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惠阳县志
惠阳县志

惠阳县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国秋,蓝青主编;惠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1804249X
  • 页数:1629 页
图书介绍:
《惠阳县志》目录

总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65

第一章 建置 65

第一节 位置 65

第二节 沿革 66

第三节 县城 71

第二章 区划 72

第一节 明朝时期 72

第二节 清朝时期 73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7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3

第三章 各镇简介 120

第二篇 自然环境 174

第一章 地质 174

第一节 地层 174

第二节 构造 177

第三节 岩浆岩 178

第二章 地貌 179

第一节 地貌特征 179

第二节 主要山峰 180

第三章 水文 181

第一节 河流 181

第二节 潮汐 182

第四章 气候 184

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184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85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187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187

第二节 土壤特点 190

第六章 自然资源 19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91

第二节 水资源 192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93

第四节 矿产资源 198

第七章 自然灾害 200

第一节 水灾 200

第二节 风灾 204

第三节 旱灾 207

第四节 寒害 208

第五节 其他灾害 210

第三篇 人口 姓氏 213

第一章 人口数量 213

第一节 人口增减 213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18

第二章 人口构成 221

第一节 民族 221

第二节 性别 222

第三节 年龄 224

第四节 婚姻 家庭 227

第五节 职业 228

第六节 文化程度 230

第三章 人口控制 2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及政策 232

第二节 节育措施 234

第三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235

第四节 生育状况 236

第四章 姓氏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第二节 部分姓氏源流 239

第四篇 经济综述 279

第一章 经济发展 279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 279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 280

第二章 经济结构 284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84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91

第三节 流通结构 296

第四节 投资结构 300

第五节 就业结构 302

第三章 经济效益 305

第一节 社会生产效益 305

第二节 社会劳动生产率 306

第三节 投资与效益 308

第四章 人民生活 312

第一节 建国前人民生活 312

第二节 建国后人民生活 312

第五篇 农业 318

第一章 管理机构与生产关系 32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20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 322

第二章 粮食作物 325

第一节 水稻 325

第二节 番薯 331

第三节 小麦 332

第四节 玉米 333

第五节 其他旱粮作物 334

第三章 油料作物 339

第一节 花生 339

第二节 芝麻 340

第四章 经济作物 341

第一节 甘蔗 341

第二节 蚕业 341

第三节 蔬菜 342

第四节 梅菜 342

第五节 其他经济作物 343

第五章 农业技术推广 347

第一节 增肥改土 347

第二节 引进和推广新良种 347

第三节 其他农业技术 349

第六章 畜牧 353

第一节 机构 353

第二节 家畜饲养 353

第三节 家禽饲养 359

第四节 疫病防治 363

第七章 农业机械 364

第一节 传统农具 364

第二节 农业机具 365

第六篇 林业 367

第一章 森林资源 369

第一节 林地资源 370

第二节 林木资源 370

第三节 红树林资源 374

第四节 林副特产品资源 374

第五节 森林调查 375

第二章 管理机构 377

第一节 林业局 377

第二节 县绿化委员会 378

第三节 县护林防火指挥部 378

第四节 县公安局林业分局 378

第三章 种子和苗木 379

第一节 种子 379

第二节 苗木 380

第四章 植树造林 381

第一节 人工造林 381

第二节 全民义务植树 384

第三节 四旁绿化 384

第四节 封山育林 386

第五节 飞机播种造林 387

第五章 森林管护 391

第一节 护林防火 391

第二节 依法治林 393

第三节 林政管理 394

第四节 幼林抚育 396

第五节 抚育间伐 396

第六章 森林开发利用 397

第一节 木材生产 397

第二节 木材运输 397

第三节 木材加工 398

第四节 松香生产 398

第七章 山林权属 398

第一节 建国前山林权属 398

第二节 建国后山林权属 399

第八章 林业科技 400

第一节 科技队伍 400

第二节 林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401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及防治 403

