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荫浏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目录

几点说明 1

第一编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 1

第一章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 1

一、概况 1

二、音乐的起源 2

音乐起源于劳动 2

对音乐起源的各种唯心主义解释的批判 3

关于原始史料的问题 4

三、传说中的远古音乐 4

原始音乐的内容 5

关于劳动生产的 5

关于水旱的 6

关于战争的 7

关于宗教的 8

原始音乐的形式 9

原始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11

四、原始时代的乐器 11

乐器的种类 11

结语 13

关于乐器发展情况的推测 13

第二编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 15

第二章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 15

一、概况 15

二、从残存的诗歌看当时人民的生活 16

劳动生产 16

婚姻制度 17

战争情况 17

奴隶生活 17

三、奴隶主对音乐的利用 18

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 18

神权统治 19

夸耀武功与威慑人民 20

奴隶主阶级的音乐享乐 21

四、汉民族和四周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 22

五、乐器和乐律 22

商代的乐器 22

商代的乐律 26

结语 26

一、概况 29

第三章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 29

第三编 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1) 29

二、大武 31

三、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 33

四、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34

五、统治阶级利用民间音乐 35

五类乐舞 35

(一)六代乐舞 35

(五)宗教性的乐舞 36

(四)四夷之乐 36

(三)散乐 36

(二)小舞 36

应用音乐的场合 37

音乐节目 38

乐队的排队 38

六、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39

七、乐器和乐律 41

周代的乐器 41

周代的乐律 41

“律”和“同”、“吕” 42

结语 43

乐律、音律、律吕、律制 43

第四章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 45

一、概况 45

二、民歌的收集和以民歌为基础的创作活动 47

“采风”制度 47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48

南方的民歌和屈原的创作 52

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56

三、乐曲的艺术性 57

《诗经》中所包含的各种曲式 57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因素--“乱”、“少歌”和“倡” 62

