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青少年犯罪新论
青少年犯罪新论

青少年犯罪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2700789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分析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观察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发现青少年犯罪的早期征兆,探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剖析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青少年权利保护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关系,提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和青少年犯罪智力的构想,是一本难得的专业书籍。
《青少年犯罪新论》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概论 1

第一节 青少年概念的界定 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少年恤刑的规定 4

第三节 青少年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 7

一、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特征 8

(一)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8

(二)实现同一性 8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 9

(四)认知改变 9

二、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10

第四节 青少年的权利 11

一、青少年的基本权利 11

(一)生命健康权 11

(二)人身自由权 12

(三)受教育权 12

(四)宗教信仰权 13

(五)隐私权 13

(六)财产权 14

(七)受遗弃、虐待时有向多方请求保护的权利 14

二、对未成年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原则 14

三、司法保护 15

第五节 青少年与变动的社会 15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 16

(一)整体至上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冲突 16

(二)等级观念和秩序与平等意识的冲突 16

(三)传统义利观念与现代竞争意识的冲突 17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 17

三、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信仰的多元化 17

四、对变动社会病态现象的不解 18

五、互联网的效应——一切都在简化 19

六、快餐文化对青少年合法权利的消解 19

第六节 成人社会与青少年的关系 20

一、代际冲突出现新特点 21

二、传媒对青少年权利的侵害,成人应承担责任 22

三、被忽视的情感教育 24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概述 25

第一节 犯罪概念 25

一、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 25

二、犯罪学研究的范围 27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28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28

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对象 30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 31

(二)青少年违法行为 31

(三)青少年越轨行为 32

(四)青少年被害 33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34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 34

(一)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 34

(二)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35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增加并呈现多元化趋势 36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36

(一)盲目性 36

(二)团伙性 37

(三)成人化和智能化 37

(四)犯罪类型多样化 38

三、青少年犯罪的文化特征 38

四、因沉迷网络导致的犯罪增多 38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全球概况 38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与越轨行为 41

第一节 认识越轨 41

第二节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 43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理论 45

第一节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 46

一、染色体异常论 46

二、单卵性双生子论 46

三、内分泌与青少年犯罪 47

四、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异常与犯罪 48

五、学习能力缺失与犯罪 48

六、自主神经系统统一条件反射理论 48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正常个性心理) 49

一、情绪障碍与青少年犯罪 49

二、挫折攻击与青少年犯罪 50

三、学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50

第三节 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研究 51

一、失范理论 51

二、青少年犯罪的机会体系理论 5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研究 53

一、不同交往理论 53

二、中和技术理论 55

三、社会学习理论 56

(一)侵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 56

(二)关于犯罪行为的获得机制 57

(三)犯罪行为保持的心理机制 57

第五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58

一、芝加哥学派 59

二、文化和亚文化理论 60

三、标签理论 61

四、社会控制理论 62

第六节 发展犯罪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 63

一、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 64

二、剑桥少年人犯罪发展研究 64

三、沃尔夫冈等人的慢性犯罪人研究 65

四、索恩伯里的相互作用理论 65

第五章 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和发展变化 67

第一节 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 67

一、建国初期 67

二、文革时期 68

三、改革开放以后 68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趋势 71

一、青少年犯罪率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比例 72

二、财产型犯罪逐年增长 73

三、犯罪类型将更加复杂化 73

四、犯罪低龄化态势将进一步发展 73

五、青少年生存环境变化引发犯罪 73

六、青少年犯罪处遇的变化 74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类型 75

第一节 暴力型青少年犯罪 75

一、暴力犯罪概述 75

二、暴力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77

(一)从案件发生的起因看,预谋性和突发性并存 77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呈团伙化趋势 77

(三)犯罪手段凶狠残暴 78

(四)从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关系看,加害人在实施犯罪前和被害人有一定程度的接触甚至具有亲密关系 78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文化因素 79

第二节 财产型青少年犯罪 80

一、财产型青少年犯罪概述 80

二、财产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81

(一)从主体结构上看,由原来的重新犯罪居多向初犯、偶犯居多的趋势发展 81

(二)从实施犯罪种类的特点看,物欲型青少年犯罪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兼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 82

