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现代诉辩策略与技巧
现代诉辩策略与技巧

现代诉辩策略与技巧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史蒂文·鲁贝特著;王进喜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878891
  • 页数:3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美国作者撰写的一套关于律师方面的丛书,由中国从事律师方面的人士翻译而成,对于推动中国律师业大有裨益。
《现代诉辩策略与技巧》目录
标签:策略 技巧

第一章 诉讼初步 1

目录 1

1.1 审判和公正 2

1.2 起点 2

1.3 审判程序 3

1.4 举止 6

1.4.1 廉正性 6

1.4.2 自信 7

1.4.3 善解人意 7

1.5 诉讼道德 8

1.5.1 对委托人的职责 8

1.5.2 对法院的职责 9

1.5.3 对对方和第三方的职责 10

第二章 案件分析与说书 12

2.1.1 诉讼如说书 13

2.1.2 故事策划实例 13

2.1 具有说服力的故事:基本理念 13

2.2 讲述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所应当注意的道德问题 15

2.2.1 假设你“知道”真实情况 15

2.2.2 假设你并不知道真实情况 16

2.2.3 刑事案件的特殊性 17

2.3 为诉讼准备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故事 18

2.3.1 发展你的故事和主题 18

2.3.3 策划你这一方的诉讼活动 19

2.3.2 策划你的终局辩论 19

2.3.4 策划你的反询问 21

2.3.5 重新评估你所做的每件事情 22

2.4 结论 22

第三章 直接询问 24

3.1 直接询问的作用 25

3.1.1 陈述无争议的事实 25

3.1.2 提高有争议的事实的可能性 25

3.1.3 为引进物证做好铺垫 25

3.2.1 证人的适格性 26

3.2 直接询问的法律 26

3.1.4 反映证人的可信性 26

3.1.5 吸引住事实审判者的注意力 26

3.2.2 非诱导性问题 27

3.2.3 叙述 28

3.2.4 反对意见规则 28

3.2.5 刷新记忆 28

3.3 筹划直接询问 29

3.3.1 内容 29

3.3.2 组织与结构 32

3.4 询问技巧 39

3.4.1 使用简短、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39

3.4.2 使用指示性、过渡性的提问方式 40

3.4.3 重新适用首要性原则 41

3.4.4 使用渐进的询问方式 42

3.4.5 烘托时间距离和强度 44

3.4.7 使用视觉工具 46

3.4.6 重复重要论点 46

3.4.8 避免反意性、专业性、复杂的问题 47

3.5 对方证人和敌意证人 48

3.5.1 对方证人 48

3.5.2 敌意证人 49

3.5.3 策略 49

3.6 直接询问的道德 49

3.6.1 证人准备 50

3.6.3 披露伪证 51

3.6.2 提供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 51

第四章 反询问 54

4.1 反询问的作用 55

4.2 反询问的法律 55

4.2.1 允许进行诱导性提问 55

4.2.2 范围的限制 56

4.2.3 其他限制 56

4.3.1 考虑反询问的目的 58

4.3 反询问的内容 58

4.3.2 风险避让准备工作 59

4.4 反询问的组织 60

4.4.1 组织原则 60

4.4.2 组织指南 62

4.4.3 反询问的经典模式 66

4.5 询问技巧 67

4.5.1 对控制进行策划 68

4.5.2 实现对询问的控制 71

4.5.3 失控的问题 76

4.6 反询问的道德 83

4.6.1 询问的基础 83

4.6.2 主张亲身认知 84

4.6.3 诽谤性问题 85

4.6.4 对诚实的证人提出质疑 85

4.6.5 滥用证据 85

第五章 弹劾 87

5.1.2 策略上的考虑 88

5.1 导论 88

5.1.1 弹劾的种类 88

5.1.3 证据上的考虑 93

5.2 先前不一致陈述 94

5.2.1 弹劾的程序 95

5.2.2 道德考虑 106

5.3 其他先前不一致 106

5.3.1 使用不作为或者沉默进行弹劾 106

5.3.2 先前不一致的行为 110

5.4 品性和“品性”弹劾 111

5.4.1 有罪判决 111

5.4.2 过去的不诚实行为和其他恶劣行为 112

5.4.3 缺损的感知或者记忆 113

5.5 “案件特定情况”弹劾 114

5.5.1 个人利益 114

5.5.2 动机 116

5.5.3 偏见或者成见 117

第六章 再次直接询问和正誉 120

6.1 再次直接询问的目的 121

6.2 法律和程序 121

6.2.1 范围 121

6.2.2 证据规则 121

6.2.3 再次反询问和再进行再次直接询问 121

6.2.4 重开直接询问 122

6.3 再次直接询问的谋划 122

6.5.1 解释 123

6.4 再次直接询问的放弃 123

6.5 再次直接询问的操作 123

6.5.2 正誉 124

第七章 专家证言 126

7.1 概述 127

7.2 专家作证的标准 127

7.2.1 专业范围 127

7.2.3 专家意见的基础 128

7.2.2 专家意见的范围 128

7.3 提出专家证言 129

7.3.1 介绍和预示 129

7.3.2 资格 130

7.3.3 意见和理论 132

7.3.4 解释和支持 134

7.3.5 结论 135

7.4 直接询问的技巧 135

