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烈炎,王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89478
  • 页数:9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涉及“古农业文明”、“医学”、“度量衡”、“乐律”、“历法”、“数学”、“理学”七部分内容,是为切实开展现行同类著作中十分缺乏的基础资料研究,修正或完善某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既定解释,从而为中国科学发展史研究作出有针对性的补白和补充。本书的目的不是构筑中国科学思想史的完整体系,而是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融会贯通经史子集”之法付诸实施,以期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惠及总结中国科学史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目录

导论 1

古农业文明卷引语 11

一、先夏遗存 12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12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14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20

(四)入夏前的生产部类及技术工艺 23

二、夏代 27

(一)关于二里头文化 27

(二)夏人之居 28

(三)夏人工艺 30

(四)夏人文字考 39

(五)农业状况 40

三、商代 44

(一)商祖考 44

(二)商居迁 45

(三)商人工艺 47

(四)商品、货币、商业与商人 60

(五)甲骨文 63

(六)气象知识 66

(七)农业状况 71

四、周代 76

(一)周祖考 76

(二)周人之居 77

(三)周代工艺科技概况 78

(四)自然生物定名(《诗经》草木虫鸟兽鱼名谱) 107

(五)农业状况 128

医学卷(伤寒论)引语 137

一、伤寒 140

二、张仲景伤寒论 142

(一)张仲景 142

(二)仲景《伤寒论》 143

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序 146

三、历代伤寒论 148

(一)汉至唐 148

(二)宋代 150

(三)元代 158

(四)明代 159

(五)清代 164

四、瘟疫论及其他 185

(一)瘟疫论 185

附:清代瘟疫书目录 190

(二)霍乱论 191

附:清代霍乱书目录 194

(三)痧症论 195

附:清代痧症书目录 196

(四)鼠疫论 197

度量衡卷引语 203

一、三代度量衡 204

(一)度 204

(二)量 205

(三)衡 206

二、秦代度量衡 209

(一)度 209

(二)量 210

(三)衡 210

三、两汉度量衡 212

(一)度 212

(二)量 213

(三)衡 214

四、魏晋南北度量衡 216

(一)度 216

(二)量 219

(三)衡 219

五、隋唐度量衡 220

(一)度 220

(二)量 221

(三)衡 221

六、宋代度量衡 223

(一)度 223

(二)量 224

(三)衡 225

七、元代度量衡 227

(一)度 227

(二)量 227

(三)衡 228

八、明清度量衡 229

(一)度 229

(二)量 230

(三)衡 230

九、历代度量衡数值、进制表 232

乐律卷引语 237

一、上古三代乐律考 238

(一)上古三代乐器形制 238

(二)音律定制 241

(三)古代早期音阶观 243

附录:相关乐理常识 246

二、秦汉乐律 249

(一)五下六上 249

(二)阴阳相生 252

(三)六十律 254

三、魏晋南北乐律 257

(一)五音还相为宫尝试 257

(二)差值再分配 261

(三)丝法定音 263

四、隋唐五代乐律 266

(一)隋寻旧求尺 266

(二)唐乐制由盛而废 267

(三)五代十三弦定律 268

五、宋代乐律 270

六、明代乐律(朱载堉十二平均律) 275

(一)破九寸,弃三分 275

(二)十二平均法 277

(三)黄钟四生法 279

历法卷引语 289

一、三代历法 291

(一)殷商治历 291

(二)周代历法 300

二、秦汉历法 341

(一)《太初历》(《三统历》) 342

(二)《四分历》 348

(三)《乾象历》 354

三、魏晋南北历法 361

(一)魏《黄》、《太》 361

(二)《景初历》 363

(三)《刘智历》(附《乾度历》等二历) 367

(四)《三纪历》 369

(五)《玄始历》(附《永初历》等二历) 372

(六)《元嘉历》 375

(七)《大明历》 383

(八)《正光历》 388

(九)《兴和历》(附《九宫行棊历》等二历) 391

(十)《天保历》(附《灵宪历》等六历) 393

(十一)发现日、月、五星运动不均匀性 396

四、隋唐历法 398

(一)《开皇历》 398

(二)《皇极历》 399

(三)《大业历》 406

(四)唐《戊寅历》(附《千岁历》) 412

(五)《麟德历》(附《神龙历》等三历) 416

(六)《大衍历》(附《至德历》) 422

(七)《五纪历》(附《符天历》) 430

(八)《正元历》(附《观象历》) 432

(九)《宣明历》 434

(十)《崇玄历》 438

五、五代历法 442

(一)五代可知历名 442

(二)《调元历》 442

(三)《钦天历》 444

六、宋代历法 447

(一)宋代可知历名 447

(二)《应天历》 447

(三)《乾元历》(附《至道历》) 451

(四)《仪天历》 455

(五)《崇天历》 459

(六)《明天历》 464

(七)皇祐漏刻 466

(八)《奉元历》 468

(九)《观天历》 470

(十)《纪元历》 474

(十一)《统元历》 477

(十二)《乾道历》 479

(十三)《淳熙历》(附《五星再聚历》) 482

(十四)《会元历》 484

(十五)《统天历》 485

(十六)《开禧历》(附《淳祐历》等二历) 488

(十七)《成天历》 490

(十八)《本天历》 492

七、辽金历法 494

(一)贾、杨《大明历》 494

(二)赵知微《大明历》 495

八、元明清历法 500

