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振纲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0444729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主要人物进行了系统论述。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目录
标签:史论 哲学

目录 3

上编 先秦诸子哲学 3

第一章 回省诸子时代 3

第二章 孔子的仁学 7

一、孔学的核心理念:仁 7

二、仁在诸德中的贯彻 11

三、中庸的方法论 14

四、德治理想 17

第三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主张 20

一、墨学的宗旨——兼爱 20

二、天志、明鬼、尚同 22

三、儒、墨生活原则的分歧 23

四、墨学式微的思考 26

第四章 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 28

一、老子及老学之精神 28

二、老子对“道”的诠释 31

三、法自然与为无为 36

四、对有为之学的批评 41

第五章 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 45

一、物物者非物:“道”指何指 45

二、对人类理智的嘲笑 47

三、自由与幸福 50

四、“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 54

五、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57

第六章 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 60

一、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 60

二、性善论的先验设定 61

三、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65

四、独立人格与士精神 70

五、王道主义社会理想 72

一、名家辩者的学术个性 75

第七章 名家的辩言与奇谈 75

二、惠施的智辩及相对主义 78

三、公孙龙的名相分析 81

四、后期墨者对名辩的贡献 85

第八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88

一、天(自然)与人的关系 88

二、人性与人道:性与伪 92

三、克服认识的片面性(解蔽) 95

四、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治国之道 97

第九章 韩非子的法哲学 100

一、对老子哲学的发挥 100

二、人性的弱点 104

三、君主权力论:法、术、势 105

四、对儒家德治的批评 108

一、董仲舒与儒学的经学神学化 113

第十章 两汉儒学论略 113

中编 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佛学 113

二、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 118

三、谶纬之学 122

四、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123

第十一章 魏晋玄学思潮 127

一、玄学的兴起及演变 127

二、贵无、崇有、独化 132

三、名教与自然 140

四、言意之辨与玄学思维方法 149

五、玄学对文学、佛学的影响 154

第十二章 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学 156

一、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不真空”论 156

二、“事各性住于一世”的物不迁论 161

三、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 163

四、“非非”式思维模式 167

一、慧远的佛学思想 170

第十三章 慧远、道生及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辨 170

二、竺道生的佛学贡献 172

三、范缜与齐梁之际的形神之辨 175

第十四章 隋唐佛教四大宗派的佛学 179

一、天台宗及智?的佛学 179

二、华严宗及法藏的佛学 181

三、玄奘与唯识宗的佛学 184

四、慧能与禅宗的佛学 186

第十五章 中唐诸儒的理论开掘 192

一、韩愈的“道统”说与性情论 192

二、李翱的“复性”说 194

三、柳宗元的天道观及进步的历史观 196

四、刘禹锡天人关系的新见解 198

下编 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 203

第十六章 理学思潮的时代特质 203

一、周敦颐的理学开掘 208

第十七章 北宋五子对理学的视阈 208

二、张载的气学与理学 210

三、洛学二先生:程颢、程颐 214

四、邵雍的先天“数”学 218

第十八章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220

一、理气关系的道德形上学意义 220

二、心性论诸问题 224

三、格物穷理与知行相须 227

四、朱熹的历史地位 230

第十九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之辩 234

一、象山心学的基本精神 234

二、朱陆鹅湖之会及南康之会 236

三、朱陆无极太极之辩 240

四、朱陆分歧后论 242

第二十章 王阳明道学革新及晚明心学异变 245

一、明中叶心学崛起的历史前提 245

二、王阳明道学革新 249

三、晚明心学的异变 257

四、“鱼馁肉烂”的泰州后学 262

第二十一章 李贽:十六世纪的“异端” 268

一、一个孤独的叛逆者 268

二、为“私”观念正名 271

三、反封建礼教的夫妇论 276

四、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280

五、启蒙者的价值与矛盾 284

第二十二章 刘宗周对理性本体的重建 288

一、蕺山学的精神特质与内在理路 288

二、心体与性体及性情、意、念之辨 293

三、心、意、知、物的逻辑关系 297

四、《人谱》严毅的“证人”工夫 301

五、蕺山学的历史定位 306

第二十三章 船山学:清初哲学的空谷绝响 310

一、崇实尚变的本体论 311

二、效天德而骋人能的天人之学 315

三、理势合一、尊天重民的历史哲学 318

四、合天理人欲以证性 322

第二十四章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改造 326

一、“理”范畴的新释义 326

二、对理学先验论的批判 329

三、理欲之辨的新见解 331

四、程朱“借阶”于老庄释氏 334

第二十五章 龚自珍的批判意识与启蒙精神 337

一、忧患意识与“更法”之义 337

二、“众人之宰,非道非极”的尊我论 340

二、尊情、尊任、尊隐 344

三、龚自珍心灵的幻灭感 347

附论:中国哲学与二十四世纪的生存价值观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