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演进架构及机理
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演进架构及机理

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演进架构及机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兆亿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6063381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侧重从事物变化的互动演进角度对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关系开展研究,力求从不同层面对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演进架构进行探讨。
《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发展的演进架构及机理》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产业变迁的涵义动因及路径 4

第一节 产业变迁的特征及效应 4

一、产业变迁的涵义及特征 4

(一)产业变迁的涵义 4

(二)产业变迁的特征 5

二、产业变迁效应 12

(一)产业变迁推动经济的发展 12

(二)产业变迁加快社会的变革 14

(三)产业变迁丰富人们的生活 15

(四)产业变迁改变世界格局 16

第二节 产业变迁的动因及规律 18

一、产业变迁的动因 18

(一)科技进步是产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18

(二)制度变革为产业变迁奠定了重要基础 22

(三)观念更新成为产业变迁的必要条件 26

(四)市场需求成为产业变迁的直接动力 29

(五)资本积累和流动加快了产业变迁的速度 31

二、产业变迁规律 34

(一)产业由低级走向高级 34

(二)技术对产业的推动由单源向多源发展 36

(三)产业结构由简单走向复杂化 37

(四)资本投入从有形资本为主向无形资本为主转变 38

第三节 科技革命 41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 42

(一)科技革命的必然性 42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 45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 47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47

(二)科学与技术实现真正结合 48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49

(一)二战催生第三次科技革命 50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进展 51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54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57

第四节 产业革命 62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 63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前的英国 63

(二)完整的机器大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65

(三)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影响 66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 68

(一)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68

(二)后发国赶超先行国 70

(三)经济危机频发与资本高度集中 71

三、第三次产业革命 72

(一)全新的产业革命 72

(二)软技术引致的柔性产业革命 73

(三)资本主义国家形态的新变化 75

第二章 人才资源理念及其与产业的关系 76

第一节 人才资源的涵义、标准及基本特征 76

一、人才资源的涵义 76

(一)如何界定人才 76

(二)人才的界定及其涵义 80

二、人才标准及使用 84

(一)人才标准的三种模式 84

(二)人才标准的使用 88

三、人才资源的基本特性 92

(一)人才资源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92

(二)人才资源可以转化为精神财富 93

(三)人才资源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94

(四)人才资源能力的积累 96

(五)人才资源能力的不可剥夺性 98

(六)人才资源能力的时效性 99

第二节 科学人才观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101

一、科学人才观的要点及内涵 101

(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102

(二)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105

(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107

二、科学人才观的现实意义 110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10

(二)科学人才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12

(三)科学人才观促进人才评价的科学化 114

(四)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工作变革 115

三、科学人才观与可持续发展 120

(一)强化人才资源对产业的支撑 120

(二)为产业人才资源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124

(三)基于人才资源绿色战略的发展模式 128

第三章 产业变迁对人才资源发展的影响 134

第一节 不同产业革命时期的人才资源结构变化 134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拓展人才资源发展新空间 134

(一)自由劳动者形成人才资源的重要基础 134

(二)新生人才资源群体成为产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量 135

(三)轻工业领域人才资源迅速发展 136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成为人才资源发展的加速器 137

(一)产业人才资源发展层次迅速提升 137

(二)科学与技术结合丰富了人才资源发展内涵 138

三、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才资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140

