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松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40645601
  • 页数:7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创业篇、创新编。包括立国崛起、初创奠基、曲折探索、艰难时世、徘徊前进、改革发轫、开创新局、与时俱进共八章内容。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标签:主编 人民

导言 庞松 1

上编 创业篇(1949~1978) 3

第一章 立国崛起(1949~1952) 3

1.1 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3

1.1.1 开国盛会和大政方针 3

1.1.2 统一祖国大陆和巩固新生政权 9

1.1.3 恢复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 14

1.1.4 争取财政经济好转的部署 22

1.2 抗美援朝战争和实现民主改革 25

1.2.1 保家卫国的严峻较量 25

1.2.2 基本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30

1.2.3 确立新社会秩序的民主改革 37

1.2.4 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41

1.3 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多方面展开 45

1.3.1 照顾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45

1.3.2 加强民主建政和各民族团结 50

1.3.3 教育文化事业的新旧交替 54

1.3.4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初步发展 63

1.3.5 经济领域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 66

1.3.6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69

第二章 初创奠基(1953~1956) 74

2.1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74

2.1.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74

2.1.2 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80

2.1.3 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87

2.1.4 有计划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92

2.1.5 供销合作和手工业合作的发展 98

2.2 过渡时期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 103

2.2.1 一届全国人大和第一部宪法 103

2.2.2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11

2.2.3 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 120

2.2.4 建设现代国防军的开端 124

2.2.5 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130

2.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40

2.3.1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超常发展 140

2.3.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146

2.3.3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5

2.3.4 历史经验和遗留问题 157

第三章 曲折探索(1956~1966) 161

3.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61

3.1.1 全面建设开始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161

3.1.2 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63

3.1.3 调整经济计划和改进经济体制 169

3.1.4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成就 175

3.2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179

3.2.1 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179

3.2.2 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185

3.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0

3.3.1 “大跃进”运动的酝酿和发动 190

3.3.2 “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192

3.3.3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

3.4.1 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 201

3.4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201

3.4.2 “大跃进”指标和生产安排的调整 206

3.5 “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错误 209

3.5.1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209

3.5.2 “反右倾”斗争的展开及其后果 214

3.5.3 新的“大跃进”高潮 216

3.6 国民经济和政治文化方面的调整 220

3.6.1 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220

3.6.2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224

3.6.3 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调整 229

3.7.1 中苏友好关系的破裂 234

3.7 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234

3.7.2 围绕台湾和印度支那问题同美国的斗争 239

3.7.3 中印边界的自卫反击战 241

3.7.4 中国同亚非拉及西欧国家的关系 243

3.8 “左”倾错误再度发展和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247

3.8.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47

3.8.2 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255

3.8.3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260

3.9 十年建设的总结 264

3.9.1 十年建设的成就 264

3.9.2 十年建设的失误 269

4.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80

4.1.1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 280

第四章 艰难时世(1966~1976) 280

4.1.2 “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 284

4.1.3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90

4.2 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和升级 299

4.2.1 “红卫兵”运动和全国大串连 299

4.2.2 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302

4.2.3 “一月风暴”引发全面夺权 306

4.2.4 正气凛然的二月抗争 312

4.2.5 三个月的全国大动乱 316

4.2.6 稳定局势的努力和动乱的延续 319

4.3 全国局势趋缓与“斗、批、改”运动 321

4.3.1 共和国史上的悲剧 321

4.3.2 “左”倾指导理论的合法化 324

4.3.3 “斗、批、改”运动的展开 327

4.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34

