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心理及教育测验的理论与方法
心理及教育测验的理论与方法

心理及教育测验的理论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元龄编著
  • 出 版 社:大中国图书公司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594 页
图书介绍:
《心理及教育测验的理论与方法》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测量的重要 1

第二节 测验的基本原理 2

一、心理特质的量化(quantification)测量 3

二、心理特质的测量采用间接的方法 3

第三节 测验的定义 4

一、测验与考试的不同 5

二、测验的定义 6

第四节 测验的分类及其功能 9

一、依测验的内容或功能分 9

(一)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9

(二)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 10

(三)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 10

(四)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11

(五)职业测验(Vocational test) 12

二、依测验表现的方式分 13

(一)最高表现测验(Tests of maximum Performance) 13

(二)典型表现测验(Tests of typical performance) 13

三、依测验实施的对象分 14

(一)个别测验 14

(二)团体测验 14

四、依测验的材料不同分 14

(一)语文测验 14

(二)非语文测验 15

五、依测验与考试的不同分 15

(一)正式测验(标准测验) 15

(二)非正式测验(非标准测验) 15

第二章 测验的发展 19

第一节 测验产生的背景 19

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19

二、个别差异的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20

三、异常心理学研究上的需要 20

四、应用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21

第二节 比奈智力量表的贡献 23

一、智力测验的鼻祖——比奈 24

二、比奈西蒙一九〇五年量表 24

三、比奈西蒙一九〇八年量表 25

四、一九一一年量表 25

五、比西量表在美国的修订 26

(一)高达德(H.H.Goddard)之修订 27

(二)库尔门(F.Kuhlmann)之修订 27

(三)叶该斯(R.M.Yarkas)之修订 27

(四)赫林(J.P.Herring)之修订 27

(五)斯丹福·推孟教授(Terman, L.M.Prof.of Stanford University)之修订 28

1.1916年的修订 28

2.1937年的修订 28

3.1960年的修订 28

六、比西量表在欧洲的修订 29

七、比西量表在日本的修订 30

八、比西量表在中国的修订 30

第三节 智力测验的扩展 31

一、团体智力测验的编造 31

二、非文字智力测验的编造 32

三、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的编造 33

四、兴趣测验的编订 36

五、职业测验的编造 36

第四节 成就测验的演进 37

一、美国学校考试方法的改进 37

二、最早的量表 38

三、最早的成就测验 39

四、成就测验专著首次出版问世 39

五、成就测验初期的发展 39

六、促使成就测验继续发展的原因 40

七、成就测验輓近的发展 41

(一)教育商数的应用 41

(二)努力商数或成业商数的应用 41

(三)合科测验的编造 41

(四)分科测验的编制 41

(五)中学各科测验的编造 42

(六)新法考试的倡行 42

第五节 人格测验的发展 42

一、人格测验的先驱 43

二、吴伟士(Woodworth)的个人事实表 43

三、态度测验和兴趣测验 43

四、气质测验和适应能力测验 44

五、投射测验 44

(一)罗夏墨迹测验 44

(二)观图测验 45

(三)联想测验 45

(四)游戏与绘画测验 46

六、情境测验 46

七、人格测验发展的趋势 46

(一)用统计分析法解释人格 46

(二)发展在控制情境中的观察法 47

(三)测量舆论 47

(四)人格测验名称的商榷 47

(五)人格测验所遭遇的难题 47

第六节 若干重要的文献 48

一、有关测验的专门性刊物 48

二、有关测验的重要书籍 49

第七节 测验发展的趋势 53

一、关于测验的编制方面 53

(一)测验内容与形式的扩展 53

(二)对测验的编制持审慎的态度 54

(三)改进测验所作的努力 54

(四)发展各种特殊能力测验 54

(五)投射测验的编制 55

(六)实际情境测验的应用 55

(七)教师自编测验的倡行 55

二、关于测验的实施方面 56

(一)普遍观察与个别研析兼筹并顾 56

(二)测验工具的配合运用 56

(三)评分机械化的要求 56

(四)采用侧面图分数(Profile Scores)以显示个人能力间的差异 57

(五)智力商数的计算,采用差数智商(deviation I.Q.) 57

(六)求取常模的样本力求明显和确定 57

(七)测验结果的是否正确和可靠,已从主观的评判,进步到应用统计方法加以征验 58

第八节 我国测验工作的推行 58

一、我国测验工作的开始 58

二、我国测验运动的高潮 59

三、我国测验的继续发展 60

四、我国测验工作的推广 60

五、我国测验的复兴 61

第三章 测验的特性 77

