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志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3100705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从春秋末年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的中国古代哲学看成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原创期、发展期、高峰期三个阶段。本书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表述方式。总论编宏观概述中国哲学的含义、基本问题、发展历程、精神韵味。上编《原创期:百家争鸣》中观概述语境、文本、话题、学派,微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中编《发展期:三教并立》在中观概述以后,通过经学的建构与解构、玄学与体用之辨、中国佛教哲学、道家哲学等章,绍述儒释道三教各自的学术宗旨。下编《高峰期:理学行世》从中观层面概述新的语境、新的文本、新的话题、发展历程和学派分殊 ,微观绍述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张载、王夫之、戴震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抓住天人关系这一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描述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发展轨迹,全幅展现中国古代哲学的绚丽画卷。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目录
标签:讲稿 哲学

总论 中国哲学概况 3

第一章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 3

第一节 哲学三义 3

第二节 哲学三性 7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10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12

第二章 基本问题 16

第一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 17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

第三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26

第三章 主要内容 31

第一节 总体格局 31

第二节 发展阶段 36

第三节 主要问题 38

第四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 43

第五节 道家哲学的发展历程 46

第六节 佛教哲学的发展历程 48

第四章 精神韵味 51

第一节 自强不息 52

第二节 实事求是 56

第三节 辩证逻辑 60

第四节 以人为本 62

第五节 内在超越 71

第六节 有容乃大 78

上编 原创期:百家争鸣 83

第五章 原创期概述 83

第一节 哲学产生的语境 83

一、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84

二、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84

三、由于文化的积累,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8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步 86

第三节 主要话题 91

第四节 主要学派 92

第六章 道家的天道学 95

第一节 老子哲学 95

一、其人其书 96

二、以道论物 98

三、以道看人 101

四、贵柔守雌 105

五、以道救世 108

第二节 庄子哲学 110

一、其人其书 110

二、齐物论 113

三、逍遥游 117

四、应世之道 121

第七章 儒家的人道学 124

第一节 孔子哲学 126

一、其人其书 126

二、从天道转向人道 127

三、从“无知之行”到“有知之行” 130

四、礼学与仁学 132

五、中庸之道 135

六、大同之世 138

第二节 孟子哲学 140

一、其人其书 140

二、仁政说 142

三、人性善 144

四、天道诚 147

五、求放心 149

第三节 荀子哲学 151

一、其人其书 151

二、礼法并用 153

三、化性起伪 155

四、天行有常 158

五、物理可知 161

第八章 墨家的人天学 164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 164

第二节 赖其力而生 167

第三节 兼相爱,交相利 169

第四节 从人学到天学 174

第五节 取名以实 176

第九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出场 179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活跃 179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 184

一、其人其书 184

二、历物十事 185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187

一、其人其书 187

二、白马论 188

三、坚白论 189

四、指物论 190

第十章 法家的治道学 192

第一节 早期法家的探索与实践 193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 195

一、其人其书 195

二、以理解道 196

三、以计算之心相待 200

四、法术势结合 202

中编 发展期:三教并立 207

第十一章 发展期概述 207

第一节 语境的变化 207

一、汉初的选择 208

二、魏晋的转型 210

三、唐代的定格 211

第二节 文本的整理 212

一、经学的文本 213

二、玄学的文本 214

三、佛教的文本 214

四、道教的文本 215

第三节 话题的转换 215

一、天人关系 215

二、体用关系 216

三、此岸彼岸关系 217

第十二章 经学的建构与解构 219

第一节 儒学的经学形态 220

一、经学的形成 220

二、今文经学 221

三、谶纬思潮 223

四、古文经学 225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学说 226

一、其人其书 226

二、整合儒墨的“人上有天”说 227

三、整合儒法的“以天论政”说 230

四、制约君权的“天人感应”说 233

第三节 王充的天人学说 236

一、其人其书 237

二、疾虚妄 238

三、论自然 240

四、重实知 242

五、有定数 244

第十三章 玄学与体用之辨 247

第一节 玄学简述 247

一、玄学的兴起 247

二、玄学的话题 250

三、玄学的派系 253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254

一、其人其书 254

二、名教出于自然 255

三、以无为本 258

四、得意忘象 260

第三节 裴頠的崇有论 263

一、其人其书 263

二、终极之道 265

三、以儒解老 267

第四节 郭象的独化论 268

一、其人其书 268

二、独化于玄冥之境 269

三、体与物冥 272

四、名教即自然 273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哲学 276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 276

一、宗旨要义 277

二、精神需求 284

三、理解诠释 288

四、综合创新 292

第二节 华严宗哲学 293

一、法藏与宗密其人其书 293

二、判教显宗 294

三、法界缘起 297

第三节 禅宗哲学 299

一、慧能其人其书 299

二、佛性内在 301

三、顿悟成佛 303

第十五章 道教哲学 306

第一节 道教简述 306

一、从道家到道教 306

二、中国特色 310

三、演化过程 312

第二节 葛洪与外丹学 312

一、其人其书 312

二、道即是玄 313

三、成仙的途径 315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内丹学 316

一、其人其书 316

二、内在诉求 317

三、修炼的步骤 318

下编 高峰期:理学行世 323

第十六章 高峰期概述 323

第一节 新的语境 323

第二节 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 326

第三节 新的话题 327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学派分殊 331

一、北宋五子初创理学 331

二、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 332

三、陆九渊转向心学 332

四、王阳明宣告正统理学终结 332

五、朴学的兴起 333

第十七章 宋明理学的草创 336

第一节 开山者周敦颐 336

一、其人其书 336

二、出佛入儒 337

三、出道入儒 339

四、从治国到治心 341

第二节 奠基者程氏兄弟 343

一、其人其书 343

二、天理的发现 345

三、人性的新解 348

四、对知行观和工夫论的关注 350

第十八章 朱子理学 352

第一节 其人其书 352

第二节 天理的诠释 354

一、理在事先 354

二、理在气先 356

三、理一分殊 358

第三节 人性的诠释 359

一、二重人性论 360

二、二重心性论 362

三、理欲对立论 364

第四节 知行观的展开 368

一、知行相须 368

二、格物致知 369

三、切己工夫 371

第十九章 陆王心学 374

第一节 陆九渊的转向 375

一、其人其书 375

二、内在性转向 377

三、工夫论转向 379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终结 382

一、其人其书 382

二、良知本体论 384

三、知行合一论 389

四、致良知之教 393

第二十章 张王气学 398

第一节 张载的气本体论 399

一、其人其书 399

二、太虚即气 400

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405

四、天人合一 407

第二节 王夫之的道器论 411

一、其人其书 411

二、天下惟器 412

三、合二以一 414

四、行可兼知 416

五、理寓于欲 418

六、理势合一 420

第二十一章 清初朴学 422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 422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429

一、其人其书 429

二、气化流行 431

三、血气心知 433

四、理存乎欲 435

五、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439

参考书目 440

后记 4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