(三)从犯罪侵害的对象看,物欲型青少年犯罪人已由原来的侵犯私人日常用品向主要侵犯私人贵重物品和国家财产方面转化 82

(四)青少年财产型犯罪动机由简单到复杂过渡 82

第三节 淫乱型青少年犯罪 83

一、淫乱型青少年犯罪概述 83

二、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84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由原来无业人员、待业青年向单位职工、国家干部、大学生、中学生发展 84

(二)从犯罪形态上看,由过去的独立进行向多点发展 84

(三)从起源上看,开始由过去的被迫性向自愿性方向发展 85

(四)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前期行为特征 85

(五)淫乱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 85

三、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88

(一)青少年特有的生理特征决定他们处在性犯罪的危险时期 88

(二)青少年在性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不断反复 88

(三)青少年个体内在的抗拒力低而导致犯罪 88

(四)色情文化的渗透导致淫乱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88

第四节 团伙型青少年犯罪 89

一、团伙型青少年犯罪概述 89

二、团伙型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90

(一)团伙犯罪的主体一般为三人以上 90

(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纠合性 90

(三)团伙成员的地域性 90

(四)团伙犯罪具有突发性和偶发性,随机性强 91

(五)青少年团伙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91

(六)团伙型犯罪出现了“帮会化”的趋向 91

三、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 92

(一)共同的需要和欲望 92

(二)责任扩散感 92

(三)合群心理 92

(四)从众心理 93

(五)逆反心理 93

(六)侥幸心理 93

(七)模仿心理 94

第五节 女性青少年犯罪 94

一、女性青少年犯罪概述 94

二、当前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95

(一)在犯罪的类型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95

(二)犯罪人文化的程度普遍偏低,以农村籍罪犯和无业罪犯为主 95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的连锁性 95

(四)女性青少年犯罪人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 96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96

(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精神环境的因素 96

(二)文化环境因素 96

(三)法治环境的因素 97

(四)家庭环境因素 97

(五)交往环境因素 98

(六)性别歧视因素 98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原因论 99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概述 99

第二节 西方主要犯罪学派对犯罪原因的研究 100

一、古典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论 100

二、犯罪生物学派的犯罪原因论 101

三、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论 102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成因研究 102

(二)思里科·菲利的犯罪原因论 103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106

第八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因素 11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青少年犯罪 110

一、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的影响 110

二、社会变迁中的人口流动与青少年犯罪 111

第二节 贫困与相对贫困 114

一、贫困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诱发犯罪的原因之一 114

二、贫困是影响犯罪的主要经济因素 116

三、贫困青少年所在社区的影响 117

第三节 腐败等社会问题 117

第四节 传媒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119

一、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119

二、快餐文化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120

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21

第五节 微观社会因素:社区及生存的社会环境 121

第九章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 124

第一节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 124

第二节 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及变迁 127

一、家庭社会化功能的不足与青少年犯罪 128

二、家庭伦理的变迁与青少年犯罪 129

(一)残缺家庭的影响 130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 130

(三)信息化、网络化向家长和家庭教育提出的挑战 130

第三节 家庭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130

一、家庭气氛不和产生的青少年人格问题 132

二、家庭暴力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34

第四节 几种不同的家庭类型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135

一、因溺爱而保护过度 135

二、要求过严 136

三、放任不管 136

四、简单粗暴型 137

五、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 137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与学校因素 139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观念和导向存在的问题 139

一、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 139

二、违背教育规律 140

三、忽视人格养成教育 140

四、法制教育未达到预期目标 141

第二节 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141

一、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简单化 141

二、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42

三、教师素质低下引发一系列问题 143

四、漠视青少年的尊严和权利 144

五、教育商品化的不良后果 144

第三节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45

一、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45

二、管理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引导 146

三、学校与学生家庭及社会的联系渠道不畅 146

四、学校周边环境混乱 146

五、校风不正,管理不到位 147

第十一章 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 149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因素 150

