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7卷 中古时代 五代辽宋 夏金时期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08049971
- 页数:1095 页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五代十国史料 1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 1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 2
“十国”史料 2
文集、笔记史料 3
第二节 辽代史料 3
《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 3
《契丹国志》及其他宋人著作中的史料 4
《辽史》 5
第三节 宋代史料 7
《宋史》、《东都事略》 7
《续资治通鉴长编》 8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8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8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 9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10
传记类史料 10
编年类史料 11
政书类史料 12
地理类史料 13
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 14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 14
今人编辑史料 15
第四节 西夏史料 16
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 17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 18
西夏文史料 19
第五节 金代史料 21
《金史》、《大金国志》 22
《大金吊伐录》、《大金集礼》 24
金人文集、史书 25
宋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 25
元人著作中的金朝史料 26
第二章 考古资料 27
第一节 城址与界壕 27
都城 27
地方城市 34
金代界壕遗迹 38
第二节 手工业遗迹和遗物 39
矿冶遗址 40
瓷窑遗址和瓷器 41
金银器 47
玻璃器 54
纺织品 56
漆器 61
第三节 陵墓 63
“十国”、宋代帝王陵 63
辽、夏、金帝陵 66
五代、宋墓葬 70
辽代墓葬 73
西夏墓葬 76
金代墓葬 77
仿木建筑结构墓室 79
墓室浮雕 80
墓室壁画 82
第四节 宗教遗迹和遗物 84
石窟 84
寺庙建筑 86
塔和塔基 87
宗教雕塑 90
第五节 中外交流遗迹和遗物 90
泉州港宋代海船 91
泉州宗教石刻 92
伊斯兰玻璃器 93
宋代外销瓷器 95
第三章 研究概况 97
第一节 五代史研究概况 97
20世纪上半叶的五代史研究 97
1949年以来的五代史研究 98
五代、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信息 99
第二节 辽史研究概况 101
清人对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101
近人对辽代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102
1949年以后的辽史研究成果 105
第三节 宋史研究概况 108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 108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 110
20世纪初的宋史研究 111
邓广铭、张荫麟与“宋史”断代研究 112
1949年以来的宋史研究 115
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118
台湾、香港地区的宋史研究 129
第四节 西夏史研究概况 130
清人对西夏史料的编纂 130
近现代的西夏史研究 132
西夏史料整理的新成果 134
近年来西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 136
国外研究简况 144
第五节 金史研究概况 147
元、明、清三代对金史的研究 147
近代以来对金史的整理与研究 150
国外金史研究简况 153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 155
乙编 综述 159
第一章 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 159
第一节 五代兴亡 159
后梁的建立 159
梁、唐兴替 163
晋、汉更迭 165
后周兴亡 169
第二节 十国割据 172
前蜀、后蜀 172
吴、南唐 175
吴越、闽、泉漳 178
楚、湖南、荆南 182
南汉、北汉 188
第三节 契丹的崛起 191
建国前的契丹族 191
辽(契丹)朝的建立 193
辽对燕云地区统治的确立与统治中原企图的失败 195
新旧势力的斗争与皇位更迭 200
附表一:五代世系表 207
表二:十国世系表 207
第二章 辽的发展与灭亡 207
第一节 景宗中兴与初期的辽宋战争 207
景宗中兴 207
辽初对宋的战略 208
第二节 圣宗盛世 209
承天太后摄政 209
澶渊之盟前后 212
侵高丽、征阻卜 214
叛乱相继 215
第三节 走向衰亡的辽朝 216
联夏迫宋 216
征夏失利 217
耶律重元叛乱 218
耶律乙辛擅权 219
辽的灭亡 221
附表一:辽世系表 223
表二:西辽世系表 223
第三章 宋朝的建立及与辽的对峙 223
第一节 宋的建立 223
陈桥兵变 223
“杯酒释兵权” 224
皇权的加强 225
第二节 消灭割据 226
吞荆、湘 226
取后蜀 228
灭南汉 229
平南唐(江南) 230
泉、漳纳土 232
吴越归地 233
消灭北汉 233
第三节 争夺燕云的宋辽之战 235
高梁河之战 235
岐沟关之战 236
澶渊之盟 239
