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三松堂全集  第8卷
三松堂全集  第8卷

三松堂全集 第8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5011739
  • 页数:68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藏外佛经 第3册下一篇:敦煌道藏 4
《三松堂全集 第8卷》目录
标签:全集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3

《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 3

《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 7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7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9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13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15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21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30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32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37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39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43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49

第一册绪论 51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61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61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63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64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66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69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73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78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81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82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85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分的解放 86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88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90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95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100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100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101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105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106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107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08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109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111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113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116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120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123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123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128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134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142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148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154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159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162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168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168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173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176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78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179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180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81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83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186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188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191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93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193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194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196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198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201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203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208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212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215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217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217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218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222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225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229

第一节 所谓“逸民” 229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233

第三节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237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238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 245

绪论 245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248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248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252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257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258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262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66

第一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266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273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275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278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280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284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292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298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301

第一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301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304

第三节 孟轲论“君子”、“小人” 307

第四节 孟轲论“王”、“霸” 309

第五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311

第六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314

第七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316

第八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323

第九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326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332

第一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332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338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的发展 342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342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347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354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359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365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368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372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375

第一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375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378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379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381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387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389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390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395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397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401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405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406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41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414

第一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414

第二节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417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419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424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426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426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428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431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438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441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446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448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它思想 450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461

第一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461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463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465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468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474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478

第一节 关于墨经 478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480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482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483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488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497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499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507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它各家的批判 515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521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521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524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526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534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537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540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544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544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547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551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556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560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563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571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576

第一节 荀况与《荀子》 576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577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582

第四节 礼和法 584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86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594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604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611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616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619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623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最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627

第一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628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631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634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637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640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643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645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648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660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662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668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 668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 673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 676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678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68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