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予同著;朱维铮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720802202X
  • 页数:990 页
图书介绍: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目录

经今古文学 1

一 经今古文的诠释 1

二 经今古文异同示例 4

三 经今古文的争论 9

四 经今古文的混淆 15

五 经今文学的复兴 17

六 经今古文学和其他学术的关系 23

七 经今文学在学术思想史上的评价 31

八 经今文学的重要书籍 34

纬书与经今古文学 40

一 纬书的界说 42

二 纬书的起源 45

三 纬书的变迁 48

四 纬书产生的原因 52

五 汉代今古文学家对于纬谶的关系 56

六 近代今古文学家对于纬书的见解 59

七 纬书的书目 64

「孝」与「生殖器崇拜」 70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 92

康有为与章太炎 108

朱熹 111

第一章 引言 111

第二章 朱熹传略 118

一 本体论 124

第三章 朱熹之哲学 124

二 价值论 128

一 伦理哲学 128

二 教育哲学 132

三 政治哲学 136

四 宗教哲学 138

三 认识论 143

第四章 朱熹之经学 149

一 易经学 150

二 书经学 153

三 诗经学 156

四 礼经学 161

五 春秋学 163

六 孝经学 165

七 四书学 168

第五章 朱熹之史学与文学 169

第六章 朱熹与当代学派 174

第七章 朱熹之著作 180

一 经部 180

二 史部 187

三 子部 188

四 集部 194

第八章 朱学之传授 197

附录 朱熹简明年谱 199

导论 206

群经概论 206

本论 222

一 易经 222

二 尚书 228

三 诗经 233

四 三礼——周礼、仪礼与礼记 240

五 春秋——春秋经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53

六 论语 270

七 孝经 275

八 尔雅 282

九 孟子 287

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 292

「汉学」与「宋学」 322

孔子 338

一 引语 338

二 传略 340

一 孔子的家世 340

二 孔子的生平 341

三 孔子的日常生活 349

四 孔门的述赞 352

五 孔子的著作 354

三 学说 360

一 孔子的本体论 360

二 孔子的道德哲学 363

三 孔子的教育哲学 370

四 孔子的政治哲学 378

五 孔子的宗教哲学 384

四 尾语 386

《大学》和《礼运》 404

纬谶中的「皇」与「帝」 422

《孝经》新论 477

《春秋》与《春秋》学 492

道儒的党派性 508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 513

儒家之精神的社会政策 574

僵尸的出祟 591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605

与顾颉刚书 615

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 617

治经与治史 621

怎样研究经学 627

我们的时代 636

《经今古文学》重印后记 644

《经学历史》注释本重印后记 647

「经」、「经学」、经学史 649

关于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问题 662

王莽改制与经学中的今古文学问题 679

有关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 694

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 705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 711

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 728

从顾炎武到章炳麟 754

孙诒让与中国近代语文学 772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 795

从孔子到孟荀 807

中国经学史讲义 830

上编 导论 830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830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831

一 理论指导 831

二 群经通论 832

三 经学历史:通史类、断代史类 833

四 经学史料:传记类、目录类、文物制度类 837

第三章 经的定义 841

一 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 841

二 从文献学来看「经」的意义 842

三 「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 843

四 经的几个特点 844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845

一 六经 845

二 五?与「乐」之有无问题 847

三 七经 849

四 九经与十二经 850

五 十三经 852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853

六 十四经与二十一经 853

一 经学及其派别综述 854

二 两派说 857

三 三派说 858

四 四派说 860

五 新三派说 861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863

一 经学史的开端问题 863

二 四期说 864

三 六期说 865

四 十期说之一 866

五 期十说之二 869

六 二期三世说 872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874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874

一 儒、儒家、儒教 874

二 孔子与经学的开端 875

三 墨子与经典的关系 877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 878

一 「儒分为八」 878

二 孟子与经学 879

三 荀子与经典传统 880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881

一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881

二 刘歆与古文经学 883

二 许慎之学 885

第四章 东汉经学 885

一 《白虎通》的研究 885

三 郑玄的「通学」 886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888

一 「玄」之含义与玄学研究 888

二 王弼与何晏 889

三 阮籍与嵇康 891

四 裴?与郭象 891

五 晋代《春秋》学的新「集解」 892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893

一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 893

二 宋学的萌芽:唐朝后期《春秋》学 895

三 宋学的正式开始 896

四 宋学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浙东学派 897

五 宋学的优缺点及其对清代「汉学」的影响 898

第七章 清学 900

一 「清学」之名及其研究书目 900

二 清学的启蒙期 901

三 清学的全盛期:乾嘉学派(吴派、皖派) 903

四 清学后期:以常州学派为中心 906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 909

一 康有为的经说 909

二 章太炎的经学成就 911

第一章 《易》学 912

一 《易》之构成及其作者 912

下编 经典研究 912

二 《易》学学派:汉学与宋学 915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 919

一 《书》学的辨伪 919

二 《诗》学的研究 919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 920

一 「三礼」学的研究 920

二 《春秋》与孔子的关系 922

三 《春秋》三传的研究 923

一 《论语》的传本问题 924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 924

二 《论语》学的研究 926

三 清代《易》学研究 928

三 《孟子》的作者与「升格」问题 928

四 《孟子》的研究与批判问题 930

第五章 「四书」学 932

一 「四书」的建立及它的发展 932

二 《大学》与方法论 933

三 《中庸》与本体论 934

四 「四书」集结与道统理论 935

第六章 《孝经》学与《尔雅》学 935

一 《孝经》升格及传本 935

二 《孝经》作者与学派 937

三 尔雅学的研究 938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 朱维铮 9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