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汇编  上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汇编  上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汇编 上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之俊等
  • 出 版 社: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筹委会秘书组
  • 出版年份:1978
  • ISBN: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 论文摘要汇编 上》目录

(上册) 1

一、地质力学 1

1.论湖南新华夏系与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关系 邱之俊(湖南石油普查大队) 1

2.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刘泽容 李德同 王尔伟 王孝陵(华东石油学院) 2

3.构造体系与岩溶水 袁道光(广西水文队) 2

4.一场波澜壮阔的复连环旋卷运动—黄陵—神农复连环旋卷构造系 蒋镇亚(湖北综合队) 3

5.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问题兼论新华夏构造体系 张清(安徽石油勘探处) 4

6.论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山西省石炭二叠系成煤规律 杜丕(山西煤田地质公司) 5

7.晋东南山字型西翼及反射弧的存在以及与其它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 曲之义 6

8.一个旋卷构造的厘定及其实际意义 张长华(云南二区调队) 7

9.云南省西畴新街山字型构造型式的基本轮廓 张长华(云南二区调队) 8

10.应力场控矿作用的再探讨—矿液在旋扭构造中的运移和聚集 闰恩德王伟国(新疆工学院) 9

11.贵州煤田构造轮廓 王钟堂(煤炭部地质局) 11

12.内蒙古构造体系基本特征 王辑(内蒙区测队) 12

13.连环式和内连环式旋卷构造 李明潮(煤炭部地质勘探所) 12

14.几个小构造实例 李明潮(煤炭部地质勘探所) 13

15.我国东部主要构造体系与变质的关系 缪奋(煤炭部地质勘探所) 14

16.试论煤的构造应力变质作用 缪奋(煤炭部地质勘探所) 15

17.东北地区东西向构造 刘景尧(沈阳地质所) 16

18.徐州宿县弧形构造的特征及找矿意义 沈荷生(安徽地质局区调队) 17

19.安徽省华夏系(式)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物展布的控制作用 刘定国(安徽地质局区调队) 18

20.山东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 郭振一(山东综合队) 19

21.湖南主要构造体系特征的初步分析 马德予 黄孝民(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20

22.关于“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商讨 文善继(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21

23.鄂东南地区北西向联合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马德予 蔡光顺(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22

24.赣粤山字型是否存在 杨科佑 吴学益(中国科学院地化所) 23

25.我国第四个纬向构造带的主要特征 吴学益 马昌和(中国科学院地化所) 24

26.华南诸广山岩体(南部)构造应力场分析 陈福明 吴学益(中国科学院地化所) 25

27.吉林省华夏系新华夏系华夏式构造及其与成矿关系 张大立 刘福权(吉林地质研究所) 26

28.关于北西向构造问题的探讨 张大立 刘福权(吉林地质研究所) 27

29.构造派生(序次)问题的力学分析 乐光禹(成都地院) 28

30.联合构造的类型及其力学分析 乐光禹(成都地院) 29

31.四川盆地东北部雷音铺地区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关系 王振东 郑祖燕(成都地院 四川二普) 30