第四章 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 241
第一节 宋初的阶级关系 241
阶级关系概况 241
全师雄兵变 243
第二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 244
王小波起义 244
李顺起义军“蜀”政权的建立与失败 245
王均兵变 248
第五章 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 250
第一节 “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 250
“天书”与“封禅” 250
“纳”、“赐”银绢换取边境安宁 251
“冗官、冗兵、冗费” 252
第二节 庆历新政 254
范仲淹《条陈十事》 254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 255
改革失败 256
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与兵变 257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 258
变法前的形势 258
王安石变法 260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诸新法 261
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址) 265
第六章 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268
第一节 宋学——新儒学 268
儒学的演化 268
宋学先驱 269
宋学的特征 270
第二节 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 272
新学 272
蜀学 273
理学(洛学、关学) 274
第三节 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 277
古文运动 277
豪放派词风的兴起 278
“文人画”画派 278
尚意派书法 279
第七章 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 宋江、方腊起义 281
第一节 “更化”与“绍述” 281
元祐“更化” 281
绍圣“绍述” 283
第二节 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宋江、方腊起义 284
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 285
宋江起义 289
方腊起义 290
第八章 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 292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292
女真先世 292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 293
社会组织结构 295
金政权的建立 298
第二节 金灭辽 299
攻占辽东京 299
攻取辽上京 301
连克诸京 303
抚夏灭辽 304
第三节 宋的南迁 305
宋金燕云交涉 305
金军侵宋 307
宋的南迁 311
附表:北宋世系表 315
第九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315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 钟相、杨么起义 315
金军渡江南侵 315
伪齐的建立及灭亡 317
宋金对川陕的争夺 319
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 321
钟相、杨么起义 324
第二节 绍兴和议 328
绍兴初次议和 328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 330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 332
第三节 隆兴和议 335
采石之战 335
孝宗即位 338
隆兴和议 339
第十章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 343
第一节 孝宗中兴 343
隆兴和议后的军政、经济 343
理学的发展 346
文学与教育 347
第二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议和 348
绍熙政变及禁“伪学” 348
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351
第三节 南宋后期的政局 354
嘉定夺储政变 355
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356
嘉定抗金及宋金局势的变化 360
第十一章 南宋的灭亡 362
第一节 蒙古侵宋 362
宋与蒙古联合攻金 362
南宋收复三京的失败 363
蒙古侵宋 364
第二节 南宋的灭亡 367
第三节 张世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69
附表:南宋世系表 372
第十二章 金的发展与灭亡 金末红袄军起义 372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发展 372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372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 376
第二节 金在北方的统治 377
金初战争和奴隶制对北方地区的破坏 377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79
腐朽没落的金后期 380
第三节 金末红袄军起义 383
红袄军大起义 383
杨安儿起义 385
李全、杨妙贞起义军 386
坚持抗蒙、反金的彭义斌起义军 387
金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 389
第四节 金朝的灭亡 391
蒙古侵金 391
