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中华大典  历史典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  1
中华大典  历史典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  1

中华大典 历史典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 1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2549674
  • 页数:103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离奇人生精华下一篇:二程文选译
《中华大典 历史典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 1》目录

论天人部 1

综论 1

先秦《尚书》论知人顺天 1

先秦《左传》论天道远人道迩 1

先秦《国语》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1

先秦《国语》论天道人事 1

先秦荀子论明于天人之分 1

先秦《吕氏春秋》论天道之圜 3

汉刘安等论天人感应 3

汉董仲舒论天人感应 5

汉荀悦论天人三势 10

唐魏征等论天道与废兴 10

唐魏征等论天意人事 11

唐房玄龄等论观天文以明天人之道 11

唐房玄龄等论天人之道 12

唐柳宗元论天人相分 12

唐刘禹锡论天人相分 14

宋张载论天能与人谋 15

宋邵雍论天人相表里 16

宋二程论天变非应人事 16

宋程颢论人与天地合德 16

宋朱熹论天地圣人理气 22

元许衡论天人交胜 26

元姬志真论天地物我之关系 26

明胡翰论天人之际 27

明方孝孺论天道与人事 27

明薛应旗论天人之际 28

清张尔岐论天人 28

清王夫之论善言天者验于人 29

清王夫之论天地不贰与至诚不息 29

清王夫之论天理 30

清王夫之论天与人 31

清王夫之论天事与人事 31

清王夫之论知人之道以参天 32

清王夫之论天命 32

清王夫之论天人之不相应 32

清王夫之论天之天与人之天 33

清王夫之论敬天与人事 33

清唐甄论天地人物 33

清章学诚论学人事以达天道 34

清龚自珍论凶灾与人事 34

清龚自珍论人事与天事 35

清王韬论尽人事以听天心 35

清康有为论天人之故 36

分论 36

先秦《尚书》论顺天命伐夏 36

先秦箕子论九畴 36

先秦《尚书》论恭行天之罚 37

先秦《尚书》论天命灭殷兴周 37

先秦《尚书》论天命的转移在于王之德 37

先秦《尚书》论顺天命灭殷迁民 38

先秦《尚书》论纣王失天命 38

先秦《尚书》论顺应天命民意以辅佐周王 38

先秦《诗经》论天命不彻 39

先秦《诗经》论文王武王以美德受天命 39

先秦《诗经》论文王以纯德受天命 39

先秦墨子论义政和力政 39

先秦墨子论尊明鬼神 39

先秦《左传》论礼以顺天乃天之道也 40

先秦《左传》论天命在德不在鼎 40

先秦《左传》论天之道 40

先秦《左传》论天道不谄 40

先秦《左传》论民本 40

先秦《左传》论重人事 42

先秦《国语》论无故料民乃逆天而行 42

先秦《国语》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42

先秦《国语》论知天必知民 43

先秦《国语》论重人事 43

汉董仲舒论天道 45

汉司马迁论天运 49

汉司马迁论天道性命 49

汉李寻论天命人事 50

汉扬雄论天命人事 52

汉王充论天道自然 53

汉班固论天命人事 73

汉荀悦论天命人事 74

三国魏高堂隆论天人相应 74

三国魏李康论运命与历史变化 74

三国魏苏林等论受命 75

晋殷仲堪论圣人承天宣道 76

晋郑鲜之论形神 76

南朝宋顾愿论命运 77

南朝梁沈约论形神 79

南朝梁范缜论形神 80

南朝梁刘峻论辩命 81

北齐魏收论国运 83

北齐魏收论天象 83

北齐魏收论天人感应 83

隋李德林论天命 83

唐卢藏用论天道与人事 84

唐谢偃论天命 85

唐陈子昂论天地之道与王政之贵 86

唐赵蕤论天道人事 87

唐牛僧孺论人道天道 89

唐黄颇论天命与鉴戒 89

五代刘昫等论治乱与人事 90

宋欧阳修论天人之际为难言也 90

宋张载论天德与天道 90

宋王安石论天人之道合与悖 91

宋郑樵斥灾祥说为欺天之学 91

宋叶适论五星之外天不预人 92

宋叶适论灾异不应人事 92

元吴澄论天人与德性 92

明胡翰论天地人三纪皆立而世治平 93

明丘浚论有道则享国 94

明丘浚论日蚀与世变 94

明祝允明论国运与天道 94

明王行论天命与兴亡 95

明华钥斥五德之运虚妄 95

明于慎行论气数与人事 96

明于慎行论天时地利与人事 96

明于慎行论国之兴亡与人及神 96

明谢陛论帝王受命 96

清傅山论天人与有无 97

清王夫之论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即天也 97

清王夫之论天与至诚 97

清王夫之论天言与圣言 98

清王夫之论天与性 98

清王夫之论天命与伦常 98

清王夫之论知天与立命 98

清王夫之论父母之德与天道 99

清王夫之论天与言性 99

清世宗论天人灾异 99

清世宗论瑞兆与灾异 100

清赵翼论汉儒言灾异 102

清魏源论历代成败在人不在天 102

清王韬论天命不可妄干 103

杂录 103

先秦《尚书》论敬顺天命迁都 103

先秦《尚书》论受天命不可饮酒失德 103

先秦《尚书》论无逸勤政以顺天命 103

先秦《诗经》论君子当敬天辅政 104

先秦《诗经》论效法文王鉴殷兴周 104

汉董仲舒论阴阳五行 104

汉魏相论和阴阳 106

汉谷永论不可惑以神怪 107

汉班固论五行 107

汉王符论世俗迷信 109

汉桓谭论图谶 111

汉张衡疏请禁图谶 111

汉应劭论鬼神 111

宋王安石论河图洛书与天道人道 112