32.河南省罗山县定远弧形构造 徐开礼(成都地院) 31

33.初探褶皱横跨、重褶和限止复合现象的力学机理 徐旃章 王道永(成都地院) 32

34.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徐旃章(成都地院) 33

35.浅析我国南北向构造体系成生发育的基本规律 徐旃章(成都地院) 34

36.关于边界条件及构造体系 杜思清(成都地院) 35

37.外力条件与构造联合 杜思清(成都地院) 35

38.构造复合与边界条件 杜思清(成都地院) 36

39.从复合联合分析华夏构造体系 杜思清(成都地院) 36

40.广东主要构造体系初步分析 陈挺光(广东地质研究所) 37

41.试论华夏系类型构造的体系划分与命名 周济元(成都地院) 38

42.关于编制1:200万四川构造体系图和内生矿产分布规律的方法和体会 周济元徐旃章执笔(成都地院) 39

43.四川盆地构造体系及找油气方向探讨 周济元 王振荣执笔(成都地院) 40

44.河北兴隆煤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周济元(成都地院) 41

45.江西信丰大桥煤田构造体系划分及其对煤层形成的保存条件 执笔周济元 余光明 陈源仁 杜思清 魏显贵(成都地院76级实习队江西908地质队) 42

46.新疆构造体系特征 李耀增朱星南(新疆工学院) 43

47.云南地质构造体系划分概述 鄢云樵王铠元(云南地质研究所) 44

48.辽宁构造体系一种显著复合关系—反接复合现象 洪作民(辽宁一区测队) 46

49.川西北地区的几个北东向构造系 四川第二普查队 47

50.河北省新华夏构造体系成生与发展的初步认识 孟宪舒执笔(河北综合研究队) 48

51.中国东部印支期的古构造体系轮廓 崔盛芹(长春地院)李锦蓉(力学所) 49

52.略论中国主要的地壳运动 崔盛芹(长春地院)孙殿卿(力学所) 50

53.旋裂构造及甘、宁、青、内蒙一带构造地质之特征 王建章(甘肃煤田勘探公司) 51

54.中央隆起构造(公字型构造) 王建章(甘肃煤田勘探公司) 52

55.中国大地构造及力学分析 王建章(甘肃煤田勘探公司) 53

56.福建省构造体系的划分 福建区测队综合分队 53

57.复合构造形成机制和初步探讨 马福臣(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54

58.地质力学在矿山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许兵(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55

59.对北京昌(平)—延(庆)—怀(来)山字型构造的认识 常志忠(北大地质系) 56

60.旅大地区扭折带的初步研究 郑亚东(北大地质系) 57

61.沿河城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紫荆关断裂的复合关系 常志忠 崔广振(北大地质系) 58

62.有关地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邵济安(北大地质系) 59

63.从地质力学观点探讨我国油区构造特征和找油方向 孙殿卿(地质力学所) 60

64.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陈庆宣(地质力学所) 60

65.哀牢山变质岩带主要形变现象和动力变质岩类型的研究 崔军文 王小凤(地质力学所) 61

66.构造体系和哀牢山变质岩带的关系 崔军文 王小凤(地质力学所) 62

67.再论哀牢山构造带与超基性岩铬矿分布的关系 李尚淮(地质力学所) 63

68.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四队 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组 64

69.地应力与地应变的定向测量 潘立宙(地质力学所) 65

70.关于华夏方向构造研究的若干问题 地质力学所四室编图组(执笔人李述靖) 65

71.试论构造体系的规律性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刘迅 孙宝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66

72.构造体系中物质成分的集散和转化 黄仲渊 尹华仁 刘仪初 李秀珍 胡永礼 文昌河 刘雨昕 孙景元 郭初笋 67

73.福州热田的地质力学分析方法 黄汉纯 李文曲 刘建三 69

74.反S型构造特征及其与某些矿产空间分布关系 张国铎 宋友贵(地质力学研究所) 70

75.甘肃平洛盆地与徽成盆地构造的划分及其在找煤工作中的意义 宋友贵(地质力学所) 71

76.古地磁与地块的旋转 马醒华(地质力学研究所) 72

77.纬向构造体系的模拟实验 张国铎(地质力学研究所) 72

78.论多字型构造 张国铎(地质力学研究所) 73

79.旋卷构造的一种力学模型 黄庆华(地质力学所) 74

80.京津唐渤张地区的现今应力状态与地震关系的光弹网格模拟 黄庆华 砚庆庆(地质力学所) 74

81.矿区地应力测量与矿山设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75

82.旋扭构造及其对某些矿产的控制作用 王汉卿(地质力学研究所) 75

83.广东兴梅地区构造体系与晚二叠世龙潭煤系分布关系探讨 地质力学研究所煤组 广东煤田勘探公司 76

84.青藏线(格尔木—不冻泉地段)輓近构造及其对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易明初(地质力学所) 77

85.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 许贵森 胡海涛(地质力学所) 78

86.对安徽罗河铁矿控矿构造的初步认识 地质力学研究所铁队 南京地质矿产所地质力学组 79

87.安徽庐枞地区火山岩活动及罗河铁矿几个磷灰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 地质力学所铀铅法组 80

88.京津唐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演变规律的初步探讨 沈淑敏(地质力学研究所) 81

89.从某地金伯利岩特征看金刚石矿床形成的构造地质条件 李尚淮(地质力学所) 82

90.辽宁某地构造体系对金伯利岩的控制及找矿方向的初步探讨 地质力学研究所金刚石组 83

91.安徽庐—枞七家山地区某些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及找矿产意义的探讨 袁玄晖 黄仲渊 尹华仁 李秀珍等十人(地质力学研究所) 84

92.中生代华夏类型的构造 邓乃恭(地质力学研究所) 85

93.巨型半隐覆构造带的新发现 邓乃恭(地质力学研究所) 86

94.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邓乃恭(地质力学研究所) 87

95.构造薄膜与构造色 邓乃恭沈丽琪(地质力学所) 88

97.燕山地区新华夏系与东西带的复合现象 崔鸣铎(地质力学研究所) 89

96.粤北构造体系对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保存的控制作用 宁崇质 丁松年 杜立祥 尹继才 吕古贤 89

