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坤光,袁晏明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2523840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地质学领域中的最基础课程。介绍了地球、地壳、岩石圈及矿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的形成、特点及主要类型;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的形成、特点及主要类型;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的形成、特点及主要类型;地质历史及古生物化石;地层与地层单位;构造运动及其产物;矿产等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要点。
《地质学基础》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

三、地质学发展简史 3

四、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6

第二章 地球 8

第一节 地球概况 8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8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9

三、地球的表面形态 10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13

一、地球的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 14

二、地球的温度 15

三、地球的磁性与电性 17

四、地球的放射性 19

五、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20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21

一、外部圈层构造 21

二、内部圈层构造 23

第四节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 27

一、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和原理 27

二、其他测年方法和原理 30

三、地球的年龄 31

四、地质年代和地质年代表 32

第三章 地壳和岩石圈 34

第一节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34

一、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划分 34

二、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特点 35

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关系 36

第二节 稳定地壳和活动地壳 36

一、地壳的活动性 36

二、地壳稳定区的特征 37

三、地壳活动区的特征 38

第三节 地壳的化学成分 39

一、地壳的元素丰度 39

二、地壳元素克拉克值的特征 39

三、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41

四、矿物 41

五、岩石 42

第四节 岩石圈 43

一、基本概念 43

二、岩石圈板块和板块构造学说 43

第四章 矿物 48

第一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 48

一、矿物的化学成分 48

二、矿物的化学式 49

第二节 矿物的形态 49

一、晶体和非晶质体 49

二、矿物单体的形态 52

三、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55

第三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57

一、光学性质 58

二、力学性质 60

三、磁性 64

四、其他性质 64

第四节 矿物的分类 65

一、自然元素大类 66

二、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68

三、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大类 73

四、含氧盐大类 79

五、卤化物大类 96

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99

第一节 地质营力和地质作用 99

一、外地质营力 99

二、内地质营力 105

三、地质作用的概念 106

第二节 风化作用 107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07

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11

第三节 剥蚀作用 112

一、河流的剥蚀作用 112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115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117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117

五、风的剥蚀作用 119

第四节 搬运作用 120

一、河流的搬运作用 120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121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123

四、风的搬运作用 123

第五节 沉积作用 123

一、沉积作用的主要类型 124

二、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126

第六节 成岩作用 133

一、沉积岩成岩作用阶段 133

二、沉积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 134

第六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136

第一节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136

一、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136

二、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137

三、沉积岩的结构 137

四、沉积岩的构造 137

五、沉积岩的颜色 143

六、沉积岩的分类 144

第二节 陆源沉积岩 145

一、一般特征 145

二、主要岩石类型 147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 152

一、一般特征 152

二、主要岩石类型 154

第四节 内源沉积岩 155

一、碳酸盐岩的一般特征 155

二、主要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 157

三、硅质岩的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158

四、其他内源沉积岩 159

第七章 岩浆作用及其产物 160

第一节 岩浆及岩浆作用 160

一、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 160

二、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 161

三、岩浆的侵入作用及侵入体形态 163

四、岩浆活动的规律 164

第二节 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166

一、原生岩浆问题 166

二、岩浆的演化 167

第三节 岩浆岩体原生构造 168

一、侵入岩体原生构造 169

二、喷出岩体形态与原生构造 170

第八章 岩浆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172

第一节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172

一、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72

二、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75

三、岩浆岩的分类 178

第二节 超基性岩类 179

一、一般特征 179

二、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180

三、喷出岩的主要类型 180

四、产状、分布及有关矿产 181

第三节 基性岩类 181

一、一般特征 181

二、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182

三、喷出岩的主要类型 183

四、产状、分布及有关矿产 183

第四节 中性岩类 184

一、闪长岩-安山岩类 184

二、正长岩-粗面岩类 186

第五节 酸性岩类 187

一、一般特征 187

二、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188

三、喷出岩的主要类型 189

四、产状、分布及有关矿产 190

第六节 脉岩类 191

一、一般特征 191

二、脉岩的主要类型 191

三、产状、分布及有关矿产 192

第九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的形成 193

第一节 变质作用 193

一、变质作用的概念 193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193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 196

第二节 变质作用方式 197

一、重结晶作用 197

二、变质结晶作用 197

三、交代作用 197

四、变质分异作用 198

五、变形和碎裂作用 198

第三节 变质岩的特征及分类 198

一、变质岩的物质成分 198

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200

三、变质岩的分类 205

第四节 区域变质岩类 206

一、一般特征 206

二、主要岩石类型 206

第五节 混合岩类 209

一、一般特征 209

二、主要岩石类型 209

第六节 接触变质岩类 212

一、一般特征 212

二、主要岩石类型 212

第七节 气-液变质岩 212

一、一般特征 212

二、主要岩石类型 213

第八节 动力变质岩类 214

一、一般特征 214

二、动力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 215

第十章 古生物及化石 21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17

一、古生物 217

二、化石 217

三、生命的起源 218

四、生物的演化 218

五、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220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 223

