

侠肝义胆 济困扶危 773

清高自守 不趋权势 773

第四节 侠肝义胆 济困扶危 773

子报父仇 终生不渝 774

怀知遇恩 为知己死 776

乐善好施 智勇双全 777

忍辱含垢 终报大仇 778

保全名节 何惜生命 778

侠义本色 惩罚凶顽 780

仗势欺人 众怒难犯 781

蔑视显贵 王兴揭恶 781

姑息养奸 终招祸害 782

临阵纵敌 自食恶果 782

痛恨民贼 戏作丑画 782

导读 787

第十四篇 审时度势 787

详审精察 制胜之本 793

第一节 调查研究 793

明察下情 国治民安 794

石雠明察亡国之因 795

听言观意防诈伪 795

审己则顺 796

察言观色 796

单快深究乱国之祸 796

排除雍塞 下情上达 797

精审言辞为圣贤 799

善识奸臣之奸 801

傅巽劝刘琮降曹 803

曹操御敌忧寡而不忧众 803

陈珪正告袁术 804

工之侨制琴 805

徐无鬼谈相马 805

审视自己 待机而行 807

孔子论机变 807

第二节 随机应变 807

孟子审时留齐 810

孔子论能与不能 810

孟子察势离齐 811

孟子权变居齐 811

宓子贱的治术 812

赵简子处事周密 813

周勃让相位 814

曹操审势先击人中杰 815

审时度势定进退 816

把握时机 适时进退 816

谋政不忘势 816

顺时而行 817

善于观察 万不失一 818

设权通变 819

国君宜善断 822

抓根本 执守一术 823

人主须察政 823

踶马不踢的启示 825

相机进退 825

恩威并举 826

物质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变异 826

依其名分自然去治理 827

当务之急 放在首位 827

金钱不能收买君子 828

三年不谏被辞退 829

取舍各得其宜 829

为政者须审言 830

第三节 多思慎行 830

荀子察时论荣辱 832

君子有九思 839

洞察心理 方可进言 839

正确观照自己必受人爱戴 840

广开耳目 以察万方 840

治民须察民心 840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841

恰当规范行为定得人尊重 841

为政者要善察淫辞 842

观过知仁 842

明察众人好恶之因 842

防患于未然 844

螳螂捕蝉 物物相累 845

为官有节度 退休敦旧好 845

神龟有患 846

伊尹论择官标准 847

听其言 观其行 847

第四节 察举任贤 847

效法孔子这样的圣人 848

桑?因势辨亲友 850

选贤任能 850

王道知人 851

理正官序 各司其职 851

以佞为贤以奸为忠 其国必危 852

从实践中选用人才 万无一失 852

明君尊礼谏、诤、辅、弼之臣 853

谋事而当 有备无患 854

小人亦有可用之处 854

用人长处 854

群策群力则事成 856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857

过分显露必败 857

善处有用与无用之间 858

导读 863

第十五篇 积极进取 863

嗜学如饥渴 869

第一节 博学慎思 869

专心致志 不尚空谈 870

一目十行 870

学而忘我 870

勤奋学习 灼臂成痂 870

学贵有心 871

长期积累 871

一生与书为伴 871

博学而抉其要 872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872

取法乎上 得其真谛 873

观其表 入其里 873

学贵在悟 874

学而不思则罔 875

志之于心弗敢忘 876

有真才实学不愁登科 877

志存高远 878

立功名 书竹帛 878

第二节 自强不息 878

慨然立志 879

避时俗 守节操 879

人各有志 880

自信自立 880

辱而奋志 881

立雪断臂 883

欲路上勿染指 理路上勿退步 884

彼富我仁 彼爵我义 884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884

吃一堑 长一智 885

天下之祸不生于逆境而生于顺境 885

自强不息 885

功生于败 名生于诟 886

忍辱发愤 886

谦让恭谨 887

识大势 举大事 888

适应社会 尊重规律 888

第三节 抓住机遇 888

相时而动 888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889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890

爱民护民 892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892

不治生产 累己累人 893

“勤”报吾君 “爱民”报双亲 893

勤学力行 赌博百害 894

廉不与身俱达 义不与生俱立 895

师事贤士 明辨良莠 895

务本业 定民心 896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899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899

