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行政许可诉讼制度的发展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行政许可诉讼制度的发展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行政许可诉讼制度的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临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9319093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含关于行政足可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关于起草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的背景和焦点及行政许可立法精神。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行政许可诉讼制度的发展》目录

第一编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司法解释起草的背景和主旨 1

二、司法解释的指导思想 3

三、司法解释起草调研过程 3

四、司法解释主要内容 4

五、司法解释引言要旨 5

六、行政许可案件的范围 7

七、查阅权诉讼的原告 8

八、过程行为的可诉性 9

九、内部程序外部化的适格被告 11

十、统一办理许可的适格被告 13

十一、办理行政许可之法定期限的起算 14

十二、关联行政行为的连带审查 17

十三、被告怠于举证及其补救 19

十四、法律适用从优原则 21

十五、瑕疵痊愈及其补救 23

十六、不予许可案件的判决方式 24

十七、拒绝查阅案件的判决 25

十八、多因一果的赔偿责任 27

十九、行政许可补偿诉讼的起诉时机 28

二十、行政许可补偿标准 30

二十一、行政许可补偿案件的调解 30

二十二、司法解释的效力 31

第二编 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第一章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六大原则 32

一、合法原则 32

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33

三、便民原则 34

四、救济原则 34

五、信赖保护原则 35

六、监督原则 35

第二章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五项基本制度 36

一、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制度 37

二、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制度 37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制度 38

四、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 38

五、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制度 38

第三章 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 39

一、规范设定、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现实需要 39

二、减少行政审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体制需要 39

三、履行承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国际需要 40

第三编 行政许可诉权 41

第一章 行政许可受案范围 41

一、行政许可概念的合理内核 41

二、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两点重要结论 42

三、行政许可受案范围的排除 44

四、行政许可受案范围的再排除 46

五、行政许可法受案范围 48

六、起草受案范围司法解释的模式 51

七、纯程序性行为的可诉性 54

八、行政检验、检测、检疫的可诉性 54

九、监督检查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55

十、行政许可行为中的鉴别、登记和确权行为的可诉性 55

第二章 行政许可原告资格 56

一、相对人诉讼规则的进一步界定 56

二、明显当事人——行政许可申请人 57

三、难以界定的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 58

四、申请变更或者延续行政许可行为的利害关系人 61

五、被撤销或者注销行政许可行为中的利害关系人 63

六、因行政许可事项受到行政机关行政秩序罚和行政处罚的人 66

七、行政许可原告资格的多样化 68

八、严格区别原告资格与起诉条件 68

九、把握原告资格与起诉时机问题 69

十、公开行政许可决定和提供监督检查记录的原告资格 69

十一、关于举报人的原告资格 72

十二、一般债权人对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的原告资格 72

第三章 行政许可适格被告 73

一、一般情况下行政许可的适格被告 73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施主体的适格被告 76

三、“一个窗口对外”、“并联审批”和“一站式审批”的适格被告 78

四、关于内部程序外部化的适格被告 79

五、关于并列许可的适格被告 81

第四章 行政许可第三人 82

一、《若干解释》对第三人制度的进一步识别 82

二、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对行政许可第三人制度的相关规定 83

三、我国行政许可法对第三人制度的特别规定 86

四、行政许可法对第三人制度规定的特殊意义 89

五、行政许可诉讼有可能发生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诉讼角色的置换 90

六、委托行政许可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 90

第五章 行政许可的起诉期限 91

一、《若干解释》与行政许可法对期限规定不一致的问题 92

二、行政机关规定的期间比法定行政许可决定期间更短的期间问题 93

三、行政许可决定期限的中断事由 93

四、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视为不予行政许可还是视为准予行政许可问题 94

五、对行政机关不作为起诉期限的计算问题 94

六、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95

七、不知受损的起诉期限计算点 95

八、实行电子政务的起诉期限计算点 97

九、关于如何理解《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请示的答复 98

第四编 行政许可胜诉权 99

第一章 行政许可证据审 99

一、被告怠于举证与第三人举证证明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合法性问题 99

二、被告补充证据的特殊情形 101

三、法院依申请调取证据和法院依据职权调取证据证明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合法性的问题 103

