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德体,陈绍兰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6661339
  • 页数:212 页
图书介绍: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目录

1 国内外免耕概述 1

1.1 免耕的概念 1

1.1.1 概念 1

1.1.2 免耕的发展 2

1.2 免耕与精耕细作的关系 3

1.3 免耕的优越性 4

1.3.1 保持水土,减少养分流失 4

1.3.2 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

1.3.3 利用生物代耕,减能耗增效益 5

1.3.4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 5

1.4 免耕的发展趋势 6

2 水(稻)田在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9

2.1 水稻田的分布 9

2.1.1 世界水稻田分布概况 9

2.1.2 中国水稻田分布概况 10

2.2 水稻田的功能 11

2.2.1 水稻田的生产功能 11

2.2.2 水稻田的生态功能 14

2.3 水稻田的利用现状 16

2.3.1 地带性与水稻田耕作制 16

2.3.2 不同地带的水稻田生产力 19

2.3.3 不同地带的水稻田基础肥力与生产潜力 21

2.4 水稻田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4

2.4.1 土地利用率低 24

2.4.2 水旱轮作矛盾突出 25

2.4.3 种植与养殖难于协调 25

2.4.4 冬水田资源利用的分歧 25

3 水田自然免耕的产生及发展 28

3.1 水田自然免耕的概念 28

3.2 水田自然免耕的研究与推广 29

3.3 水田自然免耕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29

4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基础 32

4.1 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理论 32

4.1.1 土壤肥力的含义 32

4.1.2 土壤的生理功能 35

4.1.3 土壤肥力的综合性表征——“内三稳”和“外三稳” 44

4.2 生态农业系统理论 46

4.2.1 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46

4.2.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49

4.2.3 生态学原理及其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56

4.2.4 生态农业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7

4.3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实现了“四大平衡” 59

4.3.1 光肥平衡 59

4.3.2 水热平衡 59

4.3.3 肥力平衡 59

4.3.4 生态平衡 59

4.4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坚持“四个连续” 60

4.4.1 连续垄作 60

4.4.2 连续浸润 60

4.4.3 连续免耕 61

4.4.4 连续植被(复种) 61

5 水田自然免耕的增产机理 65

5.1 自然免耕的地表形态和土体构型特征 65

5.1.1 水稻土的剖面特征 65

5.1.2 增厚根系活动层 67

5.1.3 扩大土体界面,增加物相结构 67

5.1.4 形成高产田的土体构型 68

5.2 自然免耕的土壤水分特征 70

5.2.1 协调大气降水与作物需水的矛盾 70

5.2.2 土壤水分的运动形式、分布及能态变化 72

5.2.3 土壤毛管水与易溶性养分 78

5.3 自然免耕的土壤热特性与温度变化 81

5.3.1 自然免耕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81

5.3.2 土壤热特性及热流变化 83

5.3.3 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 91

5.3.4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96

5.4 自然免耕土壤结构与通气状况 97

5.4.1 土壤团聚体的变化 97

5.4.2 土壤结构的稳定程度 100

5.4.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及组成 103

5.4.4 土壤孔隙的特征 105

5.4.5 提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有害物质含量 109

5.5 自然免耕土壤的代谢特点 112

5.5.1 土壤微生物 112

5.5.2 土壤生化强度 112

5.5.3 土壤酶活性 114

5.5.4 土壤动物 116

5.6 自然免耕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119

5.6.1 土壤有机质含量 119

5.6.2 土壤腐殖质 121

5.6.3 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 124

5.6.4 土壤胡敏酸的光学特征 127

