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瀛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0104367
- 页数:754 页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内容 1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 6
第三节 人口统计资料特点 7
第四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两大类指标 9
第五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任务及分析 11
第二章 人口统计资料收集与资料类别 14
第一节 人口统计资料收集方法 14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类别 14
第三节 原始静态人口统计资料收集 15
(一)人口普查 15
(二)抽样调查 17
(三)立意抽样 18
(四)随机抽样 19
(五)等距抽样 19
(六)分层抽样 20
(七)整群抽样 20
第四节 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比较 21
第五节 调查工作程序十二项 24
(一)确定调查目的 24
(二)拟定调查方案 24
(三)拟定调查表要点 24
(四)试点调查 24
(五)根据试点调查结果分析,来确定是否修订或补充调查表项目 24
(六)编写调查须知,作为调查人员参考工作手册 25
(七)培训调查人员及统计人员,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调查目的及其意义,掌握该调查统计研究工作中心问题 25
(八)实地调查 25
(九)审核调查表 25
(十)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出版、分发 25
(十一)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做出若干结论与推断 25
(十二)编写分析报告,指出优缺点,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5
第六节 原始动态人口数据登记 26
第七节 人口统计资料重要性 26
第三章 人口统计资料分类归类与列表 28
第一节 原始人口统计资料整理 28
(一)分类 28
(二)归类 29
(三)列表 30
第二节 人口统计资料序列 30
(一)时间序列 30
(二)空间序列 30
(三)属性特征序列 30
(四)变数序列 31
第三节 人口统计资料分类与列表 31
(一)名称标度 31
(二)顺序标度 31
(三)区间标度 31
(四)分类重数 32
第四章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方法 33
第一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意义任务 33
第二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原则 35
第三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指标 37
(一)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的数量指标 37
(二)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的质量指标 38
(三)数理统计分析人口的控制指标 38
第四节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八种基本分析法 38
(一)综合分析法 38
(二)抽样推断分析法 39
(三)平均分析法 39
(四)纵向(纵贯)分析法与横向(横剖面)分析法 40
(五)因素分析法 41
(六)相关分析法 42
(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法 50
(八)量分析与质分析 52
第五章 统计图及人口统计指标名称分类概念 54
第一节 统计图 54
(一)直条图(柱形图、长条图) 55
(二)圆形图(饼图) 57
(三)线图 57
(四)直方图与多边图 57
(五)洛伦茨(Lorenz curve)曲线图 58
(六)象形图 59
(七)历史曲线图 59
(八)半对数图 60
(九)统计地图 61
(十)人口年龄金字塔 63
(十一)立体图 64
第二节 人口统计指标名称分类概念 65
(一)比概念 66
(二)率概念 67
(三)比例概念 67
(四)百分比概念 67
(五)指数概念 67
(六)系数概念 68
(七)概率概念 68
第六章 人口年龄结构与构成概念及统计分析 70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 70
(一)桑德巴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73
(二)年龄结构集中趋势与离中趋势度量 75
第二节 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分析 83
(一)少儿人口比例 87
(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与分析 88
(三)老年人口比例 89
(四)高龄人口比例 91
(五)老少比 93
(六)老龄化指数 94
(七)老龄化比率 94
(八)幼妇比 96
(九)更替指数 97
(十)抚养年龄人口比 97
(十一)少儿人口抚养比 98
(十二)老年人口抚养比 98
第三节 人口性别结构分析 99
(一)性别比概念 99
(二)出生性别比 100
(三)人口性别比 105
(四)分年龄性别比 107
(五)死亡性别比 110
(六)性别结构统计 111
第四节 马-冯-陈(M-F-C)出生性别比新理论及数理模型 113
第五节 人口年龄“结构”与“构成”概念 122
第六节 人口经济社会构成 122
第七节 人口民族构成 123