7.4.1 专家证人人性化 135

7.4.2 使用非专业语言 136

7.4.3 避免叙事形式 136

7.4.4 使用举例和比较 137

7.4.5 使用视觉工具 138

7.4.6 在需要的时候,使用诱导性问题 139

7.4.7 鼓励有力的语言 139

7.4.9 考虑打预防针 140

7.4.8 使用列举法 140

7.5.1 对专家证人的资质进行弹劾 141

7.5 对专家证人的反询问 141

7.5.2 获得有利的信息 143

7.5.3 使用学术论文 145

7.5.4 弹劾证人的公正性 146

第八章 异议 153

8.1 形成记录 154

8.2 异议 154

8.2.1 目的和功能 154

8.2.2 对异议的决定 156

8.2.3 提出异议和应对异议 157

8.2.4 就异议进行辩论 164

8.2.5 一旦法官作出裁决 165

8.3 道德和异议 169

8.3.1 提出引起异议的问题 169

8.3.3 提出策略性异议 170

8.3.2 提出存在问题的异议 170

8.4 常见异议一览表 171

8.4.1 对提问(或者回答)形式的异议 171

8.4.2 实质异议 173

第九章 证据的铺垫与物证 180

9.1 证据的铺垫 181

9.1.1 证据铺垫的要求 181

9.1.2 证据铺垫的构成 181

9.1.3 对证据进行铺垫 182

9.2 言词证据的铺垫 185

9.2.1 亲身认知 185

9.2.2 对特定言词证据进行的特别铺垫 186

9.2.3 传闻陈述的铺垫 194

9.3 物证 197

9.3.1 物证的作用 197

9.3.2 物证的种类 198

9.3.3 庭审中物证的提交 200

9.4.1 买物证据有形物 204

9.4 实物证据与演示性证据的铺垫 204

9.4.2 摄影以及其他的记录装置 208

9.4.3 演示性证据 211

9.5 书证的铺垫 213

9.5.1 鉴识 213

9.5.2 原件(“最优证据”)规则 215

9.5.3 传闻例外的铺垫 216

9.6.1 证据的说服力铺垫 222

9.6 物证的说服性运用 222

9.6.2 物证的提出 223

第十章 开局陈述 229

10.1 开局陈述的功能 230

10.1.1 开始的时刻 230

10.1.2 法律功能 231

10.1.3 诉辩 231

10.2.1 禁止辩论规则 232

10.2 有关开局陈述的法律 232

10.2.2 对法律的评论 234

10.2.3 说服 235

10.3 结构与要件 236

10.3.1 传达你的案件理论 236

10.3.2 传达你的主题 237

10.3.3 利用第一印象 238

10.3.4 利用争议问题 239

10.3.5 充分利用证据,不仅仅是展示它 240

10.4 内容 243

10.4.1 真实性与可证实性 244

10.4.2 有效事实 245

10.4.3 对方的案件 248

10.4.4 有害事实与放弃 252

10.4.5 法律问题 252

10.4.6 介绍 252

10.4.8 各种各样的陈词滥调 253

10.4.7 请求裁决 253

10.5 发言与技巧 254

10.5.1 不要朗读 254

10.5.2 用简练的语言进行直接表述 255

10.5.3 利用身体移动进行强调或过渡 255

10.5.4 可视性与物证 256

10.6 其他的考虑 257

10.6.1 动议与异议 257

10.6.2 法官审 259

10.6.3 时间的选择 260

第十一章 终局辩论 262

11.1 终局辩论的作用和功能 263

11.1.1 整体案情 263

11.1.2 运用理论和主题 263

11.1.3 终局辩论的构成 268

11.2.1 原告主辩论 276

11.2 形式 276

11.2.2 被告主辩论 277

11.2.3 原告的反驳 279

11.2.4 变数 281

11.3 结构 281

11.3.1 主题组织法 281

11.3.2 其他组织工具 285

11.4.1 讲述一个有说服性的故事 289

11.4 内容 289

11.4.2 紧扣反询问 291

11.4.3 就承诺进行评论 292

11.4.4 解决问题和弱点 293

11.4.5 讨论损害赔偿 294

11.4.6 使用陪审团的指示 294

11.4.7 使用裁判表格 295

11.4.8 介绍和致谢 295

11.5.2 移动 296

11.5.1 不要宣读或者记忆 296

11.5 发言与技巧 296

11.5.3 语速 297

11.5.4 情感 297

11.5.5 视觉 297

11.5.6 标题 298

11.5.7 朴实、活跃的语言 299

11.6 道德和异议 299

11.6.1 不允许的辩论 299

11.6.2 异议的规则 304

11.7 法官审 305

第十二章 陪审团遴选 308

12.1 引言 309

12.2 陪审团遴选技巧 309

12.2.1 专业术语 309

12.2.2 对陪审员的询问形式 310

12.2.3 进行预先审核的时间和顺序安排 311

12.3.1 可予允许的提问 313

12.3 预先审核的策划和施行 313

12.3.2 询问的形式 314

12.3.3 定型化与普遍化 314

12.3.4 陪审员概评(Juror Profiles) 315

12.3.5 陪审团顾问 316

12.4 预先审核策略 317

12.4.1 获取信息 317

12.4.2 有因回避 319

12.4.3 对反应进行检测 322

12.4.4 获取承诺 322

12.4.5 建立良好关系 323

12.5 职业道德和可异议的行为 323

12.5.1 与陪审员候选人进行接触 323

12.5.2 不恰当的提问 323

12.5.3 无因回避的不当使用 325

12.5.4 异议的提出和审前动议 325

主要译名对照表 3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