(一)元《授时历》 500

(二)明《大统历》 517

(三)明初译《回回历法》 517

(四)明《圣寿万年历》 518

(五)明《新法历》 520

(六)明《晓菴历》 521

(七)清《时宪历》 523

九、太平天国、民国历法 526

(一)太平天国《天历》 526

(二)《民国历》 526

数学卷引语 529

一、上古数学 530

(一)数理原始(考古发掘) 530

(二)数学原始(文献记载) 537

二、夏商数学(规矩及勾股测术) 545

(一)数学一般 545

(二)规矩及勾股测术 548

三、周初数学(八卦数理及勾股测天) 549

(一)八卦的数学启示 549

(二)周人用数 555

(三)商高勾股(周公、商高问答) 559

(四)数的涵义(上古及夏、商和周初) 564

四、周代数学(两周百工算术) 565

(一)九数(门类算术) 565

(二)分数应用 566

(三)工艺数学知识 568

(四)先秦数学思辩 572

(五)权衡论(运畴学端倪) 576

五、两汉数学(系统算术时代) 579

(一)《周髀》(最早的天文算术) 579

(二)西汉《算数书》(介于“九数”、“九章”之间的数学) 581

(三)《九章算术》(系统化算术) 587

(四)张衡圆周率 601

六、魏晋南北数学(数学体系化时代) 603

(一)赵爽注《周髀》(勾股图说) 603

(二)刘徽注《九章算术》 606

(三)孙子算术 616

(四)夏侯阳算术 619

(五)张邱建算术(三元不定方程) 623

附:张邱建算经自序 626

(六)祖冲之圆周率(缀术) 627

(七)祖暅开立圆术(等积原理) 630

(八)甄鸾《五曹算经》(及《五经算术》、《数术记遗》) 632

七、隋唐数学(数学知识化时代) 637

(一)刘焯、僧一行推天体运行速度(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637

(二)王孝通《缉古算术》(开带从立方解三次方程) 639

(三)唐朝确立算经十书(李淳风等注释数学经典) 643

八、宋元数学(高深数术时代) 649

(一)贾宪《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开高次方) 649

(二)沈括《梦溪笔谈》(隙积术·会圆术) 653

(三)刘益《议古根源》(正负开方术) 655

(四)李冶数学(勾股容圆·立天元一) 657

附:李冶《测圆海镜序》 665

(五)秦九韶《数书九章》(大衍求一·正负开方) 666

附:秦九韶《数书九章序》 679

(六)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及“杨辉算法”(求捷化优之算学) 682

(七)朱世杰《四元玉鉴》(多元高次方程组·高阶等差级数及高次招差术) 688

九、明清数学(上)(明代) 704

(一)吴敬数学 704

(二)王文素数学 707

(三)程大位数学 712

(四)徐光启数学及中西观 715

附:《几何原本》、《测量全义》及《历学会通》中的几个重要知识 719

十、明清数学(下)(清代) 724

(一)梅文鼎数学 724

(二)《数理精蕴》 744

(三)明安图割圆连比例数学(明氏展开式) 749

(四)乾嘉问经释古数学 753

(五)焦循数理数学 764

(六)汪莱理论数学 767

(七)李锐开方论数学 776

(八)董佑诚割圆连比例数学(无穷级数) 782

(九)发掘《四元》数学 785

附:罗士琳“比例”数学观 787

(十)项名达割圆连比例数学(三角函数) 788

(十一)戴煦对数数学(并椭圆求周、三角函数) 791

(十二)夏鸾翔曲线数学 799

(十三)普遍关注的数学问题(微积分倾向) 804

(十四)李善兰承中化西数学 808

(十五)清末余编 834

附录:清末数学教科书概貌 840

附一 十九世纪末大型中西数学知识丛书 840

附二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数学教材 841

理学卷(朱子哲学)引语 847

一、论“理” 848

(一)何谓“理” 848

(二)理与气 850

(三)理与性 851

(四)物与性 852

(五)理与太极 853

(六)理无内外、无方所、无形状、往来不穷 855

(七)理一分殊 856

(八)理的客观实在性 857

(九)天与理 858

(十)天理与人欲 859

(十一)理与动静 863

二、格物致知穷理 867

(一)格物 867

(二)致知 869

(三)穷理 872

(四)诚与敬 874

(五)知与行 882

三、人、物之性 887

(一)何谓性 887

(二)气质之性 889

(三)性与命及富贵贫贱寿夭 893

(四)人性之善恶 896

四、论中 902

(一)在中之义与中之道 902

(二)关于折衷 903

(三)中与正 904

(四)中庸 905

五、体用 909

(一)体用观念由来 909

(二)“体用”本义 910

(三)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911

六、心与知觉 912

(一)何为心 912

(二)心、性、情、意、志之区别 913

(三)关于心与知觉 914

(四)心感物有正不正与善不善 914

(五)敬与放心 916

七、论《易》 918

(一)读《易》当分三等 918

(二)《易》本卜筮之书 920

八、论孟子性善说 922

(一)故与利,智与凿 922

(二)孟子之人无有不善 926

九、论张子《西铭》 930

(一)张载《西铭》 930

(二)程、朱论《西铭》 931

十、论释氏诸说 935

(一)儒、释二道不两立 935

(二)论禅学 940

(三)论释家之书 942

十一、论说天文 947

(一)关于天之行道与日月蚀 947

(二)天、日、月三者之行度 949

(三)关于天度的测定 952

(四)天无体,二十八宿便是天之体 954

(五)天地的形成 955

(六)天地辟阖,无始无终 956

(七)黑夜乃天之正色 958

(八)关于月亮盈亏、朔望 959

(九)闰余和置闰 961

十二、养生观 963

(一)《调息箴》 963

(二)《紫阳琴铭》 965

(三)关于道家惜气养生之道 965

(四)关于老子“专气致柔” 966

(五)养生训语 967

(六)辨养生成仙说 968

附:本章第(五)节相关资料 969

十三、理学余说 970

三告(作者后记) 972

本书撰著工作说明 9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