第四节 建功立业 899

多难兴邦 殷忧启圣 900

尽人事以听天命 900

自古英雄出少年 903

勤于职守 珍惜寸阴 904

威武不屈 寸土不让 905

不计名利 忠勇杀敌 906

岳飞甚得民心 中原光复在望 907

贫穷则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 908

戮力同德 共赴国难 908

凡有井水处 即能歌柳词 909

迁虏创业 富倾滇蜀 910

能言善辩 911

一日不劳 一日不食 911

壮心不已 912

老当益壮 912

学到老 奋斗到老 913

导读 917

第十六篇 韬光养晦 917

内文明而外柔顺 921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921

第一节 伏匿待时 921

以“硬”冬藏以“悔”春发 922

宽之以待自明 纵之或能自化 922

崇尚俭约 避免灾难 922

物极必反 自然之理 922

非时不死 功著春秋 923

一代枭雄 工于机变 924

种菜隐德 适时而去 924

曹丕计得太子位 927

杜受田密计助咸丰 928

吕僧珍暗助萧衍 929

三寸尚存 不失长技 930

积蓄才学 等待时机 930

为国忍辱 终成大业 931

如痴似愚 得免于难 931

谢绝交往 避谤全身 932

忍辱负重 计报家仇 932

季文子何以三起三落 933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933

邵泽送墨得榜眼 934

岳飞论马的优劣 934

用贤积德者昌 得意而怠者亡 936

高而不危 满而不溢 936

第二节 思患预防 936

不言之教 因其自然 937

审国事当量权 说人主当揣情 938

理想社会 顺其自然 938

藏天下于天下 永无所失 938

思危求安 虑退能进 939

施恩宜小而大 立威宜严而宽 940

富贵而忌刻聪明而炫耀 必然失败 940

嗜欲危害 人莫知避 940

美不独享 辱不全推 940

齿亡舌存 柔胜于刚 941

物极必反 祸福相倚 941

萧何从计 自污防身 942

诸君皆贺 召平独吊 942

政不厌诈 假哭免祸 943

纵酒沉湎 迷惑昏君 943

宦海莫测 功成身退 944

老谋深算 自污避险 944

贵为王侯 惧以善闻 945

避君疑忌 买田自保 945

满招损 谦受益 946

一人之下 不敢扬善 946

宰相疑罪辞高爵 947

知人密谋 将遭大祸 948

物极必反 贵满致灾 948

损之又损 庶可以免 948

忠臣义士 择主而事 949

贪财受礼 无异自缚 949

树大招风 显赫招祸 950

善恶相倚 宜近善远恶 951

第三节 逊遁势要 951

处于逆境 不变情操 952

慎言慎行 宁拙无巧 952

下不克上 隐才见容 953

炫耀才华 惹来灾祸 953

位高则危 行高招谤 953

谨小慎微 唯防意外 954

与世无争 无隙可乘 954

急中改信 转祸为福 955

吸收教训 谨慎避嫌 955

奸相面前 无妄奏对 956

避议朝政 果受褒谕 956

品评人物 只褒不贬 956

无官无责 进退裕如 957

蹇剥未必不为福 957

副使专断 正卿无言 958

生不逢时 进退两难 959

身逢乱世 无法逞才 959

第四节 远祸全身 959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 960

天下多故 酣醉免灾 960

有才还须识时务 961

留有余地 伸缩自如 962

闻诗知凶兆 泛舟避风潮 963

见微知著 及时引退 963

闭门为养志 人眠心不眠 964

苏辙避世 杜门谢客 964

贵在适志 富贵何为 965

政争险恶 宜知进退 965

激流勇退 逍遥自得 966

王太守恐富求归 966

得意浓时正好休 966

自由可贵 富贵如囚 967

见势不祥 佯狂离祸 967

疾恶乱世 逃仕遁匿 968

宁愿贫困 不食官禄 969

宁愿绝食自刎 不肯入仕食禄 969

威福莫测 吟诗乞命 970

不交权贵 不入仕途 970

导读 975

第十七篇 能屈能伸 975

进退专断当虑国家安危 981

圣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981

第一节 能识时务方为俊杰 981

功成名就 适时引退 982

军民性命事大 个人名节事小 983

慧眼识英才 983

虽为救人 实为救我 983

唐明皇忍痛处死杨贵妃 984

既不能胜 死有何益 985

适时引退 推荐后生 985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87