宋叶适评荀子天论 112

宋郑樵论深知天者不言休祥 113

明张居正论鬼神与为政 113

明章懋论汉光武符命说 113

明于慎行论王安石天不足畏说 114

明李贽论鬼神 114

明张溥论祥瑞灾异 114

清钱谦益斥帝王贵戚佞佛 115

清陈确论天人 115

清顾炎武论《春秋》为言天之学 115

清秦笃辉论武氏之祸系人事而非天命所造 116

论古今部 117

综论 117

先秦《周易》论传说时代 117

先秦韩非论古今 117

秦淳于越李斯辩师今与学古 120

唐太宗君臣论古今 120

唐马周论古今 120

唐杜佑论非今是古之非 122

宋曾巩论古今与为治 122

宋陈亮论古今之变迭相救也 123

宋陈亮论辨析古今王霸义利之同异 124

明祝允明论古今 125

明唐顺之论古今 126

明董谷论古今 126

清方以智论不可泥古 126

清章学诚论君子不必执古以概今 126

清章学诚论今人可心知古人之意 128

清秦笃辉论今多胜于古 129

清龚自珍论古今通变 129

清谭嗣同论古今 129

清谭嗣同论日新与古今变化 130

清夏曾佑论古今世变大概 131

清章太炎论古今万物之变 131

分论 132

先秦《管子》论古今 132

先秦《吕氏春秋》论古今 134

汉陆贾论善言古者必合之于今 134

汉刘安等论因时变而制礼乐 135

汉戴德论四代政刑 140

汉王充驳尊古卑今论 140

汉王充论汉德过三代 141

汉仲长统论古今沿革 144

汉荀悦论古今时事 145

北齐魏收论古今政治 147

北齐魏收论古今形势 147

宋邵雍论古今相对 147

宋邵雍论古今之变如四季循环 147

宋程颐论气有淳漓时有古今之异 147

宋程颐论古今盛衰之运 147

宋陈亮斥古今忠质文循环论 148

宋朱熹论道与古今兴亡 148

宋叶适论人无异性古今无异时 151

宋叶适论古今有不异者 151

宋叶适论后人不如古人 151

明王廷相论社会进步 151

明薛应旗论古今治乱任人不任法 151

明章懋论三王之礼相袭 152

明张居正论古今异势便俗为宜 152

明李贽论社会进步 153

明陆容论古今宗法制度 154

清吕留良论古法施于今 154

清陈遇夫论三代之法可变通而用 154

清戴名世论通古今审时势 155

清冯桂芬论三代圣人之法 156

杂录 156

宋郑樵论古今史书编纂 156

明胡翰论古今均田 160

明方孝孺论古之井田可行于今 161

清钱大昕论《论衡》是今非古之谬 162

论地理部 163

综论 163

先秦《尚书》论九州形势 163

汉刘安等论地理 164

汉班固论九州 166

唐魏征等论地理与社会 168

唐李泰等论州郡 168

唐杜佑论地理与治国 169

唐贾耽论《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169

宋郑樵论地理与国家 170

明于慎行论地理形势与社会 170

清顾祖禹论地利为不变之体与至变之用 171

清顾祖禹论历代州域形势 171

清梁启超论中国史所辖之地域 171

清梁启超论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172

清陈黻宸论地理与历史发展之关系 176

分论 180

汉司马迁论水利 180

汉鼂错论地理与军事 181

汉桑弘羊等论地利 182

汉翼奉论徙都 182

汉班固论水利 183

汉班固论地理与人物 186

汉班固论都城 186

汉杜笃论都关中 187

汉应劭论薮泽四渎 188

晋裴秀论地形图 188

晋干宝论地理变化与人事 189

晋伏滔论地理形势 189

晋刘裕论土断 190

北魏郦道元论地理 190

北魏袁翻论边郡形势 191

北齐魏收论地理建制 192

唐房玄龄等论历代地理沿革 192

唐元载论建都 195

唐贾耽论九州图 195

五代刘昫等论历代地理沿革 196

宋欧阳修论地广失德不足以守 196

宋王存等论先王立国周知九州封域 197

宋陈亮论地理与立国兴邦 197

宋郑樵论都邑与国家兴亡 197

明李濂论在德与在险 198

明于慎行论地理形势与历代政治 199

明顾起元论地理形势与战守之险 200

明顾起元论地理与建都 200

明王锜论明定都形势 201

清钱谦益论地理形势与政治军事 201

清黄宗羲论建都 203

清陆世仪论地势与水利 203

清顾炎武论攻守兴亡与地理地势 204

清王夫之论治河 205

清顾祖禹论明建都燕京 205

清顾祖禹论直隶方舆 205

清顾祖禹论直隶地势 206

清顾祖禹论江南方舆 207

清顾祖禹论山东方舆 208

清顾祖禹论山西方舆 209

清顾祖禹论河南方舆 210

清顾祖禹论陕西方舆 211

清顾祖禹论四川方舆 212

清顾祖禹论云南方舆 213

清顾祖禹论边地与边备 214

清顾祖禹论蓟州地理形势 214

清顾祖禹论宣府为形胜之地 214

清顾祖禹论大同外三关 215

清胡渭论九河 215

清俞樾论治河 216

清惠栋论治河 216

清顾镇论治河 217

清阮元论人事与地理相为经纬 217

清王先谦论河渠 217

清胡薇元论河防 218

杂录 218

清顾祖禹论地势与地图 218

清顾祖禹论著述舆地之书之宗旨 219

清魏禧论《读史方舆纪要》 220

清吴兴祚论莫重于舆图之因 220

清李塨论地理与人才之关系 220

清程廷祚论修《一统志》 221

清胡天游论地志 222

清赵翼论长安地气 222

清洪亮吉论补三国地志之难 223

清姚炳奎论普及舆地书之重要 223

论时势部 226

综论 226

先秦《吕氏春秋》论时势 226

唐马周论时势 226

唐赵蕤论时势 227

唐李翱论时变 232

宋叶适论时势已成虽圣贤无益 232

元郝经论势与理 232

明丘浚论历代治乱兴亡之势 239

明王廷相论时势 239

明于慎行论时势之常与变 240

明杨循吉论读史必深识天下之大势 241

明张居正论时势与变法 241

清王夫之论理与势 242

清王夫之论天与理 243

清王夫之论势时理 243

清章学诚论圣人因势而作 243

清魏源论治与时势 245

清王韬论变法与势 245