一、年龄的因素 150

二、生理的变化 151

三、生物及遗传因素 152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153

一、需要的偏离 153

二、认知缺陷 153

三、意志因素 154

四、情绪情感因素 155

(一)激情与犯罪 156

(二)刺激与犯罪 157

(三)挫折与犯罪 157

(四)情感因素 158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 158

一、人格障碍与青少年犯罪 158

二、反社会人格与青少年犯罪 161

三、青春期的人格逆反 162

(一)社会角色认知模糊与违法犯罪 162

(二)对需求压抑和逆反与违法犯罪 163

第十二章 青少年社会化 164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必要性 164

一、概论 164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65

(一)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 165

(二)社会规范的内化 165

(三)健全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166

(四)社会角色的学习 166

三、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66

(一)家庭 166

(二)学校 167

(三)同辈群体 167

(四)社区 168

(五)传媒 168

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69

一、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的突出特点 169

(一)社会化自主性增强 169

(二)社会化模式的转变 170

(三)社会化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 170

(四)社会化的双向性更为明显 171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全面影响 171

(一)网络的互动——虚拟社区 171

(二)弊端与挑战 172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情感的培养 174

一、需要的偏离与情感荒漠化 174

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部分青少年产生对抗社会的情绪 175

三、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社会情感的启蒙 175

四、社会环境的优化是青少年社会情感产生的基础 176

五、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情感的培养 178

六、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 178

七、团队精神的注入有助于社会情感的培养 179

第十三章 青少年犯罪预防 181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意义 181

一、何谓犯罪预防 181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183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必要性 184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是百年大计,关系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安定 184

(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关系到个人一生的走向 184

(三)青少年的可塑性决定了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85

(四)青少年对刑罚价值的认知不足 185

第二节 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 185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188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188

(一)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应得到保护 188

(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权利 188

(三)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权利主体 189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摆脱成人语境 189

(五)成人的关怀应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 189

二、立法环节 190

(一)未成年人立法,要考虑未成年人的视角 190

(二)为未成年人立法,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190

三、刑事政策和社会政策 191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191

(二)保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 192

(三)实行非刑罚待遇和保护性关押 193

(四)对未成年犯罪人用刑的适度宽缓 193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具体职责 195

一、家庭 195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95

(二)提高家长素质 196

(三)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196

(四)教育子女正确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 197

(五)强化家庭问题的社会干预和家长参与 198

(六)家长与子女互相学习 198

二、学校 199

(一)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99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法制教育 200

(三)加强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200

(四)学校负有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责任 202

(五)平等对待学生,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污染 202

(六)建立以学校帮教为重心的帮教工作机制 203

(七)与家庭、社区加强协作,共同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 203

三、社区 204

(一)大力发展社区文化 205

(二)建立青少年社区教育平台 205

(三)组建社工队伍和民间志愿者队伍 207

(四)关心和帮助特殊家庭的青少年 208

(五)建立反应迅速的联动机制 208

四、文化 209

(一)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文化认同,提高对犯罪的自我控制 209

(二)“精英文化”值得反思之处 210

(三)青少年社会化过程需要健康文化引导 211

(四)大众传媒的责任 212

五、青少年自我预防 214

第五节 特殊青少年的保护与预防犯罪 215

一、闲散青少年 215

(一)闲散青少年的特征——闲散成了一种生活状态 216

(二)闲散青少年犯罪的一般规律 216

(三)闲散青少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217

(四)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视角:首先保障闲散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218

二、重新犯罪青少年 221

(一)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相关因素 221

(二)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预防 223

第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 225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提出 226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229

一、综合治理的科学性 229

(一)依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230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青少年犯罪必须实行综合治理 230

(三)预防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点 230

(四)我国国家制度为综合治理实施提供了保障 231

(五)教育是青少年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 231

(六)综合治理的关键是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231

二、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现实性 232

(一)综合治理的立足点在基层,有助于从根源上扼制犯罪 232

(二)综合治理工作体现在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各个环节 232

第三节 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及其完善 232

一、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232

(一)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特征 232

(二)依靠群防群治组织的力量 233

(三)重视基层基础工作 234

二、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234

三、社会转型期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思考 234

(一)推进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化、法治化取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模式 234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235

(三)支持多渠道的综合治理方式 236

(四)确立合理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绩效评估机制 236

(五)探索长效机制 236

(六)各司其职与密切配合 237

第四节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综合治理的关系 237

第五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思路 242

一、在统一领导体制下加强资源的整合 242

二、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分类教育 242

三、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 242

四、充实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工作队伍 244

(一)社会工作者 244

(二)社会志愿者 245

五、重视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 246

六、打击严重犯罪 247

七、加强青少年管理工作 247

第十五章 青少年被害预防与法律保护 24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48

一、何谓被害预防 248

二、青少年被害的主要表现 248

(一)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权利的侵害 248

(二)青少年社会权利被侵害 249

三、青少年被害的潜在危害 250

第二节 青少年被害的救助 251

一、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保护 251

二、人身安全的保护与预防被害 252

三、受教育权的保护与救济 253

四、财产权的保护及预防被害 253

第三节 预防青少年被害的主要措施 253

一、法律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完善 254

二、社会环境的净化 254

三、加强对青少年预防被害教育 254

四、将预防青少年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系统之中 256

第十六章 青少年犯罪预测 257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概念和意义 257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和特征 257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意义 258

