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4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连玉明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明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2219701
  • 页数:187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4》目录

31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基本原则研究报告 1385

1.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1387

1.1 “十二五”时期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内涵 1387

1.1.1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1387

1.1.2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388

1.1.3 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 1388

1.2 “十二五”时期坚持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389

1.2.1 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在提高经济质量基础上增加经济数量 1389

1.2.2 要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1389

1.2.3 要处理好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关系,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1390

1.2.4 要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注重实现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1390

1.3 “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五个关键环节 1391

1.3.1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1391

1.3.2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1391

1.3.3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 1392

1.3.4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1392

1.3.5 着力强化科学管理 1392

2.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1393

2.1 内需和外需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内需与外需应协调发展 1393

2.2 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是“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方针 1394

2.2.1 “十二五”时期内外需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394

2.2.2 “十二五”时期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395

2.2.3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395

2.2.4 “十二五”时期巩固和扩大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有良好契机 1396

2.2.5 “十二五”要形成“以外促内”带动扩大内需的外贸格局 1397

2.2.6 “十二五”时期要完善有利于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1397

3.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399

3.1 投资与消费的互动可形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机制 1399

3.1.1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399

3.1.2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以消费的主导作用为根本前提 1400

3.1.3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以投资与消费自身增长为基础 1401

3.1.4 经济的自主增长要求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协调 1401

3.2 “十二五”时期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及比例关系 1402

3.2.1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就是要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由消费和技术进步联合驱动转型 1402

3.2.2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就是要形成社会保障发展型的投资结构和发展成果共享型的消费结构 1403

3.2.3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要更加着力培育和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407

4.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409

4.1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革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切入点 1410

4.1.1 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要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 1410

4.2.2 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要求政府实现内外和谐 1410

4.2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职责分工 1411

4.2.1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改革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 1411

4.2.2 中央、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分工要与能力相匹配 1411

4.2.3 强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 1412

4.2.4 将中央与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1412

4.2.5 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要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 1413

4.2.6 积极培育新的财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1414

4.3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完善公共治理结构 1414

4.3.1 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契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414

4.3.2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1415

4.3.3 以政府为公共服务供给为核心,加快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 1415

5.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16

5.1 “十二五”新阶段新形势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16

5.1.1 “十二五”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有新要求 1416

5.2.2 “十二五”新阶段亟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16

5.2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417

5.2.1 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1417

5.2.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17

5.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二五”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1418

5.3.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1419

5.3.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419

5.3.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1420

5.3.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1420

6.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422

6.1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十二五”全局 1423

6.1.1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1423

6.1.2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关“十二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1424

6.2 坚持以人为本是“十二五”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426

6.2.1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1426

6.2.2 发展是最终目的和鲜明主题 1426

6.2.3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1427

6.2.4 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结合点 1427

6.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统领“十二五”改革发展与稳定工作 1427

6.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改革工作 1428

6.3.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发展工作 1428

6.3.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稳定工作 1429

32 中国城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1431

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下一轮经济繁荣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 1433

1.1 新兴产业是推动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1433

1.1.1 新兴产业的基本概念 1433

1.1.2 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性的要求 1433

1.2 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434

1.2.1 发展新兴产业是适应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 1434

1.2.2 新兴产业将成为发达国家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1435

2.以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推进中国城市“十二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35