《楚辞》中的几种曲式 68

《成相篇》中的说唱音乐节奏 73

歌曲中的调式变化 74

四、音乐生活和音乐表现技术的发展 74

音乐与日常生活 74

民间歌唱家 75

有关歌唱艺术的几点理论 76

琴的演奏技术 77

五、音乐文化的地区特点和相互交流 79

角色的创造 79

六、统治阶级和音乐文化的关系 81

七、乐器和乐律 84

乐器 84

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85

接近新音阶的音阶出现 88

八、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 88

儒家 88

调式的运用 88

旋宫的理论 88

墨家 93

道家 95

音乐的娱乐作用:乐--乐--欲 95

生活、音乐实践、音乐理论 100

结语 101

第四编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103

第五章 秦、汉(公元前221-后220) 103

一、概况 103

二、人民的声音--民歌 104

乐府的设立及其工作任务 106

三、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 106

乐府的兴废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07

统治阶级对民间音乐态度的转变 107

担任乐府领导职务的音乐家--李延年 108

四、鼓吹的兴起 109

鼓吹 109

鼓吹与横吹 110

鼓吹的民间基础 111

少数民族的贡献 112

鼓吹在各方面的应用 113

五、音乐形式的多样化 114

民歌及其艺术发展--《相和歌》 114

汉代大曲中的“解”、“?”、“趋”和“乱” 115

“解”是什么? 115

由“解”、“?”、“趋”构成的《相和大曲》曲式 118

民间舞蹈 120

古琴独奏曲《广陵散》 121

《胡笳十八拍》及其作者蔡琰 122

长篇叙事歌曲 123

初期的戏剧因素 124

百戏 124

宫廷雅乐的僵化 125

六、乐器和乐律 127

乐器 127

京房六十律 131

汉代民间音乐中的“相和三调” 132

七、音乐文献和音乐美学 133

音乐文献 133

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独占优势 134

结语 136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38

一、概况 138

二、民歌与时代生活 139

各族人民的融合 140

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 141

三、音乐文化多方面的发展 143

《相和歌》的继续发展 143

清商乐与民间音乐的发展 145

其他歌舞音乐 148

鼓吹 149

统治阶级对民间歌舞音乐和鼓吹音乐的篡改 150

少数民族的叙事歌曲 151

歌舞音乐中故事性的增加 151

百戏 152

器乐 152

宫廷雅乐 155

音乐与宗教 157

四、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 160

乐器 162

五、乐器与乐律 162

钱乐之和沈重的三百六十律 164

何承天的新律 165

荀勗的笛律 166

纯律音阶的应用 171

清商三调 171

笛上的三调 171

六、音乐思想 172

阮籍 172

嵇康的生平 173

嵇康 173

嵇康的音乐思想 174

概念世界的音乐精神 175

实在的音乐 177

现实性问题 179

“善”、“恶”问题 180

认识论 180

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关系和区别 181

实践与理论之矛盾 183

独特的见解 186

对嵇康的评价 188

刘勰 189

结语 190

第五编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191

第七章 概况 191

第八章 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 193

一、民歌和民间曲子 193

民歌和曲子的区别与关系 193

有关民歌和曲子的精华与糟粕问题 194

统治阶级对民族与曲子的憎恨 194

唐代的《曲子》 196

同曲表达不同内容的问题 197

民歌和民间曲子的思想内容 197

二、配合音乐的唐代文人歌词 199

三、民间说唱音乐和佛教变文 202

四、民间歌舞和戏曲的关系 207

民间歌舞和故事情节 207

五、寺院和民间音乐生活 210

燕乐是什么? 213

第九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 213

一、隋、唐燕乐 213

燕乐的发展 214

从隋七部乐到唐坐、立部伎 214

各民族音乐的融合 217

对燕乐乐器的考察 220

燕乐歌舞音乐中的大曲和法曲 220

燕乐的传播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 225

鼓吹与散乐 226

以歌舞与散乐相比 228

散乐中间的戏剧 229