清王韬论变法之道 246

清王韬论时变 246

清薛福成论古今与变法 247

清谭嗣同论时势 248

分论 248

先秦商鞅论治世不一道 248

先秦商鞅论世事变而行道异 249

先秦孟子论仁政与劳心劳力 250

先秦《礼记》论大同小康 251

先秦韩非论时势 251

汉司马迁论时势与兴亡 253

汉司马迁论事势相激 253

汉王充论治乱在时不在政 254

汉班固论治历明时 255

汉班固论时势与兴亡 256

汉班固论天时与人事 257

汉班固论人生际遇 257

汉仲长统论治乱之时 257

三国魏曹丕论因时易制 258

晋卫瓘论损益随时 258

晋刘颂论方域时势 258

南朝宋范晔论时势 262

南朝宋范晔论时势与世事 262

南朝宋范晔论时势与人谋 262

南朝梁沈约论礼制随时 263

南朝梁沈约论时势与人事 263

北齐魏收论时势与历史 263

唐王勃论三国形势 263

唐冯用之机论 264

唐冯用之权论 265

唐柳冕论时 266

唐柳宗元论时势与封建 266

唐李宗闵随论 267

唐皮日休论时变 269

唐沈颜时辩 269

五代牛希济时论 269

五代刘昫等论治乱存亡与时势 270

宋陈亮论大势所趋唯人能易 270

宋叶适论势不能一举尽复三代之治 271

宋叶适论事已坏烂圣人不得自立 271

宋叶适论圣贤以下系之于时 271

元刘祁论君子之道与时 271

明王廷相论井田不可复势也 272

明王廷相论变法 272

明李贽论战国世变 272

清戴名世论势与天下之治乱 273

清方苞论势与世变 274

清龚自珍论世变与人才 274

清魏源论时势与功名 274

清王韬论变法与时势 275

清王韬论时事贵知所变 275

杂录 276

清王夫之论理势与顺逆 276

清方苞论圣人循天理而处事 277

清赵青黎论治不复三代 277

论华夷部 278

综论 278

先秦公子突管仲等论夷夏 278

先秦孔子论夷夏 278

晋江统论徙戎 278

唐姜立佑论夷夏和谐 280

唐杜佑论中华与夷狄 280

唐李绛论华夷 281

唐于公异论诸华与夷狄 281

宋吕祖谦论华夷相为盛衰 281

宋叶适论礼义与华夷 282

宋叶适论华夷俗异道异 282

明丘浚论华夷 282

明于慎行论华夷 283

明陆容论华夷 284

清王夫之论夷夏之防 284

清王夫之论夷狄 285

清世宗论华夷与正统 285

清庄存与论诸夏 287

清刘逢禄论四夷 288

分论 288

先秦富辰谏与狄人通婚 288

汉贾谊论匈奴 288

汉文帝与匈奴约和亲 290

汉刘安谏伐闽越 290

汉韩安国王恢论与匈奴和战 292

汉司马迁论越 293

汉司马迁论匈奴 293

汉桑弘羊等论与匈奴和战之议 293

汉桑弘羊等论通西域之议 296

汉赵充国论屯田御羌 296

汉侯应论边事 300

汉扬雄谏不许匈奴来朝 300

汉严尤论伐匈奴五难 301

汉班彪奏议答北匈奴 301

汉班固论汉匈关系 302

汉班固论通西域 303

汉鲁恭谏伐匈奴 303

汉班勇议护西域 304

汉张珰陈忠论结西域 304

汉段颎论击羌 305

汉蔡邕论鲜卑难伐 305

三国魏邓艾论制夷 306

晋刘琨论夷狄逆顺 306

晋孔坦论夷狄之分 307

南朝宋范晔论夷狄羌戎匈奴 307

南朝宋何承天论夷夏之防 308

南朝宋谢庄论夷夏互市 309

南朝宋徐爰论制夷 309

南朝宋袁淑论制夷 310

南朝齐顾欢袁粲论夷夏关系 311

南朝宋谢镇之论夷夏关系 312

南朝宋朱广之论夷夏关系 313

南朝宋朱昭之论夷夏关系 314

南朝宋释慧通论夷夏关系 315

南朝宋释僧愍论夷夏关系 316

南朝齐孔稚珪论御戎之策 317

南朝梁沈约论华夷关系 318

南朝梁沈约论华夷之辨 319

北魏张普惠论御戎之道 319

北魏袁翻论御戎之道 320

北齐魏收论夷夏关系 321

唐于休烈论戎夷与经典 321

唐刘禹锡论和戎 322

唐元稹论御戎之策 322

唐牛僧孺论守在四夷 323

唐杜牧论平党项 323

唐陈黯论华夷之辨在乎心 324

唐程晏论华夷与仁义忠信 324

唐崔致远论通和南蛮 324

五代刘昫等论华夷与治乱 324

宋曾巩论御夷当先自治 325

宋吕祖谦论蛮夷自相为盛衰 325

宋朱熹论夷狄与治乱 325

宋叶适论夷狄扰中国乃气类所召 325

宋叶适论以夏变夷为常 326

明王廷相论北虏难治之因 326

明吴应箕论魏绛和戎 326

明于慎行论和亲 326

明于慎行论辽金元 326

明顾彦夫论荆蛮 327

明杨循吉论辽金与宋之治乱 327

清钱谦益论两宋与辽金关系 328

清顾炎武论君臣之分犹不敌华裔之防 328

清世宗论夷狄与清朝立国 328

清世宗论华夷之别 329

清世宗论华夷之分与天下一家 330

清皮锡瑞论《春秋》所立夷狄之义 331

清王韬论华夷之辨 331

杂录 332

清曾静论清之立国与《春秋》华夷之说 332

论国家部 334

综论 334

三国蜀谯周论国家治乱 334

北齐魏收论国家兴亡 334

唐柳宗元论国家起源 334

唐陆贽论治国之道 336

五代康澄论国家政事 337

清陆世仪论治国与治天下 337

清王夫之论国之强弱 338

清唐甄论治国 339

清全祖望论为国莫大乎用人 340

清龚自珍论国家 341

清严复论国之富强 341

清严复论君主臣民与国家 344

清夏曾佑论国家之成立 345

分论 346

为政 346

先秦《管子》论为政 346

先秦孔子论治国以仁与礼 355

先秦墨子论国之七患 356

先秦墨子论节用治国 356

先秦《左传》论以礼治国 356

先秦观射父论祀 357

先秦展禽论施祀之由 357

先秦吴起论治国 357

先秦《尉缭子》论治国根本 358

先秦荀况论为政 358

先秦商鞅论君臣 374

先秦韩非论为政 375

先秦韩非论君臣之道 377

先秦韩非论治国 377

先秦《吕氏春秋》论为政 381

汉陆贾论治国要务 382

汉鼂错论治国之道 383

汉刘安等论治国 384

汉戴德论古之为政 393

汉戴德论治国 394

汉《说苑》论为政 398

汉扬雄论为政 400