第九章 林场 404

第一节 林场概况 404

第二节 主要集体林场 404

第七篇 水产 406

第一章 行政管理 406

第一节 机构 406

第二节 渔政管理 407

第二章 大亚湾自然环境与水产资源 407

第一节 自然环境 407

第二节 水产资源 407

第三章 海洋渔业体制 410

第一节 建国前经营体制 410

第二节 建国后经营体制 411

第四章 海洋捕捞业 412

第一节 概况 412

第二节 生产条件及渔业管理区 413

第三节 渔港管理与渔港建设 413

第四节 流动渔民 418

第五节 渔村建设 418

第五章 海水养殖 418

第一节 渔塭养殖 418

第二节 网箱养鱼 419

第三节 养殖种类 420

第六章 淡水养殖 422

第一节 资源 422

第二节 养殖面积及方式 424

第七章 水产供销 427

第一节 水产供销企业 427

第二节 水产品购销 428

第三节 水产品出口 429

第四节 渔需品组织与供应 429

第五节 水产品加工 430

第八章 水产科技 430

第一节 科技机构 430

第二节 科技成果 431

第八篇 水利 电力 432

第一章 机构 434

第一节 水利机构 434

第二节 电力管理机构 436

第二章 水利建设 436

第一节 蓄水工程 436

第二节 引水工程 44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443

第四节 其他水利建设 446

第五节 防洪、排涝工程 450

第六节 治涝工程 460

第七节 水利经费 469

第三章 “三防”工作 474

第一节 防汛 474

第二节 防旱 476

第三节 防风 477

第四节 抗灾纪实 477

第四章 供水 481

第一节 农村供水 482

第二节 城镇供水 482

第三节 供水管理 483

第五章 电力 484

第一节 供电网建设 484

第二节 小水电 486

第九篇 工业 490

第一章 结构与所有制 494

第一节 布局 494

第二节 行业结构 495

第三节 所有制 496

第二章 管理 497

第一节 机构 497

第二节 企业管理 498

第三章 行业 500

第一节 煤炭采选 500

第二节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500

第三节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01

第四节 非金属矿采选业 503

第五节 采盐业 505

第六节 食品加工业 506

第七节 食品制造业 513

第八节 饮料制造业 515

第九节 烟草加工业 517

第十节 纺织业 518

第十一节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520

第十二节 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 521

第十三节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522

第十四节 家具制造业 523

第十五节 造纸及纸制品业 524

第十六节 印刷业 525

第十七节 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 526

第十八节 化学肥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27

第十九节 橡胶制品业 529

第二十节 塑料制品业 530

第二十一节 建材陶瓷业 530

第二十二节 黑色金属冶炼业 533

第二十三节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33

第二十四节 金属制品业 534

第二十五节 普通机械制造业 535

第二十六节 专用设备制造业 535

第二十七节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修理业 536

第二十八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38

第二十九节 电子工业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39

第三十节 钟表制造业 541

第三十一节 其他制造业 541

第十篇 乡镇企业 546

第一章 机构与所有制 546

第一节 机构 546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546

第二章 主要门类 550

第一节 农业类 551

第二节 工业类 553

第三节 建筑类 564

第四节 交通类 565

第五节 商饮服务类 567

第三章 主要企业 568

第十一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571

第一章 机构 571

第一节 民国时期机构设置 571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设置 571

第二章 城市建设 575

第一节 城市规划管理 575

第二节 市政建设 578

第三章 乡镇住宅建设 579

第一节 农房变化 579

第二节 客家民宅 580

第四章 建筑设计与施工 580

第一节 设计力量与技术 580

第二节 建筑施工 582

第三节 古建筑物 586

第五章 建设管理 586

第一节 施工队伍管理 588

第二节 建设工程管理 588

第三节 城市建设管理 590

第六章 房地产 591

第一节 产权产籍 591

第二节 私房经租、代管 596

第三节 房屋租赁 597

第四节 房屋交易 600

第五节 住房改革 602

第六节 房产开发建设 603

第七章 环境保护 604

第一节 污染状况 604

第二节 环境管理 610

第十二篇 交通运输 613

第一章 管理机构 613

第一节 建国前管理机构 613

第二节 建国后管理机构 614

第二章 陆路交通和运输 620

第一节 古驿道 620

第二节 公路 620

第三节 桥梁 625

第四节 公路养护 626

第五节 公路运输 628

第六节 民间运输 632

第七节 航空 铁路 634