98.中国东部地区北西向的压性构造 沈修志 孙岩 刘寿和(南京大学地质系) 91

99.透镜状构造 李东旭 92

100.山东胶西北S型构造及其对招掖金矿的控制规律 山东省革委地质局第六地质队 93

101.矿田地质力学方法 孙家? 颜以彬(昆明工学院地质系) 94

102.四川会东—会理地区构造体系概述 成都地矿所铁矿队构造组 95

103.湘东北地区构造体系控岩控矿特征 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刘钟伟执笔) 96

104.对地质力学立论基础的几点质疑 高万里(河北地质学院) 97

105.试论安徽省境内的郯城—庐江断裂带 王永敏(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98

106.太原西山煤田构造体系的探讨 山西矿业学院地质系西山煤田构造研究小组 99

118.山西省古纬向带、古北东带的继承发展及其与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的关系(略)………………………………………………………雍永源(山西区调队) 100

125.鄂西天阳坪仙女山九湾溪诸断裂组合关系与成生条件的探讨(略)………………………………………………夏其发 易明初(地质力学所) 100

122.一个旋卷构造的辨别和分析—司各庄旋卷构造的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的分析(略)………………………………河北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 100

122.一个旋卷构造的辨别和分析—司各庄旋卷构造的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的分析(略)………………………………河北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 100

119.新县山字型展布区构造体系剖析与大银尖铜钼矿化的地质评价(略)………………………………河南地质十队普查组长春地院河南实习队 100

119.新县山字型展布区构造体系剖析与大银尖铜钼矿化的地质评价(略)………………………………河南地质十队普查组长春地院河南实习队 100

119.新县山字型展布区构造体系剖析与大银尖铜钼矿化的地质评价(略)………………………………河南地质十队普查组长春地院河南实习队 100

122.一个旋卷构造的辨别和分析—司各庄旋卷构造的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的分析(略)………………………………河北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 100

116.地质力学的地球化学表证—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略)…………………………………………………………王功恪(新疆工学院) 100

115.川滇南北构造带与钒钛磁铁矿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略)…………………………………………………周济元 徐旃章(成都地院) 100

111.云南省构造体系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其有关矿产的控制(略)………………………………………………………史清琴(云南二区调队) 100

111.云南省构造体系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其有关矿产的控制(略)………………………………………………………史清琴(云南二区调队) 100

111.云南省构造体系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其有关矿产的控制(略)………………………………………………………史清琴(云南二区调队) 100

111.云南省构造体系对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及其有关矿产的控制(略)………………………………………………………史清琴(云南二区调队) 100

107.压性“正断层”力学解析雏议 白瑾 张文治(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100

116.地质力学的地球化学表证—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略)…………………………………………………………王功恪(新疆工学院) 100

117.晋东南山字型及其他构造体系的特征(略)…………………邓家铣 袁国屏 吴洪飞 沈其为 孙司权(山西区调队) 102

126.从武都、文县弧的反扭现象探讨一个拟议中的旋卷构造(略)………………………………………刘运城(甘肃省二○七指挥部科研队)二、大地构造1.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与找矿意义 徐嘉炜(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 102

124.贵州省小河煤矿构造分析(略)…………………………水城矿务局小河煤矿 102

123.昆明筇竹寺地区构造体系及其复合规律(略)……………………………………雷文礼 黄敦义 范文致(昆明工学院) 102

121.天山南麓构造体系概况(略)……………………祁德志(新疆地震办公室) 102

120.广东省构造体系对煤系分布控制作用的初步认识(略)……………………………………………丁松年(广东煤田勘探公司) 102

114.内生矿产分布规律的地质力学研究方法(略)…………………………………………………周济元 徐旃章(成都地院) 102

113.鄂东南地区构造体系(略)…………………………湖北第四地质大队综合组 102

112.安徽省构造体系初步分析(略)………………………李自坤(安徽区调队) 102

110.山东淄河铁矿的控矿构造体系(略)………………………思源(武汉地院) 102

109.永康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略)…………………张长华(云南二区调队) 102

108.从地质力学的观点探讨滇中地区构造体系隶属问题(略)……………………………………………………张长华(云南二区调队) 102

2.大陆区平移断裂的初步研究 徐嘉炜(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 103

3.从板块构造观点试论地壳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 刘以宣 谭永正 刘慧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04

4.华南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 陈炳蔚 艾长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05

5.南北地洼区及其与中国地壳演化分异和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关系 陈国达(湖南大地构造研究所) 106

6.板块构造与多旋迥褶皱 李春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07

7.大别板块及其找矿意义 董仁溥(湖北综合队) 108

8.论地洼 林宝钦(沈阳地质研究所) 109

9.中国的板块构造与大陆漂移 王荃刘雪亚(甘肃地质力学测量队) 110

10.“板块构造”的哲学意义 肖禧砥(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111

11.对“地球形态演化和地壳构造运动”一文的两点疑议 肖禧砥(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112