汉班固论礼乐 401

汉王符论治国之道 402

汉荀悦论治国之本 406

三国吴华覈论为政之道 408

北齐魏收论儒学与国家兴衰 409

唐太宗君臣论国学之重 409

唐赵蕤论治国 410

唐刘晏论漕运 412

唐元结《时议》三篇 413

唐独孤及论直谏 413

唐彭偃删汰僧道议 414

唐李竦《偃武修文论》 414

唐韩愈论传贤与传子 415

唐柳宗元《守道论》 415

唐柳宗元论择君置臣之道 415

唐李翱论武功文德 416

唐李德裕论政风 416

唐皇甫湜论内藏与财用 417

五代薛昭文论安人固本富国强兵十事 417

五代张延朗论节用 418

五代王锴论兴用文教 419

五代陈惇修论政风 419

五代江文蔚论赏罚 420

五代张泌论国家急务十事 421

五代卢硕论君民关系 421

宋石介论民与国家之关系 421

宋曾巩论为政之道 422

明方孝孺论君职 423

明章懋论君臣 424

明章懋论为政有常有变 424

明于慎行论酷吏 424

明于慎行论君臣 424

明于慎行论驭臣 425

明于慎行论宋代变法 425

明于慎行论谏臣 425

明李贽论君臣 425

清钱谦益论帝王治天下必有大法 427

清钱谦益论君德 428

清钱谦益论君臣 428

清钱谦益论汉武帝宣帝用相得失 429

清钱谦益论朋党 429

清王夫之论择言与用人 429

清王夫之论为政之道不可不变 430

清王夫之论古帝王治天下之礼 430

清唐甄论臣谏 431

清唐甄论为君之道 431

清唐甄论为政之道 432

清唐甄论劝谏 433

清唐甄论富民 434

清袁枚论为政宜宽严得当 434

清赵翼论上书召见 434

清赵翼论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435

清赵翼论武则天纳谏知人 435

清崔述论用人与知人 436

清崔述论为政之旨 436

清崔述论先养后教 437

清崔述论取民有制 437

清秦笃辉论致治之道在于知人安民 437

清郑观应论州县吏治 437

清郑观应论督抚吏治 438

食货 439

先秦《管子》论经济 439

先秦商鞅论经济 451

先秦《吕氏春秋》论农事 453

汉桓宽论食货 455

汉王符论务本 455

汉班固论食货 456

北齐魏收论国家以食货为本 460

唐太宗论重农 460

唐玄宗《置十道劝农判官制》 460

唐刘彤论盐铁 461

唐柳芳论食货 461

唐刘秩《货泉议》 462

唐杨炎论财赋 462

唐独孤及论贡赋 462

唐陆贽论均节赋税 463

唐杜佑论食货 469

唐韩愈论钱重物轻 471

唐李翱论平赋 471

唐元稹钱货议 472

唐李德裕论食货 473

五代牛希济论农桑 473

五代李琪论财用 474

宋李觏论国用 475

宋李觏论富国之法 480

宋欧阳修论井田不可复 483

宋范祖禹论当务本抑末 483

宋曾巩论国赋与财用 483

宋曾巩论地制与军赋之法 484

宋曾巩论钱币法 484

宋曾巩论义仓 485

宋曾巩论茶税法 486

宋曾巩论平籴 486

宋陈亮论以农为本 486

宋陈亮论田制与治国 486

宋叶适论井田制不可复 486

元马端临论历代田制 487

明顾大章论井田未尝通行 488

明于慎行论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 489

明于慎行论唐德宗朝财政得失 489

明于慎行论王安石青苗法 489

清黄宗羲论行钱钞之法 490

清顾炎武论为富之道 490

清顾炎武论钱粮与赋税 490

清顾炎武论垦田 491

清顾炎武论钱法 491

清王夫之论恶钱 492

清唐甄论治乱与厚富 492

清唐甄论富民与尚俭 493

清方苞论与民争利非终日之计 494

清王鸣盛论常平仓之设 494

清王鸣盛论钱制 494

清钱大昕论理财之作用 495

清秦笃辉论利民与利国 495

清姚鼐论蔽于物者必逆于行 495

清魏源论款夷之策 495

清郑观应论商战 498

清张之洞论农工商 499

刑法 500

先秦《管子》论刑法 500

先秦商鞅论法治 501

先秦韩非论法治 505

先秦韩非论国家强弱决于奉法 505

汉桓宽论刑德 506

汉路温舒论尚德缓刑 508

汉班固论刑法 509

唐长孙无忌等论刑法 513

唐李彭年论刑法不便 514

唐杜佑论刑法 515

唐柳宗元论刑法与惩劝 515

唐欧阳詹论折狱 516

五代牛希济论刑罚防滥 516

五代张允驳赦论 517

宋李觏论刑法 517

宋陈亮论肉刑不可复 518

宋叶适论恤刑 518

宋叶适论肉刑与积习 518

明叶伯巨论任刑则失民 518

清钱谦益论历史上之《春秋》断狱 520

清黄宗羲论法 520

清陆世仪论五刑 521

清王夫之论刑法宽严之道 521

清王夫之论法治 522

清朱彝尊论秦之为法 522

清李塨论法宽与法密 522

清赵翼论后魏刑杀太过 523

清赵翼论五代滥刑 524

清赵翼论明重惩贪吏 524

清崔述论庶狱与大狱 524

清崔述论刑法与惩戒 525

军事 525

先秦《管子》论用兵之道 525

先秦《管子》论地图 526

先秦孙子论决定战争胜败的五因素 526

先秦孙子论速战速决 526

先秦孙子论上兵伐谋 526

先秦孙子论敌我攻守强弱之形 527

先秦孙子论战场态势 527

先秦孙子论兵形象水 527

先秦孙子论地形与战争 527

先秦孙子论间谍战 528

先秦司马穣苴论治兵以仁为本 528

先秦商鞅论耕战 529

先秦《尉缭子》论战争取决于人事 530

先秦《尉缭子》论将帅修养 530

先秦《尉缭子》论练兵与用兵之道 530

汉班固论军事 531

三国魏曹操论前代军政 533

唐赵蕤论用兵之术 533

唐刘贶论御边之策 536

唐张仲宣论选将用兵 537

唐王涯论用兵 538

唐陆贽论边备 539

唐杜佑论用兵 542

唐白居易议兵 543

唐李观论安边 544

唐刘禹锡论边防 545

唐吕温论用兵 545

唐王真论兵术 546

唐王叡论军事 547

唐杜牧论用兵 547

唐李磎论战术 552

五代王朴论边事 552