第八节 车辆检修 635

第三章 水路交通和运输 635

第一节 航道 635

第二节 渡口 港口 636

第三节 航道维护与整治 638

第四节 运输 639

第十三篇 邮电 648

第一章 机构 648

第一节 建国前机构 648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 649

第二章 邮政 651

第一节 邮路 651

第二节 邮政业务 652

第三章 电信 655

第一节 电话 655

第二节 电报 661

第三节 数据通信业务 662

第四章 邮电设施 663

第一节 邮政机械设备 663

第二节 移动通信设备 664

第三节 运输设备 664

第十四篇 商业 665

第一章 商业体制和管理 666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666

第二节 国营商业 667

第三节 集体商业 670

第四节 集市贸易 671

第二章 商品购销 672

第一节 粮油购销与仓储 672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704

第三节 农副产品采购 708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购销 711

第五节 药品购销 713

第六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 714

第七节 糖、烟、酒购销 715

第八节 收旧利废 724

第三章 饮食、服务、旅游业 726

第一节 饮食、服务业 726

第二节 旅游业 727

第十五篇 对外经贸 731

第一章 对外经济 731

第一节 机构 731

第二节 引进项目 731

第三节 经贸往来 735

第二章 对外贸易 737

第一节 机构 737

第二节 外贸经营与业务 738

第三节 收购出口部分商品 750

第四节 出口商品基地 756

第三章 口岸 758

第一节 口岸管理 758

第二节 海关 763

第十六篇 税务 767

第一章 机构 772

第一节 建国前税务机构 772

第二节 建国后税务机构 773

第二章 税收种类 775

第一节 工商各税 775

第二节 关税 进口调节税 788

第三节 农业税 789

第三章 税收收入与大宗税源 792

第一节 税收收入实绩 792

第二节 大宗税源 795

第四章 税收减免 799

第一节 赋役减免 799

第二节 农业税减免 799

第三节 工商税减免 800

第五章 税收特殊规定 801

第一节 农村工商税收单行规定 801

第二节 国营华侨农场税收规定 807

第三节 学校勤工俭学、校办工厂税收规定 808

第四节 涉外税收规定 809

第十七篇 财政 812

第一章 机构 812

第一节 建国前机构 812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 812

第二章 财政收入 814

第一节 明、清财政收入 8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财政收入 816

第三节 建国后财政收入 818

第三章 财政支出 824

第一节 建国前财政支出 824

第二节 建国后预算支出 826

第四章 财政管理 832

第一节 预算管理 832

第二节 平衡收支 833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 835

第四节 财政监察 837

第十八篇 金融 838

第一章 机构 838

第一节 私营金融业 838

第二节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 839

第三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 841

第二章 货币 848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期的金属货币 84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货币 84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 851

第三章 债券 851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公债 85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债券 852

第四章 存款 854

第一节 概况 854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存款 855

第三节 个人存款 856

第四节 外币存款 857

第五章 贷款 857

第一节 农业贷款 857

第二节 工商业贷款 859

第三节 乡镇企业贷款 861

第四节 外贸贷款 862

第五节 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 865

第六章 外汇业务与外汇管理 866

第一节 非贸易外汇 866

第二节 贸易外汇 867

第三节 外汇管理 867

第七章 保险业务 868

第十九篇 经济管理 873

第一章 计划 873

第一节 机构 873

第二节 管理体制 874

第三节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874

第二章 统计 880

第一节 机构 880

第二节 统计业务 881

第三节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882

第四节 普查 882

第三章 审计 884

第一节 机构 884

第二节 审计监督 885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886

第一节 机构 886

第二节 市场管理 888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891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893