2.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1436

2.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必然要求 1437

2.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438

2.4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 1438

3.“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1439

3.1 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产业 1440

3.1.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主导新的国际分工体系 1440

3.1.2 新能源产业是解决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 1441

3.1.3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长期发展空间巨大 1441

3.1.4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1443

3.1.5 新能源产业发展要重点关注四大问题 1444

3.1.6 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六大着力点 1445

3.2 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1457

3.2.1 节能环保产业是新的朝阳产业 1457

3.2.2 节能环保产业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1457

3.2.3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1459

3.2.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1459

3.2.5 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1460

3.3 生物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1462

3.3.1 生物产业是世界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1462

3.3.2 生物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亮点 1463

3.3.3 生物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可率先突破 1465

3.3.4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亟待解决四大问题 1465

3.3.5 生物产业发展的总要求、目标及重点 1465

3.3.6 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点 1467

3.4 新材料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行业 1471

3.4.1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1471

3.4.2 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1472

3.4.3 新材料产业在我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473

3.4.4 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五大着力点 1473

3.5 信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1479

3.5.1 “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 1480

3.5.2 TD助推产业链加速发展 1482

3.6 海洋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1484

3.6.1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1484

3.6.2 加快“蓝色国土”的资源开发 1485

3.6.3 大力培养海洋人才 1485

33 中国城市“十二五”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研究报告 1487

1.“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及成效 1489

1.1 “十一五”期间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见成效 1489

1.1.1 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重点 1489

1.1.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1492

1.1.3 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1493

1.1.4 推进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494

1.1.5 不断增强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494

1.1.6 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效 1495

1.1.7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495

1.1.8 不同所有制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495

1.2 “十一五”时期各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1496

1.2.1 投资消费方面 1496

1.2.2 外向经济方面 1498

1.2.3 产业结构方面 1500

1.2.4 科技创新方面 1502

2.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504

2.1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亟待优化 1504

2.1.1 第一产业“弱”且不“优” 1504

2.1.2 第二产业“大”而不“强” 1505

2.1.3 第三产业“快”而不“优” 1506

2.2 三次产业总体效益水平亟待提高 1507

2.2.1 经济增长无法拉动就业增长 1507

2.2.2 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水平差 1507

2.2.3 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三高”问题突出 1508

2.3 新兴产业形成困难阻碍产业升级 1509

2.3.1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形成困难 1509

2.3.2 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1509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新的重要历史关口 1509

3.1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三大新趋向 1510

3.1.1 产业发展重点向第三产业倾斜 1510

3.1.2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及并购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1511

3.1.3 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主导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1511

3.2 “十二五”城市经济发展面临保增长与调结构双重重任 1513

3.2.1 上海市: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要目标 1513

3.2.2 辽宁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1513

3.2.3 广东省:以“双转移”政策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1514

3.3 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梯次转移迈出实质性步伐 1515

3.3.1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省市的支柱产业 1515

3.3.2 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发达地区的主导产业 1516

3.3.3 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发达省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1516

3.3.4 中西部省区则将化工、汽车、钢铁、能源列为支柱产业 1517

4.“十二五”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着力点 1517

4.1 以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来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1518

4.1.1 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1518

4.1.2 健全产业政策,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 1519

4.1.3 健全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1520

4.1.4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1520

4.2 以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1521

4.2.1 利用新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521

4.2.2 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要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1521

4.2.3 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1522

4.3 以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产业转型 1522

4.3.1 从产业趋同走向产业分工 1522

4.3.2 从产业分散走向产业集聚 1523

4.3.3 从粗放型产业模式走向产业链、产业区和产业带集约化模式 1523

4.3.4 “十二五”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展望 1525

4.4 以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529

4.4.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1529

4.4.2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1530

4.5 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 1531

4.5.1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1531

4.5.2 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1531

4.6 以加快城市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动力 1532

4.6.1 城市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 1532

4.6.2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 1533

34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动投资体制深层次变革研究报告 1537

1.投资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539

1.1 投资通过要素投入影响经济增长 1539

1.2 投资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 1540

1.3 投资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1540

2.改革开放30年为“十二五”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1541

2.1 投资体制改革历经四个阶段 1542

2.1.1 探索阶段(1979—1983年) 1542

2.1.2 扩大改革阶段(1984—1988年) 1542

2.1.3 深化改革探索阶段(1991—2003年) 1543

2.1.4 继续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04年至今) 1545

2.2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成就 1551

2.2.1 构建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投资体制 1551

2.2.2 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 1551

2.2.3 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府投资管理间接化 1551

2.2.4 国有投资项目更加科学合理 1552

2.2.5 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实现基本归位 1553

3.“十二五”时期投资体制改革的趋势和重点 1553

3.1 “十二五”时期投资体制改革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1553

3.1.1 正确处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1553

3.1.2 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56

3.1.3 正确处理保持适度投资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关系 1557

3.1.4 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 1559

3.2 “十二五”期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呈现四大趋势 1560

3.2.1 私人部门将成社会投资主体 1560

3.2.2 政府投资更加凸显公益性目标 1563

3.2.3 政府投资管理更加需要专业支撑 1564

3.2.4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将更加凸显 1564

3.3 “十二五”期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三个突破口 1565

3.3.1 以改革国有投资、培育非公有经济投资主体、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为改革突破口 1565

