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崇德主编;王文彤等撰稿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40160633
  • 页数:5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我国研究宪法学的专家学者编写,在介绍我国宪法与宪法学产生及发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我国宪法各项基本制度及相关理论,并适时地吸收反映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有关的重大理论发展以及八届人大、九届人大、十届人大对宪法修改后的新内容。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材,适于相应层次本专科生阅读,并可供其他法律工作者参考。
《宪法学 中国部分 第2版》目录

第一编 宪法总论 1

第一章 宪法学导论 1

第一节 宪法学概念、分类与研究对象 1

一、宪法学概念 1

目录 1

二、宪法学分类 3

三、宪法学研究对象 5

第二节 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7

一、外国主要国家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7

二、中国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一、宪法学体系 15

第三节 宪法学体系与研究方法 15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17

第四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19

一、宪法学是法学的首位学科 19

二、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 20

三、宪法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 20

四、宪法学为科学的决策活动提供统一的基础 21

第二章 宪法基本原理 22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分类 22

一、宪法的概念 22

二、宪法的分类 35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40

一、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 40

二、宪法的发展 45

第三节 宪法结构 51

一、宪法结构体系 51

二、宪法规范 54

三、宪法渊源 61

第四节 宪法作用 64

一、宪法作用的前提条件 64

二、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 67

三、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68

四、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70

第五节 宪法修改 71

一、宪法修改概说 71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 75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77

四、宪法修改程序 79

第六节 监督宪法实施 83

一、宪法解释 83

二、宪法监督 88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10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 108

第三章 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0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112

三、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 114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1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11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18

二、1954年宪法 120

三、1975年宪法 123

四、1978年宪法 126

五、1982年宪法 128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 139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39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上) 139

第四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139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发展 141

三、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44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147

一、人民的概念和范围 147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 148

三、农民阶级的地位 150

四、知识分子的地位 151

五、爱国统一战线 152

一、对人民实行民主 154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154

二、对敌人实行专政 158

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61

第四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163

第五章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65

第一节 中国各政党 165

一、中国共产党 165

二、中国各民主党派 168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 175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 180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度 180

二、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 182

三、多党合作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184

四、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合作中发展进步 186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 188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188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19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2

一、性质和组织 192

二、任务和主要职能 195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 1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地位 19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地位 1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20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02

二、非公有制经济 205

三、与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209

第七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11

第一节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 211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16

第四节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18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下) 221

第八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 221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 221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22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2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28

一、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8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230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 234

第三节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23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237

第四节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0

一、提高认识、保障人大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 240

二、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的组织机构 241

三、加强和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 242

四、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素质 243

五、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工作 244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理 246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与性质 246

第九章 选举制度 246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功能 248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252

第二节 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 256

一、选区划分 256

二、选民登记 257

三、选举投票 258

四、代表辞职 258

第三节 候选人制度 258

一、候选人提名权主体 259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 261

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 264

四、候选人介绍制度 265

一、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 267

第四节 选举管理制度 267

二、选举机构的设置与活动形式 268

第五节 罢免制度 272

一、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 272

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 275

三、人民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 278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82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 282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2

二、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 284

三、中国实行的单一制特点 28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89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289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92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29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95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 296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296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 298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29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299

一、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299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 300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 302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 302

二、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 304

三、财政自治权 306

四、经济建设管理权 308

五、公共事务的管理权 308

六、组织公安部队权 309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10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 310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31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31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指导方针 314

一、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314

二、“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基本法中的体现 316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319

第十二章 国家象征 324

第一节 国旗和国徽 324

一、国旗 324

二、国徽 326

第二节 国歌 327

第三节 首都 328

第四编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31

第十三章 权利义务概述 331

第一节 公民与国籍 331

一、公民的概念与特征 331

二、公民的要件 332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34

一、权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34

二、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35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336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336

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337

第四节 人权与公民权利 338

一、人权的概念 338

二、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340

第五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 341

一、共同纲领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341

二、1954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341

三、1975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342

五、现行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343

四、1978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 343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 346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述 346

一、基本权利概念与特征 346

二、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 347

三、基本权利的分类 348

四、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 349

第二节 平等权 351

一、平等权概念与特征 351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353

三、平等权的内容 354

第三节 政治权利 355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 355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56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357

第四节 宗教信仰自由 361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 361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 363

三、国家的基本宗教政策 364

第五节 人身自由 365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 365

二、人身自由的内容 366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 372

第六节 社会经济权利 372

二、公民个人财产权 373

三、劳动权 375

四、休息权 377

五、退休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 378

第七节 文化教育权利 380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80

二、受教育权 381

三、文化权利 382

一、监督权概述 384

第八节 监督权 384

二、批评、建议权 385

三、检举权 385

第九节 请求权 386

一、请求权概述 386

二、申诉权 387

三、控告权 387

四、取得赔偿权 388

第十节 特定主体权利 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 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 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 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 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 395

第十五章 公民的基本义务 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 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 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 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403

六、其他义务 404

第五编 国家机构 407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 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 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 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 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 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 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 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 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422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23

三、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原则 424

四、分工与协调原则 425

五、责任制原则 426

六、活力和效率原则 427

七、反腐倡廉原则 428

八、民族平等、团结原则 429

九、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 430

十、坚持共产党领导原则 431

第十七章 中央国家机关 433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33

一、性质与地位 433

二、组成与任期 435

三、职权 437

四、工作程序 439

五、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443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45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47

一、性质与组成 447

三、职权 448

二、任期 448

四、工作程序 451

五、委员长会议 45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453

一、产生和任期 453

二、职权 4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 455

第四节 国务院 457

一、性质和组成 457

二、领导体制 460

三、职权和会议制度 462

四、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 463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465

一、性质和地位 465

二、组成和任期 466

三、职权 467

四、领导体制 468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469

第十八章 地方国家机关 470

第一节 行政区划 470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 470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471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 471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471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476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478

一、性质和地位 478

二、组成和任期 478

三、职权 479

四、领导体制 479

五、所属各工作部门 479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80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 480

六、派出机关 480

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482

三、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 487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48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90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 491

一、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政权 491

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493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 496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498

五、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 501

六、行政长官负责制简析 503

第一节 人民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50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司法机关 5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506

第十九章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506

第二节 审判机关 508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 508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监督体制 509

三、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 512

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 514

五、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 517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 521

第三节 检察机关 521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 522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 524

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525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 526

六、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529

七、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制度 530

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 532

后记 534

再版后记 5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