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海岸带经济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
海岸带经济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

海岸带经济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勾维民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8180770
  • 页数:2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海岸带经济机理为主线,在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海洋资源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海岸带系统及海岸带经济内涵与特征、海岸带经济发展策略选择、海岸带城市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结合工作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就海洋经济运行评估、海岸带发展评价、海岸带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海岸带养殖生产区分型管理、海岸带渔业、海岸带旅游、政府支持体系等几个领域提出技术经济解决方案或发展策略建议。本书还讨论了海岸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构建问题。
《海岸带经济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缘起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评述 3

1.2.1 国外海岸带经济研究与实践进展 3

1.2.2 国内海岸带经济研究与实践进展 6

1.2.3 国内外海岸带经济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8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8

1.3.1 主要研究内容 8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9

第2章 海岸带经济界定及其研究框架 10

2.1 海洋经济与海岸带经济的界定 10

2.1.1 海洋经济的区域资源属性 10

2.1.2 “海岸带经济”概念的建立 11

2.1.3 海岸带经济概念的立据 15

2.1.4 海岸带经济概念界定的一点讨论 15

2.2 海岸带系统及其经济特征 16

2.2.1 海岸带系统及特征 16

2.2.2 海岸带的原发性产业 17

2.2.3 海岸带经济的特征 17

2.2.4 海岸带经济环境效应 18

2.3 海岸带经济体系与研究框架 19

2.3.1 海岸带经济体系 19

2.3.2 海岸带经济的研究框架 19

第3章 海洋经济运行评估与海岸带发展指标研究 22

3.1 国内外海洋/海岸经济发展及评价研究综述 22

3.1.1 国外研究综述 22

3.1.2 国内研究综述 23

3.2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研究 26

3.2.1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背景、意义 26

3.2.2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含义 28

3.2.3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内容 30

3.2.4 “系统”建设工作流程与关键控制点 30

3.2.5 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实践 32

3.2.6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系统建设的工作要求 35

3.2.7 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系统保障体系建设 36

3.2.8 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效益分析 37

3.3 海岸带发展宏观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38

3.3.1 海岸带发展概念的提出 38

3.3.2 海岸带发展宏观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 39

3.3.3 海岸带发展宏观表征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39

3.3.4 海岸带发展宏观表征指标(体系)的讨论 42

第4章 海岸带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 44

4.1 海洋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背景及研究现状 44

4.1.1 从“经济资源”到“经济资产”的转变 44

4.1.2 我国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制度的初步建立 45

4.1.3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相关研究评述 46

4.2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内涵及特征 46

4.2.1 资产、资源资产、海洋资源资产概念辨析 46

4.2.2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的含义与属性 48

4.2.3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的意义 49

4.3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目的 49

4.3.1 确定宗海海域使用权价格 49

4.3.2 确定海域使用权救济标准 49

4.3.3 确定海洋水产资源资产价值 50

4.3.4 渔业生产设施、海上构筑物涉案价格鉴定 50

4.3.5 确定海域水产资源基础价格 50

4.4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对象 50