12.中国东部显生宙早期古大陆边缘演化特征 谢斗克 马承安徐大鸣(南京地质研究所) 113

13.华南地壳的演化 杨科佑 范嗣昆 吴学益(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114

14.山东沂沭大陆裂谷的生成与演化 高维明 李家灵 孙竹友(山东省地震局) 115

15.论断层运动的相关地貌发育 朱成男(昆明地震局) 116

16.论湘桂及右江海西印支期古岛弧间盆地的形成机理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16

17.华南地槽褶皱区海西印支旋迥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18

18.压性断裂带中的构造混杂岩 沈修志 孙岩 刘寿和(南京大学地质系) 119

19.论地壳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 施央申 郭令智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20

20.我国大地构造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张治洮(西安地质研究所) 121

21.西秦岭混杂堆积及构造发展史 冯益民 朱宝清(西安地质研究所) 122

22.秦岭东段变质岩带的划分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马少龙(西安地质研究所) 122

23.灵山褶断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性质的探讨 吴继远执笔(广西地校) 123

24.桂西那坡混杂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孙忠 吴继远执笔(广西地校) 124

25.再论云南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 王铠元 孙克祥(云南地质研究所) 125

26.重力构造 马杏垣 索书田 闻立峰(武汉地院) 126

27.中国东部板块构造发育简史 张勤文 汤耀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27

28.试谈印支期大扬子地台的解体与松潘—甘孜印支地槽的成因 张勤文 汤耀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28

29.岩石建造与板块构造 张勤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29

30.研究古板块构造的枢纽—古岛弧 张勤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30

31.试以活化论分析中国东北槽区大地构造发展史 张勤文 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31

32.滇西地块的张裂和漂移 任治机(云南冶金勘探公司地质研究所) 132

34.东北槽区几点简要特征 姜春发 苏养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沈阳地质研究所) 133

55.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 地质力研究所铁矿队南京地矿所地质力学小组 133

33.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 133

35.北山剪切带与狼山剪切带 姜春发 秦德余任纪舜 张正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34

36.构造迁移简论 姜春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35

37.华北断块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边界问题 张步春 蔡文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36

38.华北断块区南界的确定及其秦岭断褶的关系 张步春 劳秋元 蔡文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37

39.中国东部北西向的断裂构造 蔡文伯 张步春 劳秋元(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38

40.燕山地区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郑炳华 虢顺民 徐杰 程绍平 杨主思 徐好民(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39

41.燕山地区北西向断裂带基本特征 郑炳华 虢顺民 徐好民(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0

42.亚洲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兼论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董瑞树张裕民汪良谋(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1

43.华北断块区东南部及邻区断块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方仲景 计凤桔向宏发陈孝德李如成(国家地震局地质硏究所) 143

44.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地貌的成因讨论 程绍平 徐杰(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3

45.中国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邓起东 张裕明 许桂林 范福田(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4

46.构成我国大陆地壳的三大板块及其标志 张兆忠(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5

47.由地面重力和卫星重力资料分析我国板内断块构造的一些特征 陈益惠 杜品仁(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46

48.断块构造与建造和改造的关系 钟大赉 马福臣 孙焕章 钟嘉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47

49.华北断块结晶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赵宗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48

51.构造变形强度 姜春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49

50.大地构造学发展史中的假说 孙荣圭(北京大学地质系) 149

52.试论大青山地洼列 许善明(广东煤炭工业局) 150

53.古亚洲海地区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初步分析 李慧贞 严克明 续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1

54.试论构造层的划分 张文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2

55.地质历史分析法的哲学基点 姜春发 任纪舜 秦德金 张正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3

56.地质学中的固定论与活动论 姜春发 任纪舜 秦德金 张正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4

57.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姜春发 任纪舜 秦德金张正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5

58.地槽与地台的过渡式转化 秦德金 姜春发 任纪舜 张正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6

59.关于大地构造研究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 任纪舜 姜春发 张正坤 秦德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57

60.滇西构造变质带的基本特征 王凯元 施加辛(云南地质局地质研究所) 158

61.从内蒙温都尔庙地区的地质特征探讨古板块运动及本区地槽的演化 胡骁 祁思敬 丁溥权 徐珏(河北地质学院) 159

62.论我国南部大型线系构造带(深大断裂带)对大地构造格架和地质体布局的控制作用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61

63.论我国南部不同构造旋迴的海沟—火山岛弧(山弧)—弧间盆地(边缘海)和前陆盆地复合体系的形成及大陆地壳的演化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62