第一节 正确性(Validity) 77

一、正确性(效度)的意义 77

(一)效度的解释 77

(二)效度是特殊的,而非普遍的 78

(三)效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78

二、正确性的种类 78

(一)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79

(二)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80

(三)同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80

(四)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tiy) 81

三、考查正确性的方法 82

(一)求测验结果与另一公认高效度的标准测验的相关 82

(二)求测验结果与学生作业成绩的相关 83

(三)观察每项测验题通过人数的百分比,是否随年龄或年级而增加 83

(四)观察测验内部是否有一致性 83

四、衡量正确性的标准(效标) 83

(一)智力测验的效标 84

(二)成就测验的效标 84

(三)性向测验的效标 84

(四)职业兴趣测验的效标 84

(五)人格测验的效标 84

五、增加正确性的条件 84

(一)清晰陈述预悬的测量目标 85

(二)尽量除去测验中不相关的因子 85

(三)材料取样须能代表全体 85

(四)重视表面效度 85

六、正确系数的解释 85

第二节 可靠性(Reliability) 86

一、可靠性(信度)的意义 86

(一)信度的解释 86

(二)信度和效度的区别 87

二、考查可靠性的方法 88

(一)重测验法(Retest method) 88

(二)复份相关法(Equivalent-forms method) 88

(三)折半法(Split half method) 89

三、可靠系数的解释 90

四、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91

(一)归因于测验的机会误差(Chance errors) 91

(二)归因于测验本身的特性的差异 91

五、测验材料取样的原理 91

六、测验的长度与信度的关系 92

第三节 鉴别性(Discrimination or discriminative function) 95

一、鉴别性的意义 95

二、试题难度与成绩分配的关系 95

三、测验难度的确定 96

第四节 客观性(objectivity) 97

一、客观性的重要 97

二、测验实施手续的客观化 98

(一)测验施行的手续必须有划一的规定 98

(二)标准答案简明确定 99

(三)记分方法客观 99

(四)避免外在环境的干扰 99

(五)受试者身心状况的控制 99

第五节 比较性(Comparative) 100

一、常模的解释 100

二、常模的求法 101

三、常模和标准的区别 101

四、常模的种类 101

(一)年龄常模(age Norm) 102

(二)年级常模(grade Norm) 102

五、常模的特性 103

(一)常模的适用范围 103

(二)常模并非永久不变的 104

(三)不同的样本所建立的常模,具有不同的意义 104

(四)常模的样本必须符合母体(Population)的条件 104

第六节 实用性(Usability) 105

一、实用性的意义 105

二、测验价值的评鉴 106

三、实用性的条件 107

(一)容易施行 107

(二)计分方便 108

(三)有复份可用 108

(四)编排适当 109

(五)费用低廉 109

(六)测验时间的配合 109

第七节 测验的使用及其限制 110

一、使用测验,必须与举行测验的目的相配合。 110

二、各种测验的性质不同,必须依照它的特性,在它的限度以内妥善使用,才能发挥测验的效能。 110

三、实施测验,必须严守「标准化」(Standartization)的程序。 111

四、测验所得的结果,只是相近值,并非同一值。 111

五、测验只能显示受试者在测验情境中的表现,不能显示他在别的情况下怎样表现,所以解释测验结果,必须配合其他资料作整体的观察。 112

六、测验的工具尚未臻于精确的地步。 112

七、测验并不直接增加教育的效率,测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113

八、测验不是教材,常模不是标准。 113

第四章 智力测验 (Intelligence test) 118

第一节 智力的性质 118

一、智力的意义 118

(一)生物学的观点 118

(二)教育的观点 119

(三)心理机能的观点 119

(四)综合的观点 119

(五)智力的定义 120

二、智力的分析 120

(一)二因说(the two-factor theory) 120

(二)多因说(the mtulti-facor theory) 121

(三)群因说(the group-factor theory) 123

三、智力的发展 125

(一)智力发展的速率 125

(二)智力层次与发展的关系 126

(三)智力发展的起讫问题 126

第二节 智力的测量 128

一、智力测量的方法 128

二、智力测验的内容 129

(一)智力测验的内容,要能测量到各种智力的行为 129

(二)智力测验的内容,必须包含多方面的测验组织,测量多方面的心理历程 129

(三)智力测验的取材,必须和受试者的生活环境相一致。 131

(四)智力测验的设计,须能测量能力不同的受试者,以便鉴别受试者的智力差别。 132

三、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Non-intellecture factor)影响智力的表现问题 132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 134