4.4.1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范围 50

4.4.2 权利性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 50

4.4.3 实体性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 50

4.5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原则 51

4.5.1 一般性原则 51

4.5.2 技术性原则 51

4.5.3 限制原则 52

4.6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程序 52

4.6.1 受理评估业务 52

4.6.2 确定评估基本事项 53

4.6.3 选择评估方法 53

4.6.4 收集资料 53

4.6.5 实地勘察(实物勘验) 53

4.6.6 影响要素分析和测算 53

4.6.7 编制海域评估报告 53

4.7 评估业务受理 53

4.7.1 业务委托书(函件) 53

4.7.2 业务委托不受理、不可受理情形 53

4.8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 54

4.8.1 市场法 54

4.8.2 成本法 55

4.8.3 收益法 56

4.8.4 专家咨询法 58

4.8.5 综合法 58

4.8.6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方法的选择 59

4.9 宗海价格评估影响要素分析及测算 60

4.9.1 宗海基准价格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0

4.9.2 宗海价格测算修正系数 61

4.9.3 水产品价格准用 61

4.10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资料要求 62

4.10.1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资料内容 62

4.10.2 评估资料要求 62

4.11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结果 63

4.11.1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结果的形式 63

4.11.2 海洋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报告书的编制 64

4.11.3 撰写评估报告书注意的问题 66

第5章 海岸带海域空间利用理念与方略研究 67

5.1 世界海岸带发展共有特征分析 67

5.1.1 理念认识上:某种海洋资源价值与整体海洋价值并重 67

5.1.2 发展动向上:海岸带城市化与产业海洋化并举 67

5.1.3 规划管理上: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一体化并行 68

5.1.4 发展动力上:海洋经济总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并存 68

5.2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分析 69

5.2.1 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69

5.2.2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70

5.2.3 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70

5.3 我国海岸带经济建设的需求与动力分析 70

5.3.1 我国海岸带经济建设的意义 70

5.3.2 我国海岸带经济建设面临的压力 71

5.3.3 辽宁海岸带发展策略的需求 72

5.4 海洋经济资源及其资产的新认识 73

5.4.1 海洋是食品资源资产 73

5.4.2 海洋是重要的能源资产 73

5.4.3 海洋水资源资产 73

5.4.4 海洋可再生能源资产 74

5.4.5 海洋航道资源资产 74

5.4.6 海洋空间资源资产 74

5.5 海岸带区域空间利用的策略研究 74

5.5.1 树立海洋区域空间经济理念 74

5.5.2 按照宽口径计量海岸带经济 75

5.5.3 树立“海洋区域城市”的理念 75

5.6 大连海域作为亚城区规划管理的构思 76

5.6.1 大连海域亚城区建设基本思路 76

5.6.2 大连海域亚城区的三级地理空间 77

5.6.3 大连海域亚城区精细化管理 77

5.6.4 大连亚城区建设发展策略选择 78

第6章 海岸带城市化与都市型海岸带经济 79

6.1 海洋与城市关系的演化 79

6.1.1 上海世博会与冲绳世博会的启示 79

6.1.2 人海关系的演进的启示 80

6.1.3 中国海洋文明的启示 80

6.1.4 海洋产业的空间属性 81

6.2 海岸带城市化及其特征 81

6.2.1 “城”与“市”关系的演化 81

6.2.2 城市向海岸带移动的原因与趋势 81

6.2.3 城市化及其阶段特征 82

6.2.4 城市化产生的负面问题 82

6.3 海岸带城市化的动向 83

6.3.1 我国海岸带资源优势与开发评价 83

6.3.2 各国海岸带开发动向的借鉴 83

6.3.3 世界海岸带开发的特点 85

6.3.4 海岸带开发效应 85

6.4 都市型海岸带经济:生态城市与海岸带共生策略 86

6.4.1 都市型海岸带经济的提出 86

6.4.2 生态城市的溯源与特征 87

6.4.3 都市型海岸带经济的内涵 87

6.4.4 都市型海岸带经济建设重点 89

第7章 海岸带养殖生产区域分型理论与实践 91

7.1 问题的提出、研究与实践进展 91

7.1.1 问题的提出 91

7.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92

7.1.3 我国海水贝类生产区分型管理的提出 93

7.1.4 我国贝类分型实践存在的问题 94

7.1.5 大连实践的最新进展 95

7.2 生产区分型及其作用 95

7.2.1 海水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划型含义 95

7.2.2 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性质 96

7.2.3 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作用 96

