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德麟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5207154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2

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5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7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1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 1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0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5

第一节 物质 25

一、物质是客观实在 25

二、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 2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意义 29

第二节 意识 30

一、意识的起源 30

二、意识的本质 34

三、意识的作用 38

四、人工智能 40

第三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43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3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 45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证明 46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49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49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51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论 5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8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58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9

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65

四、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性 6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0

一、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0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72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4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77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77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7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0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5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92

一、质、量、度 92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95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9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1

一、肯定和否定 101

二、否定之否定 104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8

四、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3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13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13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14

三、本质和现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15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17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17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17

三、内容和形式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19

第三节 结构和功能 121

一、结构和功能的含义与特点 121

二、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123

三、结构和功能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25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 126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 126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27

三、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29

第五节 必须性和偶然性 130

一、必须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30

二、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131

三、必须性和偶然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33

第六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34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34

二、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137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38

第六章 社会和自然 140

第一节 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40

一、劳动是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40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147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51

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51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55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156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客观性 156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 160

第四节 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62

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162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64

第七章 社会结构 167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167

一、社会的系统性和结构性 167

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特征 169

三、经济结构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77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179

一、社会政治结构及其特征 179

二、社会文化结构及其特征 182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1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 185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及其特征 185

二、社会主义社会诸结构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187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89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89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89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92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9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98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98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00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改革 203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203

二、社会主义改革 207

第九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1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12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12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16

第二节 国家 219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21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2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2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2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25

三、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26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29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2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231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34

第十章 社会意识 23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37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37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0

三、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4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4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4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48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50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63

一、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253

二、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 260

第十一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历史作用 264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264

一、人的本质 264

二、人的价值 268

三、人生观与价值观 271

第二节 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74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274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80

第三节 个人的历史作用 284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84

二、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87

三、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 290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2

第十二章 认识与实践 29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94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295

二、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297

三、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300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302

一、实践的实质、特征和形式 302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07

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311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317

一、从实践到认识 317

二、从认识到实践 322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324

四、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325

第十三章 真理 327

第一节 真理及其价值 327

一、客观真理 327

二、真理的价值 330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32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33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34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338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338

二、坚持真理,修理错误 340

第四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2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43

三、逻辑证明的作用 344

第五节 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思想路线 346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48

第一节 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 348

一、社会进步 348

二、社会文明 352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55

第二节 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 357

一、人类的解放 358

二、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361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