四、不利诉讼行为后果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区别 104

五、诉不予受理、不予答复案件的举证责任及倒置 105

六、行政许可起诉期限举证责任及倒置 107

七、行政许可混合赔偿责任的举证责任 108

八、原告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109

九、行政许可原告举证期限 110

十、行政许可法对电子证据倡导性的规定 111

十一、行政许可行为中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证据 112

十二、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113

十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证据质证问题 116

十四、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证据的质证问题 116

十五、听证和案卷外证据的排除规则 117

十六、主要证据不足 119

十七、证据的“三性” 119

十八、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121

十九、最佳证据规则 121

二十、自认规则 123

二十一、司法认知规则 124

二十二、妨碍举证的推定规则 125

二十三、补强证据规则 125

二十四、关联行政行为的连带审查问题 125

二十五、证据的合法性和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区分 127

第二章 行政许可程序审 128

一、行政许可程序的主要特点 128

二、行政许可程序的主要分类 129

三、行政许可程序的基本原则 130

四、行政许可程序主要制度 132

五、程序违反为司法审查的对象 137

六、美国关于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两点结论及审查程序违法的标准 138

七、关于我国台湾地区程序违反的类型与效果 139

八、我国程序违反的类型与法律效果 140

九、三点建议 141

十、实务中违反行政许可法定程序的一般情形 142

十一、仅违反纯程序意义上的补正通知等行为的可诉性 144

十二、拆迁公告行为的可诉性 144

十三、查阅权的诉讼 145

十四、未依法听证的法律效果 146

十五、听证笔录和案卷排他性原则 148

十六、行政机关超过法定期限作出行政决定,法院是否应当撤销 149

第三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一) 150

“高级法”背景 150

一、四个问题的提出 150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需求 161

三、中国法制统一的“高级法”背景 166

四、中央立法权 180

五、地方立法权 207

第四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二) 237

行政许可设定权 237

一、行政许可设定主体 237

二、行政许可设定形式 238

三、行政可设定权限 238

四、行政许可设定程序 242

五、行政许可设定权与行政许可规定权 242

六、是否可以减少行政许可,减少行政许可的条件 243

第五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三) 244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规则及疑难问题破解一、行政许可法透明度原则与WTO协定的接轨 244

二、对现行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 245

三、新旧法的衔接适用规则 246

四、法律公平公正原则和法律稳定性原则 247

五、法律适用中的效力优先原则与适用优先原则 248

六、法律规范的冲突规范 248

七、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情形 254

八、分则优于总则的问题 255

九、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 257

十、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 257

十一、法律规范的竞合 258

十二、不确定法律概念以及法律后果的自由裁量 259

十三、国务院决定的法律位阶 259

十四、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一般情形 260

十五、行政许可机关公示错误的法律后果 260

十六、行政许可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的情形 261

十七、行政许可法的溯及力问题 261

十八、法律适用从优原则 261

十九、瑕疵痊愈的法律适用 262

第六章 行政许可法中的履行法定职责 262

一、行政许可双刃剑的特点和三大功能 263

二、行政许可机关要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264

三、被许可人要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义务 266

四、行政许可机关要依法行使撤销权、注销权、撤回权和吊销权 267

五、行政许可机关未尽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 268

六、司法审查中的履行判决 272

七、《若干解释》增加了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273

八、《若干解释》增加的确认判决 274

九、履行判决应当指定履行的期限 275

第五编 行政许可补偿权 276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及构成 276

二、德国信赖保护原则的制度设计 277

三、我国行政许可法对信赖利益保护的法律界定 282

四、司法审查中的信赖利益保护 284

五、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的区别 286

六、行政许可补偿诉讼 287

七、行政许可补偿诉讼的起诉时机 288

八、行政许可补偿标准 289

九、行政许可补偿案件的调解 289

第六编 行政许可赔偿权 291

一、行政许可机关恶意串通的连带责任 291

二、行政许可机关承担相应责任 292

三、行政许可机关不承担责任的情形 292

四、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一并解决的方案 293

第七编 行政许可裁判权 294

一、行政诉讼法对司法审查内容和标准的规定 294

二、《若干解释》对司法审查内容和标准的发展 295

三、行政许可案件司法审查的内容和标准 296

四、瑕疵痊愈情况下判决方式的选择 298

五、程序违法的判决方式 298

六、不予许可案件的判决方式 299

七、拒绝查阅案件的判决 300

八、不予答复的裁判方式的选择 301

九、不撤销行政许可的判决方式选择 301

附录 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3年8月27日) 3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9年12月14日) 313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9年1月29日) 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 33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3月8日) 34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7月24日) 35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4月29日) 36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 3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