4.4.1 林彪集团的产生与形成 334

4.4.2 挫败林彪集团的阴谋 336

4.4.3 粉碎林彪集团武装政变的斗争 339

4.5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 343

4.5.1 批判极左思潮的转机 343

4.5.2 初步纠“左”及其成效 345

4.5.3 纠“左”工作的中断 350

4.5.4 “左”倾错误的延续 352

4.6 “批林批孔”与“四人帮”的组阁阴谋 355

4.6.1 “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355

4.6.2 “四人帮”组阁的阴谋活动 357

4.6.3 “四人帮”阴谋破灭和四届全国人大召开 359

4.7 励精图治的全面整顿 361

4.7.1 中央一线领导的重大调整 361

4.7.2 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 363

4.7.3 全面整顿取得显著成效 367

4.8 蹒跚踽行的经济与科教文化事业 371

4.8.1 动乱中经济工作的起伏 371

4.8.2 动乱中经济建设的若干进展 377

4.8.3 动乱中经济建设的不良后果与教训 381

4.8.4 动乱中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83

4.9 外交工作陷入被动和新局面的打开 388

4.9.1 动乱初期外交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388

4.9.2 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 390

4.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92

4.9.4 中日邦交正常化 394

4.9.5 同西欧、北美等其他国家建立邦交 395

4.9.6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396

4.9.7 中苏谈判及相互关系的僵局 397

4.10 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结束 399

4.10.1 全面整顿受到的干扰和阻挠 399

4.10.2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401

4.10.3 “四五”运动,粉碎江青集团的伟大胜利 404

4.10.4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历史教训 407

第五章 徘徊前进(1976~1978) 413

5.1 终止内乱,举步维艰 414

5.1.1 揭批查斗争与“两个凡是” 414

5.1.2 国家秩序的初步恢复 421

5.1.3 国民经济开始复苏 425

5.2 拨乱反正力量的积蓄 432

5.2.1 思想解放运动的勃兴 432

5.2.2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 437

下编:创新篇(1978~2000) 447

第六章 改革发轫(1978~1982) 447

6.1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448

6.1.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448

6.1.2 全新的起点 452

6.2 全面拨乱反正 460

6.2.1 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460

6.2.2 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 464

6.2.3 国民经济的调整 466

6.2.4 若干历史问题的基本结论 470

6.3 开启改革开放新进程 475

6.3.1 城市改革试点工作 475

6.3.2 试办特区对外开放 478

6.3.3 包产到户顽强崛起 480

6.3.4 农村改革的新突破 485

第七章 开创新局(1982~1992) 491

7.1 走自己的道路 492

7.1.1 开创新局面的纲领 492

7.1.2 恢复和加强法制建设 496

7.2 全面改革和扩大开放 500

7.2.1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500

7.2.2 综合配套改革的展开 507

7.2.3 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 513

7.2.4 初步政治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 517

7.3 特色道路探索的新成果 528

7.3.1 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528

7.3.2 “三步走”战略和改革的市场导向 531

7.3.3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533

7.4 和平外交和统一祖国的新思路 538

7.4.1 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战略 538

7.4.2 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543

7.4.3 同各国党际关系的调整 550

7.4.4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初步实施 553

7.5.1 军队的整顿和改革 560

7.5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 560

7.5.2 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 569

7.6 在稳定中推进发展 572

7.6.1 由加速发展转入治理整顿 572

7.6.2 平息政治风波和坚持基本路线 578

7.6.3 稳定局势的重大步骤 584

7.6.4 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590

7.6.5 治理整顿中的经济发展 600

7.7 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606

7.7.1 经济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 606

7.7.2 人口、教育和城镇化 613

7.7.3 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 621

第八章 与时俱进(1992~2000) 628

8.1.1 深化改革中的问题和疑惑 629

8.1 开创改革开放新阶段 629

8.1.2 南方谈话和加快发展的决策 636

8.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644

8.1.4 调整发展速度和确定新体制框架 653

8.2 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57

8.2.1 国民经济的高位运行与软着陆 657

8.2.2 加强国家立法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660

8.2.3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666

8.2.4 制定“九五”计划和十年远景目标 673

8.3 继往开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675

8.3.1 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675

8.3.2 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前进 678

8.3.3 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 689

8.3.4 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 697

8.3.5 实现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 704

8.3.6 为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709

8.4 迎接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716

8.4.1 迈向新世纪的中央政府 716

8.4.2 结构调整新局面和共和国盛典 721

8.4.3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725

8.4.4 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734

8.4.5 反腐倡廉与“治国先治党”的系统工程 747

8.4.6 为新千年创设良好开局 756

主要参考书目 767

后记 7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