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炳照等主编
  • 出 版 社:海口:海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6457593
  • 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目录

目录 1

导言 1

第一章 古代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7

第一节 儒学教育传统的主体地位 8

一、伦理型的教育价值观 9

二、“德上艺下”的教育内容观 16

三、“内求”、“外铄”的教育途径论 21

第二节 古代传统教育的办学体制 27

一、官学的产生与演进 27

二、官学的管理体制 31

三、私学的发展与管理体制 36

四、书院的发展与管理体制 39

第三节 古代传统选士制度的演进 43

一、前科举时代的选士制度 43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49

三、科举制度评析 53

第四节 古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58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58

二、“早谕教”及传统胎教 61

三、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63

四、家训——传统家庭教育的特殊形式 67

五、传统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70

第五节 古代传统社会教化的地位和途径 72

一、传统社会教化的地位 73

二、传统社会教化的途径 75

三、传统社会教化的经验教训 83

第二章 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86

第一节 古代传统教育的危机与变革 86

一、经世致用思潮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87

二、太平天国与传统教育的变革 94

三、洋务思潮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98

四、维新思潮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主张 103

第二节 西方教育的引入与传播 110

一、传教士与教会教育 110

二、《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教育 118

三、西学与洋务教育 121

四、新学与维新教育 132

第三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40

一、晚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40

二、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46

第三章 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157

第一节 教育近代化思想的发展 158

一、辛亥革命后教育的进步与反动 159

二、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勃兴 167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与发展 185

第二节 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展开 203

一、近代教育制度的演进 203

二、近代教育管理体制趋向完备 212

三、近代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9

四、近代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227

第四章 近代教育的曲折发展 232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举措 233

一、确定教育方针 233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 240

三、教育法令法规陆续出台 247

四、提倡“新生活”运动 262

第二节 各派教育家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63

一、陶行知主持的生活教育实验 264

二、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和进行农村改进实验 270

三、雷沛鸿在广西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 273

四、晏阳初、梁漱溟进行的平民教育实验和乡农学校实验 276

五、陈鹤琴进行的学前教育实验 281

第三节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286

一、台湾日据时期的殖民地教育 287

二、东北沦陷时期的奴化教育 292

三、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汉奸政权推行的奴化教育 296

第四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曲折发展 300

一、国民政府初建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301

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区教育的发展 306

三、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败亡时期的教育 309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建设与改革 31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2

一、中国共产党内关于教育方针的一场论争 313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 328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35

第二节 干部教育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342

一、干部教育体制的确立 342

二、干部教育体制的改革 349

三、干部教育开始建立正规制度 357

第三节 社会教育的广泛开展 362

一、社会教育初创时期的组织与形式 363

二、社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368

三、社会教育范围的拓宽和开始建立正规制度 373

一、创建全新的小学教育 379

第四节 改革普通教育的探索 379

二、普通教育的重大改革 385

三、普通教育走向正规化 395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402

一、徐特立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03

二、吴玉章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05

三、成仿吾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07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410

一、教育工作必须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 411

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4

三、教育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坚持群众路线 418

四、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建立文教统一战线 421

后记 4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