64.论桂北东安期(四堡期)和雪峰期蛇绿岩套的构造侵位问题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 163

65.桂西印支地槽褶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孙忠(广西区测队) 165

66.新疆塔里木地台的两个构造地质问题 高振家(新疆地质局地质研究所) 166

67.东昆仑地槽褶皱系的几个大地构造问题 秦德金 李光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67

68.郯庐裂谷型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168

69.我国西南地区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 李坪 汪良谋(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69

70.西北大地构造几个问题(略) 向鼎璞(甘肃地质局研究队) 170

71.沂沭断裂带中沂水—沂南一段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略) 周南硕(长春地院) 170

72.地壳的双构性和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问题——一种大地构造理论的探讨(略) 杨志华(陕西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170

73.从地壳的双构性探讨陕西南部秦岭巴山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地壳双构性观点在区域地质上的应用(略) 杨志华(陕西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170

三、地壳运动和造山带 171

1.印支运动在山东的表现 赵景嵩(山东煤田勘探公司第三勘探队) 171

2.扬子造山旋迴 汤耀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172

3.关于下扬子地区印支运动的问题 霍秀峰(南京地质矿产所) 173

4.东秦岭褶皱运动的进程及其构造力的关系 张湖(贵阳地化所) 174

5.滇东牛首山区上震旦世《路星村运动》的发育及其意义 胡承祖(成都地院) 175

6.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兼论前寒武系研究中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马瑞士(南京大学地质系)张健康(浙江区测队) 176

7.海南岛海西地槽的研究 夏邦栋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176

8.吉林省构造年表—褶皱幕的初步拟建 彭玉鲸 龚庆彦(吉林区测队) 178

9.对构造运动分类问题的意见 许善旺(广东煤炭工业局) 178

10.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旋迴的划分 张正坤 任纪舜 姜春发 秦德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79

11.中国前震旦纪地壳造构运动旋迴的划分 劳秋元 张步春 蔡文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80

12.论华北断块几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 张守信 181

13.论地壳构造运动 谢庆道 张大可(湖南大学) 182

14.下扬子地区的印支运动 邓永高 吴瑞棠 辛建荣(武汉地院) 183

1.皖南浙西上震旦统碧玉岩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谢斗克(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185

15.四川盆地及龙门山印支运动(略)…………国家地质总局第二普查勘探大队 185

四、区域地质构造 185

16.有关霍邱运动问题的几点新认识(略)……郑文武(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 185

2.下杨子——钱塘江地区震旦旋迥地质构造发育特征 谢斗克(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186

3.天山中部变质带地层时代及构造性质问题 陈哲夫(新疆地质局) 187

4.包洛项乌拉——毕级格台北麓东西向大断裂与阿拉善地区区域地质南北分异作用的关系 宁夏地质局 188

5.对宁夏德斯特乌拉——甘肃雅布赖山大断裂的初步认识 宁夏地质局 189

6.再论“鲁西煤田地质特征”一文(略) 赵景嵩 189

7.豫西及其邻区大地构造性质 石国本 189

8.秦岭东段陈阳坪一带构造及伟晶岩形态分布特征 胡家杰 李鸿儒(武汉地质学院)万贲 潘菊生(河南建材地质队) 190

9.内蒙地质构造历史分析 谢同伦(内蒙区测队) 191

10.云南西部地质构造的某些特征 云南第一区域调查队编图组 192

11.海南岛西部海西期古地槽发现及其意义 袁奎荣 梁金城 李公时 候光汉等(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193

12.湖南新邵龙山地区的扭析条带构造 何绍勋(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194

13.湖北省鄂城杂岩体及其周围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初步分析 蔡元顺 周崇智(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194

14.新疆阿尔太山中段山前地区构造特征 彭恩生 李石锦(中南矿冶学院) 196

15.中下扬子的地壳演化及其找矿意义 谢斗克(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196

16.下花园鸡鸣山——玉带山一带之地质构造 王士德(河北地质学院) 197

17.浙东北两个火山建造带的构造特征 马瑞士 郭令智 施央申(南京大学地质系)张健康(浙江省区测队) 198

18.宁芜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基底构造的研究 卢华复董火根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199

19.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基底构造的研究 董火根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200

20.宇芜中段龙王山地区古火山机构研究 俞鸿年 刘寿和 彭亚鸣 郑乐吾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201

21.西秦岭地质构造特征 向鼎璞执笔(甘肃省地质局研究队) 202

22.辽宁境内的郯庐断裂带 方如恒(辽宁省地质局第一区域调查大队) 203

23.甘肃北山地区小型构造研究 (长春地质学院北山队) 204

24.天山、祁连、秦岭构造带地壳波浪运动特点的初步探讨 车自成 吴文奎(西北大学地质系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室) 205

