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万里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776754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发展史,在结构上分为先秦诸子之学、汉至唐时期的哲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三大部分,按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分别深入阐发其主要哲学思想,简要介绍其生平或源流。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目录
标签:通论 哲学

目录 3

绪论 3

第一章 先秦诸子之学 3

第一节 孔子 3

一、孔子生平 3

二、哲学思想 4

(一)仁学 4

(二)中庸之道 5

(三)义利观 6

(四)认识论 6

第二节 孟子 8

一、孟子生平 8

二、哲学思想 8

(一)“民为贵”的政治思想 8

(三)性善论 9

(二)“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 9

(四)仁义思想 11

第三节 老子 12

一、老子生平 12

二、哲学思想 12

(一)道的概念 12

(二)辩证法思想 13

第四节 庄子 15

一、庄子生平 15

二、哲学思想 16

(一)逍遥游 16

(二)齐物论 17

(三)生死观 18

第五节 周易及其哲学 20

一、《易经》与《易传》简介 20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21

附:《周易》筮法(简单筮法) 22

第六节 孙武及其《孙子兵法》 23

一、孙武与《孙子》一书 23

(一)孙武生平 23

(二)《孙子》一书简介 23

(三)《孙子》一书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24

二、哲学思想 25

(一)无神论和唯物论的自然观 25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认识论思想 25

(三)“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 25

(四)得道者胜的观点 26

第七节 墨翟及墨家学派 28

一、墨子和墨家 28

二、哲学思想 28

(一)义利统一观 28

(四)“好学而博” 29

(三)“天志”“明鬼” 29

(二)“兼相爱,交相利” 29

第八节 惠施 31

一、惠施生平 31

二、哲学思想 32

(一)大小皆一 32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3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33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4

(五)相对的“小同异”和绝对的“大同异” 34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34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35