一、文字的团体智力测验 134

(一)国民智慧测验(甲类) 134

(二)修订欧迪思智力测验 146

(三)普通分类测验 150

(四)国民中学智力测验 153

(五)中学智力测验 155

二、非文字团体智力测验 158

(一)国民智慧测验(乙类) 158

(二)新非文字智力测验 169

(三)瑞文氏非文字推理测验 173

(四)非文字普通能力测验 177

(五)萧孝嵘氏订正古氏儿童智力测验 182

(六)葛氏非文字智力测验(量表二) 210

(七)班达测验 213

三、文字与非文字混合的团体智力测验 217

(一)修订加州心理成熟测验第二种 217

(二)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编智慧测验 225

第四节 个别智力测验 229

一、文字与实作混合型的个别智力测验 229

(一)比奈西蒙智慧量表第三次修订本 229

(二)修订魏氏成人智力量表 245

二、非文字的个别智力测验 246

(一)萧孝嵘订正墨跋量表 246

(二)品特纳柏特生动作测验 247

第五节 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 247

一、智力年龄(mental age) 249

(一)智力年龄的意义 249

(二)智力年龄的求法 249

(三)智力年龄的优点 249

(四)智力年龄的缺点 250

二、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 251

(一)智力商数的意义 251

(二)智力商数的求法 251

(三)使用智商解释测验结果应注意事项 252

(四)智商的分布 253

(五)智商的稳定性问题 256

三、百分位数(Percentile scores) 257

(一)百分位数的意义 257

(二)百分位数的优点 258

(三)百分位数的缺点 258

四、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s) 259

(一)Z分数 259

(二)T分数 260

1.T分数的意义 260

2.T分数的求法 261

3.T分数的优点和缺点 263

(三)标准九分(Stanine) 263

(四)差数智商(deviation I.Q.) 264

五、预期表(Expectancy table) 264

六、剖面图(Profile) 266

第六节 智力测验结果的应用 268

一、智力测验结果的应用必须审慎 268

二、应用智力测验的结果作为教育辅导的依据 269

(一)智力超常学生的辅导 269

(二)智能不足学生的辅导 269

(三)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实施能力分组 269

(四)诊断问题儿童 270

(五)考查学生是否努力 270

(六)其他 271

三、应用智力测验的结果提供学生就业辅导的参考 271

第五章 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 277

第一节 性向的解释 277

第二节 性向测验的性质 279

第三节 综合性向测验 284

一、区分性向测验 284

二、多元性向测验 291

三、佛氏性向分类测验 295

四、罗氏职业性向测验 300

五、普通性向测验 303

第四节 特殊性向测验 306

一、文书性向测验 306

(一)文书性向的性质 306

(二)文书性向测验举例 307

1.我国编订的文书性向测验 307

2.美国心理公司发行的普通文书测验 307

3.明尼苏达文书测验 308

二、机械性向测验 308

(一)机械性向的测量 308

(二)机械性向测验举例 309

1.我国机械性向测验 309

(1)程法泌氏编订艺徒机械能力测验 309

(2)机械理解测验 310

(3)我国新近编订的机械性向测验 312

2.明尼苏达空间关系测验 312

3.班纳特机械理解测验 312

三、美术性向测验 313

(一)美术性向的评估 313

(二)美术性向测验举例 314

1.我国美术性向测验 314

苏英奇、张淑美 美术性向测验(甲类) 314

2.米雅的艺术鉴赏测验 314

3.格雷夫的图形评鉴测验 315

4.洪恩的艺术性向量表 316

四、音乐性向测验 317

(一)音乐性向的测量 317

(二)音乐性向测验举例 318

1.美国西沙氏音乐才能测验 318

2.英国维因的音乐智力标准测验 319

3.卫司律的音乐性向测验 319

五、其他各种特殊性向测验 320

(一)感觉能力测验 320

(二)心动能力的测量 320

(三)各种专业性向测验 320