3.3.2 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投资体制为改革突破口 1567

3.3.3 以提升中介组织的功能为改革突破口 1567

3.4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六大重点 1568

3.4.1 进一步完善公共投资审批制度 1568

3.4.2 进一步完善核准制制度建设 1568

3.4.3 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融资机制 1569

3.4.4 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绩效监测体系 1571

3.4.5 加快投资领域各项立法进程 1572

3.4.6 适时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1573

4.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 1578

4.1 企业是真正的投资主体,政府根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政策 1578

4.2 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宽广渠道 1578

4.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引导企业投资活动顺利开展 1579

4.4 完善的中介体系为企业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1580

4.5 健全的相关法律规范投资活动 1580

35 中国城市“十二五”区域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报告 1583

1.“十二五”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585

1.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1585

1.1.1 第一阶段(1979—1983年):金融体制改革奠基 1585

1.1.2 第二阶段(1984—1992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为中心 1585

1.1.3 第三阶段(1993—1997年):金融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中心 1586

1.1.4 第四阶段(1998—2001年):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586

1.1.5 第五阶段(2002年—至今):金融体制改革完备创新 1586

1.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基本评价 1587

1.2.1 建立了统一健全的货币制度 1587

1.2.2 形成了功能齐备的金融组织体系 1587

1.2.3 构建了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 1588

1.2.4 形成了灵活高效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1588

1.2.5 明确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 1588

1.2.6 面向世界的金融开放 1589

1.3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状况 1589

1.3.1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增加值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 1589

1.3.2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 1590

1.3.3 从“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度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 1590

1.3.4 从“十一五”期间存贷比变化看我国金融业发展 1591

1.4 “十二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1592

1.4.1 全球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592

1.4.2 我国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 1592

1.4.3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四大重点 1593

2.中央金融体制改革举措及各地金融发展实践 1595

2.1 中央关于金融发展改革的精神及重要举措 1595

2.1.1 “十一五”规划确定金融体制改革任务 1595

2.1.2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金融体制改革六项工作 1596

2.1.3 中央部署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金融改革举措 1597

2.2 各地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及战略布局 1598

2.2.1 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1599

2.2.2 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 1600

2.2.3 深圳:建设全球金融中心 1602

2.2.4 天津:形成区域金融中心 1603

2.2.5 西安:金融功能能够辐射西北五省区 1604

2.2.6 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1605

2.2.7 沈阳:建设中国金融生态开发区 1606

2.2.8 武汉:定位中部地区金融中心 1607

3.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 1608

3.1 当前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点问题 1608

3.1.1 金融体系融资方式问题 1608

3.1.2 利率市场化问题 1609

3.1.3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1611

3.1.4 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问题 1612

3.1.5 农村金融问题 1613

3.2 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614

3.2.1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与金融交易活动开展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内核 1614

3.2.2 地方政府抓好“金融生态”是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 1614

4.区域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考及前瞻 1615

4.1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1615

4.1.1 在金融监管方面,必须尽快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1615

4.1.2 在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方面,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616

4.1.3 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有针对性地深化、完善金融机构改革 1616

4.1.4 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积极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1617

4.1.5 在金融开放和国际化方面,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 1617

4.2 “十二五”期间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发展方向 1617

4.2.1 金融中心形成的两种模式 1617

4.2.2 借鉴欧美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1619

4.2.3 我国金融中心网络的定位与布局 1619

36 中国城市“十二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1623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 1625

1.1 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 1625

1.2 文化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城市面向未来的主导战略 1626

1.2.1 历史文化名城与首都优势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产业 1629

1.2.2 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 1630

1.2.3 云南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 1630

1.2.4 上海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不容小觑 1630

1.2.5 广东省文化产业长足发展 1630

1.3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1633

1.3.1 “十二五”文化产业的三大特征 1633

1.3.2 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634

1.3.3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九大趋势 1635

1.3.4 文化产业呼唤“赶超战略” 1637

2.“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战略重点 1638

2.1 应对危机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文化产业应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培育 1638

2.1.1 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端 1638

2.1.2 推动自主创新,整合创新元素 1639

2.1.3 打造高端品牌 1639

2.1.4 推动创意产业集聚 1639

2.2 应对危机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文化产业应致力于政策制度的创新 1639