第五节 经济检查 895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898

第七节 商标管理 900

第八节 广告管理 902

第五章 物价 903

第一节 机构 903

第二节 物价演变 904

第三节 价格监督检查 908

第六章 技术监督 909

第一节 计量管理 909

第二节 质量监督 912

第二十篇 政事纪略 913

第一章 民国前 913

一、苏东坡寓惠 913

二、周云翔降倭·焚劫东平 914

三、翟火姑起义 915

四、惠阳天地会 916

五、三洲田起义 917

六、惠阳光复 918

第二章 民国时期 920

一、淡水大捷 920

二、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921

三、日军登陆大亚湾 923

四、侵华日军在淡澳三次大屠杀 923

五、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924

六、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区政府 926

七、东江抗日武装“东移事件” 928

八、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 929

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931

十、秘密大营救 932

十一、路东行政委员会 933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 936

一、抗美援朝 936

二、清匪反霸 938

三、土地改革 939

四、镇压反革命 943

五、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45

六、农业合作化 948

七、干部审查 949

八、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 949

九、“反右倾” 950

十、“大跃进” 951

十一、人民公社化 953

十二、“三反”、“五反” 955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956

十四、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957

十五、“文化大革命” 961

十六、拨乱反正 971

十七、改革开放 972

十八、县城南迁淡水 980

十九、“熊猫”效应 982

第二十一篇 政党 985

第一章 中共惠阳县地方组织 985

第一节 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985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 1008

第三节 组织工作 1010

第四节 宣传教育 1017

第五节 纪律检查 1022

第六节 统一战线工作 1025

第七节 党史研究 103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惠阳县地方组织 103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03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033

第三章 其他党派惠阳县地方组织 103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惠阳县支部 1037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惠阳县总支部 1038

第三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惠阳县支部 1040

第四节 中国致公党惠阳县支部 1040

第二十二篇 政权 政协 1042

第一章 建国前县议政行政机构 1042

第一节 明、清行政机构 1042

第二节 民国议政、行政机构 1047

第二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1053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53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105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68

第三章 县人民政府 1074

第一节 县级行政机构 1074

第二节 工作机构 1080

第三节 基层政权 1091

第四章 县政协 1092

第一节 政协机构设置 1092

第二节 县政协历届委员会会议 1095

第三节 参政议政 1097

第二十三篇 公安 1100

第一章 公安机构 1100

第一节 建国前公安机构 1100

第二节 建国后公安机构 1101

第二章 巩固新政权 1105

第一节 清匪反霸 1105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1105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1105

第三章 打击刑事犯罪 1106

第一节 刑事犯罪活动概况 1106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1107

第四章 禁毒 禁黄 禁赌 1110

第一节 禁毒 1110

第二节 禁黄 1111

第三节 禁赌 1112

第五章 治安行政管理 1113

第一节 户籍管理 1113

第二节 交通管理 1117

第三节 公共秩序管理 1120

第四节 特种行业管理 1121

第五节 重点人口管理 1123

第六章 反走私反偷渡 1124

第一节 反走私斗争 1124

第二节 反偷渡外逃 1125

第七章 消防 112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27

第二节 火灾预防和扑救 1128

第八章 综合治理 1130

第一节 挽救失足青少年 1130

第二节 打击流窜犯罪 1131

第九章 监管工作 1132

第一节 看守所 1132

第二节 收容站 1134

第三节 行政拘留所 1134

第二十四篇 检察 1136

第一章 机构 1136

第一节 建国前检察机构 1136

第二节 建国后检察机构 1136

第二章 检察工作 1137

第一节 刑事检察 1137

第二节 经济检察 1140

第三节 法纪检察 1142

第四节 监所检察 1143

第五节 控告 申诉检察 1145

第二十五篇 审判 司法行政 1147

第一章 审判 1147

第一节 机构 1147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14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1151

