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走出“现代”的迷思
走出“现代”的迷思

走出“现代”的迷思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伍方斐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86183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遵循唯物史观的研究理念,并适当借鉴话语理论和对话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现代”的关系作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
《走出“现代”的迷思》目录
标签:走出

引论 是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导引 1

第二节 有关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5

一 文学批评史研究层面 10

二 文学理论史研究层面 15

三 文学史研究层面 19

四 思想史研究等层面 23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倾向与问题 28

一 突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29

二 “现代”与“后现代”关系认知的二元对立倾向 32

三 从“解构”走向“建构”的趋势及其悖论 36

四 学科意识与知识伦理的改进问题 40

第四节 本书的阐释方法与主要结构 41

一 理论方法与阐释框架 41

二 主要内容与各章结构 46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后果和问题 50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中“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用法和定位 52

一 术语史与概念探讨的角度转换 52

二 作为“现象”与“理论”的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55

三 后现代主义的地域与语境差异 57

四 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与类型 62

五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大致定位 65

第二节 全球与中国:“现代”的后果与问题 66

一 全球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68

二 中国的“现代”语境及其后果和问题 71

第三节 后现代的“问题语境”及其与现代关系的定位 82

一 从现象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82

二 从叙事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85

三 从历史建构层面看“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 87

第二章 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建构及其后现代转型 90

第一节 文学史模式的转换与“现代化叙事”的建立 91

一 “现代”与“现代文学”词源略考 91

二 文学史:从进化论叙事到革命史叙事 94

三 文学史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建立 98

第二节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史叙事对“现代”的断裂 102

一 文学史分期讨论的问题分歧:延续抑或断裂 102

二 文学叙事的“断裂”与文学史叙事的策略 107

第三节 “现代”的迷思与反思:后现代视角的引入 110

一 现代化叙事的自我反思与“现代”的“再解读” 110

二 后现代叙事的引入:“迷思”的解构与“现代”的重构 117

第三章 从“现代”中诞生:后现代文学译介话语的发生与传播 124

第一节 以“现代”之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126

一 译名源考:从“后期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127

二 在“现代派”名下对后现代主义三大流派的早期译介 132

第二节 走出“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的纠缠 145

一 “现代”与“后现代”之争:以袁可嘉为个案 145

二 两种“现代”:从现代派之争到伪现代派之争 153

三 同一历史语境:建筑界“后现代”发生史的比较研究 159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语境 168

一 从杰姆逊的接受史看后现代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语境变迁 168

二 理论旅行与跨语际实践:后现代主义理论译介话语的传播 183

第四章 解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欲望叙事与解构批评 196

第一节 先锋文学与解构批评:主体、真实、意义的解构 199

一 先锋文学的后现代解读与解构批评的发展轨迹 199

二 主体、真实、意义:“现代”核心价值的反思与解构 214

第二节 断裂叙事与削平深度:形式革命对意识形态的消解 220

一 欲望与欲望叙事的断裂和意义的解构 220

二 从空间到时间:时间秩序的破坏与意义的消解 227

第三节 革命叙事与启蒙叙事的解构和先锋文学的转型 233

一 面对“现代”欲望叙事:从“乌托邦”到“去乌托邦” 233

二 历史与欲望的叙述:对革命叙事的解构与重构 243

三 存在与欲望的叙述:先锋文学的推进与转型 250

第五章 重构“现代”:在反思“后现代”中的理论建构 258

第一节 面对中国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意识和理论自觉 259

一 一个导引:全球化话语与本土化话语的对接 259

二 一个讨论个案:建构的智慧与解构的智慧的对话 261

第二节 从“语言”突围:后现代性与汉语文化重建 266

一 解构诗学与汉语文化重建:以郑敏为例 267

二 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华性”的建构:以张颐武为例 277

第三节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型及其问题 291

一 转型的几种路径与取向:从陈晓明到王宁 291

二 解构基础上的建构:关于建构与解构关系的探讨 296

三 体制化与普泛化:后现代转型的社会动因与前景 300

结语:是后现代的现代?还是现代的后现代?还是 307

参考文献 315

后记 332

Contents 3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