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
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

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继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97969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
《解读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目录

导论 1

1.现代歌剧观念中的正歌剧 1

2.历史意识下的正歌剧 2

3.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3

上篇 观念 9

第一章 作为咏叹调载体的正歌剧 9

第一节 正歌剧兴盛的原因 9

一、政治的需要 10

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 11

1.社会文化的中心 11

2.歌剧院的作用 12

3.剧院生活 13

4.精美的舞美设计 14

三、丰富的人才储备 15

1.那不勒斯的音乐学院 15

2.音乐学院与人才储备的关系 16

3.音乐学院的衰落 17

四、梅塔斯塔西奥的作用 18

1.历史地位和创作经历 18

2.对正歌剧的影响 19

第二节 正歌剧的特征 21

一、严肃的情节 21

二、“高贵的”历史题材 22

1.遵照古希腊悲剧的理想 22

2.采用历史题材的原因 23

三、严谨的结构模式 24

四、真正的悲剧 25

1.悲剧情节 25

2.大团圆的结局 26

五、以咏叹调为中心的音乐 26

第三节 正歌剧的音乐风格 27

一、1690年代~1710年代 27

二、1720年代~1740年代 28

三、亨德尔 31

1.概说 31

2.脚本和戏剧功能 31

3.音乐风格 32

四、1750年代以后 33

小结 35

第二章 咏叹调在正歌剧中的功能 36

第一节 咏叹调的布局 36

一、咏叹调的分配 36

1.咏叹调的数量 36

2.咏叹调的分配 37

二、咏叹调在正歌剧中的布局 38

1.正歌剧的场次结构 38

2.角色布局 39

3.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位置 40

三、咏叹调的分类 40

1.历史上的分类法 41

2.分类法的意义 41

第二节 进场咏叹调的功能 42

一、开放型抒情——咏叙调 42

1.界定 42

2.戏剧功能 43

3.音乐特征 47

二、封闭型抒情——小咏叹调 50

第三节 退场咏叹调的功能 54

一、戏剧性的体现 54

二、用音乐表达情感 55

三、摹仿自然 56

1.摹仿自然的美学观 56

2.情感类型化与修辞 56

3.音乐语言的类型化 57

小结 58

下篇 风格 63

第三章 作为音乐主宰的人声 63

第一节 歌唱的地位 63

一、歌唱家 64

1.歌唱家的地位 64

2.最具影响力的歌唱家 65

二、Bel canto风格 69

1.界定 69

2.特征 69

第二节 咏叹调中人声与乐队的关系 71

一、对等关系 72

1.人声与乐器竞奏 72

2.器乐与人声结合 77

二、人声支配地位 79

1.人声支配伴奏 79

2.用旋律表达内容和情感 85

第三节 人声旋律的特征 91

一、均衡的句法 91

二、平衡匀称的旋法 95

三、附点节奏 100

小结 103

第四章 与旋律平等的装饰 105

第一节 装饰的时代 105

一、洛可可艺术 106

1.巴罗克与洛可可 106

2.洛可可美术 108

二、意大利音乐装饰 110

1.长于装饰的意大利人 110

2.音乐装饰的艺术理想 111

三、咏叹调装饰的技术支持 113

第二节 即兴装饰 113

一、基本音型 114

1.装饰材料的基本类型 114

2.装饰材料与旋律的关系 116

二、减值装饰在作品中的应用 117

1.器乐曲 117

2.声乐作品 119

第三节 创作装饰 122

一、简单装饰 123

二、复杂装饰 126

三、暴风雨咏叹调 132

小结 135

第五章 实现情感升华的返始结构 137

第一节 结构来源 137

一、音乐 137

二、诗歌 138

第二节 返始结构的观念 139

一、结构的特征——均衡 139

二、结构的逻辑 144

1.与奏鸣曲式逻辑的异同 144

2.与协奏曲逻辑的异同 147

三、心理的满足 147

第三节 返始结构的发展 148

1.完美的平衡时期 148

2.扩张时期 156

3.衰落 159

小结 160

结论:18世纪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161

1.咏叹调:悲剧精神的集中体现 162

2.摹仿自然和类型化 162

3.悲剧精神的瓦解与正歌剧的衰落 163

附录一:正歌剧主要作曲家及其歌剧作品 165

弗朗西斯科·普罗文查莱(Francesco Provenzale, 1626~1704) 165

阿里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165

弗朗西斯科·加斯帕里尼(Francesco Gasparini, 1668~1727) 168

安东尼奥·罗蒂(Antonio Lotti, 1667~1740) 170

乔凡尼·博农契尼(Giovanni Bonocini, 1670~1747) 171

东尼奥·博农契尼(Antonio, 1677~1726) 174

安东尼奥·维瓦尔迪(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174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177

尼古拉·波尔波拉(Nicola Porpora, 1686~1768) 178

雷奥纳多·雷奥(Leonardo Leo, 1694~1744) 180

雷纳尔多·芬奇(Leonardo Vinci, 1690~1730) 182

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f Hasse, 1699~1783) 183

卡尔·海恩里希·格劳恩(Carl Heinrich Graun, 1703~1759) 185

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 187

尼科洛·约梅利(Nicolo Jommelli, 1714~1774) 188

克里斯托夫·威里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191

托玛索·特拉埃塔(Tommaso Traetta, 1727~1779) 193

附录二:参考文献 195

一、英文文献(按出版年代升序排列) 195

二、中文文献(按出版年代升序排列) 197

三、乐谱资料(按作者生卒年代升序排列) 198

四、音像资料(按作者生卒年代升序排列) 200

附录三:图例 2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