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论死刑适用的标准
论死刑适用的标准

论死刑适用的标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华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2170753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对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述,同时结合司法实务中具体案例进一步就死刑的适用标准问题及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这一标准进行深层的思考。该书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死刑适用的标准》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研究死刑适用标准的意义 1

一、死刑适用标准的概念和内容 2

(一)适用死刑的根据、条件和原则 2

(二)适用死刑的具体准绳、尺度 2

(三)适用死刑的法理依据 3

(四)适用死刑必须取得的良好的预期效果 4

(五)适用死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过滤和制约 5

二、死刑适用标准的重要作用 6

(一)保证公正 7

(二)保证法制的统一 8

(三)有利于限制死刑适用的范围 9

(四)实现任务 11

三、死刑适用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一)法定刑幅度过大 13

(二)量刑弹性条款过多 13

(三)量刑原则过于抽象 14

(四)受重刑重罚,过于迷信、夸大死刑威慑力思想的影响 15

(五)受区域性内部标准的影响 16

(六)适用死刑的法定宏观标准、微观标准和死刑政策互相脱节,未能形成“慎杀、少杀”合力 17

(七)证据、事实尚未达到“铁证”、“铁案”标准就仓促判了死刑 18

(八)个别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未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19

(九)判决适用死刑的程序过于简单,致使个别死刑案件把关不严 20

(十)机械、僵硬地理解刑法的有关规定 21

四、明确死刑适用标准的着重点 22

第二章 死刑适用的标准和原则 28

一、死刑裁量的宏观标准 29

(一)犯罪行为对刑法保护利益所造成客观危害(损害刑法所保护利益的现实可能性或刑法所保护利益受到损害的现实危险) 31

(二)行为人主观上对刑法所保护价值的对立态度及其程度 32

(三)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 33

二、死刑裁量的具体标准 36

三、死刑的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 40

四、死刑的内部指导意见 49

(二)法院独家制定的指导意见 50

(一)有关司法部门共同制定联签的指导意见 50

(三)法院业务部门自己制定的指导意见 51

五、死刑的先例参照 55

(一)毒品犯罪适用死刑的数额标准的判例 56

(二)贪污、受贿犯罪适用死刑的数额标准的判例 56

(三)数罪并罚适用死刑的判例 57

(四)被害人有过错的判例 58

(五)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刑法规定比较模糊的判例 58

(六)共犯适用死刑的判例 59

(七)个别事实、证据存疑的判例 60

(八)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适用死刑的判例 60

(九)对外国人、港、澳、台居民犯罪适用死刑的判例 61

(一)正义性 63

六、确定死刑适用的基本原则 63

(二)人道性 65

(三)不得已性 67

(四)成本性 69

七、死刑的国际规定及其人权标准 73

第三章 死刑案件的法律适用 77

一、坚持罪刑法定 78

(一)对法无明文规定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法院、法官不得类推解释、比照定罪量刑 80