蒙、宋联合灭金 393
附表:金世系表 396
第十三章 西夏 396
第一节 党项的兴起及与宋、辽的关系 396
党项的兴起 396
“献地”与抗宋 399
附辽侵宋 401
倚辽惠宋 403
第二节 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形势 405
夏国(西夏)的建立 405
西夏与宋、辽的战与和 408
没藏太后、梁太后和外戚专政 410
第三节 西夏的盛世 414
乾顺亲政 414
依辽抗宋 416
辽亡金兴之际西夏的扩张 417
仁孝盛世 418
第四节 西夏的衰落 421
政变迭起 421
从附蒙攻金到联金抗蒙 422
第五节 西夏的灭亡 423
蒙古军破力吉里、取斡罗孩、围中兴府 424
西夏的灭亡 426
附表:西夏世系表 429
第十四章 周边的民族及其政权 429
第一节 奚族 429
奚族源起 429
辽时的奚族 432
金时的奚族 435
第二节 鞑靼 437
鞑靼诸部 437
辽时的鞑靼 439
金时的鞑靼 442
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 443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 443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 446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 447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 450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 452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 455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 457
第四节 吐蕃 458
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 458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 459
藏传文化 463
第五节 唃厮啰(青唐羌) 464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 465
与宋、辽、夏、金的关系 466
经济、文化 471
第六节 大理 473
大理政权的兴亡 473
大理的民族 475
与宋朝的关系 478
第七节 壮族 480
五代和宋时期的壮族 480
宋朝对壮族的统治 481
侬智高起义 483
丙编 典志 487
第一章 农业和农学技术 487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农业 487
后梁时农业生产的部分恢复 487
后唐、后周对黄河的治理 488
后唐“营田” 489
后唐、后周招抚流亡复兴农业的措施 489
南方诸国的农业 490
第二节 宋代的农业和农学技术 491
招抚流亡,开垦荒田 491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建设 494
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地力的维持 497
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和江南的多熟种植 499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501
农业生产工具 503
园艺、畜牧兽医和水产养殖技术 505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508
第三节 五代、宋的监牧 510
第四节 以租佃制为主导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513
租佃制生产关系 513
与租佃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户籍制度 515
乡村主户的五等户制 516
第五节 辽的牧业与农业 519
畜牧与渔猎业 519
农业的发展 523
第六节 西夏的农业和牧业 530
农业 530
牧业 532
第七节 金的农业和牧业 533
农业 533
牧业 537
第二章 官私手工业 539
第一节 五代、宋的手工业状况 539
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手工业经营形式 539
宋代的官府手工业 544
五代、宋手工业的发展 547
第二节 辽的手工业 553
矿冶、铸造业 553
采盐业 555
纺织业 556
陶瓷业 557
皮革与木器加工业 558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559
纺织业 560
冶炼业与金、银、木器制造业 560
采盐业 561
陶瓷业 561
建筑业 562
第四节 金的手工业 562
矿冶与金属制造业 563
煤矿业 564
盐业 564
制瓷业 565
造纸与印刷业 566
丝织业 566
火器制造业 567
造船业 567
第三章 手工业、工程技术 569
第一节 建筑 569
城市建设 569
应县木塔 570
木构建筑技术的进步 571
桥梁建筑 571
《营造法式》 573
第二节 水利 573
第三节 纺织 576
丝织品 576
麻、毛织品 578
棉织品 580
印染 581
纺织机械 582
第四节 采矿 583
探矿知识 583
坑采技术 584
井采技术 585
第五节 冶金 586
第六节 机械 593
第七节 交通运输 594
陆上运输工具 594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596
造船与航海 599
第八节 造纸 602
竹纸 602
造纸新工艺 604
各种名纸和加工纸 606
纸制品和纸类论著 608
第九节 印刷 610
雕版印刷的盛行 610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614
第十节 制瓷 618
五代时期的瓷业 618
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 619