第二节 忍辱负重 大业终成 987

忍小耻而成大业 988

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988

降志为得志 辱身求保身 989

错点鸳鸯 因祸得福 989

贫贱受辱 富贵尊荣 990

能忍辱者终不辱 990

英雄多磨难 991

秀才虽穷不可欺 991

穷困出英豪 992

诈降誓死成君命 993

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 993

第三节 伸得其时 屈得其所 993

避客索居 消灾免祸 994

官逼民反 不得不反 994

为民自诬终被称道 995

异域为官 兼利家邦 996

遁世不忘世事 997

洒脱不拘 宰相器量 997

能上能下 尽职尽责 998

潜心治学 厌薄交游 998

为国为民 不惜丢官 999

进步处思退步 着手时图放手 999

一石两鸟 强本弱枝 1001

明主驭臣 恩威并济 1001

第四节 以柔克刚 以屈求伸 1001

动静不失其时 1001

柔能克刚 自然之理 1002

扬长避短 以守为攻 1003

不柔不刚 合道之长 1003

自囚请罪 明君海涵 1004

应付政敌 不厌权诈 1005

自述罪过 辞官免祸 1005

投他所好 得我所需 1006

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安乐 1008

居常待终 何当忧乎 1008

第五节 得宠思辱 知止知足 1008

居君侧 绝谗言 1009

加官得宠 思过谢恩 1010

远谗消其忌 1010

苟安必死 苟利必危 1010

只因患小疾 不得晋高官 1012

伴君如伴虎 宠辱两无常 1012

人生福气有多种 1013

祸在老不知退 1013

受恩深处宜先退 1014

花看半开 酒饮微醉 1014

君子安贫 1015

得宠思辱 居安思危 1015

导读 1019

第十八篇 不亢不卑 1019

孟子论大丈夫 1025

齐太史秉笔直书不畏死 1025

第一节 不屈威武 1025

晏子临刃不失志 1026

辛俞拒命从栾盈 1026

卫人不甘屈辱而叛晋 1027

林既勇驳齐景公 1028

晏子酒筵拒晋使 1029

晏子拒齐景公差遣 1029

割地求和乃破灭之道 1030

鲁仲连义不帝秦 1033

江革誓不为人执笔 1037

蜀太守反唇讥孙权 1037

严颜以义烈获释 1037

王方翼仗义葬友 1038

王若虚拒撰功德碑 1039

孙忌怒斥冯延巳 1039

吴三桂不杀钱邦芑 1040

林釬挂冠拒捐金 1040

私著史书受审 挺身临危不惧 1041

李绂临刑指斥酷吏 1042

廷雍面对洋人宁死不屈 1042

王杰正色讥和珅 1042

唐景星奋拳公堂挫英使 1043

陆元鼎巧譬制洋人 1044

颜?说齐宣王贵士 1045

第二节 不阿权贵 1045

晏子论忠臣 1046

鲍氏之子不同主人言 1046

田子方巧谏魏文侯 1047

赵使者论明君使人之道 1047

毡衣见皇上 不改本色 1048

中期论争不让秦王 1048

祢衡裸身辱曹操 1049

马伏波不礼帝婿 1049

阮籍白眼对伪君子 1050

小陆绩厉声论政 1050

江石显贵 范云还聘 1051

胡叟蔑视荣华富贵 1051

刘洎讽太宗虚怀纳言 1052

范缜坚持神灭论 1052

韩休处事不唯上 1054

据实直言 决不屈从 1054

韩琦急令撤垂帘 1055

唐待制迁居避友 1055

李白蔑视权贵 1055

贯休抗命不改诗 1055

王行不拜谒蓝玉 1056

倪云林不画人物 1056

孛术鲁种抗礼帝师 1056

吴悌刚正不媚权贵 1057

王阳明蔑视权奸 1057

杨雍建奏事不跪 1058

张居正持正结徐阶 1058

张之洞不赞李鸿章 1059

左宗棠雅谑曾国藩 1059

唐且挺剑劫秦王 1060

第三节 不辱使命 1060

屈完与诸侯盟于召陵 1061

廉稽献俘 1062

郤克倨傲辱齐君 1062

晏子答吴王问 1063

婴最不肖 故宜使楚矣 1063

子产力争减贡赋 1064

秦使以雄辩造命 1064

楚使、齐臣论梧宫 1065

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节 1066

蔡使师强、王坚使楚 1066

冯熙出使不异苏武 1071

冯延登奉使不畏死 1072

重耳流亡外国不自馁 1073

第四节 不务乞求 1073

老莱子投畚逃仕 1074

宰人请罪 1074

淳于髡仰天大笑讽齐王 1075

孔子以罚救火 1075

孟子论从诸侯之道 1076

曹植上表求通亲亲 1077

张汤母牛车葬子 1077

范晔从容就戮 1080

郭仲翔蛮地为奴 1081