第四节 经济审判 1153

第五节 行政审判 1154

第六节 信访 申诉复查 1155

第二章 司法行政 1157

第一节 机构 1157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1157

第三节 人民调解 1159

第四节 公证业务 1160

第五节 律师工作 1160

第二十六篇 军事 1162

第一章 兵役 1162

第一节 建国前兵役 1162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 1162

第二章 驻军 1164

第一节 明清时期驻军及编制 1164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1166

第三节 建国后驻军 1168

第三章 地方武装 1170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1170

第二节 建国后地方武装 1171

第四章 民兵 1172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172

第二节 民兵工作 1173

第五章 兵事 1175

第一节 清朝兵事 1175

第二节 民国兵事 1175

第三节 建国后兵事 1179

第二十七篇 民政 1181

第一章 机构 1181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政机构 1181

第二节 建国后民政机构 1181

第二章 优抚安置 1182

第一节 拥军优属 1182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183

第三节 褒扬 1185

第四节 抚恤 1186

第三章 社会救济 1189

第一节 扶贫 1189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 1190

第三节 救灾救济 1191

第四章 婚姻登记 1193

第一节 国内婚姻登记 1193

第二节 涉港澳婚姻登记 1194

第五章 社会福利 1195

第一节 残疾人安置 1195

第二节 收容遣送 1196

第六章 老区建设 1196

第一节 老区评划及分布 1196

第二节 老区建设 1198

第七章 移民安置 1199

第一节 移民机构 1199

第二节 枫树坝、白盆珠移民的安置 1200

第三节 澄海县移民的安置 1201

第二十八篇 华侨 港澳台同胞 1203

第一章 分布概况 1203

第一节 华人 华侨 1203

第二节 港澳台同胞 1204

第二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支持 1205

第一节 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1205

第二节 对家乡建设的支持 1207

第三章 侨务工作 1208

第一节 侨务机构 1208

第二节 落实侨务政策 1209

第三节 信访接待 1209

第二十九篇 劳动 人事 1211

第一章 劳动 1211

第一节 机构 1211

第二节 劳动就业 1212

第三节 劳动管理 1215

第四节 职工培训 1217

第五节 劳动工资 1218

第六节 劳动奖金 1222

第七节 职工福利 1223

第二章 人事 1231

第一节 机构 1231

第二节 干部队伍 1232

第三节 干部管理 1235

第四节 退休 退职 1245

第三十篇 群众团体 1248

第一章 工会 1248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248

第二节 历次工会代表大会 1251

第三节 工会工作 1252

第二章 农民组织 1262

第一节 农民协会 1262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1264

第三章 共青团组织 126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265

第二节 历届团代会 1267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270

第四章 妇女组织 1274

第一节 组织概况 1274

第二节 妇联工作 1276

第五章 其他群众组织 1283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1283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1286