5.6.5 土壤胡敏酸的热解特性 129

5.7 自然免耕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130

5.7.1 大量元素养分的变化 130

5.7.2 微量元素养分的变化 139

5.8 自然免耕下的作物生理生态特征 142

5.8.1 作物体内养分变化的特点 142

5.8.2 根系分布特点及活力 146

5.8.3 作物叶绿素和酶活性状况 149

5.8.4 作物抗逆性 151

5.9 自然免耕下的作物产量与品质变化 152

5.9.1 耕作与品种和施肥配合的增产效果 152

5.9.2 不同水位规格和连续免耕的增产效果 154

5.9.3 品质影响分析 158

5.10 自然免耕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161

5.10.1 淹水平作稻田甲烷排放通量 162

5.10.2 自然免耕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163

5.10.3 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因素 164

5.11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 166

5.11.1 自然免耕下的稻(麦)鱼萍共生体系 166

5.11.2 自然免耕的生态环境效益 167

5.11.3 自然免耕的环境网络效应 167

5.11.4 自然免耕增强土壤自调能力 168

6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要点 172

6.1 作垄技术 172

6.1.1 作垄的好处 172

6.1.2 作垄前的准备 173

6.1.3 深脚烂泥田作垄 173

6.1.4 大肥田作垄 174

6.1.5 冷浸田作垄 174

6.1.6 望天田作垄 175

6.1.7 水旱轮作田作垄 175

6.1.8 综合利用田作垄 176

6.1.9 操作 177

6.2 栽种技术 177

6.2.1 水稻栽秧 177

6.2.2 小春播种 178

6.2.3 油菜移栽 179

6.3 浸润水分管理技术 179

6.3.1 小春作物水分管理 179

6.3.2 大春(水稻)水分管理 181

6.3.3 综合利用水分管理 181

6.4 免耕技术 182

6.4.1 大春水稻免耕 182

6.4.2 小春免耕 184

6.4.3 连续免耕 184

6.5 施肥技术 185

6.5.1 水稻施肥 185

6.5.2 小麦施肥 186

6.5.3 油菜施肥 187

6.6 病虫害防治技术 188

6.6.1 水稻病虫害防治 188

6.6.2 小麦病虫害防治 189

6.6.3 油菜病虫害防治 189

6.6.4 蚕豆病虫害防治 190

6.7 杂草控制技术 190

6.7.1 水稻杂草控制 191

6.7.2 小春作物杂草控制 191

7 以水田自然免耕为载体的综合配套技术 193

7.1 中稻—再生稻—小麦(大麦、油菜、绿肥) 193

7.1.1 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 193

7.1.2 适时早播,增温育秧,培育适龄壮秧 194

7.1.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和防治病虫害 194

7.1.4 适时施足促芽肥 195

7.1.5 适时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 195

7.1.6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割 196

7.1.7 及时播种小春作物 196

7.2 双季稻—小麦(大麦、油菜、绿肥) 196

7.2.1 适时播种栽插早稻 197

7.2.2 合理配置晚稻品种,育好壮秧 197

7.2.3 抢时栽秧,加强田间管理 198

7.2.4 及时收获,抢种小春作物 198

7.3 稻—鱼—萍—高笋—麦 198

7.3.1 田块选择及准备 199

7.3.2 种稻 199

7.3.3 养萍 199

7.3.4 栽高笋(茭白) 199

7.3.5 养鱼 200

7.3.6 种麦 200

7.4 稻—萍—鱼—鸭 201

7.4.1 田块准备 201

7.4.2 放鸭 201

7.4.3 田间管理 201

7.5 其他综合利用 202

8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应用实例 203

8.1 铜梁县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夺高产 203

8.2 蓬安县利用自然免耕开发低产田 203

8.3 江津市稻鱼萍鸭高笋综合利用效益显著 204

8.4 温江县推广半旱式免耕初见成效 204

8.5 崇安县半旱式免耕垄作水稻增产显著 205

8.6 利川市冬水田半旱式稻油两熟效益佳 205

8.7 黔东南州推广半旱式水稻栽培有效果 206

8.8 松桃县半旱式栽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206

8.9 连续免耕创高产 206

8.10 稻鱼萍猪齐发展 207

8.11 半旱式免耕三熟夺高产 208

8.12 稻麦两熟养鱼创高产高效益 208

8.13 石门、临澧两县双季稻田覆盖垄作免耕增产明显 209

8.14 邵阳县不同起垄规格免耕栽培均增产 209

8.15 江西省推广半旱式耕作成效显著 209

8.16 四川省邻水县连续20年推广自然免耕技术 2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