辽、夏、金的制瓷业 623
第十一节 兵器 625
火药与火器 625
普通兵器的发展 628
第十二节 煤炭 629
第十三节 石油 天然气 634
第四章 商业与货币 638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商业与货币 638
商业 638
货币 640
第二节 宋代的商业 642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 642
南宋都城行在所临安城的商业 643
其他城市与镇市的商业 644
榷场贸易 647
海外贸易与市舶司 649
行会与免行法 651
第三节 宋代的货币 653
铜钱、铁钱 653
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及钱引 657
南宋的纸币:“会子”、“关子” 663
南宋“银会子” 667
第四节 辽代的商业与货币 668
商业 668
辽与五代的贸易 670
辽、宋贸易 671
辽与西夏及其他周边国家、部族的贸易 672
辽朝的货币 673
第五节 西夏的商业与货币 674
商业 674
与宋、辽、金等国及其他民族的贸易 675
西夏的货币 676
第六节 金代的商业与货币 677
商业 677
金与宋、夏及其他民族的贸易 678
金代的货币(铜钱) 679
金代的纸币与银币 680
第五章 城市和镇市 682
第一节 五代、宋的城市 683
五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 683
吴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府 685
华北的主要都市 687
南方主要城市 689
第二节 五代、宋的城市制度 692
后梁、后唐时洛阳“坊市制”的破坏 692
北宋都城开封的“厢坊制” 693
南宋都城临安的“厢坊(巷)制” 695
城乡分治 696
城、镇户籍制“坊郭户” 698
治安新制度 699
消防新制度 700
城市统治的新制度“隅坊(界、巷)制” 701
第三节 五代、宋的镇、市 702
五代、宋初的小军事要地“镇” 702
乡村经济中心“镇”、“市” 703
镇、市的税收 704
第四节 辽代的城、镇 705
上京 706
中京 706
东京、南京、西京 707
其他州、镇 708
第五节 西夏都城兴庆府 709
第六节 金代的城市与镇市 711
上京会宁府 711
中都大兴府 711
南京开封府 712
其他城市 712
镇市 713
第六章 交通与邮传 715
第一节 五代、宋的水上交通与漕运 715
河北水运 715
广济河(五丈河)水运 717
漕运的主渠道:汴河水运 717
真楚运河(江淮运河) 719
浙西运河(江南运河)与浙东水运 720
灵渠 721
长江等河流的航运 721
海上交通 722
第二节 五代、宋的陆上交通与“驿站” 724
长江、黄河等江河浮桥 724
驿路与官路 726
驿站 727
马驿 728
驿程 729
驿卒 729
第三节 五代、宋的邮传(递铺) 730
急脚递铺 730
马递铺 731
步递铺与递送物品 732
递卒(铺兵) 732
斥候铺(战况情报铺) 733
摆铺(军队递铺) 734
递角 736
金字牌 736
白字牌、青字牌、红字牌 737
第四节 辽代的交通 738
交通工具 738
驿馆与驿道 739
第五节 西夏的交通 740
交通路线 740
交通工具 742
第六节 金代的交通 743
陆上交通与驿站 743
水上交通与漕运 744
第七章 赋税和役法 747
第一节 五代、宋的田赋(两税) 747
后唐明宗对征税时间的改革 747
宋代田赋征收时间的变化 748
预催 749
预借 750
支移、折变(折纳) 750
省耗、雀鼠耗及会州 751
沿纳 752
和买(折帛钱)、和籴 753
第二节 五代、宋的商税 754
五代十国商税 754
宋代商税 754
盐、茶、酒、醋、铜等专卖与商税 755
宋代的商税务 757
宋代的杂税与经、总制钱 760
第三节 五代、宋的役法 762
五代役法 762
宋代的夫役 764
宋代的职役 768
宋代对职役法的改革 776
第四节 辽代的赋税和役法 779
土地所有制及其变化 779
封建因素的增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783
赋役制度 789
第五节 西夏的赋税与徭役 796
赋税 796
徭役 798
第六节 金代的赋税和役法 799
赋税 800
役法 810
第八章 政治制度 815
第一节 五代政制 815
朝廷政制 815
地方政制 817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 818
官、职、差遣 818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 819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 820
枢密院 822
三司 822
审官院 823
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 823
礼院与权知贡举 824
谏院 824
御史台 824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825
馆阁 825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元丰官制改革 826
阶官(寄禄官) 826
宰相和执政 827
对中书(都堂)与三省的改革 827
对六部、学士院及其他机构的改革 828
第四节 北宋后期与南宋的朝廷政制 830
“选人”等寄禄官称的改革 830
平章军国重事 830
公相 831
宰相、执政官称的变化 831
省并机构 832
第五节 宋代的地方政制 833
路级机构 833
府、州、军、监 834
县、军、监、尉司 835
第六节 辽代的北面官和南面官 837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 838
捺钵与斡鲁朵制 841
地方行政机构:部落与州县 845
第七节 西夏官制 849
建国前后的官制 849
天盛律令所载官制 853
西夏《官阶封号表》所载官制 857
第八节 金代官制 859
金代官制始末 859
朝廷官制 862
地方官制 866
封爵制 871
第九章 军制 874
第一节 五代十国军制 874
后梁军制 874
后唐军制 877
