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与龚自珍、魏源的“经世”史学思想 1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与“经世致用”观点 1
一、清代批判理学思潮与“经世致用”观点 1
前言 1
二、汉学的兴起与史学倾向 4
三、今文经学的兴起 7
四、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西学东渐” 9
第二节 龚自珍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1
一、龚自珍及其历史观 11
二、龚自珍的史学思想 15
一、魏源及其历史观 21
第三节 魏源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21
二、魏源的史学思想 25
第二章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人对外国史地的初步研究 30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思想风气的变化。《海国图志》的刊行 30
一、“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30
二、《海国图志》的编撰及其主要成就 33
第二节 徐继畲等人介绍西方史地的著述 40
一、徐继畲与《瀛环志略》的编撰 40
二、《瀛环志略》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42
三、《康輶纪行》、《海国四说》 44
一、社会矛盾尖锐下的忧患意识 49
第三章 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忧患意识与边疆史地学研究 49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边疆史地学的兴起 49
二、边疆史地学的兴起 50
第二节 边疆史地学的代表作--《蒙古游牧记》与《朔方备乘》 53
一、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 53
二、何秋涛及其《朔方备乘》 57
第三节 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方志学 62
一、19世纪末的边疆史地学 62
二、近代方志学 67
一、《元史》的修撰与明代和清前期的元史研究 71
第一节 近代元史研究 71
第四章 元史与辽、金、西夏史研究的新成就 71
二、近代元史研究的勃兴 74
第二节 近代元史研究的新成就 80
一、洪钧与《元史译文证补》 80
二、屠寄与《蒙兀儿史记》 83
三、柯绍忞的《新元史》与曾廉的《元书》 88
第三节 近代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 93
一、辽、金、西夏史研究的逐步开展 93
二、研究辽、金、西夏史的主要代表及著述 95
第一节 近代南明史与当代史研究的兴起 101
一、南明史研究的兴起 101
第五章 清代文网渐疏后的南明史和当代史研究 101
二、当代史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与鸦片战争时期的当代史 105
第二节 咸同年间太平天国史的编撰与有关当代史著 112
一、太平天国史的编撰 112
二、清人编撰的太平天国历史著述 115
三、其他当代史史著 118
第六章 西学的倡导与外国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121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中西方史著的翻译 121
一、向西方学习的倡导 121
二、翻译西书工作的开展 122
一、出国和驻外人员的笔记。杂记 128
第二节 介绍外国情况的笔记、杂记。王韬的外国史研究 128
二、王韬及其史观 130
三、《法国志略》与《普法战纪》 135
四、王韬的其他史著 141
第三节 黄遵宪的日本史研究。外交史料的编辑 143
一、黄遵宪及其史观 143
二、《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 146
三、19世纪后期日本史研究概况 149
四、外交史料的编纂 152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与社会进化论的输入 157
一、甲午战后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 157
第七章 新史学的酝酿 157
二、严复与《天演论》发表的现实意义 158
三、严复的史学观点 162
第二节 康有为的历史观与史著 164
一、康有为及其三世历史观 164
二、康有为的史著及其特点 167
第三节 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戊戌时期的史学思想 170
一、梁启超及其前期历史观 170
二、梁启超初期的史学观点 172
三、谭嗣同、唐才常、徐仁铸等人的史学观点 172
一、20世纪初梁启超对史学宗旨的论述 178
第一节 新史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178
第八章 新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178
二、梁启超对新史学体系的探讨 181
三、梁启超早期史著的特点 184
第二节 章节体通史著作的出现、历名方法论的探讨 188
一、夏曾佑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简称《中国历史教科书》) 188
二、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编印概况 193
三、20世纪初历史方法论的探讨 196
第三节 20世纪初中国史料的新发现 200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200
二、汉晋简牍的发现 203
三、敦煌写本的发现 204
四、内阁大库档案资料的整理 205
第九章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新史学观点、史著及其影响 207
第一节 孙中山及其历史哲学思想 207
一、孙中山及其历史观 207
二、孙中山的“知行观” 211
三、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重视 213
第二节 章太炎、蔡元培的史学思想 215
一、章太炎及其史学思想 215
二、蔡元培及其史学思想 219
第三节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史学著述 225
一、陈天华及其史学观点 225
二、刘师培及其史学思想 228
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 233
四、《太平天国战史》与呼吁反满革命 236
五、宣传西方独立建国的史著和“亡国史鉴” 239
六、爱国主义的史著-《台湾通史》 241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梁启超、胡适的唯心史观 24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246
一、“五四”前后社会思想的变化 246
二、中国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介绍 248
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介绍 251
四、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史学研究 254
一、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与史观 261
第二节 “五四”后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史著 261
二、梁启超的后期史论 265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观点与治史方法 270
一、胡适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 270
二、胡适的史学研究与成就 277
第十一章 20世纪初新史学的发展。《清史稿》的编纂 283
第一节 王国维的史学成就 283
一、王国维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 283
二、王国维的史学成就 287
第二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 294
一、顾颉刚及其古史观 294
二、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过程及“古史辨派” 297
第三节 清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孟森、萧一山 302
一、孟森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成就 302
二、萧一山及其《清代通史》 308
第四节 《清史稿》的编纂与查禁 311
一、《清史稿》的编纂 311
二、《清史稿》的查禁过程 314
第十二章 十年内战时期纷纭变化的中国史坛 317
第一节 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发展 317
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317
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322
一、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328
第二节 论战中走上史坛的郭沫若 328
二、郭沫若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第一批成果 332
第三节 吕振羽及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334
一、吕振羽及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334
二、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337
第四节 中国历史第一个专业史学研究机构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40
一、中央研究院与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 340
二、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345
三、傅斯年“史料学派”的崛起 348
第五节 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 354
一、陈寅恪及其史学成就 354
二、陈垣及其史学成就 360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368
第一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贡献 368
一、毛泽东论中国国情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 368
二、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与史学功能的论述 372
第二节 中共党史研究的兴起、张闻天、叶蠖生的党史研究成就 375
一、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党史研究的热潮 375
二、张闻天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380
三、叶蠖生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稿》 384
第三节 延安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387
一、延安中央研究院 387
二、范文澜及其史学成就 389
三、何干之及其史学成就 394
四、马克思主义古史学家尹达 399
第四节 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 401
一、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史著 401
二、吕振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史著 406
三、剪伯赞的史学成就 412
四、侯外庐的史学成就 418
第十四章 1930年至1949年前夕的史坛 422
第一节 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与趋势 422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 422
二、中国通史与专门史研究概况 427
三、太平天国史研究概况 430
四、民族史与世界史研究概况 433
五、抗战时期文物西迁和考古事业的持续 435
第二节 钱穆与蒋廷黻的史观与史著 438
一、钱穆的历史文化观与《国史大纲》 438
二、蒋廷黻的外交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 444
第三节 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史学论著 450
一、“民生史观”、“复古思潮”、“战国策派” 450
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史学论著 455
三、吴晗与《朱元璋传》 457
四、史学队伍的变迁 460
- 《史学与红学》唐德刚著 2019
- 《刘知几和他的历史学》翦伯赞著 2019
- 《教育史学论稿》张斌贤著 2019
- 《新编历史小丛书 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学》翦伯赞 2019
- 《新史学》章清主编 2019
- 《新史学 第10卷 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曹新宇编 2019
-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张越著 2019
-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赵庆云著 2019
- 《廊师研究文库 历史卷 第1辑 增编清朝官方史学之研究》乔治忠,李士杰 2018
- 《雅理译丛 时而艺术 史学九章》(美)伯纳德·贝林著;孙宏哲译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