第八节 劳动人口部门构成与职业构成 127
(一)劳动人口部门构成 131
(二)劳动人口职业构成 134
(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135
第九节 人口城乡构成 138
第十节 家庭与户 144
(一)核心家庭 146
(二)破损核心家庭 146
(三)直系家庭 146
(四)联合家庭 146
(五)非婚家庭 146
(六)独身家庭 146
(七)老人家庭 146
(八)婚姻家庭 146
(九)其他 146
第七章 教育统计分析 148
第一节 人口素质统计分析 148
第二节 教育程度及入学率统计分析 150
(一)文盲率 151
(二)半文盲率 152
(三)分级教育程度率 154
(四)累计受教育程度率 154
(五)教育程度比 155
(六)入学率 155
(七)一般入学率 155
(八)初等教育入学率 156
(九)中等教育入学率 156
(十)高等教育入学率 157
第八章 人口数与人口分布 158
第一节 人口数统计 158
第二节 数字有效性范围 164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165
(一)人口分布种类与人口密度 165
(二)居民点分布 167
(三)人口集中指数及人口集中状况 170
第四节 人口过稀与人口过剩 174
第九章 莱克塞斯图解分析法(Lexis Diagram) 175
第一节 莱克塞斯图解概念及意义 175
第二节 莱克塞斯图解分析的应用 177
第三节 分年龄年均人口数莱克塞斯图解与计算 181
第十章 统计资料的误差、评估与修匀 183
第一节 人口统计资料误差类型 183
(一)范围性误差 183
(二)内容性误差 183
(三)抽样性误差 183
第二节 标准差与标准误 184
(一)离均差、方差、自由度、标准差、标准误、抽样误差 184
(二)标准差简约估计法 187
(三)标准差与标准误区别与用途 188
第三节 抽样误差计算及意义 189
第四节 内容性与范围性误差评估常用分析方法 194
(一)队列年龄移算法 194
(二)平衡公式法 194
(三)生命表法 194
(四)调查资料检验法 195
(五)年龄性别比法 195
(六)年龄比法 195
(七)惠普尔指数(Whipple's Index)法 196
(八)迈尔兹交融法 199
(九)惠普尔指数与迈尔兹指数差异 204
(十)年龄—性别准确度指数法 204
第五节 误差修正 206
(一)匀分法 206
(二)牛顿公式法 207
(三)斯普拉格乘子法(The Sprague multiplyers) 208
(四)动态序列人口资料修匀法 214
第十一章 样本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16
第一节 均数性抽样误差与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16
(一)t值与t分布 216
(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19
(三)配对资料(或同一批实验对象处理前后)比较 219
(四)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20
(五)两个样本含量较大时均数的比较 221
(六)两个几何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21
(七)t'检验 221
第二节 十点须注意的问题 222
第三节 率的抽样误差与显著性检验 223
第四节 标准化率抽样误差 226
(一)总体标准化率估计 226
(二)两个标准化率比较与μ检验 226
第五节 四格列联表资料的x2(卡方)检验 227
(一)两个样本率比较——四格列联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227
(二)四格列联表专用公式对四格列联表资料的x2检验 231
(三)四格列联表资料校正x2值 231
(四)行×列表x2检验 232
(五)行×列表卡方检验注意事项 232
(六)四格列联表直接计算概率法 233
(七)两组例数相等时的直接计算概率法 235
第十二章 人口增长数理统计分析 237
第一节 人口增长数分析 237
第二节 人口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 239
(一)人口增长率 239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增长率 240
第三节 人口增长常用计算方法 242
(一)年均增长量法 242
(二)年均增长率法(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243
(三)等年增长率法 243
(四)等瞬间增长率 250
(五)人口增长加倍时间 253
第十三章 婚姻数理统计分析 257
第一节 婚姻数理统计中的概念与内容 257
第二节 婚姻状况 258
第三节 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一) 260
(一)粗结婚率 260
(二)一般结婚率 262
(三)分年龄结婚率 263
(四)分婚次结婚率 264
(五)平均初婚年龄 275
第四节 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二) 278
(一)平均初婚年龄估算法 278
(二)平均结婚年龄 283
(三)已婚比例指数 285
(四)总和结婚率值 286
(五)总和初婚率值 289
(六)终身初婚率与队列累计初婚率 290
(七)粗离婚率 294
(八)已婚人口离婚率 294
(九)一般离婚率 295
(十)已婚育龄妇女离婚率 295
(十一)分年龄离婚率 295
(十二)分年龄再婚率 296
(十三)不婚比例 296
(十四)婚姻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296
第五节 M—W分年龄初婚递进模型:分年龄初婚递进率与总和初婚递进率值 299
第六节 婚姻表 307
第十四章 生育统计分析 308
第一节 出生概念与出生统计 308
第二节 出生率统计与分析 310
(一)粗出生率 310
(二)平均出生率 311
(三)妇女出生率 316
(四)分年龄出生率 317
