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创新型国家建设  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  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 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劲,张学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60420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本书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为依据,借鉴国外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重点论述在创新型经济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战略框架、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特色,并系统的描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构建(包括科技体制、教育和人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税收和金融体制等);人才培养的设计(包括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内涵、范围和培养的机制等);创新文化的培育(包括创新文化的功能、范围和培育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地划分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层次性,即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的构建。本书很系统地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各层次、各环节、各方位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创新型国家建设 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目录

第1章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 1

1.1.1 国际背景: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 1

1.1.2 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 5

1.2 我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 12

1.2.1 国际比较 12

1.2.2 存在的差距 14

1.2.3 面临的机遇 16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 17

1.4 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19

1.4.1 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19

1.4.2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28

第2章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 32

2.1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32

2.2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33

2.2.1 社会特征 33

2.2.2 共性特征 33

2.3 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历程与经验 36

2.3.1 美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37

2.3.2 日本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49

2.3.3 英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56

2.3.4 芬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61

2.3.5 韩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69

2.4 主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经验与借鉴 75

第3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特色 80

3.1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础 80

3.1.1 经济基础 81

3.1.2 科技基础 92

3.1.3 人力资源基础 100

3.2 我国作为转型国家的经验 104

3.2.1 经验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5

3.2.2 经验二:政府职能的定位转变 107

3.2.3 经验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 107

3.2.4 经验四: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 108

3.3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 110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优势 111

3.3.2 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优势 114

3.3.3 科技人力资源优势 115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116

第4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 120

4.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20

4.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 125

4.2.1 总体战略方针 125

4.2.2 具体的战略方针 127

4.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 131

4.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路径 131

4.4.1 原始创新路径 132

4.4.2 集成创新路径 134

4.4.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 135

第5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体系5.1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体系 138

5.1.1 知识产权制度 138

5.1.2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145

5.1.3 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 154

5.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体系 157

5.2.1 财政投入政策 157

5.2.2 税收激励政策 158

5.2.3 金融支持政策 159

5.2.4 政府采购政策 160

5.2.5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 162

5.2.6 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政策 162

5.2.7 人才培养政策 164

5.2.8 教育与科普政策 165

5.2.9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 166

5.2.10 加强统筹协调政策 167

5.2.11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 167

5.2.12 开放式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政策 171

第6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174

6.1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 174

6.2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177

6.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179

6.3.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179

6.3.2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81

6.4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 184

6.5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与途径 185

6.5.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 185

6.5.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87

第7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创新文化的培育 193

7.1 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 193

7.2 创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196

7.2.1 创新文化的内涵 196

7.2.2 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197

7.3 培育创新文化的原则 200

7.4 创新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径 202

第8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平台:国家创新体系8.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10

8.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210

8.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 211

8.1.3 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12

8.2 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 213

8.2.1 美国的创新体系 214

8.2.2 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 221

8.2.3 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 224

8.3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227

8.3.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228

8.3.2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230

8.3.3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233

第9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区域创新体系9.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框架 236

9.1.1 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 236

9.1.2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 237

9.1.3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239

9.1.4 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 239

9.1.5 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含义 241

9.2 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 245

9.3 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248

9.3.1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 248

9.3.2 中国三大典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249

9.4 三大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 268

第10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产业创新10.1 产业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270

10.1.1 产业创新的内涵 270

10.1.2 产业创新的特征 271

10.2 产业创新系统: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 272

10.3 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 273

10.4 产业创新的国际比较 276

10.4.1 美国的产业创新 276

10.4.2 日本的产业创新 279

10.4.3 德国的产业创新 282

10.4.4 韩国的产业创新 285

10.4.5 意大利的产业创新 288

10.4.6 比较与启示 290

10.5 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创新战略 292

10.5.1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92

10.5.2 加快发展服务业 295

第11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主体:创新型企业1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297

11.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297

11.1.2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99

11.2 国际典型创新型企业 301

11.2.1 苹果公司的创新 303

11.2.2 Google公司的创新 306

11.2.3 丰田汽车的创新 308

11.2.4 IBM:创新——不变的商业模式 309

11.2.5 诺基亚:以人为本的创新 310

11.3 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案例 311

11.3.1 海尔:家电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11

11.3.2 宝刚:钢铁行业的创新型企业 323

11.3.3 中集:国际海运行业的创新型企业 331

11.3.4 中兴:通信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38

11.3.5 吉利:汽车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42

11.4 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 353

11.4.1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354

11.4.2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357

11.5 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与策略 360

11.5.1 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 360

11.5.2 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策略 363

参考文献 3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