宋李觏论兵制 552

宋李觏论强兵之法 554

宋欧阳修论德与兵及国家兴亡 554

宋程颐论兵以正为本 555

宋曾巩论增兵 555

宋曾巩论边防 555

宋曾巩论训兵 555

宋曾巩论任将 555

宋曾巩论兵器 556

宋胡宏论练兵 556

宋胡宏论君主与将帅 556

宋陈亮论前史兵略之可鉴 557

宋陈亮论兵农合一为天地之常经 557

宋叶适论先治国家而后兵 558

元许衡议兵事 558

清黄宗羲论重武 558

清黄宗羲论文武合为一途 558

清陆世仪论兵书与兵法 559

清顾炎武论军制 559

清唐甄论学兵 560

清李塨论唐弱在乎以轻将驭骄兵 561

清赵翼论五代姑息藩镇 562

清崔述论战争中之气势 562

清魏源论自守之策 563

清魏源论练兵 568

清魏源论攻夷之策 570

清魏源论须悉夷情及师夷长技 575

清魏源论以夷制夷 575

清王韬论练水师 575

清王韬论慎用兵 576

清王韬论御敌之道 577

清郑观应论海防 578

清谭嗣同论兵制 579

选举与职官 580

先秦墨子论众贤而国治 580

先秦《国语》论重人才 580

先秦《慎子》论用人 583

先秦韩非论用人 583

先秦《吕氏春秋》论用人 584

汉班固论职官 585

汉班固论考黜 588

汉王符论选举 589

北齐魏收论设官分职 590

唐刘洎论择官 591

唐房玄龄等论职官 591

唐张九龄论选官 591

唐独孤峻论举贤 592

唐杨绾论贡举之弊 592

唐刘迺论铨选标准 593

唐赵匡举选议 593

唐赵蕤论选人 596

唐贾至论举士之道 597

唐刘秩选举论 597

唐刘峣论取士标准 598

唐赵憬审官六议 598

唐沈既济论选举 599

唐杜佑论选举 600

唐柳宗元论选举 602

唐刘禹锡论选举 603

唐柳冕论取士之道 604

唐李翱论用人 604

唐李绛论用人 604

唐元稹论谏官之职 606

唐白居易论奸臣 606

唐独孤郁论君子之仕 606

唐蒋防论职官 607

唐杜牧论谏 607

唐杜牧论科第 608

唐孙樵论谏官 609

唐刘允章论直谏 609

五代牛希济论用人 610

宋曾巩论补官与招官 612

明于慎行论设官分职 612

明于慎行论官吏人品 613

明于慎行论宰相制度 613

清钱谦益论用人与治国 613

清黄宗羲论科举之弊 614

清黄宗羲论置相 614

清黄宗羲论取士制度 615

清顾炎武论经义论策为空疏之学 617

清顾炎武论取士 617

清顾炎武论生员之弊 617

清顾炎武论生员之害 618

清顾炎武论废生员行辟举 618

清唐甄论任用贤相 619

清唐甄论设官分职 620

清唐甄论考察官吏之政绩 621

清唐甄论用人 622

清唐甄论选用贤才 623

清李塨论选举及辟召 624

清方苞论选举之失 624

清世宗论清代取士选举之法 624

清王鸣盛论刺史权重秩卑 625

清王鸣盛论官重在视其职之闲要 625

清王鸣盛论州郡中正 626

清王鸣盛论偏重进士立法之弊 627

清王鸣盛论南衙北司 628

清赵翼论召用不论资格 628

清赵翼论三国用人各有不同 629

清赵翼论九品中正 630

清赵翼论五代藩郡皆用武人 630

清赵翼论金朝考察官吏 631

清赵翼论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 631

清赵翼论明初吏治 632

清赵翼论明大臣荐举 632

清赵翼论明内阁首辅权重 633

清崔述论人存政举 634

清崔述论贪人不可用 634

清龚自珍论用人限以资格之弊 634

清王韬论人才 635

清张之洞论变更科举 635

清魏源论用亲与用贤 637

清魏源论用人之制 638

杂录 638

明于慎行论朝臣策免 638

明于慎行论门生故吏之变 638

明于慎行论南北君臣之礼 638

明于慎行论事亲与事君 638

明于慎行论王霸之所分 639

清黄宗羲论学校之功用 639

清黄宗羲论吏胥之害 639

清顾炎武论火耗之虐 640

清赵翼论党禁之起 640

清赵翼论唐节度使之祸 641

清赵翼论唐方镇骄兵 642

清魏源论言路畅达 642

论正统部 643

综论 643

汉班彪以天命历数论正统 643

汉班固论三统三正 644

三国魏曹叡论正朔 644

三国魏王朗论正朔 645

三国魏高堂隆论正朔 645

三国蜀诸葛亮论正朔 645

晋习凿齿论正闰 646

唐陈鸿论统纪 647

宋欧阳修论正统 647

宋司马光论正闰 649

宋苏轼论正统 650

宋毕仲游议正统 651

宋陈师道论正统 651

元杨奂驳正统论 652

元郑思肖论古今正统 653

元杨维祯论正统 655

明王祎论正统 657

明方孝孺论正统 658

明丘浚论正统 660

明费訚论正统 662

明王廷相论统者有正有变 662

明于慎行论正统 662

明王士骕论正统 663

明蒋谊论正统与变统 664

明徐奋鹏论正统 664

明章潢总论历代之统 666

明绕汝梧论正统 666

清魏禧论正统偏统窃统 667

清王夫之论正统之说与天下之公 669

清邵廷采论正统与天人之说 669

清甘京论正统篡统攘统 671

清徐世佐论正统之变 672

清鲁一同论并去正统之名 673

清储欣论史家大义在正不在统 673

清周树槐论正统 677

分论 677

汉司马迁论汉得天统 677

汉班固论汉得天统 678

汉班固论新莽为余分闰位 678

汉王符以五德转移论历史 678

北魏李彪论德运 679

北魏张彝论历代帝王传承 680

北齐魏收论僭伪 680

唐萧颖士论正数 680

唐皇甫湜论东晋北魏之正闰 681

元苏天爵论蜀汉为正统 681

元郝经论以蜀汉为正统 682

元姚燧论蜀汉为正统 682

元周密论正闰 683

元谢端论修辽宋金三史与正统 684

明徐一夔论以天下为一则为正统 685

明胡翰论天地人三纪立而得正统 685

明杨慎论非统之正 686

明于慎行论正统南北之别 687

明于慎行论元修三史与正统 687

明章潢论以纲常为正统固天地之常经 687

明朱权论继天命者必承天运 689

清孙宝仁论统之所在在于正 689