第六章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326

第一节 成就测验的性质 326

一、成就测验的意义 326

二、成就测验的功能 326

三、成就测验的限制 327

四、成就测验的应用 328

第二节 综合成就测验 329

一、斯丹佛成就测验 329

二、加州成就测验 330

三、教育进步效果测验 330

第三节 分科成就测验 331

一、分科成就测验的用处 331

二、分科成就测验的种类 331

三、分科成就测验的资料 332

第四节 国语文测验 333

一、单字测验 333

(一)单字测验的目的 333

(二)单字测验举例 333

陈鹤琴氏小学默字测验 333

(三)单字测验的方法 335

1.回忆法 335

2.联想法 335

3.取样法 335

二、阅读测验 335

(一)默读测验的目的 335

(二)默读测验举例 335

艾伟、杨清编小学国语默读诊断测验 335

(三)默读能力测验的方法 339

1.测量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339

(1)选择图画法 339

(2)辨别正误法 339

(3)回答问题法 339

(4)标明要旨法 340

(5)预料后果法 340

(6)排列次序法 341

(7)体味神情法 341

(8)玩味含意法 342

(9)删除赘字法 342

2.测量阅读速率的方 342

(1)数字法 342

(2)计时法 343

(3)划记法 343

(4)消字法 343

(5)照相法 343

三、语句测验 343

(一)语句测验的目的 343

(二)词语解释的测验方法 343

1.是非法 344

2.填充法 344

3.察同法 344

4.辨异法 345

5.替换法 345

6.排列法 345

7.配合法 346

8.分类法 346

9.比例法 347

10.归纳法 348

11.选择法 348

四、注音测验 349

(一)注音测验的目的 349

(二)注音测验举例 349

1.祁致贤编注音符号诊断测验 349

2.林天明编国语注音符号诊断测验 350

五、标点符号测验 353

(一)标点符号测验的目的 353

(二)标点符号测验的举例 353

六、作文测验 353

(一)作文能力测量的困难 353

(二)作文能力测验的方法 354

1.作文基本能力测验法 354

2.多段短文写评法 355

3.作文量表法 355

4.作文评定量表法 355

(三)作文测验举例 355

1.中华儿童教育社编作文基本测验 355

2.程法泌指导林天明编多段短文写作测验(量表甲) 357

3.唐守谦编作文量表 363

4.作文评定量表 365

七、书法测验 366

(一)书法测验的目的 366

(二)书法测验举例 366

孙邦正编书法量表 366

八、说话测验 370

(一)说话能力测量的重要 370

(二)说话测验的方法 370

1.词语复述法 370

2.问句对答法 371

3.字量统计法 371

4.速度测定法 373

5.复述内容法 373

6.品质评判法 374

7.习惯检查法 376

九、国文成就测验 376

(一)国文成就测验的编制 376

(二)国文成就测验的内容 376

第五节 算术测验 378

一、准备测验 378

(一)测验目的 378

(二)测验方法 378

(三)测验举例:卜雷克(L.J.Bruecker)编算术准备测验 378

二、成就测验 382

(一)测验目的 382

(二)测验方法 382

(三)测验举例 382

1.小学算术成就测验 382

2.数学成就测验 382

三、诊断测验 383

(一)测验目的 383

(二)测验方法 383

(三)测验举例:算术四则诊断测验 383

四、练习测验 386

(一)测验目的 386

(二)测验功能 386

(三)测验内容 386

(四)测验举例 387

1.算术计算练习测验 387

2.算术阅读练习测验 390

3.算术推理练习测验 390

第六节 常识测验 391

一、常识测验的内容 391

二、常识测验的种类 392

三、常识测验的命题技术 393

四、常识测验的资料 403

五、常识测验 404

(一)常识成绩测验 404

(二)常识调查测验 405

六、社会测验 406

(一)社会测验的种类 406

(二)社会测验的编造 406

(三)综合性社会测验 407

(四)分科社会测验 408

七、自然测验 410

(一)自然测验的内容 410

(二)自然测验举例 410

第七节 艺能科测验 423

一、艺能科测验编造的困难 423

二、艺能科测验方法举例 423

