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兴才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10084688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以语法化、词汇化理论以及语义学、语用学、语言学等思想为指导,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阐释相结合、个性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围绕着汉语语法和语法化(虚化)这个中心话题,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从虚化、句式、用法、训释、献疑、方言等角度,具体探究古今汉语里常见的语言事实或现象,描写了汉语部分虚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历史,分析了一些常见句式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动因。
《汉语词汇语法化和语法词汇研究》目录

第一章 虚化篇 1

引论 1

第一节 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类推范围 3

引言 3

一、“为”词义的演变与虚化 3

二、“单音副词+为+NP(AP/VP)”句式考察 5

三、“为”的附缀化及其类推范围 10

四、结语 13

第二节 指示代词“然”的附缀化历程 14

引言 14

一、“然”的形容词词尾化 14

二、“然”的副词词尾化过程 18

三、余论 25

第三节 从语法化角度看“大”的量词特征 26

引言 26

一、“大”向量词演化的机制 27

二、“大”所呈现的量词语义属性 29

三、语法化程度及语法功能考察 31

四、语用因素的影响 33

五、结语 35

第四节 试论副词“马上”的产生 35

引言 35

一、副词“马上”的意义来源分析 36

二、副词“马上”的衍生途径 37

三、副词“马上”的语用考察 41

四、结语 44

第五节 “难道”的成词及其语法化 44

引言 44

一、“难道”的固化及其语义的转变 45

二、“难道”与同类词语的词汇化差异 49

三、“难道”的进一步虚化及语法标记的形成 52

四、结语 56

第六节 “于”的后缀历程及虚化梯度 57

引言 57

一、“于”的语法分布及其“动·介”组合 58

二、由“X于”的固化所带来的“于”字后缀化 60

三、“X于”的词化等级与“于”的虚化梯度 62

四、结语 65

第二章 句式篇 66

引论 66

第一节 介宾内容后置现象摭谈 67

引言 67

一、介宾后置的生成机制 68

二、介宾后置的特点及源流分析 70

三、结语 72

第二节 古汉语中的关系宾语探究 72

一、目的宾语 73

二、服务宾语 73

三、于动宾语 74

四、原因宾语 77

五、结果宾语 77

六、处置宾语 78

七、工具宾语 78

八、时量宾语 78

九、使令宾语 79

十、主体宾语 79

第三节 唐诗“疑是……”句式新探 80

一、问题的提出 80

二、对“疑”有“似”义的考察 81

三、“疑”作副词的句法特征 82

四、结语 84

第四节 “(VO1)+O2”形成机制和产生动因 85

引言 85

一、该结构形成的机制与方式 86

二、该结构形成的动因分析 89

三、该结构的源流及生成的外部环境 93

第五节 “是”字是否作宾语而前置 95

一、“是”作宾语的情况考察 95

二、关于“是”为前置宾语的质疑 96

三、“寡人是征”之“是”为因果连词 98

四、结语 101

第六节 疑问句尾“为”的词性探究 102

引言 102

一、“何以……为” 103

二、“何……为” 105

三、“何……之(焉)为” 107

第三章 用法篇 109

引论 109

第一节 “见”的指代意义溯源 110

一、为“见”的词义演变虚化所致 111

二、乃“相”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113

第二节 试论指示代词“之”的程度指代作用 116

引言 116

一、“之”程度指代的用法 117

二、“之”程度指代的类型 119

三、余论 121

第三节 “所以”说略 122

一、“所”与“以”的词义虚化 123

二、介词结构“所以”的类型和用法 125

三、“所以”的凝结成词 128

四、连词“所以”的判别标准 130

第四节 “者”的形义及用法探究 133

一、关于“者”字本义的讨论 133

二、“者”表“附着”义的语用考察 134

三、“者”所进行的语法化 135

四、“者”的两种用法差异 137

五、结语 138

第五节 “偶尔”的词化与语用考察 138

引言 138

一、“尔”的虚化及其词尾演变 139

二、“偶尔”的成词与历时考察 142

三、“偶尔”的句法语用分析 144

四、“偶尔”的非常规功能 147

五、结论 149

第六节 如何运用成语把握古汉语知识 150

一、古书中的用字问题 150

二、单音词 151

三、复音词 152

四、宾语前置 154

五、双宾语 155

六、被动式 156

七、述宾关系 156

八、名词作状语 158

九、实词活用 159

十、其他 161

第四章 训释篇 162

引论 162

第一节 “之所以”的理解与训释问题 163

引言 163

一、关于“所以VP”结构的词性问题 164

二、“S+之+所以VP”中“之”的用法 165

三、对“之所以”来源的再认识 167

四、用于起句的“之所以”和“其所以” 169

五、结语 172

第二节 试说唐诗中几个常见的比喻词 173

一、“疑” 173

二、“学” 174

三、“类” 175

四、“欲” 175

五、“想” 176

六、“以” 177

七、“成” 177

八、“胜” 178

九、“状” 178

十、“方” 179

十一、“作” 180

第三节 试论文献中“其”有“甚”义 180

一、“其”表“甚”义在文献中的运用 181

二、“其”是代词还是副词 183

三、余论 185

第四节 关于“相率”的词义训释 186

一、“相”为“递相”意义 186

二、“率”反训为“循”、“从” 187

三、“相率”即“相从”、“相随” 189

第五节 “逆遁”该作何解 189

一、问题的提出 189

二、平列二字的训释问题 190

三、结语 191

第六节 假设连词“故” 192

引言 192

一、“故……,则……”构成假设复句 192

二、“今故”、“故使”的组合与同义并用 193

三、对所在复句的结构层次分析 194

第五章 献疑篇 195

引论 195

第一节 “之所以”词汇化质疑 196

一、学界对“之所以”词汇化的描述 197

二、“之所以”词汇化存在的问题 199

三、“之所以”尚未进行词汇化的原因 200

四、“之所以”缺乏连词的功能属性 203

五、结语 204

第二节 杜甫诗“转”字释义商兑 205

一、“转”作“更”训的文献参证 205

二、“转”作副词的句法特征 208

三、余论 209

第三节 两个连言复词的释义商榷 210

一、“殷忧” 210

二、“忽若” 213

第四节 “用”字注商 216

一、“用”表原因的文献考察 216

二、“用”所在句子的语境分析 217

三、余论 218

第五节 “莫之或止”注释商兑 218

一、问题的提出 218

二、“莫”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与释义 219

三、“或”的用法与训释问题 220

四、余论 222

第六节 词义札记三则 223

一、“宁能”=“宁” 223

二、释“床前明月光”之“床” 224

三、释“舍” 226

第六章 方言篇 228

引论 228

第一节 方所介词“得”的衍生途径 229

一、对学界现有观点的质疑 229

二、“得”的语法化与“施受同辞” 232

三、介词“得”的历时考察 235

四、“得”介词功能弱化的原因 237

五、结语 238

第二节 “摆”之“言说”意义的由来 239

引言 239

一、动词“摆”之表“言说”意义的用法 239

二、认知心理相似性或相关性隐喻机制的影响 240

三、乃同义词“陈”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242

四、因“摆谈”线性组合或连用而带来的词义感染 244

五、结语 246

第三节 重庆方言词义劄记 247

一、“私” 247

二、“行” 248

三、“决” 248

四、“争” 249

五、“展” 249

六、“将息” 250

七、“将就” 250

八、“好生” 251

九、“家公” 251

十、“豁子” 252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