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评价学
环境评价学

环境评价学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44727
  • 页数:7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教材。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生态评价与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环境评价标准、生态与环境评价的程序及技术,包括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技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内容。其特色为侧重生态评价、资源评价与环境评价的有机结合,专门设置了生态影响评价、风景旅游区环境评价、自然保护区评价、湿地环境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评价等章节,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教材所涉及的范畴。此外,本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主要章节后附有生态评价与环境评价实例。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专门介绍了环境评价的最新发展成果。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环境评价的技术人员参考。
《环境评价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系统 1

一、相对不同主体的环境定义——环境概念再认识 1

二、环境系统 4

第二节 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 7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7

二、环境质量参数 8

三、环境价值 9

第三节 环境影响与环境质量变异 11

一、环境影响的概念 11

二、环境影响的类别划分 11

三、环境质量变异 13

第四节 环境评价概念与评价类型 13

一、环境评价概念 13

二、环境评价基本内容与评价目标 14

三、环境评价的作用和地位 15

四、环境评价的类型划分 16

第五节 环境评价发展概况 17

一、环境评价的产生 17

二、国外环境评价发展概况 18

三、国内环境评价发展概况 19

第六节 环境评价学内容体系 21

第二章 环境评价学的理论基础 24

第一节 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 24

一、生态学理论基础 24

二、环境评价的生态学理论内涵 27

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系统学理论 38

一、系统学的一般理论 39

二、灰色系统理论 40

三、模糊系统理论 41

第三节 环境评价的环境经济学理论 42

一、环境的经济价值 42

二、环境外部性和影子价格 44

三、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意义 45

第四节 环境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46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46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模式特征 4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49

四、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评价工作的要求 49

第三章 环境评价标准 51

第一节 环境评价标准概述 51

一、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 51

二、环境标准体系 52

三、环境标准的制定 56

第二节 我国常用的环境评价标准 58

一、我国常用的环境质量标准 58

二、我国常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69

第四章 环境质量识别基础 74

第一节 区域环境背景调查 74

一、环境质量识别概述 74

二、区域环境背景综合调查 75

第二节 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及其层次性 79

一、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基本要素 79

二、环境质量监测项目的选择 79

三、关于系统监测的思想 79

四、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层次性 80

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 83

第三节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 84

一、可疑数据的取舍 84

二、监测结果的表达 87

三、总体均值μ的置信区间 87

四、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88

五、一元线性回归 89

第四节 环境质量变异性质鉴别基本问题 89

一、环境质量变异问题的鉴别 89

二、影响环境质量变异问题的逐层分解 90

三、环境质量变异性识别的分解与聚焦原则 91

四、环境因素的确定 91

五、影响特征的度量 92

第五节 环境质量预测方法类型 94

第五章 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数学模型 97

第一节 数学模型概述 97

一、原型与模型 97

二、模型分类 97

三、数学模型 98

四、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98

五、数学模型应用简例 98

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特征 99

一、现象考察 99

二、污染物迁移扩散作用类型 99

三、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101

第三节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迁移扩散基本微分方程 102

第四节 定解问题的建立 104

一、定解问题的构成 104

二、定解问题求解需提供的信息 104

三、定解问题的建立 104

第五节 定解问题解法简介 106

一、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模型解析解 106

二、环境质量预测基本模型数值解 107

第六章 环境评价方法 113

第一节 环境评价方法的作用和分类 113

一、环境评价方法的作用 113

二、环境评价方法的类型 113

三、选择评价方法的原则 113

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指数法 114

一、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 115

二、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116

三、环境评价指数法的主要环节 116

第三节 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法 117

一、积分值法(M值法) 117

二、W值法 118

第四节 环境评价的专家判断法 118

一、专家判断法的特点 118

二、德尔菲法 119

第五节 环境评价的经济评估方法 126

一、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方法 126

二、选择评估技术 136

三、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中的时间因素 136

第六节 环境评价的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138

一、不确定性评价方法类别 138

二、统计分析方法 138

三、模糊数学方法 152

四、灰色系统方法 153

第七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55

第一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 155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念 155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155

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精度 155

第二节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56

一、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法 156

二、空气污染生物评价法 164

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65

一、评价因子的选择 165

二、地表水污染指数评价 166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176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179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81