2.2.1 搞好科学规划和整体布局 1640

2.2.2 完善政策投入机制 1640

2.2.3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640

3.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640

3.1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存在的四大问题 1641

3.1.1 部分规划目标失当 1641

3.1.2 规划衔接协调不够 1642

3.1.3 规划编制程序不尽合理 1643

3.1.4 规划编制评估缺失 1644

3.2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1645

3.2.1 规划总体地位偏低 1645

3.2.2 规划编制思路有偏差 1646

3.2.3 规划编制管理不到位 1647

3.2.4 规划编制研究基础薄弱 1647

3.2.5 编制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1648

4.“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1648

4.1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1649

4.1.1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推进文化产业新跨越的迫切要求 1649

4.1.2 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的历史要求 1650

4.1.3 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弥补我国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不完善的需要 1651

4.1.4 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的需要 1651

4.2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调研的20个着重点 1652

4.2.1 文化产业内涵外延研究 1653

4.2.2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研究 1653

4.2.3 “十二五”时期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654

4.2.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规律研究 1654

4.2.5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症结研究 1655

4.2.6 文化消费问题研究 1655

4.2.7 文化原创问题研究 1655

4.2.8 版权问题研究 1656

4.2.9 文化产业基地、园区问题研究 1656

4.2.10 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研究 1657

4.2.11 民族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1657

4.2.12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渗透机制研究 1657

4.2.13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1658

4.2.14 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研究 1658

4.2.15 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研究 1659

4.2.16 文化产业协会问题研究 1659

4.2.17 官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1660

4.2.18 其他产业规划和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规划研究 1660

4.2.19 “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效果评估 1660

4.2.20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社会反响和效果研究 1660

4.3 “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1661

4.3.1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1661

4.3.2 高标准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致力于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强国的建设 1664

4.3.3 文化产业发展措施要讲求务实、具体,注意项目选取的科学性 1665

4.3.4 编制规划要有问题意识,逻辑清晰 1665

4.3.5 加强协调,注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1666

4.3.6 夯实规划编制研究基础 1666

4.3.7 编制主体由相对封闭走向适度开放 1666

4.3.8 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管理 1667

4.3.9 科学整合编制队伍资源 1668

37 中国城市“十二五”提升创新能力科学路径研究报告 1677

1.加强自主创新是城市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1680

1.1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基点 1680

1.1.1 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1681

1.1.2 自主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1681

1.1.3 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1682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1683

1.2.1 制定并完善了各项科技支持政策 1683

1.2.2 科技投入加大,但较难实现预期目标 1686

1.2.3 科技成果繁荣,但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1687

2.建成创新型城市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1690

2.1 北京提出在2010年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1690

2.1.1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1691

2.1.2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 1691

2.2 上海注重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1693

2.2.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1693

2.2.2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1694

2.2.3 吸引与培育并举培养人才 1694

2.2.4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695

2.3 天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695

2.3.1 九项措施助推创新型城市建设 1695

2.3.2 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与管理 1697

2.4 广州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自主创新 1699

2.4.1 建设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1699

2.4.2 2015年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1699

2.5 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1701

2.5.1 2005年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 1701

2.5.2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701

2.6 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707

2.6.1 南京采取“12345”自主创新模式 1707

2.6.2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三个基本转变”的成效 1708

3.“五个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1709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促进企业抓创新 1709

3.1.1 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应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1710

3.1.2 企业家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应进一步强化其核心作用 1710

3.1.3 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应进一步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 1710

3.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围绕产业抓创新 1711

3.2.1 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1711

3.2.2 以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1712

3.2.3 以自主创新优化产业集群 1713

3.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立足开放抓创新 1714

3.3.1 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714

3.3.2 立足开放抓创新要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1715

3.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激活机制抓创新 1716

3.4.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 1716

3.4.2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 1716

3.4.3 增加财政科教投入,完善财税政策,促进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1717

3.4.4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1717

3.5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必须创造环境抓创新 1718

3.5.1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1718

3.5.2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 1718

3.5.3 创造环境抓创新的关键是建立激励政策环境 1719

4.其他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借鉴 1719

4.1 芬兰: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 1719

4.2 德国:奖励与知识产权保护催生创新文化 1720

4.3 瑞典:注重基础研究催生世界第一的创新国家 1721

4.4 韩国: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互动鼓励的创新模式 1722

38 中国城市“十二五”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研究报告 1725

1.人才战略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1727

1.1 人才强国战略:应对新时期挑战的重大选择 1727

1.1.1 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基本历程 1727

1.1.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即将出台,人才队伍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 1728