一、原生动物门?目 223

二、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224

三、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和头足纲 226

四、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 229

五、腕足动物门 231

六、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233

第三节 脊索动物门 234

一、概述 234

二、鱼形动物 234

三、两栖纲 235

四、爬行纲 236

五、鸟纲 236

六、哺乳纲 236

第四节 古植物学 237

一、分类体系 237

二、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237

三、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238

四、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238

五、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238

六、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239

七、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 239

八、银杏植物门(Ginkgophyta) 239

九、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 239

十、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240

十一、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240

第十一章 地层与地层单位 24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41

一、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 241

二、地层的堆积作用 241

三、层型 244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245

一、地层划分的依据 245

二、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248

第三节 地层单位 250

一、岩石地层单位 250

二、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251

三、生物地层单位 252

第十二章 产状和接触关系 255

第一节 产状和产状要素 255

一、产状的基本概念 255

二、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255

三、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256

四、岩层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256

第二节 层状岩石的产状 257

一、水平岩层的产状 257

二、倾斜岩层的产状 258

三、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260

第三节 接触关系 261

一、地层及地层接触关系的概念 261

二、整合与不整合 261

三、不整合的类型 262

四、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263

五、其他接触关系 265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 267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分类及表现 267

一、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分类及表现 267

二、构造运动方向及其表现 270

三、构造运动的结果分类及表现 270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270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272

一、地貌记录 272

二、沉积记录 274

三、变形记录 275

第四节 地震 275

一、地震的一般概念 275

二、地震波 277

三、地震强度 278

四、地震的类型 279

五、地震的空间分布 280

第十四章 岩石的受力与变形 282

第一节 应力和应变 282

一、应力和应力场 282

二、应变和应变椭球体 284

第二节 岩石变形和影响岩石变形因素 288

一、岩石变形阶段 288

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290

第十五章 褶皱构造 292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292

一、褶皱的一般概念 292

二、褶皱要素 293

第二节 常见褶皱类型 296

一、按褶皱位态分类 296

二、按褶皱层厚度及相互关系分类 297

三、按褶皱组合分类 298

第三节 特殊褶皱类型 299

一、同沉积褶皱 299

二、鞘褶皱 300

三、叠加褶皱 300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301

一、褶皱形成的经典模式 301

二、褶皱形成的实验模式 304

三、特殊褶皱作用 305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305

一、褶皱的度量 305

二、褶皱的平面形态 306

三、褶皱的剖面形态 307

四、褶皱的形成时代 308

第十六章 断裂构造 310

第一节 节理 310

一、节理的分类 310

二、节理的组合与岩脉充填 312

三、节理与褶皱的相互关系 313

四、节理的观察与研究 314

第二节 断层的几何要素和位移 316

一、断层的几何要素 316

二、滑距和断距 316

第三节 断层的分类和组合型式 317

一、断层的分类 317

二、断层的组合型式 319

第四节 韧性剪切带 322

一、韧性剪切带的几何特征 322

二、韧性剪切带内部构造和运动学特征 323

第五节 断层形成机制 325

一、断层的双层结构 325

二、安德森模式 326

第六节 断层的研究 327

一、断层效应 327

二、断层运动方向的判别 329

三、断层的识别标志 331

四、断层活动的时间 332

五、断层的深部研究 333

第十七章 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337

第一节 面状构造 338

一、劈理及劈理结构 338

二、劈理的分类 339

三、不同地质背景下发育的劈理 341

四、劈理的构造意义 343

五、面状构造的置换 344

第二节 线状构造 344

一、A型线理和B型线理 345

二、小型线理 345

三、大型线理 346

四、线状构造与面状构造的关系及构造意义 348

第十八章 构造组合 350

第一节 构造层次及其构造组合 350

一、构造层次及其划分 350

二、不同构造层次构造组合特点 351

第二节 伸展作用及其构造组合 352

一、伸展构造模式 352

二、伸展构造的组合类型 353

三、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355

四、浅层重力滑动构造 355

第三节 挤压作用及其逆冲推覆构造 357

一、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357

二、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 358

三、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关系 359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规模 361

第四节 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构造 362

一、走滑断层基本组合形态 362

二、拉分盆地 363

三、花状构造 365

四、走滑断层伴生的褶皱 366

五、走滑断层规模及其地质意义 366

第十九章 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 368

第一节 一般概念 368

一、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368

二、相分析与现实主义原则 369

三、相变和相律 369

第二节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 370

一、生物标志 370

二、物理标志 372

三、岩矿标志 373

四、其他相标志 374

第三节 主要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特征 375

一、陆地环境 375

二、海陆过渡环境 376

三、海洋环境 377

第四节 古地理分析及古地理图 381

一、古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 381

二、古地理图 382

第二十章 地壳演化史 383

第一节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史 383

一、前寒武纪生物记录 384

二、中国主要大陆的形成 384

三、中国南华纪和震旦纪 386

第二节 早古生代地壳演化史 387

一、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 387

二、中国早古生代古地史特征 388

第三节 晚古生代地壳演化史 393

一、晚古生代生物界 393

二、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395

三、晚古生代古构造 400

第四节 中生代地壳演化史 400

一、中生代的生物界 400

二、中国中生代地史特征 402

第五节 新生代地史特征 405

一、新生代的生物界 406

二、古近—新近纪地史特征 408

三、第四纪地史特征 410

第二十一章 矿床的基本知识 412

第一节 矿床的有关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412

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 412

二、矿床类型 416

第二节 岩浆矿床 416

一、成矿阶段与矿床类型 416

二、典型矿床实例——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床 417

第三节 变质矿床 418

一、变质成矿作用及其特点 418

二、变质成矿作用的类型 419

三、典型矿床实例 419

第四节 外生矿床 420

一、风化矿床 420

二、沉积矿床 422

三、可燃有机矿床 427

主要参考文献 4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