(一)人才资源发展的高质化趋势日益明显 140

(二)人才资源深度开发成为国家先导战略 142

第二节 产业极迁移对人才资源发展的促动 143

一、产业极的形成及其人才资源特点 143

(一)产业极的涵义及其迁移 143

(二)制造业中心的劳动力结构变化 145

(三)人才资源成为产业极发展的重要基础 146

(四)美国打造世界科技产业极实行的人才战略 149

二、世界产业极的出现及三次转移 152

(一)世界产业极的出现 152

(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第一次转移 154

(三)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第二次转移 155

(四)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第三次转移 159

三、高技术产业极 165

(一)高技术产业极的基础条件 165

(二)美国成为世界首个高技术产业极 167

第三节 中国产业发展轨迹及人才资源状况 172

一、中国改革开放创造发展奇迹 172

(一)由开放进入封闭 172

(二)由封闭走向开放 173

(三)赶超发达国家仍需时日 176

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群体的变化 178

(一)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进入国际分工链条 178

(二)产业变迁对劳动群体的影响 179

三、中国制造业异军突起 181

(一)中国产品风靡世界市场 181

(二)对外贸易额稳居世界前列 181

四、处于世界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国产业 182

(一)中国尚未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182

(二)人才资源能效成为关键性差距 183

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184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184

(二)产业转型模式和路径选择 185

(三)人才资源竞争力是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 187

第四节 产业与人才互动发展的思考 189

一、对产业人才发展模式的认识和把握 189

(一)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人才发展模式 189

(二)人才环境决定人才发展水平 191

(三)积极推进产业人才链条的延伸 194

二、产业人才管理模式与人才发展战略 197

(一)组织结构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影响 197

(二)产业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 198

(三)人才价值的实现机制 200

三、人才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动力 202

(一)产业人才观对产业发展定位的影响 202

(二)人才是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203

(三)以人才资源催生产业发展动力 205

第四章 基于产业环境下的人才资源运动 208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人才流动 208

一、人才流动的经济学意义 208

(一)人才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08

(二)人才流动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11

(三)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流动 214

(四)人才流动中的知识溢出效应 217

二、人才流动偏好与信息导向 219

(一)人才流动与利益最大化博弈 219

(二)信息不对称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21

(三)人才资源配置过程的帕累托最优 221

三、传统力量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23

(一)文化力量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23

(二)行为惯性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24

(三)心理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27

第二节 人才流动的特点 229

一、基于薪酬福利差距的流动 229

(一)薪酬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首要因素 229

(二)效率与公平的博弈 230

(三)薪酬制度及激励成效 231

二、基于地区发达水平差距的流动 233

(一)生存质量的无限追求与人才容量的有限性 233

(二)缺少人才还是缺少需求 234

(三)人才边际生产率的地域性 235

三、基于个人价值导向的流动 236

(一)价值观与就业行为 236

(二)技术水平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236

(三)提升边际生产率与稳定人才 237

四、基于人际关系环境的流动 238

(一)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知 238

(二)共同价值观与人际信任 239

(三)人际关系的外因与内因 240

第三节 人才资源配置原则 241

一、以现实条件为主要依据 241

(一)以人才资源基础为依据 241

(二)以经济社会水平为依据 242

(三)以教育发展程度为依据 243

二、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 244

(一)人才资源配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44

(二)人才资源配置必须适应科技创新需要 245

(三)人才资源配置必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246

三、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 247

(一)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型配置 247

(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48

(三)为实现人才价值搭建平台 250

四、以保持社会协调为方向 252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能力 252

(二)强化人才培养系统的功能 254

(三)不断完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 256

第五章 人才资源要素与产业创新能力构建 260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人才资源基础 260