清蒋汾功论窃不可以言统 690

清叶燮驳魏禧偏统窃统之说 690

清钱维城论正统与名实 691

清梁廷楠论正统与道统 692

清俞樾论正统乃天下之公 693

清李慈铭论正闰与邪正人心 693

杂录 694

明王祎论改元 694

明谢铎论史例与统绪 694

明黄佐论《宋史新编》与正统之例 695

明康大和论《宋史新编》与正统之例 695

明何乔新论《大事记续编》与正统之例 696

明谢陛评《三国志》书法与正统之例 696

明邹观光评《季汉书》与正统之例 699

明于若瀛评《季汉书》与正统之例 700

明陈邦瞻评《季汉书》与正统之例 700

明王图评《季汉书》与正统之例 701

明叶向高评《季汉书》与正统之例 701

清顾炎武论正统与纪年 702

清魏裔介论三国事及正统之要在于义 702

清赵作羹论季汉之正统 703

清张宗泰评《通鉴》论正统闰统 705

清潘飞声论东魏西魏 705

论分封部 706

综论 706

秦始皇君臣议废分封立郡县 706

汉司马迁论封建 706

汉班固论封建 707

汉王符论分封 709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 709

晋陆机五等论 711

北齐李公绪论封建应依时而用 712

唐萧瑀李百药论封建 713

唐太宗君臣论封建 713

唐太宗论封建之鉴 715

唐魏征论封建之五不可 715

唐颜师古论封建郡县并行 716

唐李延寿论分封郡县因时制宜 716

唐赵蕤论封建之得失 716

唐刘秩论封建之利 717

唐杜佑论封建与郡县 718

唐柳宗元论时势与封建 718

唐白居易论封建郡县之利弊 719

唐李磎论《五等》《六代》论之不妥 719

宋曾巩论封建 720

宋范祖禹论封建与郡县 720

宋苏轼论历代封建论 721

宋叶适论封建郡县各有法度 721

宋王应麟论封建公而郡县私 721

明王世贞论历代封建 722

明王锜论历代封建之制 722

明李贽论古今封建之异 723

清黄宗羲论封建郡县之弊 723

清陆世仪论封建郡县之得失 723

清顾炎武论郡县 723

清王夫之论郡县之制乃势之所趋 724

清王夫之论封建之不可复 724

清王夫之论郡县制之利与善 725

清王夫之论分封郡县大同 725

清颜元论封建 726

清李塨论封建 727

清姚鼐论郡县 727

清崔述论封建与郡县 727

清焦循论郡县 728

清戴望论封建与郡县 728

清秦笃辉论封建利少弊多 729

清魏源论郡县优于封建 729

清谭嗣同论封建之废与穷变通久 729

分论 730

秦李斯论灭诸侯成帝业 730

秦淳于越论分封 730

汉贾谊论诸侯 730

汉鼂错议削藩 731

汉主父偃论推恩 731

汉王莽请以爵邑赏功臣 731

汉班固论公侯 731

晋陈寿论地方割据 733

晋陈寿论分封得失 733

晋孙盛论历代封建得失 733

晋张闿论列侯不臣蕃国 733

南朝宋范晔论分封诸王 733

南朝宋荀伯子论封爵 733

南朝梁沈约论地方割据 733

唐魏征论隋分封诸王 733

唐朱敬则论秦废五等之制 734

唐房玄龄等论晋分封之弊 734

唐李翰论汉初分封 735

宋程颐论封建不必复 735

明丘浚论秦废封建与世道大变 735

明王廷相论秦废封建 735

明于慎行论明分封制 736

明贺详论井田封建不可复行 736

清黄宗羲论封建与夷狄 738

清顾炎武论设郡县 738

清陈遇夫论周室绵延与封建之力 739

清世宗论清朝不宜行封建之制 739

清崔述论周封同姓非蕃卫子孙计 740

清崔述论周王之弱不因封建 741

杂录 741

清李塨论郡县强则朝廷强 741

清袁枚论封建道可行而势不可行 741

论兴亡部 743

综论 743

先秦《管子》论治乱 743

先秦墨子论治天下 744

先秦韩非论兴亡 744

汉陆贾论攻守异势 745

唐太宗君臣辨兴亡 745

唐太宗论兴亡治乱 746

唐杨相如论兴亡 746

唐李华论国之兴亡 748

唐白居易辨兴亡之由 748

宋曾巩论历代兴亡之原因 748

宋叶适论国之乱亡有天有人 749

宋洪迈论盛衰不可常 749

元郝经论治少乱多之故 750

元熊禾论治乱兴亡之故 751

元许衡论历代治乱之迹 751

元许衡论天下古今一治一乱 752

元陆文圭论历代兴亡 752

元胡祇适论历代兴亡之故 752

元陈普论兴亡胜败之故 753

明方孝孺论治乱 753

明祝允明论治乱 753

明崔铣论治乱 754

明李贽论治乱 754

明于慎行论历代治乱兴亡 754

明焦竑论兴亡 756

明谢肇浙论盛衰 757

清顾炎武论亡国与亡天下 757

清王夫之论治乱兴亡 758

清王夫之论兴亡 758

清王夫之论亡国之因 759

清计六奇论治乱兴亡归于天命 759

清魏源论兴亡之因 759

清严复论救亡 759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764

清康有为论兴亡与变法 765

清谭嗣同论治乱之故 766

清谭嗣同论兴亡 766

清夏曾佑论宦官外戚与国家兴亡 766

清夏曾佑论兴亡 766

分论 767

先秦韩非论兴亡 767

先秦《吕氏春秋》论治乱 767

汉贾谊《过秦论》 768

汉贾谊《治安策》 770

汉贾山论兴亡 772

汉徐乐论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773

汉司马迁论存亡之机 773

汉刘向论废兴 773

汉鲍宣论民有七亡七死 775

汉桓谭论秦新之亡 776

汉王符论求贤与治世 777

汉王符论废兴在其所积 780

汉王符论安边 780

汉崔寔《政论》 781

三国魏曹羲论奉公与兴亡 782

三国魏王朗论奢俭与兴亡 782

三国魏刘廙论治道 783

三国吴张俨论历代兴亡 783

晋陆机论兴亡 783

晋干宝论兴亡 785

南朝宋范晔论政事与兴亡 787

南朝宋范晔论朝政臧否 787

南朝宋范晔论宦官预政与国之兴亡 787

南朝宋范晔论民心与兴亡 788

南朝梁沈约论刘宋之亡 788

南朝梁沈约论兴衰治乱 788