后晋、后汉、后周军制 878
“十国”军制 879
五代乡兵(民兵) 880
第二节 宋代军事制度 881
北宋军制 881
南宋军制 887
第三节 宋代禁军、厢军、乡兵(民兵) 891
北宋禁军 891
北宋厢军 893
南宋禁、厢军 895
宋代乡兵(民兵) 895
蕃兵、强人 897
第四节 南宋“大军” 899
南宋“大军” 899
南宋“大军”军制 903
第五节 辽朝的军制 904
军事体制 904
朝廷宿卫军 906
地方镇戍军 912
军事制度 916
第六节 西夏的兵制 921
兵役制和军队 921
多兵种的部队建制 924
《贞观玉镜统》所载西夏军制 926
第七节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 928
猛安谋克的形成、变革和迁徙 928
猛安谋克的系统与结构 932
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整顿 936
第十章 法律 941
第一节 五代的法律 941
司法机构 941
制定法律 942
枉法酷刑 943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法律 945
司法机构 945
法律、法规的制定 948
人治、法治并行时期 949
第三节 宋神宗以后及南宋时期的法律 951
司法机构 951
制定法律、法规 952
封建法治时期 954
五代、宋的刑制 959
第四节 辽代的法律 963
建国前后的法律 963
刑种与刑具 965
第五节 西夏的法律 966
建国前后对法律的制定与修改 966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967
法制机构与诉讼程序 968
第六节 金代的法律 968
法津的制定 968
女真法与金朝法律的关系 969
唐律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970
辽法与宋法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970
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对金朝法律的影响 971
第十一章 科举与教育 973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 973
科举制度 973
学校 975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 976
北宋前期 977
熙宁科举改革以后 980
南宋的类试(类省试) 983
第三节 宋代教育 984
北宋前期的国子监、太学 985
三舍法 986
州县学 988
书院、私学 990
第四节 辽代的科举与学校 992
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科举制 992
学校 994
第五节 西夏的科举与学校 995
以“蕃学”、“儒学”取士 995
学校 997
第六节 金代的科举与学校 999
科举制度 999
学校与书院 1002
第十二章 社会风俗和宗教 1006
第一节 五代、宋的社会风俗 1006
朝市、夜市:“坊市制”破坏后的新习俗 1006
起居:由“席地而坐”到使用桌、椅、凳 1008
服饰 1011
婚仪 1013
丧俗 1015
节庆 1016
第二节 五代、宋的宗教 1020
佛教 1020
道教 1027
伊斯兰教、犹太教、摩尼教 1032
第三节 辽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1033
婚姻、姓氏 1033
居住、饮食 1034
服饰和发式 1035
生育和丧葬 1036
节庆风俗 1037
娱乐活动 1038
萨满教 1039
佛教和道教 1040
第四节 西夏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1042
服饰与发式 1042
饮食与居住 1043
婚丧节庆 1044
宗教信仰 1045
第五节 金代的社会风俗和宗教 1047
饮食 1047
服饰 1047
家庭、婚姻 1048
葬礼 1049
文体活动 1050
宗教 1050
第十三章 学术、文化 1052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文化 1052
诗、文、词 1052
绘画、书法 1053
史学 1055
第二节 宋代的文化 1056
文学 1056
绘画、书法和雕塑 1059
戏曲、曲艺与“话本” 1063
史学 1064
第三节 “宋学”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1066
新儒学“宋学”的产生 1066
“宋学”学派:新学、理学、蜀学的形成及在北宋时的发展 1068
秦桧对理学派的扶持与打击 1069
宋孝宗时期的新学、理学和蜀学 1072
宁宗后期理学地位的提高 1073
理宗后期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1074
第四节 辽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1075
契丹人的语言文字 1076
文学 1077
儒学 1079
绘画与雕塑 1080
第五节 西夏的文化艺术 1085
“西夏文” 1085
文学 1086
音乐、舞蹈 1087
绘画、书法 1088
雕塑 1090
第六节 金代的文化艺术 1091
文学 1091
杂剧戏曲 1092
儒学 1092
史学 1093
绘画、书法 1094
壁画和雕刻 1095
- 《我和我的祖国 时代人物故事》文汇报社编著 2020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李声凤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原节子》日本国民女演员传记 比电影还传奇的一生 折射时代变迁》徐辰 2018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时代光影里的丝路繁华》读者丛书编辑组编 2019
- 《轴心时代》(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 2019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