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寿桐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18066771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目录

绪论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优势与实践价值 1

一、学术张力 2

二、理论优势 7

三、实践价值 14

四、学术“预后” 21

第一编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 23

一、近代以来文学改良思潮 23

(一)文学改良运动与近代政治思想运动 23

(二)文学改良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25

二、梁启超文体革命之于新文学的意义 27

(一)诗界革命 28

(二)文界革命 30

(三)小说界革命 31

三、林纾与严复:文学与文化翻译的历史性影响 34

(一)严复和林纾的翻译成就 34

(二)林纾和严复对新文学家的影响 37

四、文明戏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预演与前奏 41

(一)从新剧到文明戏 41

(二)文明戏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44

五、“鸳鸯蝴蝶派”: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与改良 47

(一)《礼拜六》与趣味文学现象 48

(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现代性 54

六、革命派的文学:南社、苏曼殊等人的新文学意义 58

(一)南社与柳亚子的文学影响 59

(二)南社及苏曼殊的新文学意义 62

第二编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65

七、文学革命运作 65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66

(二)胡适与白话文运动 70

(三)新文学运动在各地的响应 72

(四)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的呼应 74

(五)南洋地区对新文学运动的呼应 77

八、各种新文学体裁的革命性尝试和飞跃式发展 79

(一)新诗的崛起 80

(二)散文的成熟 84

(三)现代戏剧的建立 87

(四)短篇小说的成型 90

(五)型类的混杂 93

九、鲁迅的贡献:对新文学批评本体传统的建构 95

(一)鲁迅的文化定位与文学贡献 96

(二)开创批评本体的新文学传统 98

(三)鲁迅的文体贡献 101

(四)鲁迅文学的艺术意识 104

十、新文学社团的运作 109

(一)文学研究会 109

(二)创造社 115

(三)浅草—沉钟社 121

(四)语丝社 125

(五)弥洒社 129

十一、新文学主潮以外的流派 133

(一)现代主义的文潮 133

(二)雅趣文学的风致 138

十二、新文学转向的多种可能性与革命文学的兴起 145

(一)学衡派与新文学的保守主义文化取向 146

(二)新月派与新文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150

(三)方向转换与通向革命文学的第二次浪潮 153

第三编 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 158

十三、革命文学运动 158

(一)革命文学倡导与自我批判热潮 158

(二)革命文学论争 160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63

(四)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 165

(五)南洋文艺与马华左翼文学及其延后发展 170

十四、文体建设的第二段收获 172

(一)鲁迅杂文的批评本体意义 172

(二)三部曲及大河小说 176

(三)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 181

(四)传统化与西方化意象汇合中的汉语新诗 187

(五)电影文学的兴起 195

十五、文学流派的时代运作 199

(一)现代派文学 199

(二)京海之争与京派文学 206

(三)民族主义文学之争 211

(四)浪漫文学与异域风情 213

(五)幽默与林语堂及论语派 217

(六)走向通俗的张资平、张恨水 220

十六、普罗文学时代的文学运作 224

(一)系统的文学批评 224

(二)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229

(三)革命文学中现实主义方法的变化轨迹 231

(四)现代文坛上的“泛普罗”或“半普罗” 233

第四编 从普罗文学到国防文学 238

十七、国防文学的兴起 238

(一)普罗文学的终结 238

(二)“两个口号”的论争 240

(三)抗战文学运动的初期气象 246

(四)报告文学的现实发展 248

(五)抗战文学的组织 253

十八、汉语新文学的民族化热潮 256

(一)“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56

(二)街头诗与朗诵诗等通俗文学 260

(三)传统体格小说的翻新 264

十九、流亡文学的区域性构成 268

(一)东北流亡文学 268

(二)沦陷区及孤岛文学 274

(三)“皇民文学”的反抗 282

(四)港澳抗战文学 286

(五)东南亚抗战流亡文学 292

二十、国防文学建设中的深层矛盾 295

(一)暴露与批判的问题 296

(二)与抗战无关论及其批判 298

(三)以史论今的文学思潮 300

第五编(上) 从国防文学到工农兵文学 304

二十一、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304

(一)对于左翼传统的反顾与继承 304

(二)延安文学内部的分歧:鲁艺与文抗 306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11

二十二、工农兵文学的建设 313

(一)工农兵文学的提出 313

(二)工农兵文学的实践 316

(三)工农兵文艺运动 320

第五编(下) 从国防文学到国难文学 324

二十三、新谴责文学的兴起 324

(一)新谴责文学的背景与内涵 324

(二)寒夜中的腐蚀 327

(三)“夜店”里的挣扎 330

(四)道德谴责与自省 334

(五)讽刺文学的兴盛 338

二十四、文人群体的艰难探索 344

(一)七月派的理论与创作 344

(二)新生代诗歌 349

(三)超越的浪漫派 353

(四)人性的调侃 358

(五)粤港文人风情与世情 361

(六)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倡导 3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