李石处乱镇静自若 1082

陆羽更著《毁茶论》 1082

苏东坡以贤君子望人 1083

苏东坡夜过泗州桥 1083

银工家出宰相正为嘉事 1084

导读 1087

第十九篇 不贪名利 1087

当与人同过 1093

处世不必邀功 1093

第一节 远名谦让 1093

立荣名不如多做善事 1093

杨朱论名声 1094

勿伤人以远祸 1094

宁要朋友 不要状元 1095

圣人不立名 1095

晴云秋月远尘埃 1096

调解仇家不愿留名 1097

打了胜仗凯旋在后 1097

不为谄媚者私 1097

举相荐贤 1098

谦辞不受高官 1099

韩琦辞相不预闻国论 1099

王僧虔辞高爵 1100

重利轻道 禽兽也 1101

放得下功名富贵之心便可脱俗 1101

第二节 耻利戒欲 1101

势利纷华 不近者为洁 1101

孝文帝诫皇亲勿傲慢贪奢 1102

君子勿以利害身 1102

散钱财 励军心 1103

重将士不重珍宝 1103

宁死不为燕将 1104

耻为帝制服务 1105

不与权婿交往 1105

耻拾赏钱 1105

义还士女 1106

官可弃 记不可作也 1106

圣人弃小取大 1107

贪小失大 1108

为名利受累 1109

贪利遭流放 1110

贪金被捉 1111

季冶辞官 1112

高官厚禄是身外之物 1112

第三节 轻官隐退 1112

吴尚书辞官务农 1113

徐?不仕 1113

麻九畴辞官 1114

唐伯虎辞官自乐 1115

朱熹多次辞官 1115

李纯甫辞官著书 1116

不爱官禄好山水 1117

不为厚礼所留 1117

姚广孝拒绝蓄发还俗 1118

柳浑不以罢官为念 1119

李稹写信不署官名 1119

啸歌行作太平民 1119

孔嵩改名换姓当差役 1120

陶弘景隐居不仕 1120

结庐孤山二十年 1121

刘基退隐山中 1121

魏桓拒征不仕 1122

只求侍奉双亲 不求高官厚禄 1123

知足常乐 1124

富贵不淫贫贱乐 1124

第四节 安贫节俭 1124

乐天知命 1124

达人知命 1124

叔向贺贫 1125

浊富不如清贫 1125

唐太宗孙女节俭朴素 1126

列子饥不受粮 1127

“真率会”倡俭朴 1127

救命不为图报 1129

第五节 拒赠逃赏 1129

排患释难 不为图财 1130

暮夜却金 1131

拒财远祸 1132

拒沃土受贫地 得以长安 1133

介子推逃赏 1134

申包胥救楚逃赏 1135

立功辞赏 1136

治病不为求赏 1136

拒不封王 1137

导读 1141

第二十篇 择善交友 1141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1147

第一节 知人而友 1147

友其士之仁者 1149

宜交益友 勿交损友 1149

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1149

智可知微 仁可托财 1150

言交不如心交 1150

知人论世相为友 1150

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1151

士为知己者死 而况为之哀乎 1152

生我父母 知我鲍子 1152

识善友 虽死犹生 1153

知进知退 敌敬以友 1154

善悦人意知人深 1155

知人而奏 泪湿衣襟 1156

凌弱者必附强 折强者必扶弱 1158

李瓒识曹 临终遗嘱 1158

知己相助 终成大业 1159

歌妓识英雄 敢以终身托 1160

邂逅郊野 君臣为友 1161

知人赠书 度势而劝 1162

一朝知遇 赤忱而报 1162

识时务者 知人而友 1163

善观人者 必于其微 1163

心系国家 知己授书 1164

识才倒屣迎诗友 1165

意趣虽异 唯诚可鉴 1165

报恩为知遇 1166

以诗辨友 1166

宝剑赠烈士 诗扇赠友人 1166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1167

志同道合 乃为真友 1168

第二节 肝胆相照 1168

诤言无声 无声胜有言 1169

美疢不如恶石 1169

君子比而不别 1170

孔子劝琴张 直言不讳 1170

及时谏诤 幸免惨祸 1171

以直谏为益友 1171

张九龄喜得小诤友 1172

禅师直言诫画友 1173

郑世翼评诗 1173

不认贵人为友 1174

坦诚相敬 互为德友 1174

诤友难遇 一失难得 1175

律己之行 不负良友 1175

亦师亦友 相互砥砺 1176

直言劝友 勿虑嫌疑 1176

豪杰相敬 坦荡为友 1177

劝戒言 免口祸 1177

嘉祐四友 1177

