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 1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 1
西晋社会 1
魏晋玄学的盛行 5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 8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 13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 22
竺法护 23
聂承远和聂道真 35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 36
竺叔兰和无叉罗 36
帛法祖 42
附:法祚 44
疆梁娄至和安法钦 44
法立、法炬 45
支法度和若罗严 46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 48
(一)译经概况 48
(二)佛的法身论 51
(三)佛的“色身”论 57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 63
(五)“有想”和“无想” 69
(六)“汝即是道” 76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 84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 95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 103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 110
(一)无和空 112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 119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 123
插图:一、十六国简表 128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 129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 130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 130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 134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147
第二节 释道安 149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 149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约348年之前) 152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365年) 155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 160
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161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 164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 170
僧团和戒规 174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 177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 177
组织翻译佛经 181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181
(2)翻译小乘佛经 183
(3)翻译戒律 193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195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 197
竺僧朗 197
竺法雅和“格义” 200
竺法汰 202
法遇 204
昙翼 204
昙徽 205
道立和昙戒 206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 207
第四节 六家七宗 207
(二)本无宗 222
(三)心无宗 232
(四)即色宗 237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 251
二、鸠摩罗什舍利塔 252
龟兹的佛教 253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 257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 263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 267
鸠摩罗什的译经 273
鸠摩罗什的著作 285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 286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292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 294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 294
《阿含经》的翻译 297
1. 初转法轮 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 304
《阿含经》的内容 304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 307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 311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315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318
(一)译经概况 318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324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 336
(四)“八不缘起”论 347
(五)所说皆是可破 363
(六)五眼与三智 375
(七)实相即是涅? 387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 401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 414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 417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424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 428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 439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僧肇 445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 445
(二)僧? 450
(三)僧肇 470
1.《物不迁论》 474
2.《不真空论》 482
3.《般若无知论》 493
4.《涅?无名论》 510
第一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 522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522
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 522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530
王公贵族与佛教 537
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548
孙绰与《喻道论》 548
何谓佛,何谓佛道? 550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552
孝与出家 554
郗超与《奉法要》 557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559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561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 566
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568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568
东晋南方的寺院 574
三、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 579
第四节 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580
西行目的 580
关于《佛国记》 582
从长安到西域 585
游历天竺 588
佛经翻译 595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 597
第五节 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600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600
四、庐山东林寺 601
庐山僧团 602
慧远与王公贵族的交往 604
慧远与鸠摩罗什 613
慧远与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 615
弥陀净土信仰和修行 618
慧远的著作 623
慧远的弟子 627
第六节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 630
(一)沙门不敬礼王者——佛教礼法与封建礼法 631
(二)佛教宗教观念的创新和它的思想渊源 641
神不灭论 643
报应论 650
宗教的社会效果 654
(三)佛教世界观的佛典根据 656
(四)同鸠摩罗什僧团的佛学交流及其分歧 676
法身问题 677
四大与五根 684
法性问题 695
附录一:西晋、东晋十六国译经目录 702
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译经卷数 754
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西晋、东晋十六国) 756
索引 766
- 《(敦煌舞)的佛教艺术思想研究 上》陈宜青著 2014
- 《中国当代小说与佛教文化之关系研究》褚云侠 2019
-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第3卷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张祥龙著 2019
- 《中国佛教文化》孙昌武著 2018
- 《古典文学研究辑刊 十编 第15册 苏轼佛教文学研究 上》吴明兴著 2014
- 《新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第4册 佛教徒的信仰》K.Sri Dhammananda著;释印海,张大卿合译
- 《安多藏区藏传佛教实地研究》昂巴著 2017
-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名僧传 噶举派》拉科·益西多杰编译 2019
- 《湖州宗教史》李秀娟著 2014
- 《新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大乘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原著;演培法师译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