一、评价程序 181

二、区域土壤背景值的确定 181

三、评价方法 182

第五节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185

一、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185

二、环境噪声现状评价标准 186

三、噪声的物理量 186

四、环境噪声评价量 191

五、评价标度 193

第六节 关于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评价问题 196

一、水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与标准 196

二、水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198

第七节 评价实例 205

一、评价实例1——宁波白溪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05

二、评价实例2——深圳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08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3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3

一、环境影响评价 213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14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 215

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规定 215

二、环境影响程度的界定原则 216

三、环境敏感区的界定原则 217

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 217

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 217

六、评价大纲审查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 218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219

八、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219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220

一、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作用及要求 220

二、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 220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 221

第四节 评价大纲编写实例 222

一、总论 222

二、项目概况 222

三、工程分析 226

四、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32

五、评价工作原则 232

六、评价工作内容 234

七、提交成果 238

八、评价工作进度和组织分工 238

九、经费预算 238

第九章 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 240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240

一、污染源分类 240

二、污染源调查目的 241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 241

四、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 243

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244

第二节 工程分析 264

一、概述 264

二、工程分析作用 264

三、工程分析应遵守的原则 265

四、工程分析的方法 266

五、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266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270

一、污染源评价的概念与目的 270

二、污染源评价方法 270

第十章 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技术 273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273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273

二、大气污染源排放预测模型 276

三、模拟和预测大气质量的箱式模型 278

四、大气污染物扩散基本计算模式 280

五、非点源扩散模式 295

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29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310

一、地表水体的自净 310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常用的水质模型 311

三、水质模型的参数估值方法 325

第三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329

一、概述 329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中水质模型的类型 330

三、简单条件下地下水水质模型 332

四、地下水水质污染预测中参数的获取 334

第四节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335

一、土壤的污染与净化 335

二、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336

第五节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339

一、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 340

二、机械设备的噪声估算 345

第六节 应用实例 348

一、废水的特点及排放状况 349

二、南厂排水对月牙河的影响预测 349

第十一章 建设项目单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54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54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54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355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 355

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技术环节 355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356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58

一、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评价等级 358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技术环节 361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65

第三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67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评价等级 367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368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369

四、地下水环境的保护 370

第四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70

一、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内容 370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71

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372

第五节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73

一、固体废弃物分类 374

二、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 374

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 375

四、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环境污染 376

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379

六、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原则 380

第六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技术 382

一、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程序、评价等级划分 382

二、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383

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385

第七节 评价实例 386

一、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南厂扩产啤酒15×104t/a技改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 386

二、深圳地铁竹子林车辆段工程地面建筑设计方案调整项目水环境质量预测与影响评价 387

第十二章 环境评价的综合评价技术 394

第一节 综合评价的一般方法 394

一、列表清单法 394

二、矩阵法 395

三、网络法 396

四、图形叠置法 396

五、综合指数法 397

六、综合评价实例——矩阵法应用 400

第二节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 400

一、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401

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模糊聚类方法 405

第三节 灰色系统理论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10

一、灰关联分析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10

二、灰色聚类方法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13

三、灰色预测模型GM在环境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417

第四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420

一、层次分析法原理 420

二、研究实例 424

第五节 环境评价的GIS技术 427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427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428

第十三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40

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441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441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442

第二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评价内容 443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443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443

第三节 区域开发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445

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445

二、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446

第四节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451

一、环境影响识别 451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452

三、规划方案分析 452

四、污染源分析 453

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54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454

七、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57

八、开发区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457

九、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458

第五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 458

一、开发区简介 458

二、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460

三、开发区规划布局合理性评价 460

四、入区工业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限制量的预测结果 462

第十四章 生态影响评价 464

第一节 生态影响评价概述 464

第二节 生态影响评价基本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 465

第三节 生态影响识别 469

一、影响因素识别 469

二、影响对象识别 469

三、影响后果与程度识别 470

四、影响范围的识别 470

第四节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程序 471

一、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471

二、生态影响评价程序 475

第五节 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477

一、类比分析法 477

二、列表清单法 478

三、生态图法 478

四、指数法 479

五、景观生态学方法 479

六、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 480

七、生物生产力评价法 481

八、其他方法 482

第六节 生态风险评价 483

一、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483

二、三种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483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关键 486