(二)对法虽有明文规定,但规定不合理、不公正的,要酌情从宽处罚 82

(三)司法解释不能背离现行法律 84

(四)政策不宜与现行法律相抵触 85

二、贯彻罪刑平等 87

(一)正确对待涉港、澳、台地区的刑事管辖 88

(二)对特殊的犯罪主体要区别对待 91

(三)对科技精英犯罪要审慎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93

(四)对受虐妇女杀人案要酌定从宽处罚 97

三、追求罪责刑相适应 99

(一)逐步创新现代刑罚理念 100

(二)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 103

(三)善于运用判例来衡量罪责刑之间的“相适应” 105

(四)努力防止和排除司法体制弊端的干扰 107

四、立足无罪推定 109

(一)避免先入为主 112

(二)确立疑罪从无原则 112

(三)充分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114

(四)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 115

五、必要的自由裁量 118

(一)决定案件性质的自由裁量 120

(二)确定犯罪人刑罚的自由裁量 121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自由裁量 123

(四)对于某些证明方式选择的自由裁量 124

(五)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125

第四章 死刑案件的证据 130

一、正确认识证据的特征 131

(一)关联性 132

(二)合法性 135

(三)真实性 137

二、审查证据的作用 139

(一)审查证据是查明死刑案件事实的 139

必经阶段 139

(二)审查证据是查明死刑案件事实的必要手段 141

三、审查证据的内容 142

(一)证据的来源 143

(二)证据本身的内容 145

(三)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147

四、审查证据的标准 148

(一)个别证据审查的标准 149

(二)全案证据审查的标准 151

(三)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156

(四)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159

五、证据存疑的处理标准 161

六、几种主要证据的审查 169

(一)口供 169

(二)陈述 173

(三)证人证言 178

(四)视听资料 183

(五)鉴定结论 186

(六)笔录 191

(七)书证 193

(八)物证 196

第五章 死刑案件的事实 199

一、犯罪事实必须属于“罪行极其严重” 201

二、案件事实必须定型、同一 203

三、案件事实是经庭审认定的法律事实 205

四、案件事实要靠证据来证明 209

五、审查案件事实要全面细致 212

(一)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 213

(二)审判时是否属于怀孕的妇女 214

(三)被害人是否有过错 214

(四)被告人的悔罪表现 215

六、审判委员会对案件事实的审核把关 216

第六章 死刑案件的情节 219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意义 220

二、正确认识量刑情节的种类 222

(一)法定量刑情节 223

(二)酌定量刑情节 227

三、量刑情节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 230

(一)法定情节优于酌定情节 230

(二)“应当”情节优于“可以”情节 231

(三)逆向情节不能简单地进行互相抵消 232

(四)减轻处罚要以量刑幅度为基准 233

(五)酌定从严情节一般不宜作为适用死刑的主要事实根据 235

(六)立法、司法中遇到的某些突出问题也应作为酌定从宽情节 236

(一)重视兑现从重情节,忽视兑现从轻情节 238

四、量刑情节适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8

(二)重视法定情节,忽视酌定情节 239

(三)过于夸大民愤情节的作用 241

(四)未能正确看待形势情节的作用 243

(五)未能正确地认定和适用自首情节 245

五、对量刑情节适用制度的反思 249

第七章 死刑案件的程序 254

一、一审中的死刑把关 255

(一)增强责任感,正确认识和把握死刑的适用 256

(二)所有证据、事实的认定必须经过庭审质证、认证 257

(三)要注重依法查实、兑现宽严处罚情节 258

(四)法院、法官要坚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案 259

(五)要充分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260

二、二审、复核审的死刑把关 261

(一)二审应当开庭审理 262

(二)二审必须认真审理 263

(三)应确立死刑案件诉讼时间的下限规定 267

三、复核审后的死刑把关 267

(一)对核准死刑或死缓刑的犯罪分子,发现新证据、新事实时,要适用“一事不再理”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 268

(二)适度延缓签发死刑执行命令的时间,给死刑执行犯行使申诉权留有一定的余地 268

(三)增设死刑赦免制度 270

(四)对确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特殊情况下要暂停执行 272

四、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273

(一)复核标准不相同 275

(三)核准内容简单、片面 276

(二)核准方式不规范 276

(四)收回核准权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277

(五)收回核准权有利确保案件的正确性 278

(六)收回核准权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279

(七)收回核准权符合当前历史时期特点的要求 280

第八章 审判实践中适用死刑的经验和做法 285

一、当前死刑案件的主要特点 286

(一)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287

(二)抢劫暴力侵犯财产犯罪高居不下 288

(三)团伙性暴力犯罪突出 290

(四)毒品案件增多,毒品犯罪数额增大 291

(五)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严重 292

二、审判实践中一般不适用死刑的几种情形 293

(一)罪行并非极其严重,罪不该处死 294

(二)罪该处死,但罪行尚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 295

(三)罪该处死,但个别犯罪事实、证据存在疑问 296

(四)罪该处死,但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 297

(五)罪该处死,但有明显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298

(六)罪该处死,但需要体现特殊刑事政策 299

(七)其他一些不宜判处死刑的情形 300

三、值得坚持和推广的经验做法 300

(一)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刑事审判理念 301

(二)突出打击重点,死刑主要集中适用于严重暴力犯罪 303

(三)审时度势,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慎用死刑 306

(四)坚持严格掌握死刑的标准和条件,正确适用死刑 307

(五)坚持“铁证铁案”要求,慎重适用死刑 310

(六)少判死刑立即执行,用足用好死缓刑 311

(七)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312

(八)体现人文关怀,依法保障已核准死刑犯的权益 315

附件一 浅议司法公正与严防酷刑 318

附件二 开创新刑事审判工作新局面的若干思考 328

附件三 做好刑事审判工作的若干思考 345

附件四 正确理解刑法的精神和原则 364

主要参考书目 396

附录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专著、论文 410

后记 4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