南朝梁沈约论恩幸与兴亡 788

南朝梁沈约论民心与兴亡 789

南朝梁萧子显论政事与兴亡 789

北齐魏收论用人与兴亡 789

隋卢思道论北齐北周兴亡 789

唐虞世南论隋朝兴亡 791

唐太宗论两晋兴亡 792

唐魏征论隋朝乱亡之兆 792

唐魏征论隋朝之亡 793

唐魏征论隋朝之亡与秦相类 793

唐魏征论北齐兴亡 794

唐魏征论南朝梁之兴亡 794

唐李百药论北齐兴亡 795

唐姚思廉论南朝梁之兴亡 795

唐令狐德棻等论北周兴亡 796

唐房玄龄等论两晋兴亡 796

唐李延寿论南朝齐之兴亡 798

唐李延寿论南朝梁之兴亡 798

唐李延寿论南朝陈之兴亡 798

唐李延寿论北魏兴亡 799

唐李延寿论北齐兴亡 799

唐李延寿论北周兴亡 800

唐李延寿论隋朝兴亡 800

唐朱敬则论历代兴亡 801

唐权德舆论两汉之亡 806

唐柳宗元论治乱 807

宋欧阳修论朋党与兴亡 807

宋欧阳修论礼义廉耻与兴亡 808

宋邵雍论纲常与兴亡 808

宋司马光论礼与治乱兴亡 808

宋曾巩论南朝陈之兴亡 809

宋叶适论天下之乱亡有五 810

宋叶适论风俗乃治乱之候盛衰之机 810

元刘祁论金朝之亡 810

明胡翰论尚贤与兴衰 812

明丘浚论秦修长城致败 813

明王世贞论秦兴亡 813

明吴应箕论中兴之主 813

明章懋论唐宋兴亡 815

明李贽论晋宋兴亡 816

明李贽论明朝之兴 816

明于慎行论历代兴亡诸原因 817

明陈仁锡论宋之兴亡 820

明夏完淳论三国兴衰 820

清钱谦益论兴亡诸因素 821

清王夫之论治乱与正统 823

清王夫之论用人与兴亡 824

清唐甄论用人与治乱兴亡 824

清万斯同论明代兴亡 825

清袁枚论世运盛衰以财货为升降 825

清陈遇夫论秦隋亡在贫寡 826

清赵青黎论唐亡在于宦官 826

清赵青黎论南宋不振在于奸臣当道 827

清王鸣盛论五德相代 827

清赵翼论王莽之败 828

清赵翼论唐代宦官之祸 828

清赵翼论五代幕僚之祸 829

清崔述论执政与兴亡 830

清崔述论用人与兴亡 830

清秦笃辉论人主贪富亡国 830

清秦笃辉论明之得失 831

清魏源论元代兴亡 831

清谭嗣同论秦兴 832

清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832

杂录 835

宋曾巩论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 835

元许衡论民志定则天下不乱 835

清王夫之论知人用人与朝代兴亡 836

清王夫之论治统与道统 836

清唐甄论朋党 837

清李塨论君民一体 838

清李塨论党争致国是日溃 838

清赵青黎论奸佞误国 838

清赵翼论明末书生误国 839

清陈黻宸论文章与兴亡之关系 839

论鉴戒部 845

综论 845

先秦《尚书》论殷鉴 845

汉陆贾论明诫 845

唐太宗君臣论鉴戒 846

宋石介论以史为鉴 848

宋司马光论古史可用龟镜 848

清王夫之论《资治通鉴》之旨 848

清董寿论鉴戒 849

清王鸣盛论鉴戒与考实 849

分论 850

先秦《尚书》论慎酒 850

先秦《尚书》论敬天保民 851

先秦臧僖伯谏如棠观鱼 851

先秦臧哀伯谏郜大鼎纳于大庙 851

先秦曹剧谏如齐观社 851

先秦狐突论孝而安民 852

先秦富辰谏伐郑 852

先秦《左传》论逆祀失礼 852

先秦《左传》论慎位 852

先秦《左传》论防范 852

先秦申胥谏吴王伐齐 852

汉公孙弘《贤良对策》 852

汉严安论周失之弱秦失之强 853

汉刘向论安不忘危 854

汉梅福以历史论时事 856

汉陈蕃以历史说时政 857

汉仲长统论以史为鉴 857

三国魏曹操论古今行事 858

三国魏曹丕论前代忠奸 858

三国魏陈群论前代徭役 858

三国魏王肃论前代为政 859

三国魏杨阜论前代君主为政 859

三国魏高堂隆论借古鉴今 860

三国魏高堂隆论以奢靡为鉴 860

三国魏高堂隆论前人兴役 860

三国吴陆瑁论前代兵役 862

三国吴陆凯论古今帝王为政之鉴 862

三国吴陆凯论前代徭役 863

三国吴陆凯论本朝成规 863

三国吴陆抗论前代德治 864

晋陈寿论女主专权 865

晋孙盛论前人覆辙 865

南朝宋范晔论历代外戚之祸 866

南朝宋范晔论借鉴前人得失 866

南朝齐萧嶷论前代刑法 866

南朝齐刘善明论安不忘危 867

北齐魏收论前人政治得失 867

北齐魏收论历代外戚干政 867

北齐魏收论历代法制 867

北齐魏收论历代宦官专权 868

唐虞世南论宋齐鉴戒 868

唐太宗论以史为鉴 868

唐太宗论诫谗 869

唐魏征等论理政得失 870

唐魏征论鉴戒 871

唐陆贽论唐朝兴衰 873

宋陈亮论鉴戒前人当识前人之心 875

宋叶适论不矫前代之失以为得 875

宋洪迈论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 875

元吴澄论历代善政可为借鉴 875

明成祖论治乱所由 876

明朱权论稽古考文治道良规 876

清顾炎武论读《旧唐书》可观世变 876

清王夫之论以败与失为戒 876

清谷应泰论作《明史纪事本末》之意图 877

清温睿临论作《南疆逸史》之旨 877

清全祖望论注史之意 878

清李保泰论读史 878

清袁枚论史为鉴 879

清阎镇珩论六典 879

清陈克家论以明为鉴 879

清王韬论以法国盛衰为鉴 880

清王韬论作《普法战纪》之意图 881

清薛福成论作《日本国志》之意义 882

论风俗部 883

综论 883

汉刘安等论风俗 883

唐太宗君臣论风俗 887

唐李延寿论风俗 889

唐睿宗诫励风俗 889

唐皮日休论教化 889

宋曾巩论风俗与古今之变 890

明于慎行论历代风俗 890

清黄宗羲论去习俗除蛊惑革奢侈 891

清顾炎武论人心风俗 891

清王夫之论风俗之变迁 891

清王夫之论风教与兴亡 891

清崔述论风俗之变 892

分论 892

汉贾谊论风俗与兴亡 892

汉司马迁论风俗与礼仪 892

汉司马迁述汉匈异俗 893

