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庆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22790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二版内容与原有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全书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作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本书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学科学生作为选修教材使用。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目录

目录 3

第一编 导论 3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3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3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9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9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4

一、文学活动论 15

二、文学反映论 16

三、艺术生产论 17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18

五、艺术交往论 1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20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21

二、中国特色 22

三、当代性 23

第二编 文学活动 29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29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29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29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31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34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35

一、世界和作者 36

二、作品 37

三、读者 39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42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42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45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9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49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49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51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53

四、文学与非文学 54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57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57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58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61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68

一、文学与话语 68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71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74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77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77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82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83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84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85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89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89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92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94

第三编 文学创造 99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99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99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99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04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106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106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115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20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20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22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125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25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125

二、艺术发现 129

三、创作动机 130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32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32

二、构思方式 142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146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46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49

三、即兴与推敲 151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54

第一节 艺术真实 154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154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56

三、艺术概括 161

第二节 情感评价 165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165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166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170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174

第三节 形式创造 174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176

三、形式美问题 179

第四编 文学作品 185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85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185

一、现实型文学 186

二、理想型文学 187

三、象征型文学 189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91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97

一、诗 197

二、小说 199

三、剧本 200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202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06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06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206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07

第二节 文学典型 214

一、典型论的发展 214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215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20

第三节 意境 223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223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224

三、意境的分类 229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230

第四节 文学意象 230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32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236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238

第一节 叙事界定 238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238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239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241

四、叙事的构成 242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43

一、故事 243

二、结构 248

三、行动 251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252

第三节 叙述话语 252

二、视角 256

第四节 叙述动作 257

一、叙述者与作者 258

二、叙述者与声音 258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260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262

第一节 抒情界定 262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262

二、抒情与现实 264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265

四、抒情与宣泄 267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269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69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271

第三节 抒情方式 277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277

二、抒情角色 280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283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83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283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284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285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286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286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87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289

三、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90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293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293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296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297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297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298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300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301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307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307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307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308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311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314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317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320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321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323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325

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327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332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332

一、期待视野 332

二、接受动机 335

三、接受心境 336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337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339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340

二、还原与异变 341

三、理解与误解 344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346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347

一、共鸣 347

二、净化 349

三、领悟 351

四、延留 352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354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354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354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35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363

一、传统批评模式 364

二、现代批评模式 368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374

一、了解对象 375

二、选点切入 376

三、确定要旨 377

四、布局安排 378

五、力求创见 379

初版后记 382

修订版后记 383

修订二版后记 385

知识点索引 3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