戏剧的专业地位 232

二、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233

大乐署 233

鼓吹署 234

教坊 234

梨园 235

燕乐乐工、乐伎的来源,他们的社会地位 236

三、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 239

(一)歌唱方面 239

宫廷乐工、乐伎散人民间 239

(二)器乐方面 241

(三)歌舞方面 243

(四)散乐方面 244

(五)作曲方面 244

四、隋、唐、五代的雅乐 246

第十章 乐器、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的新成就 252

一、乐器 252

新音阶的确立 258

(二)音阶和宫调理论方面 258

舞谱 258

古琴减字谱 258

工尺谱 258

(一)记谱法方面 258

二、音乐理论各方面的发展 258

八声音阶的应用 259

燕乐二十八调 260

八十四调 263

同曲的犯调和移调 265

三、音乐思想 267

(三)音乐专门著述的增多 267

雅乐派的音乐思想 268

白居易和元稹的音乐思想 269

结语 273

第六编 辽、宗、西夏、金(公元937-1279) 275

第十一章 概况 275

第十二章 曲子--词的更大发展 277

一、民歌和民间曲子 277

民歌和民间曲子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278

民间曲子的创作繁荣,成为多种音乐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 282

词牌的变化 283

长短句词同诗的关系和区别 285

词牌的类别 288

二、词人的曲子 290

对词人曲子价值的估计 290

三、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 292

姜夔 293

张炎 294

四、保存的情况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296

艺术活动的场所 299

第十三章 市民音乐的勃兴 299

城市音乐活动情况 299

专业艺人和专业组织 300

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 300

第十四章 艺术歌曲和说唱音乐的发展 302

一、艺术歌曲的发展 302

(一)叫声 302

(三)小唱 303

(四)唱赚及其发展 303

(二)嘌唱 303

1.缠令 304

2.缠达 304

赚 304

《赚》与唱赚的区别和关系 307

有《赚》的《缠令》实例 307

(五)《鼓子词》 310

二、说唱音乐的发展 310

(一)《鼓子词》 311

诸宫调的曲式和特点 312

(二)《诸宫调》 312

诸宫调的创始及其内容 313

现存宋、金时代《诸宫调》作品 315

1.《张协状元》南戏里的诸宫调 315

2.无名乐的《刘智远诸宫调》 316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17

《赚》在北方音乐中的应用 322

《诸宫调》的演唱情形 325

宋、金时代《诸宫调》音乐的保存情况 325

(四)《陶真》 326

(三)《覆赚》 326

(五)《崖词》 327

(六)金代的《连厢词》 327

“小说”和“说本” 328

第十五章 百戏歌舞的演变和戏曲艺术的成长 332

一、宋代的散乐 333

1.大曲 334

四种歌舞形式 334

宋代的歌舞音乐 334

五代时少数民族的歌舞 334

二、五代和宋代的歌舞音乐 334

2.曲破 337

3.缠达 339

4.单曲 339

曲破的新创作 339

军人的《剑舞》 339

宋代少数民族的歌舞和音乐 340

表演人物故事的歌舞 340

我国戏剧的特点 342

三、宋代戏曲艺术的成长 342

傀儡 343

1.悬丝傀儡 343

2.杖头傀儡 343

3.水傀儡 344

4.肉傀儡 344

5.药法傀儡 344

影戏 345

宋杂剧、金院本兴起之前 345

内容不同的三段 346

戏剧艺术的确立 346

1.艳段 347

2.正杂剧 347

3.散段 347

角色的区分 348

内容多样--不只是滑稽戏 348

吸收了歌舞大曲的音乐 349

剧本有无问题 351

创造者与推荐者 353

关于杂剧的文献 354

南戏 357

南戏的战斗性 358

南戏的音乐 361

宋代南戏乐谱的保存情况 362

第十六章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367

一、乐器的新发展 367

乐器的演变 367

旧有拉弦乐器及吹乐器的广泛应用 371

新乐器的出现 372

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 373

二、器乐的新发展 373

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374

教坊大乐 375

宫廷的小乐器、鼓板、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 376