7.3 海水贝类生产区划型技术研究 97

7.3.1 “划型”技术流程设计与分析 97

7.3.2 生产区的类型指标分析 99

7.3.3 监测站位布设 101

7.3.4 监测检验执行标准 101

7.3.5 监测频率和时间 102

7.3.6 生产区划型综合调查 102

7.3.7 数据库建立的作用与要求 104

7.3.8 划型生产区评价结果描述 105

7.4 海水贝类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105

7.4.1 贝类产业链中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 105

7.4.2 贝类质量可追溯系统及设计原则 107

7.4.3 可追溯系统的模块结构 108

7.4.4 可追溯系统的信息类别 109

7.4.5 可追溯性要求 109

7.5 国内外海水贝类划型标准规范的比较分析 109

7.5.1 规范性文件来源 109

7.5.2 生产区类型指标比较 110

7.5.3 生产区检验、检测的比较分析 113

7.5.4 中外比较分析小结 114

7.6 推进海水贝类划型工作建议 115

7.6.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配套制度、基础设施建设 115

7.6.2 开展“区域性”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认证 115

7.6.3 编制规范的《贝类划型操作技术规程》,为划型技术推广创造条件 115

7.6.4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检测频率、检测范围,建立信息平台 115

第8章 蓝色食品供应体系与高效低碳渔业 117

8.1 食物供应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117

8.1.1 原始渔业文明的考查 117

8.1.2 食品供应的“棘轮效应” 118

8.1.3 食品供应体系的经济学问题 118

8.2 海洋蓝色食物发展计划 118

8.2.1 蓝色食物的含义 118

8.2.2 蓝色海洋食物概念的发展 119

8.2.3 海洋蓝色食物发展计划 120

8.3 碳汇渔业及其战略意义 121

8.3.1 碳汇渔业提出背景 121

8.3.2 碳汇渔业的含义 121

8.3.3 发展碳汇渔业的战略意义 122

8.4 高效碳汇渔业的发展对策 124

8.4.1 加强碳汇渔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 124

8.4.2 加快渔业节能减排步伐 125

8.4.3 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126

8.4.4 建立渔业碳汇计算和碳基金 126

8.5 发展碳汇渔业需关注的问题 127

8.5.1 低碳渔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和经济方法 127

8.5.2 碳交易定价权 127

8.5.3 碳汇渔业的标准和法规 127

8.5.4 碳汇渔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127

第9章 海岸带渔业与都市型现代渔业 128

9.1 现代渔业的理解 128

9.1.1 渔业发达国家的现代渔业不同模式 128

9.1.2 现代渔业的内涵 128

9.1.3 现代渔业的特征 129

9.1.4 现代渔业的理解 129

9.2 世界渔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130

9.2.1 世界渔业发展特征 130

9.2.2 对近代渔业发展的反思 131

9.3 我国“十二五”渔业发展态势 131

9.3.1 我国“十二五”渔业发展的趋势判断 131

9.3.2 我国“十二五”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32

9.3.3 我国“十二五”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33

9.4 都市型现代渔业提出及其发展 134

9.4.1 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提出 134

9.4.2 都市型现代渔业内涵特征 134

9.4.3 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 135

9.5 大连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136

9.5.1 大连都市型现代渔业区位优势 136

9.5.2 大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条件评价 139

9.5.3 大连都市型现代渔业建设动力分析 143

9.5.4 大连都市型现代渔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方向 145

第10章 海岸带休闲渔业发展动力及策略分析 152

10.1 休闲渔业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152

10.1.1 休闲渔业的演化 152

10.1.2 休闲渔业产业定位分析 153

10.1.3 休闲渔业产品特性分析 154

10.1.4 休闲渔业主体分析 154

10.2 休闲渔业的系统经济思想及其综合价值 154

10.2.1 休闲渔业是多个产业的融合 154

10.2.2 休闲渔业实现渔业价值链的优化 155

10.2.3 海业促进区域渔业经济的增进 155

10.2.4 休闲渔业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155

10.2.5 休闲渔业是生态经济的一个范式 155

10.3 休闲渔业市场需求分析 156

10.3.1 世界范围内的休闲时代到来 156

10.3.2 中国生态需求的水平提高 156

10.3.3 生态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与成长 156

10.4 休闲渔业市场供给分析 157

10.4.1 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持 157

10.4.2 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 157

10.4.3 渔业功能拓展的支持 157

10.4.4 渔业社会发展的支持 158