25.论太行山中段 李钟声(河北省地质局磷矿地质大队) 206

26.华北地区的断裂构造及有关问题 张步春 蔡文伯 劳秋元(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研究所) 207

27.湘鄂西地区地质构造的历史分析和力学分析 孙焕章 钟嘉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8

28.华东区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初步认识 张良筹(南京地质矿产所) 209

29.合肥盆地重磁场与区域构造分析 刘德良(中国科学院科技大学) 210

30.龙门山中段大宝山区大地构造特点的初步探讨 宫同伦(成都地质学院) 211

31.广西区域地质构造发展特征 颜北海(广西区测队) 212

32.四川会理毛姑坝地区地质构造初步分析 成都地矿所铁矿队构造组 213

33.祁连山及其邻区板块构造特征 肖序常 曲景川 陈国铭 朱志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214

34.南京幕府山地区地质构造分析 沈修志 黄钟瑾 叶尚夫等二十五人(南京大学地质系) 215

35.昆仑秦岭和滇藏地区的构造迁移 秦德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16

36.南北极地质、地球的形状及地球动力学问题 张之孟 217

37.秦岭西段前燕山期古构造体系初步分析 李锦蓉(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 218

38.川南地区复合构造的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 钟大赉 马福臣 钟嘉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19

39.对包洛项乌拉—毕级格台北麓东西向大断裂和阿拉善地区地质构造的南北分异作用的认识 张寿岭(宁夏地质局研究队地质力学编图组) 220

41.内蒙锡盟包日汗矿区温都尔庙群区域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略)…………………………翟安民 李增慧 张殿发(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220

40.大别山构造归属的初步研究(略)…………罗庆坤(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 222

42.安徽省区域断裂及其新活动的初步认识(略)…………………………………………张廷秀(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 222

41.内蒙锡盟包日汗矿区温都尔庙群区域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特点(略)…………………………翟安民 李增慧 张殿发(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五、铁矿构造与前寒武纪构造1.康滇地轴(云南段)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与铁铜矿产控制关系 薛步高(云南冶金勘探公司) 222

2.康滇地轴的前寒武系 汤耀庆(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所二室) 223

3.辽吉地区太古界构造特征及其与磷矿的关系 沈华悌执笔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岩浆岩磷组 224

4.河南嵩山登封群变质——变形史 游振东 韩郁菁 索书田(武汉地质地院) 225

5.霍邱群含铁岩系的构造分析 徐树桐 陆镜元 张维民 陈冠宝(安徽省地质研究所) 226

6.霍邱群含铁岩系(全隐伏区)构造分析方法 徐树桐 陆镜元 张维民 陈冠宝(安徽省地质研究所) 227

7.安徽两淮地区古生代前沉积岩的构造形式 徐树桐 陆镜元 张维民 陈冠宝(安徽省地质研究所) 228

8.内蒙集二线南带温都尔庙群的多期迭加褶皱及其对“温都尔庙”式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丁溥权 祁思敬 徐环 胡骁(河北地质学院) 228

9.地壳发展早期构造形迹初步探讨 蔡学林(成都地质学院) 229

10.四川毛姑坝地区元古界浅变质岩系构造与富铁矿关系 竺国强 张伯南 黄桂海 邓成学 文茂林 王治平 胡洪刚(成都地质学院) 230

11.片麻理形成机制的讨论 蔡学林(成都地质学院) 231

12.张八岭附近地区变质岩系的地质构造特征 黄钟瑾 董忠泉 陈图华 李一醇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232

13.华北地台基底构造与条带铁矿分布规律 马杏垣 吴正文 谭应佳(武汉地院)郝春荣(航空物探大队) 233

15.迁安隆起何在——论迁安铁矿与褶皱构造 谢坤一(首钢地质勘探公司) 234

14.密云水库北东部前震旦纪构造概述 长春地质学院密云实习队 234

16.华北断块的基底断裂系统 李敬东(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236

17.华北断块区地壳早期演化探讨 李继亮 从柏林 张雯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237

18.震旦亚代山海关隆起发育史及其与翼东有关的风化淋滤型富铁矿的远景探讨 钱祥麟(北京大学地质系) 238

19.翼东前震旦亚代基底构造基本特征及铁矿分布的规律性 钱祥麟(北京大学地质系) 239

20.迁安铁矿区的构造形变史和形变相 付昭仁等(武汉地院) 240

21.海南岛石碌铁矿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若干问题的探讨 夏邦栋等七人(南京大学地质系) 241

22.对华南前震旦纪古构造演化过程及岩浆活动特征的探讨 耿树方 乔秀夫(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 242