(五)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317
(六)出生高峰与生育高峰 318
(七)新中国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319
第三节 生育率统计与分析(一) 320
(一)一般生育率 321
(二)分年龄生育率及其生育类型划分 323
(三)累计生育率 328
(四)终身生育率 331
(五)分孩次生育率 332
(六)分孩次生育比例 333
(七)出生人口孩次构成比例 334
(八)不育比例 334
(九)分孩次终身生育率 335
(十)总和生育率值 337
(十一)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值 346
第四节 M—W(马-王)分年龄分孩次递进生育数理模型 349
第五节 生育率统计与分析(二) 357
(一)标准化生育率 357
(二)生育率与出生率 357
(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 358
(四)分年龄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 358
(五)已婚妇女类龄生育率 359
(六)平均生育年龄 360
(七)自然生育率 361
(八)寇尔-特拉塞尔模型生育率表 362
(九)生育指数 366
(十)总生育指数 366
(十一)婚生指数 367
(十二)非婚生指数 368
(十三)已婚比例指数 369
(十四)孩次递进比 371
第六节 出生率、一般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值的相互转换 372
第七节 影响生育率变化主要因素和潜在生育率 373
(一)影响生育率变化主要因素 373
(二)潜在生育率 375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统计与人口规划 377
第一节 计划生育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377
第二节 计划生育统计指标与分析 383
(一)早婚比例 384
(二)晚婚比例 385
(三)普婚比例 386
(四)第一孩早育比例 387
(五)第一孩晚育比例 387
(六)第二孩晚育比例 387
(七)计划生育比例 388
(八)计划外生育比例 389
(九)独生子女比例 389
(十)终身独生子女比例 391
(十一)妇女类龄独生子女比例 392
(十二)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比例 392
(十三)分孩次出生比例 394
(十四)平均生育孩次 396
(十五)育龄妇女现有孩子数统计 396
(十六)领证妇女预期终身平均生育孩子数 398
(十七)避孕比例 399
(十八)绝育比例 399
(十九)节育比例 399
(二十)人工流产率与人工流产比 400
(二十一)节育方法失败率与生殖力 401
(二十二)节育措施有效率与生育率下降 402
(二十三)避免生一个孩子与流产次数的关系 404
第三节 计划生育绝不会导致逆淘汰 405
第四节 计划生育与人口规划 405
第十六章 死亡数理统计分析与生命表 413
第一节 死亡统计分析 413
(一)死亡人数统计 414
(二)死亡率 414
(三)死亡系数 418
(四)年均粗死亡率 419
(五)分年龄死亡率 421
(六)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 424
(七)宫内死亡率 424
(八)婴儿死亡率 424
(九)零岁组死亡率 428
(十)新生儿死亡率 429
(十一)新生儿死亡比例 429
(十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早期婴儿死亡率) 430
(十三)幼儿死亡率 430
(十四)已婚妇女分年龄死亡率 431
(十五)分死因死亡率 431
(十六)分死因死亡比 431
(十七)产妇死亡率 433
(十八)死产比与死产率 433
(十九)人工流产死亡率 433
(二十)围产期死亡率 434
(二十一)用妇女曾生子女数与存活子女数估计死亡水平 434
第二节 生命表概念 435
第三节 生命表类型 437
第四节 生命表内容 441
第五节 生命表编制基本数理方法 450
第六节 生命表编制优选数理方法 459
(一)人口系统模型、Lexis图与生命表 460
(二)静止人口状态与生命表 461
(三)生命表编制 464
(四)数值结果 468
(五)马尔侃一冈佩茨方法应用 471
(六)多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计算方法: 473
第七节 生命表各项指标 473
(一)多岁年龄组生存人年数 473
(二)死亡密度与死亡力 475
(三)寿命指标 477
第八节 婴儿死亡率对平均期望寿命影响 482
第九节 平均期望寿命中的矛盾现象 484
第十节 平均期望寿命发展趋势估计 487
第十一节 平均期望寿命中位数 488
第十二节 生命表一般编制具体步骤 490
(一)分年龄死亡率nmx一栏计算 490
(二)分年龄死亡概率nqx一栏计算 490
(三)年龄尚存人数lx一栏和死亡人数ndx一栏计算 491
(四)分年龄平均生存人年数nLx一栏计算 492
(五)未来累计生存人年数Tx一栏计算 492
(六)平均期望寿命ex一栏计算 493
第十三节 闭合生命表技术及其步骤 494
第十四节 多岁组生命表指标图示 499
第十五节 生命表统计分析法 501
(一)尚存概率应用 503
(二)平均期望寿命运用 512
第十六节 模型生命表 513
(一)联合国模型生命表 514
(二)区域模型生命表 514
(三)利德曼(Ledermann)模型生命表 516
(四)布拉斯(Brass)模型生命表 518
第十七章 稳定人口与人口再生产 520
第一节 稳定人口与静止人口 520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主要统计指标 527
(一)粗再生产率与净再生产率 527
(二)粗再生产率与总和生育率值 528
(三)更替水平生育率 528
(四)平均世代间隔 532
第三节 妇女世代间隔与人口增长关系 533
