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联会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5845764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把财政制度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尚属少见。这部专著就是从财政制度及其构成分析入手,建立了财政制度研究的理论规范,从历史角度研究了财政制度的演进和变迁。通过大量的规范分析和中外比较,结合我国经济改革转型时期的特殊内外环境,提出了一套新思路、新措施。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 财政制度及其构成研究 17

第一节 财政制度及其要素 17

一、制度及其要素 17

(一)制度的特征 17

(二)制度的要素 19

二、财政制度及其要素 24

(一)财政制度的涵义 24

(二)财政制度的要素 24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构成 27

一、财政组织制度 28

(一)财政组织制度的概念 28

(二)财政组织制度的要素 28

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29

(一)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概念 29

(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要素 29

三、财政收支制度 30

(一)财政收支制度的概念 30

(二)财政收支制度的要素 30

(二)公债制度的要素 31

四、公债制度 31

(一)公债制度的概念 31

五、财政调控制度 32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概念 32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要素 33

第三节 财政制度安排的原则 33

一、社会性原则 34

(一)社会性原则的内涵 34

(二)社会性原则是政治领域的一般行为准则 35

(三)财政制度安排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 36

(一)公平的涵义 37

二、公平性原则 37

(二)财政与公平 38

(三)财政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 39

三、绩效性原则 39

(一)制度绩效的涵义 39

(二)绩效性原则的内容 40

(三)财政制度安排的绩效性原则 42

四、绩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的关系 42

(一)社会性原则是实现公平性原则和绩效性原则的前提 42

第四节 财政制度的职能 43

(二)公平性原则是财政制度安排的基础 43

(三)绩效性原则是财政制度安排的目标 43

一、财政制度的稳定协调职能 44

(一)化解冲突 44

(二)保证社会公平 45

(三)财政制度稳定协调职能的其他内涵 46

二、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 47

(一)政治领域中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 47

(二)经济领域中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 47

(一)效应功能区的概念 48

(三)财政制度规范职能的其他方面 48

三、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 48

(二)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 49

本章小结 51

第二章 财政制度演进与变迁研究 53

第一节 财政制度变迁的一般分析 53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 53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56

第二节 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58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59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 59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 60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条件 60

三、财政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 65

(一)财政制度变迁需求、供给的特殊性 66

(二)主导行为集团的成本—收益分析 67

(三)财政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68

第三节 中国财政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69

一、中国财政制度的继承 70

(一)对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 70

(二)对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 71

(三)对其他因素的路径依赖 75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创新 76

(一)中国财政制度的借鉴 76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创新 77

本章小结 85

第三章 财政组织制度研究 86

第一节 中国财政组织制度的演进 8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 8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 87

(二)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组织制度的绩效评价 89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 90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 90

(二)经济转型时期财政组织制度的绩效评价 91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组织制度比较 92

一、英国、美国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 93

(一)英国的财政机构设置及特点 93

(二)美国的财政机构设置及特点 95

二、日本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 97

三、俄罗斯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 98

四、外国财政组织制度的基本特点 100

(一)精简效能的原则 101

一、财政组织制度建设的原则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组织制度建设 101

(二)完整统一的原则 102

(三)权责相称的原则 103

(四)依法设置的原则 103

(五)适应发展的原则 104

二、财政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104

(一)财政机构设置基本框架 105

(二)建立新的财政机构框架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107

本章小结 109

一、财政预算制度的内涵 111

第四章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111

第一节 财政预算制度 111

二、财政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113

(一)财政预算体系的组成 113

(二)财政预算的原则 113

(三)财政预算的编制 115

(四)财政预算的执行、调整和决算 117

三、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演进 118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 118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 120

(一)美国的财政预算制度 122

四、典型国家的财政预算制度比较 122

(二)日本的财政预算制度 125

(三)俄罗斯的财政预算制度 128

(四)外国财政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130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建设 132

(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界定预算资金的范围 132

(二)完善财政预算程序,规范财政预算管理 133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完善国家《预算法》 134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35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135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 135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功能 138

二、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进 139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 139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 141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比较 146

(一)美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146

(二)日本的财政管理体制 148

(三)俄罗斯的财政管理体制 149

(四)外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 151

(一)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15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建设 153

(二)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54

本章小结 157

第五章 财政收支制度研究 159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制度 159

一、财政支出制度的内涵 159

(一)财政支出 159

(二)财政支出制度的内涵 160

二、中国财政支出制度的演进 161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161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163

(一)美国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 167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支出制度比较 167

(二)日本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 169

(三)俄罗斯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 17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制度建设 175

(一)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的原则 175

(二)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176

第二节 财政收入制度 181

一、财政收入制度的内涵 181

(一)财政收入 181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入制度 183

(二)财政收入制度 183

二、中国财政收入制度的演进 183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收入制度 185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收入制度比较 192

(一)美国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 192

(二)日本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 194

(三)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 19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收入制度建设 200

(一)财政收入制度建设的原则 200

(二)财政收入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02

本章小结 205

第六章 公债制度研究 207

第一节 中国公债制度的演进 208

一、国家公债的内涵 208

二、建国前的公债制度回顾 208

(一)清朝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 208

(二)“民国”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 21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债制度 21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债制度 211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债制度 212