1.2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1729

1.2.1 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1729

1.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1729

1.2.3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1730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城市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的重点 1731

2.1 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发展 1731

2.1.1 “百人计划”取得重大成效 1731

2.1.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硕果纷呈 1733

2.1.3 “千人计划”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1734

2.2 四城市加快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1737

2.2.1 北京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1737

2.2.2 天津推进人才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全面对接 1740

2.2.3 上海以户籍改革为契机吸引人才 1742

2.2.4 深圳出台“1+6”文件引进高端人才 1745

3.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749

3.1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1749

3.1.1 人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749

3.1.2 高端高技能人才缺乏 1752

3.1.3 人才地域分配不平衡 1754

3.2 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755

3.2.1 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1755

3.2.2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1755

3.3 着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1756

3.3.1 突出教育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中心地位 1756

3.3.2 着重抓好三类人才队伍建设 1758

3.4 着力构建人事公共服务体系 1760

3.4.1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760

3.4.2 形成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761

3.4.3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 1762

3.5 着力强化人事宏观管理 1762

3.5.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1762

3.5.2 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 1763

3.5.3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1764

3.6 着力解决好四大关系 1766

3.6.1 把握好开发国内人才与开发国际人才的关系 1766

3.6.2 把握好宏观指导和市场开发的关系 1766

3.6.3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767

3.6.4 把握好物质激励和创造宽松政策制度环境的关系 1767

39 中国城市“十二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1771

1.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由之路 1773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1773

1.1.1 生态文明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1773

1.1.2 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1773

1.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774

1.2.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为了摆脱“生态危机”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1775

1.2.2 中国城市必须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生态问题 1776

1.3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776

1.3.1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1777

1.3.2 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1777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1777