(一)青少年犯罪预测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前提 258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为国家青少年立法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依据 259

(三)青少年犯罪预测有利于整体犯罪预防工作 259

三、青少年犯罪预测的依据 259

(一)犯罪预测的理论依据 259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科学性 260

四、青少年犯罪预测的局限性 261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种类和内容 261

一、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261

二、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262

三、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主体预测、犯罪手段预测 263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方法和步骤 263

一、犯罪预测的方法 263

(一)观察法 264

(二)调查访问法 264

(三)问卷法 264

(四)专家评估法 264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步骤 265

第十七章 少年司法制度 266

第一节 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简介 266

一、少年司法的理论基础 266

(一)国家亲权理论 266

(二)德国“教育刑罚”理念 267

(三)少年保护主义理论 267

二、西方国家少年司法制度框架 268

(一)德国少年司法制度 268

(二)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简介 271

(三)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简介 275

(四)英国少年司法制度简介 279

三、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共同特点 282

(一)审理模式的特殊性 282

(二)保护原则的特殊性 283

(三)调查方法的特殊性 283

(四)许多国家对少年犯罪采取“污点消除”或“前科消除”制度 283

(五)刑罚宽缓与行刑社会化 285

第二节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变迁 285

一、中国少年司法的发展过程 285

二、少年司法的主要原则 287

(一)双向保护原则 287

(二)保障犯罪少年诉讼权利的原则 288

(三)寓教于审的原则 289

三、少年犯罪的处遇和矫治 290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290

(二)量刑宽缓的原则 291

(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格调查制度 292

(四)在量刑上扩大非监禁刑和缓刑的适用范围,实现非监禁化 293

(五)对未成年罪犯分别关押 293

四、目前少年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94

(一)少年司法的理念有待更新 294

(二)法律规范和组织体系尚未健全 294

(三)未形成独立、协调、统一的处理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机制 294

(四)非监禁处罚措施未得到广泛应用 295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与少年司法制度 295

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及目标 295

二、恢复性司法理论在少年司法中的应用 296

(一)被害人—少年犯罪人和解机制 297

(二)家庭会议机制 297

(三)结果复原机制 297

三、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的推行 298

(一)恢复性司法的引进 298

(二)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 299

(三)实践中的问题 300

(四)冲突中的选择 301

第四节 社区矫正在少年司法中的运用 302

一、国外青少年社区矫正概况 303

(一)美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 303

(二)英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 304

(三)中国香港地区 305

二、我国少年刑罚执行现状 306

三、实行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可行性 307

(一)推动实行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刑罚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行刑文明程度、全面保障人权的举措 307

(二)多年青少年安置帮教工作基础 307

(三)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307

四、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308

(一)面临的问题 308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 309

第五节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 311

一、少年法院 312

(一)设立少年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2

(二)少年法院的管辖范围 314

二、关于前科消灭制度 315

(一)现状 315

(二)前科消灭的必要性 315

(三)可行性 316

(四)前科消灭的效力 317

三、暂缓起诉和暂缓判决 317

(一)暂缓起诉 317

(二)暂缓判决 318

四、完善刑罚体系与行刑社会化 319

(一)加快刑罚制度的改革 319

(二)推动行刑社会化 320

第十八章 青少年法制教育 321

第一节 国外青少年法制教育概况 321

一、美国 321

二、法国 322

三、日本 322

(一)在学校中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 322

(二)由法律工作者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 323

第二节 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 323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323

(一)法制教育对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324

(二)法制教育在规范青少年行为方面的意义 324

(三)法制教育对青少年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 324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应确立新思路 325

(一)培养青少年认识法律的价值和功能 325

(二)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 326

(三)消除权力崇拜的阴影,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327

(四)信用缺失的拯救——从青少年做起 328

(五)对利益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 329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方式的创新 330

(一)整合教育资源 330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 3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