四、经济转型时期的公债制度 213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公债制度比较 216

一、美国的公债制度 217

(一)公债的发行原则与公债种类 217

(二)公债的规模与结构 219

(三)公债流通市场 220

(四)债务控制 220

二、日本的公债制度 221

(一)公债的发行原则与公债种类 221

(二)国债制度 222

(三)地方债制度 225

三、俄罗斯的公债制度 227

(一)国家内债制度 228

(二)国家外债制度 229

(三)国家债务管理制度 2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债制度建设 232

一、公债制度建设的原则 232

(一)调节经济发展的原则 232

(二)适度负担的原则 233

(三)绩效性原则 233

二、国家公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34

(一)合理确定公债的发行规模,优化公债结构 234

(三)建立公债减债制度 235

(二)健全公债流通制度 235

(四)完善外债管理制度 236

(五)加强债务风险监控和评价 236

第四节 地方公债制度研究 238

一、地方公债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38

(一)筹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38

(二)缓解国债的供求矛盾 239

(三)正确处理国债与地方公债的关系 239

(四)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行为 239

(一)地方公债的立法 240

二、地方公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40

(二)地方公债的发行及流通 241

(三)地方公债的减债制度 241

(四)地方公债的风险监控和评价 241

本章小结 242

第七章 财政调控制度研究 244

第一节 财政调控制度概述 244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 244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涵义 244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特征 246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功能 247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类型 248

(一)扩张、紧缩和均衡的财政调控制度 249

(二)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调控制度 249

(三)宏观和微观财政调控制度 250

(四)分配性和调节性财政调控制度 250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构成 251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目标 251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主体 252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政策工具 253

四、财政调控制度的传导 256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 258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及特点 258

第二节 中国财政调控制度的演进 258

(二)计划经济时期财政调控制度的绩效评价 259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 260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及特点 260

(二)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调控制度的绩效评价 261

一、美国的财政调控制度 263

(一)美国的经济模式 263

第三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调控制度比较 263

(二)美国的财政调控制度 264

二、日本的财政调控制度 265

(一)日本的经济模式 265

(二)日本的财政调控制度 267

三、俄罗斯的财政调控制度 269

(一)俄罗斯的经济模式 269

(二)俄罗斯的财政调控制度 27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调控制度建设 271

一、财政调控制度建设的原则 271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目标必须与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272

(三)财政调控制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家的财政状况 272

(一)财政调控制度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相一致 272

二、财政调控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74

(一)合理确定财政调控制度目标 274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调控制度手段 276

(三)做好财政调控制度与货币调控制度的协调配合 278

本章小结 281

第八章 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机制研究 283

第一节 财政协调概论 283

一、协调的概念 283

(一)中国古代的协调思想 284

(二)系统协调机制 285

二、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思想 287

(一)财政制度系统及其环境 287

(二)财政制度的公共性 289

(三)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机制 289

三、财政制度安排协调机制的层次 290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内部协调机制 290

一、独立状态下财政制度各子系统的最优目标 291

二、财政制度内部协调目标——财政制度整体效率最大化 293

(一)国家制度的目标 295

一、财政制度的目标函数 295

第三节 财政制度与经济的协调机制 295

(二)财政制度的目标函数 297

二、经济系统的目标函数 300

三、财政制度与经济系统的目标协调 302

(一)效率与公平 302

(二)最优与次优 303

第四节 财政制度与社会的协调机制 306

一、社会福利函数 307

二、社会福利最大化 309

(一)约束条件 309

(二)最大化的实现 311

三、财政制度与社会协调的过程 312

本章小结 313

第九章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研究 315

第一节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 315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内涵 315

(一)制度目标评价 316

(二)制度方案评价 316

(三)制度运行评价 317

(四)制度效果评价 317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以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为出发点 318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为归宿点 318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 318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应该贯穿于财政制度绩效发挥的全过程 319

(四)综合考察财政制度绩效的辐射效应 319

(五)对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方法实行集成性管理 320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方法 320

(一)因素分析法 321

(二)比较分析法 321

(三)实证分析法 321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322

(一)统计指标是财政制度脉搏跳动正常与否的测度 322

第二节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22

(二)统计指标构成了全面度量财政制度运行态势的神经网络 323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3

(一)可度量性原则 323

(二)可控制性原则 324

(三)全面性原则 324

(四)最小性原则 325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325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分类 325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分类 327

(三)财政制度的经济、社会关联性指标分类 328

(四)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作用时效分类 329

(一)财政制度自身运行的绩效评价指标 330

四、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30

(二)财政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 332

(三)财政制度拉动经济增长的绩效评价指标 332

五、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运用 333

(一)指标的有效性 333

(二)指标的可靠性 333

(三)指标的短视性 334

一、财政制度绩效实证分析 335

(一)财政制度自身运行的绩效评价 335

第三节 中国财政制度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335

(二)财政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绩效评价 341

(三)财政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绩效评价 344

二、财政制度绩效的综合测度 348

(一)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 348

(二)改革开放初期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 349

(三)1994年以来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 351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社会性问题 352

本章小结 354

参考文献 355

后记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