第七节 生态完整性评价 487

一、概述 487

二、生物生产力的测定 487

三、自然系统稳定状况的度量 488

第八节 森林环境评价 489

一、森林环境评价基础 490

二、涵养水源功能评价 497

三、防止泥沙流失效能评价 499

四、保健、游憩效能 500

五、供给氧气和净化大气效能 506

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评价 509

一、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 509

二、自然保护区评价 509

第十节 关于湿地环境评价问题 519

一、湿地的基本概念 519

二、湿地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19

三、湿地评价问题 519

第十五章 水资源数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527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特性 527

一、水资源的概念 527

二、水资源的特性 528

三、水资源分类 530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概述 530

一、水资源评价定义 530

二、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531

第三节 降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532

一、定义 532

二、降水基本要素和特征表示方法 532

三、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 534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方法 536

一、概述 536

二、河流水量分析计算 537

三、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的分析方法 543

四、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重复量的分析 544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 544

一、概述 544

二、区域水量均衡法 546

三、开采试验法 548

四、数值法 550

第六节 生态需水量计算 554

一、生态需水研究的由来与定义 554

二、生态需水的分类 556

三、生态用水计算模型 557

四、生态用水定额的确定 558

五、间接计算公式中参数的确定 560

六、生态需水与水资源配置 561

第七节 关于废水资源化评价问题 562

一、中水的水质指标与标准 562

二、中水水质调查 565

三、中水回用环境评价 565

第十六章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评价 568

第一节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概念 568

一、背景情况 568

二、概念辨析 568

第二节 水蚀、风蚀影响因素识别 570

一、水蚀影响因素分析 570

二、风蚀影响因素分析 578

第三节 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 582

一、水土流失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582

二、水土流失调查步骤 583

第四节 水土流失监测预报 589

一、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概述 589

二、水土流失预报模型 591

第五节 荒漠化评价 594

一、荒漠化评价的概念及内容 594

二、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598

三、荒漠化评价的基本问题讨论 607

第六节 环境影响评价中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 609

一、法律法规的规定 609

二、水土保持方案分阶段编制要求 609

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610

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要求 611

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求 611

六、水土流失调查与监测 613

七、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 614

八、水土保持投资估(概)算及效益分析 614

第七节 关于非点源污染评价问题 615

一、非点源污染概念 615

二、非点源污染特征 615

三、非点源污染成因类型 616

四、非点源污染模型类型 617

五、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的经验模型 618

六、非点源污染负荷预测的机理模型 620

第十七章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622

第一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622

一、基本概念 622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622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624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624

二、规划分析 624

三、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625

四、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626

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627

六、决策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628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628

第三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629

一、区域规划 630

二、土地利用相关规划 631

三、工业规划 632

四、农业规划 634

五、能源规划 635

六、城市建设规划 637

第四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 639

一、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要求 639

二、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的编写要求 641

第十八章 其他类型环境影响评价 643

第一节 环境风险评价 643

一、环境风险及其评价 643

二、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 644

三、环境风险评价的类型 645

四、环境风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645

第二节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645

一、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645

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646

三、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646

四、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647

五、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647

第三节 清洁生产评价 647

一、清洁生产概念 647

二、清洁生产发展概况 648

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649

四、清洁生产评价内容 650

五、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650

第四节 环境危害评价 652

一、概况 652

二、危害分析 652

三、危害评价 653

四、危害管理 654

五、环境危害评价的展望 655

第五节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 655

一、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 655

二、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标准 655

三、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 656

第六节 视觉影响评价 657

一、视觉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657

二、视觉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658

三、视觉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659

第七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660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660

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应用基础 661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664

四、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664

五、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666

第八节 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666

一、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667

二、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667

三、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668

第九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669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669

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必要性 669

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系统结构 670

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程序 671

五、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关键 671

第十节 环境影响后评价 672

一、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672

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 673

三、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674

第十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676

一、公众参与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677

二、公众参与在中国的发展 677

三、公众参与的内容与方式 678

第十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总结 682

第一节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682

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原则 682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682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682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评价要点 686

第二节 环境影响报告书实例 686

一、项目简介 686

二、项目周边区域概况 689

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91

四、结论及建议 703

参考文献 7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