23.中条山区前寒武纪构造轮廓 朱士兴(天津地矿所) 243

24.回曲构造——老变质岩系的特征构造型式 江克一(东北工学院地质教研室) 244

1.同生断裂和油气聚集问题 费琪 王燮培(武汉地质学院) 246

六、油气构造及中新生代构造 246

25.山东西部前震旦纪地质构造特征与郯—庐断裂(略)………………山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综合研究组 246

2.任丘油田构造类比 王燮培 费琪(执笔)(武汉地质学院石油教研室任丘油田构造模拟组) 247

3.四川中梁山背斜及与石油储集的关系 邓永高(武汉地质学院) 248

4.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油气分布 武汉地质学院石油教研室盆地形成科研组 250

5.中国油气田的大地构造类型 陈国达费宝生(湖南大地构造研究所) 251

6.中国东部中新生界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 朱夏(国家地质总局石油中心实验室) 252

7.中国含油气区的大型构造轮廓 陈焕疆(国家地质总局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江苏省石油地质大队) 252

8.海州湾的新构造运动 张传藻(赣榆县地震办公室)郑朗苏(山东地震局) 253

9.华北裂谷区的石油地质特征 童崇光(成都地质学院) 254

10.成都平原第四纪构造形迹的初步观察 李永昭 邵之纲(成都地质学院) 254

11.四川盆地西部地质构造与含油气远景 王振荣(成都地质学院) 255

12.试从构造体系观点初步探讨中外某些油气区和油气田形成与分布规律 刘波(国家地质总局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256

13.西江改道、羚羊峡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吴继远(广西地校) 257

14.松辽沉降带西缘中段的构造特征 徐公愉 董东(吉林省地质局区域调查大队) 258

15.洞庭盆地形成、发展的构造特征 黄苏 魏洲龄 王伏泉等 259

16.汾渭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国家地质总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三○一分队 260

17.京津唐及周围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的讨论 虢顺民 郑炳华 徐杰(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研究所) 261

18.华北断块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问题 张裕明 汪良谋(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62

19.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之探讨 张裕明 汪良谋 董瑞树(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63

20.东北地区新构造特征 王挺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64

21.东北新生代沉积与断块构造 孙建中 袁宝印(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65

22.一个裂谷型裂陷盆地的发育特征及其与碳氢化合物聚集的关系 陈昌明 黄家宽 陈景山 田兴有 陈瑞君 李琍(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266

23.北京平原地区之新构造特征 吴子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67

25.环太平洋带新构造运动的某些特点 闵隆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68

24.晋、陕黄土地区的新构造问题 吴子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68

26.扭动构造分析与油气聚集 刘和甫(武汉地质学院) 269

27.中国含油气区大地构造背景 任纪舜 张正坤 姜春发 秦德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70

28.板块学说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发育史 张勤文 黄怀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71

29.从湖南若干红盆地的形成、发展看地洼阶段地壳运动的某些特点 黄苏(湖南大地构造研究所) 272

30.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红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陈国达(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地构造研究所) 273

31.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 张正坤 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74

32.中国东部白垩—老第三纪盆地的构造特征 刘训 许志琴 曾怀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研所) 275

33.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变与太平洋板块运动 环文林(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76

34.中国东部盆地系的地球运动力学模式 高名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77

35.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造构特征及含油气关系 王宁国(江汉石油学院) 277

1.蓖子沟钼矿床富矿柱的构造控制条件 胡野圃(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矿冶研究所) 279

七、成矿构造 279

2.铜陵地区地质构造与矽卡岩型铜矿的若干关系 王道经 280

3.地洼区的地穹体控矿构造与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予测 王成兴(邯郸陶瓷工业公司矿山科) 281

4.东南地洼区某煤田下二叠统地台型含煤建造与改造 张湘炳(湖南大地构造研究所) 282

5.试论岩浆分溶作用、深断裂和“玢岩铁矿”成矿作用的关系 王述平、孙清海、林炳营 283

6.褶皱构造与铁矿床 真允庆(山西有色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284

7.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地质构造特征的初步研究 秦元喜(南京地矿所) 285

8.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中隐伏运矿构造的研究 林新多(武汉地质学院矿床教研室) 286

9.长江中下游富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矿化模式 翟裕生 池三川 姚书振(武汉地质学院) 287

10.试论岩浆矿床的构造 池三川(武汉地质学院) 288

11.安徽马鞍山市凹山矿田的构造研究 庄培徐 元仁恺 马丽芬 陈秀琴、翟淑芬 万天丰(武汉地质学院普地教研室) 288

12.内生矿产予测中断裂构造研究若干问题 邓永高 卢作祥 范永香(武汉地质学院) 289

13.胶东藏格庄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控矿意义 山东冶勘三队综合组 武汉地院勘探教研室矿产予测组 290