君子易事而难悦 1178

士有诤友 不离美名 1179

结交贵在友其德 1179

君子之交 能共患难 1181

君子诎于不知己 而信于知己 1181

第三节 患难情谊 1181

虞卿为救友弃官同逃 1182

弃家赎友 1184

王昕舍身救执友 1184

危难见至诚 1184

患难与共 世代为友 1186

至诚之交 急难必助 1186

坎坷途中见至诚 1187

曲折时见真朋友 1187

兄事朋友 1188

君子之交情谊长 1188

于失势时识善友 1189

义友情笃 患难予助 1189

人生密友 1190

患难时知大义 1190

敬人以礼 终得友助 1192

律己须严 待人宜宽 1192

第四节 虚怀若谷 1192

行正而疑释 1193

虚怀求教获忠言 1193

得宽人处宜宽人 1194

心诚得朋友 1194

师友情怀 千古风范 1196

布衣之交 贵在平等 1196

坦诚以待 幸得对句 1197

以诗会友 1197

苏轼待客 1197

孙无言屈己待友 1198

一谐一重 1198

俟时节择友而酌 1199

友者 饥寒之衣食 1199

克己待客 人敬为友 1199

相互研讨 共获长进 1200

读书取友 相得益彰 1200

交友不避贫贱 1201

宽怀相助 防患未然 1201

能言未必能行 1202

君子慎择友 1202

第五节 交友之诫 1202

人心难测 1202

君子慎所从 1202

智者慎交友 1203

交友宜慎行 1203

管子论处世交往 1204

志趣不同 割席绝交 1205

善辨是非 1205

道不同者不可交 1205

失信者不可交 1206

势利者不可交 1206

谄谀者不可交 1207

出言宜慎 须防恶友 1208

不听忠言者不可交 1208

刻薄失真友 滥交招小人 1209

处危宜防诈友 1209

交友须谨慎 清浊宜分明 1210

处世交友之箴 1211

导读 1215

第二十一篇 诚实守信 1215

坦诚宽厚 1219

第一节 坦诚笃实 1219

“信”是国宝 1220

刘秀以诚待降军 1220

如实相告 1221

品评人物实事求是 1221

皇甫亮宁受罚不撒谎 1221

言行守正 1222

“受金”与“受牛” 1223

决不违心 1224

当面指斥谎言 1225

以诚换诚 122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1225

言过其实被革职 1226

驾前直言怜百姓 1226

由衷之言 1227

退还误得钱 1227

买卖不欺心 1227

义盗还赃 1228

第五伦自责有私 1228

巧诈不如拙诚 1229

孟母教子不欺 1229

司马光从小以说谎为耻 1229

使大信行于天下 1230

欺隐挨杖 1231

李勉识奸邪 1231

新娘子的大实话 1232

空话不中听 1232

倒木取信 1233

第二节 信约盟誓 1233

徙木立信 1233

守约感人 1234

信赏必罚 1234

言出不背 1235

守信不避艰险 1235

以道义为信 1236

后唐庄宗不食言 1236

齐桓公以信创大业 1237

人必有信 1237

齐桓公守信救燕国 1238

以“信”救饥 1238

信士不食言 1239

誓不背叛 1239

公之此言 何得忘也 1240

义不忍书 1241

知恩不忘 1241

不违信于童 1242

恭敬忠信者可以治国保身 1242

魏文侯信守诺言 1243

一饭之恩 1243

人无信则无事可为 1244

守信冒雪候友 1244

怒则思理 危不忘义 1245

第三节 义烈情深 1245

不为利失义 1245

宁无儿子 不欺朝廷 1246

曹操追念功臣 1247

拾金不昧 奉还主人 1248

耻称旧名 1248

拾银义还原主 1249

梁鸿失火 佣作以偿 1250

夜光珠的下落 1250

诚则专一 1251

以义为利 1251

友情为重 1252

王氏好家风 1253

赵珑义送灵柩八千里 1253

交友与做人 1253

偷生无义 1254

王御史买房不欺原主 1254

孔子崇尚质朴 1255

第四节 名实相副 1255

抑其文而抗其质 1255

敬实而不贵华 1256

言行须一致 1257

好名失实 1257

名声须与实绩相副 1257

择婿不论相貌门第 1258

元世祖以品德挑选太子妃 1259

颜回是否偷饭 1260

叶新因务实而免官无疚于心 1260

行重于知 1260

为义而死才是勇 1261

息诬告以全善良 1263

明礼让以厚风俗 1264

天鹅飞走以后 1266

立身行事公平正直 1267

后记 12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