器乐独奏 376

古琴 377

器乐乐谱 378

二、雅乐的特点 380

应用场合 380

一、宋的雅乐 380

第十七章 宫廷的雅乐 380

乐曲内容 381

乐曲的创制和标题 385

乐律制度 385

(一)音高标准问题 386

(二)音阶形式问题 390

(三)音域问题 391

(四)宫调应用问题 393

乐器制作 395

表演形式 397

三、《雅乐》问题中的阶级矛盾 401

四、辽、金的《雅乐》 404

五、宋代《雅乐》的外传 405

第十八章 宫廷的鼓吹乐和燕乐 406

一、鼓吹乐 408

二、燕乐 412

《燕乐》内容之变迁 412

宋代宫廷的《燕乐》机构 412

教坊的沿革 412

教坊的内部组织 414

关于教坊乐曲 415

宫廷音乐演出的一些特点 417

教坊乐工对民间的影响 418

云韶部 418

钧容直 418

东西班乐 419

军队与燕乐 420

辽的《燕乐》 421

金的《燕乐》 422

宫廷怎样利用《鼓吹乐》与《燕乐》 423

宫廷怎样取缔民间音乐 424

音高标准的统一 425

第十九章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 427

一、音乐理论的几个方面 427

《燕乐》宫调理论的分歧 427

“宫”、“调”位置的对换 427

排除“为调式”系统,确立“之调式”系统 429

北宋《燕乐》二十八调的音阶、音域和结音 434

音高标准的变迁 440

三分损益十八律 441

五度和声的应用 442

作曲技术的发展 443

音乐考古学的发展 443

二、音乐思想的斗争 443

周郭颐的“淡”、“和”音乐观 444

沈括的现实主义音乐观 444

张知白、房庶等强调“今乐” 446

张晹及其《乐书》 446

王灼及其《碧鸡漫志》 447

郑樵的“声贵”说和“积风”、“积雅”说 449

朱熹的“中和”音乐观 452

结语 456

第七编 元(公元1271-1368) 459

第二十章 概况 459

第二十一章 民歌、小曲、艺术歌曲和说唱音乐 461

一、民歌、小曲和艺术歌曲 461

民歌 461

小曲 467

艺术歌曲 468

(一)诸宫调 471

二、说唱音乐 471

(二)货郎儿 479

(三)陶真 499

词话 500

第二十二章 杂剧 502

一、杂剧和散曲概述 502

《杂剧》同《散曲》的区别和关系 502

三个时期 503

锺嗣成《录鬼簿》 503

二、杂剧的发展 508

《杂剧》的产生、发展高峰与衰落问题 508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 510

杂剧剧目、剧本和曲调的保存情况 512

元杂剧现存乐谱一览表 513

三、杂剧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533

关汉卿及其作品 533

窦娥冤 534

单刀会 535

王实甫及其作品 536

西厢记 541

四、杂剧的内容和形式 542

元杂剧题材的广泛性和现实性 543

统治者对《杂剧》的利用和迫害 545

《杂剧》的外传 547

杂剧的艺术形式 548

杂剧的结构 548

杂剧的演出形式 549

一、曲调来源 552

第二十三章 杂剧的音乐 552

二、套数 553

(一)一般的单曲联接 553

(二)参用两曲循环相间的手法 554

(三)《么篇》--同曲变体的连用 554

(四)《煞》--结尾前同曲变体的连用 554

(五)《隔尾》 560

(六)一曲的着重运用 572

(七)《转调》 573

三、宫调问题 573

(二)感情分类是否合理? 575

(一)实际用多少宫调? 575

(三)感情分类的理论,有无实际价值? 576

(四)元《杂剧》是否绝对地定宫定调? 579

(五)富调分类的用处 582

(六)对宫调的自由运用 584

四、旋律特点 585

(一)音阶形式 585

(二)语言关系 585

(三)生活与风格 585

(二)用底板较多 586

五、节奏特点 586

(一)节奏比较爽直流畅 586

(三)节拍较快 588

六、务头 589

(一)歌词上的字调对比说 590

(二)歌词上的“俊语”说 592

(三)唱法上的“嗓子内唱”说 596

(四)内容上的“最紧要句字”说 598

七、曲牌在灵活运用中的变化 599

(一)填词的自由 616

元《杂剧》同曲异体之音乐资料表 617

(二)音调变化的幅度 626

(三)表达内容和结合语言 627

(四)创造与再创造 627

(五)专曲专用与一曲多用 628

八、伴奏乐器 628

第二十四章 散曲 631

元《散曲》乐谱的保存情况 631

《散曲》的内容和形式 631

《散曲》是《杂剧》的蜕化变质 634

元代《散曲》的用处 638

第二十五章 南戏 640

元代《南戏》盛行 640

困难环境中的发展 641

《南戏》乐谱的保存情况 642

元代《南代》现存乐谱一览表 644

《南戏》的丰富性和进步性 693

《荆》、《刘》、《拜》、《杀》 694

《琵琶记》 695

前人对《拜月亭》和《琵琶记》的评比 697

批判和爱好的阶级性 700

《拜月》、《吃糠》 702

南北合套 722

第二十六章 乐器与器光 725

乐器 725

三弦 725

火不思 726

七十二弦琵琶 727

兴隆笙 728

云璈 729

胡琴 730