14.爆发角砾岩构造——一种重要的矿化构造类型 高广立张淑贞(武汉地质学院) 291

15.对闽、南、粤东富铁矿控矿构造的初步认识 艾长兴 黄怀曾 陈炳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292

16.福建“马坑式”铁矿区域造构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 施央申 王尔康 严正富等(南京大学地质系) 292

17.华中地洼区长江中下游铜铁矿床的成矿大地构造条件 郑杰 294

18.繁昌某铁矿田构造 王述平 张士钰 李明潮(煤炭部地质勘探研究所) 295

19.湖南杨梅山煤矿区构造地质特征 苏叶凡(湖南煤勘三队)郑雪阶(湖南煤田物测队) 296

20.试论地洼型煤田 许善明 297

21.山东莱芜盆地富铁矿帚状构造控矿初谈 胡仁建(山东地质局第一地质队) 298

22.溜河铁矿控矿构造特征 山东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三分队 299

23.山东金伯利岩及其它偏碱性超基性杂岩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山东地质七队综合研究组 300

24.湖南桂阳宝山铜矿控矿构造体系的初步探讨 马德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302

25.海南石碌富铁矿与构造的关系 袁奎荣 候光汉 李公时 梁金城等(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303

26.广西平南新平矿区先锋岭角砾岩筒成因的初步探讨 岳东生(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 304

严国柱 (中山大学) 杨树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马昌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 305

27.海南岛构造体系与石碌式富铁矿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吴学益(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 305

28.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些初步结果 吴学益 陈福明(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 306

29.宁夏南部地质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敬万林 307

30.变质黄铁矿型铜矿床的构造特征 宫同伦(成都地质学院) 308

31.四川省铅锌矿成矿规律的初步探讨 周济元 徐旃章(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力学教研室) 309

32.试论浙江西裘铜矿构造条件的基本特征 徐旃章 王道永(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力学教研室) 310

33.构造力驱动矿液运移和矿床分布规律 张觉民(成都地质学院) 311

34.断裂及其成矿作用问题 张治洮(国家地质总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311

35.湖南大地构造特征、煤田类型及找煤方向 彭格林 313

37.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构造控制 王功恪崔彬 康树平 黄建华(新疆工学院) 314

36.龙得岗铜矿点的控矿构造 关连绪执笔(甘肃省地质局队对四分队 甘肃省地质局研究队区域分队) 314

38.吉南辽东通化新宾一带含矿基性—超基性岩控岩控矿构造分析 刘祥(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 316

39.成矿构造体系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河南十队 317

40.甘肃红柳园断裂带的特征及其控矿意义 长地院地质力学教研室甘肃北山队 318

41.沉积型铁——多金属矿产与构造体系的研究及编图 杨振升(长春地质学院) 319

42.公馆汞锑矿床(南含矿带)的控矿构造和成矿规律 杨志华(陕西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 320

43.我国斑岩铜矿的构造控制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321

44.河西走廊——北祁连山区石炭纪含煤建造的形成、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何宝珍晁吉祥(甘肃煤田地质队) 322

45.辗转构造及赤城煤田的发现 王建章(甘肃煤田勘探公司) 323

46.略论甘肃中部主要构造带与煤田分布问题 康立权(甘肃煤田地质队) 324

47.研究脉型矿田构造的若干问题 曾庆丰(中科院地质所) 325

48.矿脉雁列规律及意义 曾庆丰(中科院地质所) 326

49.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矿田构造特征 周作峡(中科院地质所) 327

50.华北断块金伯利岩的几个地质问题 刘秉光 张儒瑷(中科院地质所) 328

51.成矿建造、地球化学场与构造—建造—成矿带 宁奇生 李永森 刘兰笙 李光岑 周伟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29

52.予西晚古生代煤产地“表皮造构” 李万程(河南煤田地勘公司地质二队) 330

53.湖北大冶铁山矽卡岩型铁矿床接触带热动力变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矿化的控制作用 武汉地质学院勘探系地力系鄂东铁矿科研组 331

54.河南桐柏银洞坡金银矿区构造模式初步分析 蔡守林 石绍清 周瑞坡 徐满库 332

56.构造对321矿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李锦蓉 朱永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334

57.辽宁金刚石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孙柱国(辽宁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地质科) 335

58.康滇地轴多旋迥的铁铜成矿作用 汤耀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36

59.以鹅头厂王家滩铁矿为例试论滇中昆阳群富铁矿控矿构造 杨世瑜 337

63.滇中地区罗次—易门断裂带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铁矿的控制作用(略)……………………………孙家聪 颜以影 张文源(昆明工学院地质系) 3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