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一兵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4058072
  • 页数:7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有效利用了MEGA2的最新文献,把对一大批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笔记的解读与哲学理论分析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创新点。这是一项由中国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践行的艰难的理论工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语境将因之从一种全新的理论视域中呈现出来,它的出版也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回到马克思》目录
标签:回到

导言 1

一 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2

二 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11

三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 18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 24

第一节 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 24

一 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 25

二 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 28

三 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 42

四 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 48

五 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 54

第二节 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 63

一 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 63

二 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 68

三 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 74

四 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80

第三节 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 86

一 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 86

二 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 95

三 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 102

四 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 121

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 131

第一节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31

一 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132

二《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 135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在理论学思的重新界定 143

第二节《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145

一《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 146

二 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 150

三《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 154

第三节《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 160

一 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 160

二 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 164

三 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 169

第四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 173

一《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 174

二 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 176

三 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 181

四 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 185

五 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 190

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 194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 194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195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 201

第二节 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 206

一 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 207

二 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 209

三 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 212

第三节 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 224

一 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 225

二 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 230

三 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 233

四 哲学共产主义 237

五 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240

六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 247

第四节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 251

一 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方法 251

二 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 255

三 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 26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 2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 267

一 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 268

二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 272

三 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 278

四 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 283

第二节 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289

一《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 289

二 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 292

三《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298

四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 304

第三节 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 312

一 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 312

二 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 319

第四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 323

一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324

二 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 331

三 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 334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 339

第一节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339

一《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 340

二 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 344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 348

一 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 349

二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357

三 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 361

四 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 367

第三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371

一 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 372

二 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 375

三 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 379

四“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 382

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 388

第一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 388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 389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 391

三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 396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 402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 407

一 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 408

二 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417

三 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426

第三节 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432

一 分工在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的地位 433

二 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440

三 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 448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 453

第一节 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453

一《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 455

二 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 460

三 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 467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472

一 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 472

二 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480

三 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 486

四 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 491

第八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 496

第一节《伦敦笔记》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497

一《伦敦笔记》与马克思的第三次经济学研究 497

二《伦敦笔记》时期马克思的初步理论所得 501

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506

第二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逻辑定位 510

一 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510

二 历史认识论与科学的抽象 515

三 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523

第三节“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 530

一 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投射 531

二 马克思第一次讨论经济学科学研究方法的语境 537

三 科学劳动规定的现实历史抽象 541

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55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与现象颠倒的逻辑 551

一 劳动货币与“筛子接公牛奶” 551

二 价值抽象在交换过程中向货币实体的转化 556

三“三大社会形态”与社会关系颠倒的历史前提 561

四 社会关系物化和颠倒的历史性发生 567

五 抽象成为统治:历史现象学与精神现象学的不同答案 577

第二节 资本:交换背后的真实关系 583

一 从交换中生发出来的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 584

二 深层解蔽:流通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590

三 从主体向度出发的批判逻辑:资本和劳动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595

四 异化:一个重新确定的客观颠倒关系 602

第三节《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609

一 倒立跳舞的桌子与商品拜物教 609

二 一般社会财富与货币拜物教 615

三 能生钱的钱与资本拜物教 618

附录一“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625

一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言说“回到马克思”? 626

二 什么是文本学的解读模式? 630

三 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635

四“历史现象学”的意义场 639

附录二 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张一兵教授访谈录 645

附录三 马克思重要学术研究及文本年表 666

附录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介绍 682

一 MEGA版的基本情况 682

二 MEGA2出版简目(修订计划) 684

主要参考文献 708

主题索引 716

后记 7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