(八)“连环可解也” 35

(九)“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35

(十)“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35

(十一)辩者二十一事中属于惠施派的命题 36

二、哲学思想 37

(一)名实观 37

第九节 公孙龙 37

一、公孙龙生平 37

(二)“白马非马” 38

(三)“离坚白” 39

(四)“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41

(五)“二无一” 41

(六)辩者二十一事中属于公孙龙派的命题 43

二、哲学思想 45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45

一、荀子生平 45

第十节 荀子 45

(二)性恶论与道德观 46

第十一节 韩非 48

一、韩非生平 48

二、哲学思想 48

(一)不离事物之道 48

(三)“以法治国”和变法思想 49

(二)参验的认识论 49

第二章 汉至唐时期的哲学 51

第一节 董仲舒 51

一、董仲舒生平 51

二、哲学思想 52

(一)“天人感应”论 52

(二)“三统”的历史观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54

第二节 扬雄 58

一、扬雄生平 58

二、哲学思想 58

(一)天有“无为之为” 58

(二)“好其所新”“损其所成”的发展观点 59

(三)“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 60

(四)“君子之言”“必有验” 60

第三节 王充 62

一、王充生平 62

(二)对迷信思想的批驳 63

(一)天道自然无为 63

二、哲学思想 63

第四节 王弼 65

一、王弼生平 65

二、哲学思想 65

(一)名教与自然 65

(二)以无为本 66

(三)“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 66

第五节 郭象 68

一、向秀、郭象生平与《庄子注》 68

二、哲学思想 69

(一)“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 69

(二)“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70

(三)“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 72

二、哲学思想 74

(一)道统说 74

第六节 韩愈 74

一、韩愈生平 74

(二)性三品说 76

第七节 柳宗元 77

一、柳宗元生平 77

二、哲学思想 78

(一)天是自然之天 78

(二)势与生人之意 79

二、哲学思想 82

(一)“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82

一、刘禹锡生平 82

第八节 刘禹锡 82

(二)“人不宰则归乎天” 84

第三章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 86

第一节 周敦颐 86

一、周敦颐生平 86

二、哲学思想 87

(一)“无极而太极” 87

(二)寻孔颜乐处 88

(三)立诚和主静 90

(四)动静互涵 91

第二节 张载 93

一、张载生平 93

二、哲学思想 94

(一)太虚与气 94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96

(三)“一故神,两故化” 97

(四)“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98

(五)“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9

第三节 程颢和程颐 101

一、二程生平 101

二、程颢的哲学思想 102

(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02

(二)动静皆定的定性 103

(四)“器亦道,道亦器” 104

(三)一元论 104

(五)“性即气,气即性” 105

三、程颐的哲学思想 106

(一)抽象的理本体论 106

(二)二元的倾向 107

(三)“所以阴阳者道” 107

(四)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 107

(五)“与理为一”的修养 108

(六)格物穷理 108

第四节 朱熹 110

一、朱熹生平 110

二、哲学思想 110

(一)理气关系 110

(二)体用二元倾向 111

(三)格物致知 113

(一)“心即理也” 115

二、哲学思想 115

一、陆九渊生平 115

第五节 陆九渊 115

(二)义利之辨 116

(三)高扬道德主体性 117

第六节 王阳明 118

一、王阳明生平与王阳明学派 118

(一)王阳明生平 118

(二)王阳明学派 118

二、哲学思想 121

(一)知行合一 121

(二)致良知之教 123

(三)四句教法 125

第七节 罗钦顺 128

一、罗钦顺生平 128

二、哲学思想 128

(一)“理只是气之理” 128

(二)从二元向一元转化中的心性论 130

(三)“通彻无间”的格物说 132

第八节 王廷相 134

一、王廷相生平 134

二、哲学思想 134

(一)元气实体论 134

(二)气质即性 137

(三)“思与见闻之会”和“知行兼举” 138

第九节 李贽 141

一、李贽生平 141

二、哲学思想 141

(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41

(二)童心说 143

(三)妙明真心 146

(四)个体本位价值观的高扬 147

第十节 顾宪成 151

一、顾宪成生平 151

(一)“重修所以重悟” 152

二、哲学思想 152

(二)心之体至善 154

第十一节 高攀龙 158

一、高攀龙生平 158

二、哲学思想 159

(一)中庸:心体自然流行 159

(二)心即气,性即理 159

(三)修悟并重 160

(四)格物穷理,以善为宗 161

(五)对“三教统一”说的驳斥 162

第十二节 刘宗周 164

一、刘宗周生平 164

二、哲学思想 164

(一)反对王学的禅学化 164

(二)“盈天地间皆气也” 165

(三)离气无理,离气无性 166

(四)“心以物为体,离物无知” 167

(五)本体即在工夫中 168

(六)否定无善无恶之说 169

(七)“慎独”实修,经世务实 169

第十三节 黄宗羲 171

一、黄宗羲生平 171

二、哲学思想 172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172

(二)“公其是非于学校” 174

(三)工商皆本 174

(四)“盈天地皆气” 175

第十四节 方以智 178

一、方以智生平 178

二、哲学思想 179

(一)“通几”与“质测” 179

(二)“盈天地间皆物” 180

(三)“离气执理,扫物尊心,皆病也” 182

(四)“欲挽虚窃,必重实学” 183

(五)“圆?三点”“公因反因”说 185

(六)“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 186

第十五节 顾炎武 188

一、顾炎武生平 188

二、哲学思想 189

(一)经世致用之学 189

(二)清学开山 190

(三)“文不关于经术政理之大,不足为也” 192

(四)“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93

第十六节 王夫之 194

一、王夫之生平 194

二、哲学思想 195

(一)“阴阳未分”“气之本体” 195

(二)“一物两体” 198

(三)性存气中,理寓欲中 199

(四)“能必副其所”与“行先知后” 201

(一)“性、情、才之气质”的性一元论 204

二、哲学思想 204

第十七节 颜元 204

一、颜元生平 204

(二)习行、践履为主的认识论 206

(三)实事实用之学 209

第十八节 戴震 213

一、戴震生平 213

二、哲学思想 213

(一)“气化即道”和“事物之理” 213

(二)“心能辨理” 215

(三)“理存乎欲” 215

第十九节 阮元 218

一、阮元生平 218

二、哲学思想 218

(一)“实事求是之教” 218

(二)科学乃儒者“实事求是之学” 219

(三)“性中本有欲”“情括于性” 2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