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  民主革命时期
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  民主革命时期

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 民主革命时期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希贵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07037872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
《绥化地区革命斗争史 民主革命时期》目录

绪论 1

目录 1

一、绥化地区各县的历史变迁 2

二、绥化地区土地开发,帝国主义的入侵 7

(一)土地拓垦和土地剥削制度的形成 7

(二)帝国主义对绥化地区的侵略 10

三、绥化地区人民早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4

(一)义和团在绥化地区的反帝斗争 15

(二)人民群众早期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 17

一、中共安达站支部建立,工人学生运动的兴起 25

(一)中共安达站支部的创建 25

第一章 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工农学生运动的开展(1926年9月~1931年9月) 25

(二)安达站装卸工人大罢工 28

(三)特区四中的爱国学生运动 29

(四)安达站支部解体,金伯阳、黄吟秋等赴安达活动 33

二、中共青冈特支的建立及活动 34

(一)朝鲜共产党员的转党和中共青冈特支的建立 34

(二)青冈特支领导的抗租斗争 37

三、中共庆城特支的建立,农民运动的开展 39

(一)庆城特支的创建 39

(二)革命群众组织的发展 41

(三)水壕罢工 42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绥化地区 43

第二章 日军侵占绥化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1年9月~1933年4月) 43

一、日军侵占东北,绥化地区沦陷 43

(二)日本侵略者对绥化地区的残酷统治和掠夺 47

二、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庆城特支领导的抗日斗争 53

(一)发展壮大党组织,加强对抗日斗争的领导 53

(二)领导群众进行罢工、抗捐斗争 54

(三)参加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 56

(四)杨一辰巡视庆城、庆城特支遭敌破坏 58

三、中共安达站特支领导的抗日斗争 60

(一)安达站特支的建立 60

(二)争取抗日武装 62

(三)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65

(四)学生运动的开展,满洲省委对安达站特支的指示 66

四、海伦站、四方台、绥化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67

(一)中共海伦车站支部的创建及其活动 67

(二)中共四方台特支的创建及其活动 69

(三)中共绥化支部的创建及其活动 73

五、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绥化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76

(一)江桥抗战失利,马占山退守海伦 76

(二)马占山、邓文等在绥化、海伦一带抗击日军 81

(三)李海青、张锡五在绥化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85

(四)马占山东行受阻,辗转战斗在海伦一带 89

(五)义勇军围攻齐齐哈尔失败,转战热河 91

(六)张锡五在绥化地区坚持抗日 93

第三章 海伦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抗联部队进人绥化地区(1933年4月~1937年7月) 95

一、海伦党组织的创建 95

(一)中共海伦支部的建立 95

(二)在满洲省委领导下,海伦工作的开展 98

二、创建抗日武装,联合绿林武装共同抗日 103

(一)海伦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103

(二)海伦抗日游击队的创建 105

(三)联合绿林武装共同抗日 110

(一)海伦车站工人的斗争 112

三、工农运动的开展 112

(二)海克路工人的罢工斗争 114

(三)农村工作的开辟 117

四、海伦县委的建立及活动 119

五、抗联西征部队在绥化地区的武装抗日斗争 123

(一)赵尚志部署北满抗联部队西征 123

(二)十六道岗战斗 125

(三)郝大干屯战斗 128

(四)冰趟子战斗 130

(五)李钢烧锅屯伏击战 132

一、全国抗战爆发,抗联部队远征到绥化地区 136

(一)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强化殖民统治 136

第四章 绥化地区人民配合抗联,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37年7月~1941年春) 136