(一)静止人口计量 534
(二)稳定人口计量 534
(三)内在自然增长率 535
(四)内在出生率 538
(五)内在死亡率 538
第四节 稳定人口结构 538
(一)洛特卡计量方法 538
(二)寇尔计量洛特卡稳定人口增长率简便方法及其比较与检验 543
(三)内在年龄结构 548
第五节 人口再生产率估算法 549
第六节 人口再生产指标应用中问题 551
第七节 人口再生产辅助指标 553
(一)生命指数 553
(二)粗平均生育年龄 554
(三)净平均生育年龄 555
第八节 雷莱生育率间接估算法 556
第九节 生育水平粗略估计 559
第十节 亲生子女法 563
(一)分年龄生育率 563
(二)亲生子女列表 564
(三)估算出生人数 564
(四)估算生存人年数 566
第十八章 人口惯性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原则 567
第一节 人口惯性 567
第二节 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原则 569
第十九章 中国老龄化过程是解决过剩人口问题成效的累进反映 572
第一节 博大精深的自然医学——中医与中国人口 573
第二节 中国解决过剩人口问题实施人口控制是历史的共识 575
第三节 人口控制效果引发的人口老龄化认识上争议 579
第四节 人口转变进程必经老龄化过程 581
第五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减轻人口压力化动力过程 586
第六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显著特点 589
第七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人口与发展相互促进过程 591
第八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减轻制约因素的累进过程 595
第二十章 标准化与率分解 599
第一节 粗率的标准化 599
第二节 粗率直接标准化 607
第三节 粗率间接标准化 609
第四节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三种标准化 612
(一)任意人口年龄结构标准化 612
(二)静止人口标准化 615
第五节 率分解 616
第二十一章 迁移与流动 621
第一节 迁移与流动若干概念 621
(一)迁移与流动 621
(二)迁移特征 622
(三)迁移时间间隔 623
(四)迁移与迁移者 623
(五)迁出地与迁入地 623
(六)迁移流与总互换迁移量 623
(七)终身迁移者与终身迁移 624
(八)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624
(九)总迁移与净迁移 624
第二节 迁移统计指标计算 624
(一)迁移率 625
(二)迁移流 625
(三)净迁移流与总迁移交换率 626
(四)迁移统计的常用公式 628
第三节 迁移形式 629
(一)自愿迁移 629
(二)强迫迁移 629
(三)直接迁移与间接迁移 630
(四)阶梯式迁移 630
(五)链式迁移 630
(六)计划性迁移 630
第四节 人口流动 631
(一)无永久居住地人口流动 631
(二)有常住地的人口流动 631
第五节 近代与现代人口迁移 632
第六节 城镇化与城镇规模统计分析 634
(一)首位城市指数 634
(二)城市人口规模顺位标准 635
(三)城镇化(城市化)统计 637
(四)利用生命表中的平均生存人年数尚存概率计算人口净迁移法 641
(五)中国乡村城镇化 644
第二十二章 统计估算法 649
第一节 统计估算法概念及用途 649
第二节 六种主要统计估算法 650
(一)平衡估算法 650
(二)比例估算法 650
(三)趋势估算法 651
(四)因素估算法 651
(五)重新估算法 651
(六)预计估算法 652
第三节 运用统计估算法原则及条件 652
第二十三章 人口预测模型分析与决策 654
第一节 人口预测意义 654
第二节 人口预测内容、长度分类与方法 655
(一)人口预测长度划分准则及预测概念与方法 655
(二)组元人口预测数学模型 657
(三)分要素人口预测 658
第三节 人口预测科学新进展 682
第四节 人口预测与决策 683
附录一 690
附录二 699
附录三 702
附录四 706
附录五 707
附录六 709
附录七 710
附录八 711
附录九 713
附录十 714
附录十一 715
主要参考文献 722
后记 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 727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编 2016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傅丽芳 2018
- 《学前教育统计基础与SPSS应用》李卫英编著 2019
- 《统计分析》丁亚军著 2019
- 《基于异质性框架的居民通货膨胀形成及缓解政策的统计研究》李伟著 2019
- 《基于R语言的多元统计分析》张栋著 2019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英文》毛纲源,徐丽莉主编 2017
- 《爱上统计学 Excel》史玲玲 2019
- 《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医学统计学》(中国)郭秀花 2019
- 《当代电影全喻文化论 中华视域下的银幕阐释》潘源,潘秀通著 2016
- 《短线是银 4 十万到百万 全新改版》唐能通著 2011
- 《《逸周书》新研》张怀通著 2013
- 《中学国文教学法研究》王明通著 2003
- 《口才与交际》思通著 1989
- 《定海县志 1-2》陈训正,马瀛等 1970
- 《公司兼并收购论》刘文通著 1997
- 《相互兼容中的新形态 公有制商品经济体制》陈文通著 1991
- 《国际政治与中国》阎学通著(清华大学) 2005
- 《黄老智慧 全方位的最高人生指导原理》(美)张绪通著 2005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