1.4.1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1778

1.4.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1778

2.“十一五”时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铺开 1779

2.1 天津构建五大生态文化体系 1779

2.1.1 构建生态网络,完善绿化体系 1779

2.1.2 恢复水系生态,加强污染防治 1780

2.1.3 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压力 1780

2.2 大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1783

2.2.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精心保护空气质量 1783

2.2.2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拓展城市服务功能 1784

2.2.3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1784

2.3 深圳颁布《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 1784

2.3.1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获得通过实施 1785

2.3.2 九个配套文件支撑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 1785

2.4 贵阳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实力 1786

2.4.1 发展循环经济 1786

2.4.2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1787

2.4.3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1788

2.4.4 加强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立法保障 1788

3.我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现实困难 1789

3.1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目标 1790

3.1.1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 1790

3.1.2 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1790

3.1.3 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1790

3.2 中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大困难 1791

3.2.1 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 1791

3.2.2 城市能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1793

3.2.3 生态环境恶化 1796

3.3 造成生态问题的诸多因素 1798

3.3.1 经济因素 1798

3.3.2 政治因素 1798

3.3.3 人文社会因素 1798

4.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文明 1799

4.1 建立城市生态化发展政策体系 1799

4.1.1 经济手段 1800

4.1.2 法律手段 1800

4.1.3 行政手段 1801

4.2 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 1802

4.2.1 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 1802

4.2.2 对国土(包括海洋)空间作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 1803

4.2.3 保护好我国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1803

4.2.4 开展城乡间、区域间合作,构建一体化生态文明体系 1804

4.3 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1805

4.3.1 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1805

4.3.2 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 1805

4.3.3 发展林业和高效优质绿色农业 1806

4.3.4 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 1806

4.3.5 发展生物工程 1807

4.3.6 重视技术开发与应用,奠定生态文明科技基础 1807

4.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生态文明素质 1809

4.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809

4.4.2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1809

4.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810

4.4.4 培育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1810

5.西方生态文明观的各种思潮与实践分析 1810

5.1 西方文明观的各种思潮 1811

5.1.1 生态伦理观 1811

5.1.2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 1811

5.1.3 西方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 1811

5.1.4 普世伦理 1812

5.1.5 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 1812

5.1.6 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 1812

5.2 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1813

5.2.1 基于工业文明的西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813

5.2.2 西方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践效果 1813

40 中国城市“十二五”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817

1.低碳战略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演变 1819

1.1 低碳战略的基本概念 1819

1.1.1 低碳战略的相关概念及起源 1819

1.1.2 低碳战略提出的背景 1820

1.1.3 低碳战略的发展演变 1821

1.2 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1823

1.2.1 “顺时”原则 1823

1.2.2 “因地”原则 1823

1.2.3 “应变”原则 1823

1.2.4 “集约”原则 1824

2.在科学发展的视野下认识“低碳”发展 1824

2.1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战略的辩证关系 1825

2.1.1 优化发展理念,将低碳战略纳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框架 1825

2.1.2 加强国际合作,在“低碳博弈”中确立并维护国家权益 1826

2.1.3 推进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1826

2.1.4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 1827

2.1.5 转变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全社会走低碳消费之路 1827

2.1.6 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低碳经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828

2.2 低碳发展的科学模式 1828

2.2.1 低碳发展方向:低碳发展 1829

2.2.2 低碳发展方式:节能减排 1830

2.2.3 低碳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 1830

2.3 在中国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831

2.3.1 低碳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1831

2.3.2 低碳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1831

2.3.3 低碳发展是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 1833

2.3.4 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835

3.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十二五”城市发展新趋势 1837

3.1 低碳战略的中国探索 1837

3.1.1 高层会议政策推动低碳战略 1837

3.1.2 专家学者热议低碳战略 1839

3.1.3 我国低碳试点城市发展现状 1840

3.2 中国城市实施“低碳战略”是机遇更是挑战 1843

3.2.1 减排压力——实施低碳战略紧急而迫切 1843

3.2.2 能源安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高碳排放 1844

3.2.3 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尖锐矛盾 1845

3.2.4 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重的技术障碍 1846

3.3 低碳战略将会影响中国城市今后几十年的发展  1846

3.3.1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规划理念 1847

3.3.2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建设模式 1847

3.3.3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1850

3.3.4 低碳战略将深刻影响城市消费模式 1851

4.打造低碳城市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852

4.1 “十二五”时期应在一些领先城市抓紧实施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1852

4.1.1 低碳城市建设是崭新模式,需要先行先试 1852

4.1.2 低碳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过程 1853

4.1.3 低碳城市建设是内在需求,需要因地制宜 1854

4.2 “十二五”时期北京打造低碳城市的现实基础和迫切需要 1855

4.2.1 “绿色奥运”成就彰显,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条件 1855

4.2.2 调结构治污染,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经验 1856

4.2.3 节能减耗开发新能源,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基础 1856

4.2.4 “十大工程”全面实施,北京建设低碳城市有措施 1857

5.“十二五”期间北京打造低碳城市的措施建议 1857

5.1 尽早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1858

5.1.1 结合“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北京中长期低碳发展规划和北京低碳发展路线图 1858

5.1.2 北京低碳发展规划应抓住四个重点 1858

5.2 加快产业转型和人口转型,强化政府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干预力度和统筹能力 1858

5.2.1 政策推动与市场拉动低碳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858

5.2.2 “十二五”期间北京应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 1859

5.2.3 “十二五”期间北京应重视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抵消服务 1860

5.3 抓住2020年建设国际城市的关键阶段,尽早培育低碳生产方式 1860

5.3.1 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860

5.3.2 加快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推进首都经济高端化 1861

5.4 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度  1861

5.4.1 加强宣传、重视教育,在全市形成低碳建设的浓厚氛围 1861

5.4.2 政策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 1862

6.低碳战略的国际经验借鉴 1862

6.1 国际社会实施低碳战略的政策举措 1862

6.1.1 英国:把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 1862

6.1.2 德国:以“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推动低碳发展 1863

6.1.3 欧盟:能源计划引领“后工业革命” 1863

6.1.4 澳大利亚:出台《减少碳排放计划》 1864

6.1.5 日本:实施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 1864

6.1.6 美国:低碳经济成为能源安全长期战略重点 1865

6.2 国外低碳战略发展经验总结 1865

6.2.1 以改造高碳产业为重点,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1865

6.2.2 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 1866

6.2.3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来促使企业减碳 1868

6.2.4 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 1870

6.3 国外低碳战略发展经验启示 1870

6.3.1 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 1870

6.3.2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 1871

6.3.3 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 1871

6.3.4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871

6.3.5 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18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