(二)李兆麟部署抗联部队远征海伦一带 146

二、黑嫩平原游击战的开展 151

(一)北满临时省委第九次常委会召开 151

(二)抗日游击战的开展 153

(三)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抗日游击运动的扩大 157

三、龙江工委的建立,三肇抗日群众组织的发展 161

(一)北满省委派徐泽民到三肇地区 161

(二)龙江工委的建立 162

(三)组织抗日救国会 164

(四)组建抗日武装 166

(五)迎接抗联进入三肇地区 168

(六)龙江工委的后期斗争 172

四、抗联十二支队在三肇地区的游击活动 174

(一)抗联十二支队到肇州 174

(二)夜袭丰乐街 175

(三)激战四撮房 178

(四)北满省委对三肇游击战的指示,十二支队休整 181

(五)血战敖木台 184

(六)攻取肇源城 189

(七)与敌周旋,艰苦辗转 193

(八)策动伪军第三飞行队士兵起义 199

斗争 203

(一)张大嫂捐粮送军鞋 203

五、绥化地区人民积极支援东北抗日联军的 203

(二)柴录冒险筹集给养 204

(三)孙德珍护养抗联战士的后代 205

(四)伐木工人支援抗联 208

(五)伪甲长援助抗联遭逮捕 208

(六)舍生抗日的救国屯群众 209

(七)三肇人民支援抗联十二支队 210

(八)仁人志士支援抗联 211

第五章 抗联小部队和地下党组织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春~1945年8月) 215

一、抗联小部队的斗争 215

(一)日伪军警对抗日军民进行疯狂的“讨伐”和屠杀 215

(二)北满抗联主力入苏整训 218

(三)许亨植壮烈牺牲 221

(四)袭击大罗镇,龙南会议召开 222

(五)朴吉松被捕殉国 223

(六)于天放小分队在绥棱一带的斗争 225

(七)孙国栋被捕牺牲 229

二、地下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 232

(一)中共庆城支部的建立及活动 232

(二)张克明、张明仁在四方台的抗日活动 233

(三)地下破坏队在肇东的斗争 235

(四)苏士祥反满抗日,人民群众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 238

(一)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 241

一、抗战胜利后绥化地区的形势 241

第六章 绥化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开创(1945年8月~1946年6月) 241

(二)日伪残余和国民党在绥化地区的嚣张活动 243

二、摧毁日伪政权,建党建政工作的开展 245

(一)苏联红军进入绥化地区,抗联人员在海伦、绥化等地建党建政 245

(二)关内干部抵达绥化地区,海伦、绥化中心县工委和哈西地委的建立 247

(三)各县(旗)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建立 250

三、清剿土匪,民主改革的初步实施 271

(一)剿匪斗争的开展 271

(二)各项民主改革的初步实施 283

一、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形势,绥化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298

(一)内战爆发,“七·七”决议的贯彻 298

第七章 发动群众,建设巩固的根据地(1946年6月~1948年11月) 298

(二)贯彻《五四指示》,开展清算分地斗争 300

(三)开展“煮夹生饭”运动 304

(四)贯彻《土地法大纲》,掀起平分土地运动 315

(五)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偏差 320

(六)粉碎地主封建势力的反攻倒算 326

二、剿匪斗争的胜利 328

(一)全面内战爆发后,绥化地区匪患严重 328

(二)联合作战,歼灭股匪 329

(三)开展政治攻势,瓦解土匪 333

(四)肃清残匪,捉匪首,挖匪根 333

(一)踊跃参军,补充兵源 337

三、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37

(二)参加战勤,支援前线 342

(三)拥军优属,搞好后方战勤服务 347

四、壮大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350

(一)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350

(二)以“三查三整”为内容进行整党 353

(三)公开建党 355

五、农业生产运动的开展 360

(一)党号召开展农业生产运动 360

(二)鼓励劳动致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62

(三)换工插犋,组织互助组 363

(四)农业生产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369

六、工业、商业、财经等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370

(一)工业的恢复 370

(二)商业的恢复 373

(三)财经工作的开展 376

第八章 发展各项建设事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1月~1949年10月) 378

一、东北全境解放,加强党组织和政权建设 378

(一)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 378

(二)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 379

(三)民主建政 381

(四)群团组织的发展 384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曲折中发展 389

二、大力发展农业 389

(二)季节性、常年互助组的发展 393

(三)采取得力措施,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 395

三、工商业的发展 399

(一)工业生产的发展 399

(二)商业的发展 400

四、文教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03

(一)发展教育事业 404

(二)文化艺术工作的振兴 406

(三)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407

(一)整顿治安秩序,对反动党团进行登记 408

五、整顿社会秩序,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408

(二)打击封建会道门 409

(三)派遣干部入关南下 412

六、贯彻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414

(一)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传达贯彻 414

(二)加强对工人工作的领导 416

(三)加强城市党的建设工作 417

(四)召开城市人民代表会议,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417

附录 420

一、大事年表 420

二、依据、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和著述 458

后记 4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