第三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1286

第四节 科学技术协会 1286

第五节 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站 1287

第三十一篇 教育 1288

第一章 机构 体制 128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288

第二节 体制 1289

第二章 各类教育 1292

第一节 旧式教育 1292

第二节 幼儿园 学前班 1293

第三节 小学 1295

第四节 普通中学 1311

第五节 中等专业学校 1321

第六节 成人教育 1324

第七节 特殊教育 1328

第三章 教学改革 1329

第四章 学生 1330

第一节 人数 1330

第二节 考试与学籍 1331

第五章 教师 1331

第一节 教师队伍 1331

第二节 教师学历 1332

第三节 教师待遇 1332

第四节 师资培训 1334

第五节 教学方法 1335

第六章 教育经费、设施 1335

第一节 经费与勤工俭学 1335

第二节 设施与校舍 1338

第三十二篇 科技 1340

第一章 科技管理 1340

第一节 机构与科技团体 1340

第二节 科技人员 1341

第二章 科技活动 1345

第一节 技术开发 1345

第二节 技术交易活动 1346

第三节 地震防测 1346

第四节 学术交流 1347

第五节 调查与考察 1347

第六节 试验与研究 1348

第三章 科普活动 1348

第一节 技术培训 1348

第二节 技术推广 1349

第三节 科技服务 1350

第四章 科技重点成果 1350

第一节 农、林、牧、副、渔业 1350

第二节 卫生 1352

第三节 工业 1352

第三十三篇 文化 1355

第一章 文化事业单位 1355

第一节 机构 1355

第二节 团体 1357

第三节 文化管理 1358

第二章 文学艺术 1359

第一节 文学 1359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1359

第三节 音乐舞蹈 1360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1361

第五节 民间曲艺 1363

第三章 文物古迹 1376

第一节 古井 1376

第二节 古墓 1376

第三节 古建筑 1376

第四节 遗迹 1378

第五节 名人旧居 1380

第六节 革命旧址 烈士纪念碑 1380

第七节 馆藏文物 1383

第八节 文物管理 1386

第四章 图书 档案 1386

第一节 图书 1386

第二节 档案 1388

第五章 报刊 1393

第一节 报纸 1393

第二节 刊物 1393

第六章 方志编修 1394

第一节 清朝修志 1394

第二节 民国时期修志 1396

第三节 建国后修志 1397

第七章 电影 13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398

第二节 放映单位 1399

第三节 队伍建设 1401

第八章 广播 电视 1401

第一节 广播 1401

第二节 电视录像 1403

第三节 广播电视管理 1404

第三十四篇 体育 1406

第一章 机构 140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406

第二节 体育团体 1406

第二章 设施 1408

第一节 建国前 1408

第二节 建国后 1408

第三章 学校体育 1409

第一节 体育教学 1409

第二节 学生体育成果 1409

第四章 群众体育 1410

第一节 职工体育 1410

第二节 农民体育 1410

第三节 老年体育 1411

第五章 体育项目 1411

第一节 传统体育项目 1411

第二节 现代体育 1413

第六章 培训与竞赛 1415

第一节 体育培训 1415

第二节 体育竞赛 1416

第三十五篇 卫生 1418

第一章 卫生管理 141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418

第二节 医学团体 1418

第三节 医疗卫生队伍 1419

第二章 医疗 1424

第一节 中医 1424

第二节 西医 1425

第三节 社会医疗 1433

第四节 医疗制度 1434

第三章 卫生防疫 1436

第一节 计划免疫 1436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1437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1448

第四节 慢性病防治 1450

第五节 公共卫生 1451

第四章 妇幼保健 1453

第一节 新法接生 1453

第二节 妇女保健 1454

第三节 儿童保健 1456

第五章 医政 药政 1458

第一节 医政 1458

第二节 药政 1459

第三十六篇 风俗 宗教 1461

第一章 风俗 146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1461

第二节 礼仪习俗 1462

第三节 节日习俗 1464

第四节 生产习俗 1467

第五节 禁忌 1467

第六节 祭祀 1468

第七节 封建迷信 1468

第八节 劣俗 1469

第九节 美德新风 1470

第二章 宗教 1471

第一节 概况 1471

第二节 道教 1471

第三节 佛教 1471

第四节 基督教 1472

第五节 天主教 1473

第三十七篇 方言 1474

第一章 方言分布 1474

第二章 客家方言 1476

第一节 语音系统 1477

第二节 词汇和语法例句 1481

第三节 词汇和语法特点 1497

第四节 标音举例 1505

第三十八篇 人物 1509

第一章 人物传 1509

第二章 人物录 1550

第一节 惠阳县省(部)级以上劳模、先进人物表 1550

第二节 惠阳县高级职称名表 1555

第三节 惠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1560

附录 1597

一、旧志序选 1597

二、文件 1600

三、文选 1605

四、争鸣文章 1622

五、1994年5月~2002年惠阳市五套班子领导名录表 1625

后记 16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