一、我国产业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 261

(一)消化吸收外来技术不力 261

(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缓慢 264

二、创新过程的调控与激发 265

(一)创新过程的灰色系统特征及控制 265

(二)人才创新潜能的激发 267

三、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比较优势 268

(一)人才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构件 268

(二)人才创新力改变产业竞争方式 269

四、人才战略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功能 271

(一)产业竞争中的国家意志 271

(二)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创新 273

第二节 产业创新系统缺陷及变革 276

一、产业创新系统缺陷的多元成因 276

(一)社会及个体因素 276

(二)管理机制因素 277

(三)基础支撑因素 278

(四)人文传统因素 279

二、环境因素对产业创新的影响 280

(一)产业创新缺乏社会系统性 280

(二)创新资源与创新活动分离 281

三、产业创新系统变革 283

(一)硬实力与软实力构建 283

(二)在产业创新中引入竞争元素 285

(三)产业创新及社会力量整合 286

第三节 产业创新的多维度实现策略 288

一、战略创新与产业创新 288

(一)战略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 288

(二)强化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 289

二、创新政策与政府作用 290

(一)产业创新过程的政策导向 290

(二)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 292

三、技术集成与资源整合 294

(一)技术集成是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294

(二)产业创新过程的资源整合 295

四、产业创新途径与组织发展 297

(一)注重产业创新模式的优化 297

(二)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300

(三)加强产业创新文化供给 303

第四节 强化产业变迁过程的创新驱动 304

一、产业与人才资源结构的适应性调整 304

(一)产业与人才资源的进动演化 305

(二)产业人才需求弹性 306

(三)产业与人才的自适应调整 307

(四)产业变迁过程中的人才争夺 309

二、产业人才战略模式的选择与定位 311

(一)多边合作带动产业与人才发展 311

(二)坚持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策略 311

(三)产业规模不等于产业质量 312

(四)人才创新力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 314

三、解放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根本途径 315

(一)强化人才资本价值转化 315

(二)优势产业模式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316

(三)以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317

第五节 创业与创新的探索与实现 318

一、创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318

(一)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差距 318

(二)自主创业应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19

二、创业水平是检验社会成熟度的试金石 320

(一)经济活力源于蓬勃的创业活动 320

(二)良好的体制环境是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前提 320

三、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321

(一)强化政府在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 321

(二)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主导作用 322

四、人才创新创业应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322

(一)创新创业是人才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 322

(二)大学教育变革成为当务之急 323

(三)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有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323

五、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策略 324

(一)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324

(二)培育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 325

(三)多种形式引导和扶持人才创新创业 325

第六章 产业转型过程的人才效能提升途径 327

第一节 提升人才效能的宏观管理视角 327

一、人才效能问题面临的矛盾 327

(一)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不匹配 328

(二)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 329

(三)人才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不同步 331

(四)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价格不协调 332

二、体制创新与人才发展 334

(一)人才体制模式因素 334

(二)政府推动与市场作用 335

(三)人才发展模式创新 337

三、人才效能的机制导向策略 338

(一)人才机制与思维变革 338

(二)人才机制定位及设计 340

(三)突出人才效率优先 341

第二节 现代产业人才发展路向 343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发展态势 343

(一)人才竞争的同构性趋高 343

(二)人才跨国界流动规模趋大 345

(三)人才资源对资本效益提升效应趋强 346

二、现代生产力发展理念及核心竞争力构建 347

(一)知识经济导向下的现代生产力发展理念 347

(二)人才资源基础与核心竞争力构建 349

(三)现代竞争模式与发展战略选择 350

三、环境因素对产业人才发展的影响 352

(一)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352

(二)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 354

(三)企业机制环境的影响 355

(四)载体环境的影响 356

(五)人才资源能力与环境能力的匹配问题 356

四、案例分析 358

(一)一个以人才资源为支撑的高成长性企业 358

(二)企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方案 359

(三)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框架及指标体系 363

第四节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366

一、激励是产权的一项基本功能 366

(一)产权激励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367

(二)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性问题 368

(三)人力资本投资激励 370

二、制度供需、产权均衡与交易风险 372

(一)制度需求与供给 372

(二)产权制度均衡问题 373

(三)制度设计与产权交易风险 374

三、产权激励效果及预期控制 375

(一)产权依附关系与激励约束 375

(二)人力资本双重性与激励效率 376

(三)人力资本产权委托—代理关系 376

四、基于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的理论思考 377

(一)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理论的提出 378

(二)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理论的逻辑思路 380

(三)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的放大效应 382

(四)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理论的现实背景 383

(五)人力资本价值转化理论的战略意义 384

主要参考文献 3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