箜篌 730

鱼鼓、简子 730

器乐曲 731

白翎雀 732

《海青拿天鹅》 734

器乐演奏家 735

第二十七章 《唱论》和《中原音韵》 737

《唱论》 737

《中原音韵》 740

结语 742

明代 745

第八编 明、清(公元1368-1911) 745

第二十八章 概况 745

清代 747

第二十九章 民间歌曲 749

民歌小曲 749

民歌小曲的思想内容 750

民歌、小曲的流行情况 756

明、清民歌、小曲部分存目 757

小曲艺术形式上的发展 761

小曲实例 764

小曲的器乐伴奏 790

小曲标题之多样性 791

从小曲中看音乐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791

小曲中的调性变化和移调记谱法 792

明、清文人对小曲的估价 792

少数民族的叙事歌曲 796

弦索调 799

弦索调的南音化 799

现存弦索调曲谱 800

弦索调的伴奏乐器及其奏法 800

明末留存的一些古代歌曲 806

第三十章 说唱音乐 812

弹词 813

弹词起源 813

作品及其社会作用 814

著名苏州《弹词》艺人和流派 815

表现形式 816

曲例 816

鼓词 830

鼓词起源 830

《大鼓》的类别及其发展 831

曲例 840

牌子曲 845

其他 846

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847

秧歌 848

藤牌舞 849

兄弟民族歌舞 849

第三十一章 歌舞音乐 849

木卡姆 851

赛乃姆 852

囊玛 853

第三十二章 明、清戏曲的发展一--南北曲 856

《杂剧》和《南戏》 856

《传奇》和《杂剧》 856

南北曲合流的趋势 857

民间声腔 858

《杂剧》之衰落 858

宋、元、明时期声腔之发展 859

魏良辅《昆山腔》的特点 862

魏良辅是不是作曲家? 864

广义的“《昆腔》”或“《昆曲》” 865

南北曲的比较 866

表现情调 866

音阶形式 867

板眼形式 867

字的唱法 886

南北曲字调配音通例 886

南北曲字调配音表的使用方法 889

南北曲字调之比较 894

南曲字调配音的北音化 895

北杂剧影响了南曲的字调配音 897

南北曲在字调配音上之差异 897

歌腔与字调 900

伴奏乐器 901

弦索是什么乐器? 903

戏剧和清唱中的南北曲伴奏乐器 904

鼓板三弦的伴奏技术 905

鼓板、三弦和笛的伴奏技术 905

印证古人有关伴奏技术的一些说法 921

民间高超的集体作曲能力 922

用同一个曲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内容 923

用同一曲牌的板式变化来体现感情内容的发展 931

清人列举的南北曲剧本存目 939

现存南北曲曲谱 940

汤显祖及其四梦 941

汤氏所掌握的写作体裁 943

所谓格律是些什么东西 944

吴江派或格律派 944

格律派对后来的影响 945

所谓“格律”是不是音乐上的规律? 947

“格律”是不是客观经验的科学总结? 947

沈璟是如何“运用”格律的? 948

历史的鉴定 949

《四梦》的乐谱实例 949

略举一些明代传奇作品 958

清洪升之《长生殿传奇》 959

反映在传奇作品中的两条道路斗争 974

略举一些清代传奇作品 974

《昆曲》杂有其他声腔因素 977

《昆曲》之衰落 978

《昆曲》对后来戏曲音乐及别的乐种的影响 978

第三十三章 明、清戏曲的发展二--弋阳腔、梆子、皮黄及其他 980

《弋阳腔》影响之广远 980

另一些声腔 981

梆子之形式与传播 982

皮黄之形成与传播 983

京剧三调之区分 983

小调戏 984

少数民族的戏曲 985

第三十四章 明、清的乐器和器乐 987

乐器的发展 987

器乐合奏 988

陕西鼓乐 988

北京寺院音乐 989

山西八大套 990

冀中管乐 991

十番鼓 991

十番锣鼓 993

弦索十三套 998

琴曲 998

琵琶曲 999

华文彬及其琵琶谱 1001

李祖棻及其《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002

内蒙四弦独奏曲 1003

第三十五章 明、清的宫廷音乐 1005

宫廷的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和巡幸乐 1005

诗经乐谱 1008

宫廷对民间器乐曲名称之篡改 1009

清宫廷对戏曲之态度 1009

朱载堉和平均律理论 1010

第三十六章 音乐理论 1010

异径管律之发明 1011

朱载堉的唯心主义音乐观 1011

清康熙的《律吕正义》 1012

三种律制--实践和理论 1014

三律并用问题 1016

结语 1016

曲例索引 1019

附录 1019

图片索引 1022

参考书目索引 1026

名词索引 1038

后记 1065

一、差距 1065

二、特殊的矛盾 1065

三、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1067

四、优越条件、幼稚阶段 10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