汉司马迁论风俗与货殖 893

汉桓宽论因俗而治 893

汉杨王孙论裸葬 894

汉匡衡论变俗以治 894

汉班固论夫妇之义 895

汉班固论各地风俗 897

汉王符论因俗而治 902

汉王符论浮侈 903

汉应劭论移风易俗 904

三国魏夏侯玄论世风 904

三国魏王朗奏宜节省 905

三国魏董昭论浮伪之弊 906

晋庾峻论易风俗 906

晋刘寔论谦让 907

南朝宋范晔论风俗与政治 908

南朝宋范晔论风俗与天下兴亡 908

南朝宋范晔论风俗与学术 908

南朝梁沈约论孝义 908

南朝梁沈约论隐逸 909

北魏高闾论变风俗 909

北魏刘芳论兴学 910

北魏杨炫之论崇佛之风 910

北齐魏收论风俗人心 910

北齐魏收论教化 911

唐虞世南论立谥之风变化 911

唐魏征论学风 911

唐令狐德棻等论儒学与教化 912

唐李延寿论学风 912

唐李延寿论儒学与风俗 913

唐李延寿论时俗妖讹 913

唐睿宗论礼俗 913

唐刘知几论邑里相矜 914

唐柳芳论姓系 914

唐李观论教化 916

唐杜佑论礼制 916

唐元结论治乱之风 918

唐权德舆论世风与治乱 918

唐吕温论礼仪教化 918

唐李绛论兴教化正风俗 919

唐李德裕论厚葬之风 920

唐刘蜕论风俗教化 920

五代刘昫等论礼制 921

宋叶适论习之移人可畏 921

宋叶适论东汉风俗 921

宋叶适论已成之俗难以骤反 921

宋叶适论古今风俗不甚相远 922

宋胡宏论革易古今风俗 922

明于慎行论士习与文风 922

清顾炎武论桀纣与民俗 922

清顾炎武论秦坊民正俗 923

清顾炎武论两汉风俗 923

清顾炎武论宋世风俗 923

清顾炎武论名教 924

清李塨论明代士气 926

清王鸣盛论风俗成于上之好尚 926

清钱大昕论清谈 926

清赵翼论东汉尚名节 926

清赵翼论六朝清谈之习 927

清崔述论人心风俗与士大夫 928

清崔述论风俗与世变 928

清章学诚论风气与治学 928

清章学诚论学术贵在开风气而救弊 929

清魏源论教化 929

清郑观应论训俗 929

清张之洞论《劝学篇》之旨 930

清夏曾佑论晋南北朝隋之风俗 931

杂录 932

清顾炎武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 932

清顾炎武论静民之心必在制民之产 932

清魏裔介论教化 933

清王夫之论学者之任为辟异端 933

清王夫之论魏征之折封德彝及民风之变 933

清唐甄论好名 934

清陈遇夫论东汉末尚名节之风 935

清钱大昕论文人浮薄 935

清赵翼论五代藩帅劫财之习 935

清赵翼论元季风雅相尚 936

清崔述论学舍之教与人伦之教 936

论人物部 937

综论 937

先秦墨子论为人之本 937

先秦《左传》论人 937

三国魏刘劭论人物品评 938

唐赵蕤论品评人物 939

唐李德裕人物论 948

明李贽总论历史人物 951

清王夫之论人之善恶忠孝 952

清李塨论帝王英雄成败得失之机 952

清吕留良论庶人修身自致 953

清魏源论人才与小人 953

清魏源论功过 953

分论 953

先秦《管子》论心术 953

先秦孔子论仁以成人 955

先秦墨子论存士急贤 957

先秦盗跖驳孔子论人事 957

汉刘邦论用三杰取天下 958

汉陆贾论行事 959

汉司马迁论人物 959

汉戴德论人物 961

汉扬雄论圣人 963

汉扬雄论君子 964

汉扬雄论人物 964

汉王充论人性 965

汉班固论圣人 979

汉班固论人物 980

汉王符论荣 983

汉李固荐樊英黄琼等 983

汉应劭论穷通 983

三国魏钟会论历史人物比较 984

三国魏曹植论历史人物优劣 984

三国魏丁仪论历史人物 985

三国魏何晏论历史人物战功 985

三国吴周昭论士大夫 985

三国吴薛莹论历史人物功过 985

晋司马彪论历史人物 986

晋虞预论历史人物 986

晋范宁论魏晋名士 986

晋皇甫谧论历史人物 986

晋张辅论名士优劣 987

晋袁宏论三国人物 987

晋谢灵运论历史人物 989

晋孙盛论历史人物 989

晋袁山松论历史人物 989

晋伏滔论青楚人物 989

唐太宗君臣论君主 989

唐魏征论人物 991

唐令狐德棻论后妃 993

唐令狐德棻论孝义之人 993

唐房玄龄等论史家 993

唐房玄龄等论后妃 994

唐姚思廉论人物 994

唐李延寿论人物 995

唐权德舆论酷吏 997

唐沈传师辨谤 997

唐严从论人物 997

唐皮日休论隐逸 998

唐孙郃论春秋无贤臣 999

五代刘昫等论酷吏 999

宋费枢论前代廉吏 1000

宋叶适评荀子论尧舜 1001

宋叶适论孔子荀子 1001

宋叶适评前人论历史人物 1001

元刘将孙论中兴人才 1001

元吴澄论汉高祖元世祖 1002

明王祎论元儒臣 1002

明王世贞论周诸王及秦始皇 1003

明李贽论大臣 1003

明李贽论大臣之特点 1004

明李贽论曹操与司马氏 1007

明李贽论明初诸帝 1007

明李贽论当朝人物 1007

明顾充论历代诸帝 1011

明于慎行论败亡之君 1025

明于慎行论僭君之谋臣 1026

明袁宗道论春秋列国大夫优劣 1026

明谢肇浙论宋代人物 1026

明过庭训论当朝人物 1027

清钱谦益论腐儒误国 1027

清黄宗羲论君主 1028

清黄宗羲论君与臣 1028

清顾炎武论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1029

清王夫之论臣为君死 1029

清唐甄论帝王 1029

清唐甄论君主 1030

清赵翼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31

清秦笃辉论帝王以聪明睿知为先 1031

清阮元论儒林传之撰述原则 1031

清魏源论历史人物之声望行事才能 1032

清郑观应论君主 1032

清谭嗣同论忠臣 10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