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明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63636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8章。本书的重点是以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背景,系统的研究了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到过程模型,从坡面尺度到流域尺度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量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及其有效实施提供了参考。
上一篇:实用养犬手册下一篇:树木育种学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言 1

1.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 1

1.1.1 承载力 1

1.1.2 资源承载力 3

1.1.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4

1.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8

1.2.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尺度 8

1.2.2 森林/草地生态系统 9

1.2.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量化模型 11

1.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5

1.3.1 土壤-植被-大气水分传输系统 15

1.3.2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2

1.3.3 SVAT水热过程模拟 32

1.3.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理论应用前景 39

1.4 本章小结 42

第2章 黄土高原的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46

2.1 黄土高原的土壤 46

2.1.1 ?土 46

2.1.2 黑垆土 47

2.1.3 黄绵土 49

2.1.4 其他土壤 50

2.1.5 土壤基本特性的空间分布 52

2.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 56

2.2.1 降水资源 56

2.2.2 降水的时空分布 57

2.2.3 侵蚀性暴雨 62

2.3 黄土高原的植被 66

2.3.1 古植被 67

2.3.2 天然植被 68

2.3.3 人工植被 70

2.3.4 植被恢复前景与途径 71

2.4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78

2.4.1 水力侵蚀 79

2.4.2 风力侵蚀 80

2.4.3 重力侵蚀 80

2.4.4 复合侵蚀 81

2.4.5 其他侵蚀 82

2.4.6 黄河粗沙、多沙的主要来源 82

2.4.7 黄河泥沙的变化特征 83

2.4.8 水土保持 84

2.5 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 86

2.5.1 土壤干层的概念 86

2.5.2 土壤干层的成因 86

2.5.3 土壤干层的分类 88

2.5.4 土壤干层防治 89

2.6 黄土高原的生态足迹 90

2.6.1 生态足迹的概念 90

2.6.2 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 91

2.6.3 黄土高原生态足迹 92

2.7 本章小结 98

第3章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101

3.1 研究方法 101

3.1.1 研究区概况 101

3.1.2 降水动态分布特征 102

3.1.3 供试林 105

3.1.4 试验布设与测定方法 107

3.2 降水与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补给 118

3.2.1 人工林冠层截留 118

3.2.2 人工林草地地表径流 120

3.2.3 人工林草地降水入渗特征 123

3.2.4 降雨量与土壤水分补给 129

3.3 人工林生长 133

3.3.1 人工林生长的动态变化 133

3.3.2 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的关系 134

3.3.3 人工林根系分布 137

3.4 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137

3.4.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137

3.4.2 米脂试区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142

3.4.3 米脂试区陡坡杏树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145

3.4.4 米脂试区陡坡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146

3.5 人工林草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调控 149

3.5.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149

3.5.2 米脂试区陡坡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153

3.5.3 米脂试区陡坡杏树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154

3.5.4 米脂试区陡坡柠条林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 155

3.6 本章小结 158

第4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 162

4.1 模型基础 162

4.1.1 生态系统 163

4.1.2 生态系统稳定性 164

4.1.3 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水分深度 165

4.1.4 根系吸水 166

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概念模型构建 167

4.2.1 经典的承载力模型 167

4.2.2 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168

4.2.3 模型构建 169

4.3 模型应用 170

4.3.1 上黄试区缓坡柠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确定 170

4.3.2 陡坡人工草地(苜蓿)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确定 176

4.3.3 陡坡杏林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 181

4.3.4 陡坡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估算 184

4.4 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的因素 186

4.4.1 地理位置、海拔与地形 187

4.4.2 生物因素 189

4.4.3 时间因素 189

4.5 本章小结 190

第5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过程模型 193

5.1 研究方法 194

5.1.1 模型构建方法 194

5.1.2 模型构建流程 196

5.2 模型构建 196

5.2.1 模型算法 196

5.2.2 土壤水分过程子模型 198

5.2.3 植被生产力过程子模型 209

5.2.4 模型输入输出 220

5.3 参数确定 222

5.3.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参数 222

5.3.2 根系分布 224

5.3.3 气孔导度 226

5.3.4 气孔内部辐射参数 230

5.3.5 光合速率参数 232

5.3.6 植被生理参数 234

5.4 本章小结 235

第6章 坡面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验证与模拟 237

6.1 模型结构 237

6.1.1 模型输入输出 237

6.1.2 模型的工作流程 237

6.2 参数敏感性分析 238

6.2.1 基本理论 238

6.2.2 土壤与地理特征参数敏感性 239

6.2.3 气象特征参数敏感性 243

6.2.4 植被特征参数敏感性 246

6.3 模型验证与讨论 248

6.3.1 试区概况 249

6.3.2 密度对比 252

6.3.3 植被蒸腾 258

6.3.4 气孔导度 261

6.3.5 根系吸水 262

6.3.6 水分循环分量 266

6.4 坡面尺度植被承载力模拟 267

6.5 本章小结 273

第7章 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系统与模拟 275

7.1 系统构建 276

7.1.1 总体思想 276

7.1.2 系统工作流程和功能 277

7.1.3 系统开发方式 278

7.1.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79

7.2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80

7.2.1 栅格图层空间操作 280

7.2.2 组件技术 281

7.2.3 模型库的建立 281

7.3 系统主控界面 282

7.4 模型模拟 284

7.4.1 流域水文过程 284

7.4.2 数据准备与处理 286

7.4.3 模型模拟 290

7.5 本章小结 295

第8章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296

8.1 森林可持续经营 296

8.1.1 森林可持续发展 297

8.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297

8.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 298

8.1.4 中国森林经营 300

8.2 人工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依据 301

8.3 人工森林植被利用的依据 303

8.3.1 薪炭林 304

8.3.2 放牧林 304

8.3.3 生态林 304

8.3.4 经济林 305

8.4 小流域植被恢复 307

8.4.1 六道沟小流域治理过程方案的提出 307

8.4.2 流域治理方案确定原则 308

8.4.3 六道沟小流域植被优化配置 309

8.5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11

8.5.1 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的集成 312

8.5.2 不同处理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312

8.5.3 不同处理方式对杏、枣幼树生长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313

8.5.4 不同处理方式幼林对雨水利用率的影响 314

8.5.5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315

8.6 本章小结 319

参考文献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