第八节 学习习惯与态度测验 427

一、学习习惯测验 427

二、学习态度测验 429

三、修订包何二氏学习习惯与态度问卷 433

第九节 成就测验结果的解释 434

一、百分等级 434

二、年级常模 435

三、教育年龄 436

四、教育商数 437

五、成就商数 437

六、标准分数 439

(一)T分数 439

(二)B分数 440

(三)C分数 441

(四)F分数 442

第七章 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 447

第一节 人格和人格测量 447

一、人格的意义 447

二、人格测量的困难 449

三、人格测量的方法 449

(一)自陈测验 450

(二)评定量表 450

(三)投射测验 450

(四)情境测验 450

第二节 自陈测验(Self report inventories) 451

一、自陈测验的种类 451

二、少年人格测验 452

三、塞士通性格测验 454

四、孟氏行为困扰调查表 456

五、国民中学人格测验 459

六、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460

七、卡台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 461

八、自陈测验的实施 463

第三节 评定量表(Rating Scales) 466

一、评定量表的性质 466

二、勒氏品质评定量表 467

三、底特律儿童行为适应量表 472

四、卜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 475

五、猜人测验 478

六、评定量表的应用 479

第四节 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s) 483

一、投射测验的原理 483

二、投射测验的种类 484

三、罗夏赫墨迹测验 486

四、主题统觉测验 489

五、画树测验 491

六、洛特未完成的语句测验 494

七、投射测验的检讨 495

第五节 情境测验(Situational tests) 498

一、情境测验的种类 498

二、社会距离量表 499

三、社会关系图解法 501

四、萧氏订正哈梅调整测验 505

五、情境测验的运用 510

第六节 应用人格则验的几个实际问题 511

一、人格测验的效度和信度问题 512

二、人格问卷上的题目设计和情境涵义问题 513

三、受试者的反应态度问题 514

四、人格测验分数的解释问题 515

五、结论 516

第八章 教师自编测验 524

第一节 教学考查的正确方向 524

第二节 新法考试和论文式考试的比较 526

第三节 新法考试 529

一、新法考试的兴起 529

二、新法考试试题的种类 529

三、新法考试的优点 529

四、新法考试的检讨与改进 531

(一)命题方面 531

(二)评分方面 534

五、新法考试各式试题的形式,特性,及命题要则 537

(一)是非法 538

1.是非法的形式 538

2.是非法的特性 539

3.是非法的命题要则 540

(二)选择法 542

1.选择法的形式 542

2.选择法的计分 544

3.选择法的特性 545

4.选择法的命题要则 546

(三)配合法 553

1.配合法的形式 553

2.配合法的特性 554

3.配合法的命题要则 555

(四)顺序法 557

1.顺序法的形式 557

2.顺序法的特性 559

3.顺序法的命题要则 559

(五)填充法 560

1.填充法的形式 560

2.填充法的特性 561

3.填充法的命题要则 562

(六)简答法 564

1.简答法的形式 564

2.简答法的特性 564

3.简答法的命题要则 565

(七)其他各种方法 566

1.图解法 566

2.联想法 566

3.目录法 567

4.订正法 567

5.辨认法 568

六、新法考试试题编造的程序 568

(一)计划 568

(二)制题 569

(三)检讨 570

七、新法考试的实施 570

(一)考试前 571

(二)考试时 571

(三)考试后 572

八、新法考试试卷的评阅 572

(一)长条式 572

(二)圆孔式 573

第四节 论文式考试 578

一、论文式考试的功能 578

二、论文式试题的类型 579

三、论文式考试的检讨与改进 582

(一)命题方面 582

(二)评分方面 585

四、参加论文式考试前应有的训练 5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