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650313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中国地质学会编著,介绍了地质学学科发展情况,并系统地总结了学科近两年的发展状况,科学地评价了学科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报告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动态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学科发展前景,提出了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瞻性;报告由学科领域著名科学家牵头、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集中了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突出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学术性。
上一篇:水情年报 2003下一篇:天文学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 11

第一节 人类最初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 11

一、石器时代 14

二、铜器时代 15

三、铁器时代 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地学思想溯源 17

一、“阴阳说”、“五行说” 17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演化说 18

三、“元气说” 18

四、“盖天说” 18

五、“浑天说” 18

六、“宣夜说” 1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地学发展概述 20

一、中国古代地学文献 20

二、中国古代地学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28

第四节 中国古代地学思想形成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 33

一、地域特征 33

二、文化背景 34

第五节 古代地质知识对形成现代地质学学科的历史意义 40

第二章 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 42

第一节 西学东渐催生中国地质科学 42

一、开设新学堂兴办教育 43

二、派遣留学生 44

三、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的科技书籍的编译 44

四、外国地质学家早期在中国的地质考察 47

第二节 关于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思考 48

一、文化的连续性与社会环境的培养 49

二、科学构建的完整性、系统性需求 50

第三章 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初创 51

第一节 建立地质机构,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 51

一、中央地质调查所 51

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54

三、矿产测勘处 56

四、专业性、地方性的地质机构 57

第二节 兴办地质教育,培养地质人才 60

一、京师大学堂设地质学门 60

二、设立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 61

三、各大学相继建立地质学系 64

第三节 成立学术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67

一、中国地学会 67

二、中国地质学会 69

三、与地质相关学科的学会 77

第四节 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与分支学科的进展 79

一、古生物学 79

二、地层学 85

三、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制图 88

四、矿物学与岩石学 91

五、地球化学 94

六、矿床学 94

七、煤地质学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96

八、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99

第五节 地质学理论的创新与争鸣 99

一、国际地质学界的理论创新与争鸣 100

第六节 中国地质学者爱国与民主精神的凝结 110

第七节 外国地质学者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帮助 115

第四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 12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地质科学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120

第二节 适应需要,调整机构,合力发展 122

一、地质教育的发展 122

二、地质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 123

三、地质勘查行业的科学技术政策 124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与学术繁荣的平台 125

第四节 地质学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127

一、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学科 127

二、地球物质学科 138

三、地球应用学科 143

第五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拓展与深化 155

第一节 地质学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155

一、改革开放以来地质教育的恢复与跨越发展 155

二、科研院所恢复科研活动 157

三、学术共同体建设快速发展 158

四、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159

五、地质科技项目和地质科技奖励 161

六、中国科学院学部与中国工程院有关学部的建设 162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交流 162

一、国内学术交流 162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 164

第三节 地质学学科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168

一、古生物学 169

二、地层学 171

三、沉积学和古地理学 173

四、矿物学 174

五、岩石学 175

六、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 177

七、地震地质学 179

八、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 180

九、煤地质学 181

十、矿床地质学 181

十一、矿产勘查学 182

十二、矿山地质学 183

十三、前寒武纪地质学 183

十四、第四纪地质学 184

十五、海洋地质学 186

十六、水文地质学 186

十七、工程地质学 186

十八、环境地质学 187

十九、勘查地球化学 188

二十、勘探地球物理学 188

二十一、天体地质学 189

二十二、数学地质学 189

二十三、遥感地质学 190

第四节 从板块构造到大陆动力学 193

一、中国板块构造学研究的成就 193

二、板块构造学说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194

三、“地体”概念的引进和应用 195

四、大陆岩石圈研究的热潮 195

五、大陆动力学的兴起 197

六、造山带研究 198

七、盆地研究 199

第五节 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99

一、全球变化研究 199

二、地球表层学与天地生相互关系研究 201

三、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 203

第六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206

第一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起步晚、发展快 206

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07

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强烈愿望 208

三、国际地质学界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影响 210

四、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多元结构的形成 210

五、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211

六、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 212

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地质科学的渗透和融合 213

第二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殊地域背景 214

一、中国独特的复杂的地质背景 214

二、地壳物质组成和成矿条件的特点 215

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形成 215

四、处在地球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215

五、岩溶的多样性 215

六、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 216

第七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展望 217

第一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使命 217

一、能源、资源的保障 217

二、环境状况的改善 218

三、自然灾害的防治 218

第二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219

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充分发挥地质学科的优势 219

二、人类活动的地质作用、地表过程和地质环境研究 220

三、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 220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21

五、能源的勘查和保护,开发新能源 221

六、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 221

七、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222

八、学科的综合性和分支学科的深化 222

第三节 开拓创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地学强国而奋斗 223

一、关于建设地学强国的设想 223

二、建设地学强国的措施建议 224

参考文献 226

大事记 2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