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
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

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莫荣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4525588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回顾了2003年就业状况,展望了2004年就业形势。
《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 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目录

总论 2003—2004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 1

2003年中国就业形势 1

对2003年的几个就业现象的分析 11

2004年的就业趋势与政府定位 16

第1篇 宏观经济与就业政策 20

1.宏观经济政策与促进就业 20

1.1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21

1.2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22

1.3 资本增长与就业增长 23

1.4 20世纪90年代的就业增长 25

1.5 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转变 32

2.就业政策环境的改善 33

2.1 增加就业和控制失业列入年度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33

2.2 政治局集体学习就业问题 35

2.3 中央召开再就业工作座谈会 37

3.就业政策的变化 39

3.1 再就业政策的新突破 39

3.2 促进灵活就业的配套政策 40

3.3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突破 42

3.4 中央对再就业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查 43

4.1 当前宜加大区域性政策的特殊扶持力度 44

4.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44

4.2 对特困群体要更多采取救助促进就业 45

4.3 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应当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战略 46

4.4 政府援助下的劳动力退出政策 46

第2篇 SARS对就业的影响 48

1.SARS对就业的影响 48

1.1 SARS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经济的影响 48

1.2 SARS对服务业就业岗位的影响 51

1.3 SARS对城市就业市场的影响 52

1.4 SARS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影响 53

1.5 SARS使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达到失业警戒线 57

2.1 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以保留工作岗位,减少失业 58

2.应对SARS的措施和经验 58

2.2 对受冲击的困难群体实施紧急援助 59

2.3 加强分类指导,分地区推进再就业工作 59

2.4 进一步落实政策,积极恢复原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60

2.5 改进就业服务方式,搞好就业援助 62

2.6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好大学毕业生就业 62

2.7 确保农村劳动力安全流动 62

3.SARS引出危机意识和建立预警机制的问题 66

3.1 SARS提出紧急状态处理问题 66

3.2 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一些紧急措施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68

3.3 从五个方面构筑失业预警和应急调控机制 70

4.专家谈SARS对就业的影响 73

第3篇 转型时期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 81

1.当前劳动关系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81

1.1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81

1.2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83

1.3 当前劳动关系状况的三大特点 84

1.4 现阶段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五大趋势 85

2.规范和理顺劳动关系的对策 87

2.1 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87

2.2 解决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 88

3.1 我国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状况 91

3.建立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91

3.2 如何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 92

3.3 国有企业的集体谈判制度 96

第4篇 职业培训的新发展 98

1.劳动力素质及与就业的关系 98

1.1 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国际比较优势 98

1.2 劳动者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102

2.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104

2.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104

2.2 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使用 110

3.终身职业能力建设 113

3.1 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113

3.2 企业的在职培训 116

3.3 再就业培训 117

3.4 创业培训 120

3.5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23

4.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发展 124

4.1 技工学校 124

4.2 民办培训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27

4.3 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 129

4.4 远程培训的发展 130

1.基本情况 132

1.1 就业和下岗失业状况 132

第5篇 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132

1.2 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135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就业问题 140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的特征 140

2.2 政策建议 143

3.蓝领就业问题 146

3.1 蓝领岗位对就业的贡献并未减少 146

3.2 发展蓝领就业是中国工业化的迫切之需 147

3.3 “中国制造”正在带来广阔的蓝领需求 149

3.4 蓝领就业已成为全球化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150

3.5 政策应当为促进蓝领就业提供更多援助 152

1.1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 155

第6篇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 155

1.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形势 155

1.2 大学毕业生供求趋势不容乐观 156

1.3 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值得关注 157

2.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58

2.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 158

2.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158

2.3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加强 159

2.4 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 159

2.5 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160

3.2 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 164

3.1 加强领导,推动改革,协调政策落实 164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164

3.3 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 165

3.4 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 165

3.5 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 165

3.6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 166

3.7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66

3.8 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166

3.9 完善灵活就业办法,引导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 167

3.10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67

4.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168

1.1 劳务派遣的概念 175

第7篇 灵活就业中的劳务派遣 175

1.劳务派遣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175

1.2 劳务派遣产生的背景 177

1.3 劳务派遣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178

2.劳务派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87

2.1 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 187

2.2 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1

3.发展劳务派遣的政策建议 197

3.1 有针对性地鼓励发展一批劳务派遣企业 197

3.3 实行劳务派遣许可审批制度 198

3.2 有的放矢地扶持一批公益性劳务派遣组织 198

3.4 制定相关政策规定 199

3.5 在劳务派遣条例中明确劳务派遣三方的责权利 199

3.6 对劳务派遣从业人员采取灵活的社会保险政策 200

3.7 加强对劳务派遣的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200

第8篇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 201

1.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状况 201

1.1 农村就业的行业和区域分布 201

1.2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203

1.3 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 204

1.4 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状况 204

2.1 外出劳动力基本状况 206

2.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206

2.2 外出劳动力的年龄分布状况 207

2.3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综合状况 209

2.4 农村转移劳动力 211

2.5 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213

2.6 人力资本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作用 214

3.进城农民工的服务和权益保护 215

3.1 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的突出问 215

3.2 政策建议 220

1.1 “两个确保”基本实现 223

1.全国城镇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基本状况 223

第9篇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223

1.2 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224

1.3 城镇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24

1.4 社区就业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224

1.5 从业人员文化、技术水平仍然偏低 224

1.6 个体私营企业和服务行业加班加点比较普遍 225

1.7 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低是失业的重要原因 225

1.8 失业长期化的问题值得关注,青年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225

1.9 亲朋介绍仍然是目前找工作的主要方式 225

1.10 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服务业是再就业的主要领域 225

2.中国职业介绍机构发展状况 226

1.12 非正式工、私营企业是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 226

1.11 大龄下岗职工依然是再就业的困难群体 226

2.1 职业介绍机构基本情况 227

2.2 职业介绍服务项目 230

2.3 职业供求信息的来源和发布 233

2.4 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保证 234

3.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 237

3.1 各职业和工种的工资水平 238

3.2 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别 240

3.3 行业间工资差别 243

3.4 企业工资水平差别 244

3.5 知识和技术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246

4.2003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特征 248

4.1 职业匹配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248

4.2 “非典”对就业的影响明显 250

4.3 劳动力市场供求在三季度达到高峰 255

4.4 积极就业政策效果初显 256

5.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259

5.1 工资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关系 259

5.2 我国制造业工资变化的趋势 261

5.3 结论 263

2003年就业工作大事记 265

后记 2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