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人才评价中心
人才评价中心

人才评价中心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红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2106258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独到地阐述人才评价中心理论、方法、功能与内容的最新著作。本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独创性、专业性和前瞻性,兼顾学术性与应用性。
《人才评价中心》目录

一、评价体系的定位 1

序1 1

目录 1

第一章 评价中心的理论与历史 1

表目录 2

表1.1 主观评价系统和客观评价系统比较 2

二、评价理论的探索 2

序2 3

(一)经典方法 3

图目录 4

图1.1 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关系 4

(二)扎根理论 5

(三)操作主义 5

图1.2 操作主义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关系 6

(四)三种评价理论的比较 8

(五)行为驱动论与图式驱动论 9

(六)定性与定量结合论 10

三、各国评价中心及其特点 11

(一)德国评价中心的首创性 12

(二)英国评价中心的持久性 14

图表目录 15

绪论 17

一、评价中心评价什么? 18

二、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8

三、评价中心具有哪些功能? 19

(三)美国评价中心的系统性 19

四、评价中心在中国 20

(四)中国评价中心的有效性 26

(五)日本评价中心的适应性 29

第二章 管理绩效预测方法的比较 33

一、上级评定 33

二、心理测验 36

三、临床评价 38

四、广义面试 40

五、评价中心 42

六、各种方法的比较 44

(一)管理层次法 49

第三章 行为要素:评价的基准 49

一、行为要素的研究方法 49

表3.1 10种管理工作要素在不同管理层所占的比例 52

(二)管理任务法 52

(三)管理行为法 54

二、行为要素的设计方法 57

(一)描述说明型 59

(二)成功因素型 59

(三)工作样本型 61

(一)工作分析的目标 62

(二)工作分析的整体性 62

三、工作分析:行为要素之母 62

(三)工作分析的方法 64

一、模拟技术 67

第四章 多种技术:评价的方法 67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 67

(二)管理游戏和任务练习 70

(三)公文处理 72

(四)数码符号与样本技术 74

(五)评价练习种类 76

二、投射技术 78

三、面试技术 79

四、其他技术 82

表4.1 六个要素得分同绩效得分的相关 83

图4.1 要素得分、因子得分同绩效得分相关的比较 84

表4.2 三个因子得分同绩效得分的相关 84

一、评价过程的十个结点 87

第五章 过程管理:评价的运作 87

二、评价过程管理的原则与要诀 89

(一)初始阶段明确定义行为要素 90

(二)实施阶段慎用多种练习和信息数据 92

表5.1 经理的工作任务与练习项目的对照 93

(三)设计练习选用多类样本和跨练习项目 93

(四)评定阶段注重评价员团队协作 94

(五)最终评定阶段注重效度分析 95

表5.2 不同评价方法对各种要素的效度系数 97

(一)评价员的素质差异 99

一、评价员的素质与数量 99

第六章 评价员的素质与训练 99

(二)评价员的最佳数目 102

二、如何对评价要素达成共识 102

三、观察技能训练 103

四、决策心理过程训练 104

五、统一评价标准的培训 107

六、预测技能训练 109

(一)评价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111

第七章 信度与效度:评价效用的检验 111

一、影响评价信度与效度的因素 111

(二)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114

图7.1 影响评价信度的因素图 115

二、效度研究的方法 116

(三)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 116

(一)无反馈的研究 117

(二)对控制小组的研究 120

(三)带反馈的研究 122

表7.1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体评分效度研究 123

表7.2 总体评分和中层经理三类预测指标的效度 124

(四)同时效度研究 127

表7.3 美国管理协会评价中心的同时效度系数 128

三、效度研究方法的评论 128

(一)效度研究样本 129

(二)评价标准问题 129

(三)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130

四、效用:投入与产出 132

一、有效性:评价中心伦理的基础 135

第八章 评价中心的准则与法规 135

二、实证研究:评价中心准则的考验 136

三、内容效度:评价中心合法性的基础 137

四、评价中心的公正性与一致性 138

五、评价中心的法庭案例 139

六、评价中心的专业标准 141

第九章 评价中心的跨文化管理 145

一、中国评价中心跨文化管理的首例研究 145

二、不同国家管理能力的模型和评价效度 147

(一)管理能力定性模型的比较 147

表9.1 中、美、日管理能力评价定性模型的比较 148

表9.2 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管理能力评价因子模型 149

(二)管理能力因子模型的比较 149

表9.3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管理能力评价因子模型 150

表9.5 中美管理潜能预测正确率的比较 151

(三)预测效度的比较 151

表9.4 中美管理绩效预测效度的比较 151

表9.6 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被试问卷态度的比较 152

三、不同组织的被试心理和评价结果 152

表9.7 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同时效度的比较 152

四、不同地区的评价模式 153

表9.8 南北方企业评价模式的比较 154

五、不同文化背景合资企业的评价中心案例 155

六、结论 164

第十章 评价中心的信息化管理 165

一、评价中心的飞跃: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 165

二、网络多媒体:评价技术多元化 166

三、电子辅助评价中心:从贵族化走向信息化 167

(一)开发环境 167

(二)目标与策略 168

(三)技术支持 169

(四)商务模式 170

(五)实施步骤 171

一、鉴定型:传统评价中心的功能 175

第十一章 从鉴定型评价中心到发展型评价中心 175

(一)鉴定:管理才能的早期发现功能 176

(二)选拔:挑选最佳人选的功能 178

(四)完善:提升组织与员工的功能 179

(三)诊断:培训计划的评判功能 179

(一)发展型评价中心的特点 182

二、发展型:非传统评价中心的作用 182

(二)人才管理标准 184

表11.1 总体判断评分的分布 185

表11.2 总监模拟培训的有效性评价 186

(三)专才鉴定标准 187

(四)职业发展规划 189

(五)专业人才开发 191

(六)金融评价中心 196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创新型评价中心趋势 199

一、新突破:评价中心成功之道 199

(一)用整体性克服局限性 199

表12.1 整体性评价模式与局部性评价模式的对照 200

(二)用行为定义管理 201

(三)以模拟为核心的多元技术取代单一的纸笔测验 201

(四)用标准化程序改进主观性评价 202

二、新挑战:有待解决的问题 203

(一)标准化 203

(三)与发展型有关的问题 204

(二)与鉴定型有关的问题 204

(四)关于方法论 205

三、新变革: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的管理比较 206

(一)知识经济的管理变革 207

表12.2 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207

(二)人力资本与组织角色的变化 213

表12.3 两种管理范式的比较 215

四、新趋势:创新型评价中心 216

表12.4 三种类型评价中心的比较 216

(一)理论创新与发展 217

(三)方法技术创新 219

(二)角色定位与创新 219

(四)效果与效益创新 222

后记 224

参考文献 2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