10.4.5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支持 158

10.4.6 渔(农)民生态价值意识提高 158

10.5 大连发展休闲渔业策略分析 159

10.5.1 大连海岸经济的发展 159

10.5.2 大连发展海岸带休闲渔业的条件 159

10.5.3 大连海岸带休闲渔业开发产品设计分析 161

10.6 休闲渔业持续发展分析 162

10.6.1 正确处理商业开发与非商业活动关系 162

10.6.2 正确处理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关系 162

10.6.3 正确合理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 162

10.6.4 正确处理开发与规范管理关系 162

第11章 海岸带旅游:大连“中国蓝色旅游特区”构想 163

11.1 大连建立“中国蓝色旅游特区”的重要意义 163

11.1.1 迎合大连城市发展定位 163

11.1.2 契合大连发展蓝色经济大势 164

11.1.3 符合大连海洋生态城市概念要求 164

11.2 大连建设“中国蓝色旅游特区”的竞争态势 164

11.2.1 青岛的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帆船之都、音乐之岛 164

11.2.2 烟台的“休闲度假烟台”——山海仙境美 165

11.2.3 威海的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北方温带旅游度假示范区 165

11.2.4 国内外海岛旅游区——生态区与国际度假区 166

11.3 大连“中国蓝色旅游特区”建设的基本框架 166

11.3.1 长山群岛的开发规划概况 166

11.3.2 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领域 168

11.3.3 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69

11.3.4 海洋休闲产业升级转型 170

11.4 大连建设“中国蓝色旅游特区”的进取方向 171

11.4.1 威海市规划建设韩国游客休闲度假区的启示 171

11.4.2 大连蓝色旅游特区建设的内涵特征 172

11.4.3 大连蓝色旅游特区的定位取向 173

11.5 大连建设“中国蓝色旅游特区”对策建议 175

11.5.1 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优势 175

11.5.2 实施世界旅游精品战略 177

11.5.3 创新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 178

11.5.4 倡导都市型海岸带经济模式 179

11.5.5 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支持 180

第12章 海岸带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构建 182

12.1 海岸带持续发展的政策需求分析 182

12.1.1 海岸带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182

12.1.2 海岸带持续发展的动力需求分析 183

12.1.3 海岸带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分析 184

12.2 构建海岸带政府支撑体系基本思路 184

12.2.1 政府支撑体系条件 184

12.2.2 政府支撑体系建设原则 185

12.2.3 政府支撑体系要素 185

12.3 海岸带政府支撑体系的支持方向 186

12.3.1 海洋产业集聚园区(基地)发展建设 186

12.3.2 海洋渔业产业链延伸优化 187

12.3.3 新兴海洋高技术产业创新培植 187

12.3.4 优势传统产业提升转型 188

12.3.5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 189

12.3.6 海洋环境经济政策与海洋保险政策 190

12.4 强化政府支撑体系的重点领域 192

12.4.1 专门规划的先行与协调 192

12.4.2 激励政策的适时与跟进 192

12.4.3 地方性法规的定制与配套 192

12.4.4 支撑平台的集成与创新 193

第13章 海岸带技术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194

13.1 海洋学科及学科发展动向 194

13.1.1 海洋科学与海洋经济 194

13.1.2 海洋科学学科及其高等教育的确立 194

13.1.3 海洋科学学科的体系结构 195

13.1.4 海洋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196

13.2 海岸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建设背景 197

13.2.1 海岸带经济从实践走向科学 197

13.2.2 海洋经济学科建设契合了国家海洋战略 199

13.2.3 海洋经济学科研究应关注的海洋经济发展领域 200

13.3 海岸带经济学的形成及研究范畴 201

13.3.1 海洋经济学的形成 201

13.3.2 海岸带经济的学科属性 203

13.3.3 海岸带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 203

13.3.4 海岸带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讨论 204

13.4 海洋经济本科专业及专业建设 205

13.4.1 海洋高校海洋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5

13.4.2 海洋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 205

13.4.3 海洋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 205

13.4.4 海洋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206

13.5 海岸带技术经济及管理的学科展望 207

13.5.1 学科研究方向存在错位发展空间 207

13.5.2 学科专业设置符合学校目标定位 207

13.5.3 相关领域研究具备项目平台条件 207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