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湖州古代史稿
湖州古代史稿

湖州古代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慧著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24975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助大量详尽的史料,对湖州的古代史进行了新的剖析。
《湖州古代史稿》目录
标签:史稿

第一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湖州 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湖州 1

一、湖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 1

二、湖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2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湖州 3

一、邱城马家浜文化遗址 3

二、邱城、毗山等崧泽文化遗址 4

三、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 6

四、湖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的意义 8

五、舜、禹、防风氏的传说 10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湖州 12

一、塔地、毗山等马桥文化遗址 12

二、“三城三圻”与吴越争霸 14

三、楚国春申君置县菰城 16

四、先秦湖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17

(一)夏商周时期经济的徘徊 17

(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8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湖州 24

第一节 秦汉湖州的建置沿革 24

一、秦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24

二、汉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25

第二节 秦汉湖州的政治 27

一、乌程县、故鄣县、鄣郡的建立 27

二、项梁、项羽吴中起义 28

三、刘濞统治时期的湖州 30

四、中原士大夫南迁与湖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形成 32

五、察举制度的实施 35

第三节 秦汉湖州的经济和风俗 36

一、秦汉湖州的经济 36

(一)“地广人稀”的区域特点 36

(二)秦汉湖州的农业 37

(三)汉代湖州的手工业 38

(四)秦汉国家政策对湖州经济的影响 38

二、秦汉湖州的风俗 39

(一)信鬼神,好淫祀 39

(二)断发文身 40

(三)短衣左衽 40

(四)习武好斗 40

第三章 六朝时期的湖州 41

第一节 六朝湖州的建置沿革 41

一、孙吴湖州的行政建置 41

二、两晋湖州的行政建置 42

三、南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43

第二节 六朝湖州的政治 44

一、六朝湖州的选官制度 44

(一)试吏 44

(二)任子 45

(三)征辟 45

(四)九品中正制 46

(五)考试 47

二、六朝政权与湖州(吴兴)地区大族 47

(一)孙吴政权与吴兴大族 47

(二)东晋政权与吴兴大族 52

(三)南朝政权与吴兴大族 54

(四)吴兴郡世家大族的社会作用 61

三、陈朝与吴兴郡 62

(一)陈霸先家世简述 62

(二)尚武的民风与陈霸先的崛起 62

(三)梁末吴兴郡争夺战 64

(四)陈朝吴兴太守与吴兴籍三皇后 65

(五)长兴的陈霸先遗迹 67

四、六朝吴兴郡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69

第二节 六朝湖州的经济 72

一、六朝湖州的农业 72

(一)官府对农业的重视 72

(二)劳动力的增加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74

(三)水利的兴修 75

(四)农副业的兴盛 76

(五)自然灾害与救助措施 77

二、六朝湖州的手工业 80

(一)以德清窑为代表的吴兴郡制瓷业 80

(二)织造、酿造、制镜、制砖等行业 82

三、六朝湖州的商业和金融 83

(一)吴兴郡的商业 83

(二)吴兴郡的金融 85

四、六朝湖州经济的地位 87

第三节 六朝湖州的文化 88

一、宗教 88

(一)佛教 88

(二)道教 89

二、经学 92

三、史学和方志 93

(一)史学 93

(二)方志 95

四、文学 96

(一)诗文 96

(二)小说 99

五、艺术 100

(一)绘画 100

(二)书法 102

(三)音乐 103

六、文艺评论 103

(一)文学评论 103

(二)美术评论 104

(三)书法评论 105

七、医学 105

八、私家藏书 106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湖州 107

第一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建置沿革 107

一、隋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107

二、唐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108

三、五代湖州的行政建置 109

第二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政治 110

一、隋唐吴越国湖州的行政管理 110

(一)隋朝湖州的行政管理 110

(二)唐朝、吴越国湖州的行政管理 111

(三)隋唐选官制度和沈既济的选官用人思想 112

二、隋王朝的江南政策与湖州士人 116

(一)隋王朝与亡陈皇帝及皇室 116

(二)隋朝江南政策和湖州士人的沉浮 120

三、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政权在湖州的建立 123

四、唐王朝中的湖州人 125

(一)陈叔达与唐初太子废立 125

(二)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与姚思廉、徐惠的进谏 126

(三)武则天重用酷吏政策与徐坚慎重量刑、依法复奏思想 128

五、唐中后期殃及湖州的藩镇反叛及其平定 129

(一)隋唐五代湖州建置镇及其性质 129

(二)唐中后期殃及湖州的藩镇反叛及其平定 130

六、波及湖州的农民起义 131

七、吴越国统治在湖州的确立 132

第三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经济 133

一、隋唐吴越国时湖州的农业 133

(一)水利的兴修 133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135

(三)农产品品种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 136

二、陆羽和长兴顾渚贡焙 138

(一)陆羽和《茶经》 138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园——顾渚贡茶院 140

(三)贡焙对湖州茶业生产和经济、文化的影响 141

三、隋唐吴越国时湖州的手工业 142

(一)纺织业 142

(二)食品加工和酿酒业 144

第四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文化 145

一、宗教 145

(一)佛教 145

(二)道教 149

二、教育 149

三、史学和方志 150

(一)史学 150

(二)方志 152

四、文学 154

(一)诗歌、散文 154

(二)小说 159

(三)文学理论 160

(四)文学流派 161

五、艺术 162

(一)书画 162

(二)建筑与园林 163

六、科学 164

第五章 宋朝时期的湖州 166

第一节 宋朝湖州的建置沿革 166

第二节 宋朝湖州的政治 168

一、宋朝湖州的行政管理 168

(一)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168

(二)驻军与军事组织 170

(三)选官制度 171

(四)户籍和赋税制度 174

(五)职役制度及其改革 176

(六)仓储制度 177

(七)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 178

(八)邮驿制度 180

(九)地籍整理制度 182

(十)其他制度 182

二、熙宁新法和“乌台诗案” 183

(一)熙宁新法在湖州 183

(二)苏轼“乌台诗案” 184

三、湖州人民的抗金斗争 188

四、“霅川之变”与改湖州为安吉州 189

五、宋朝湖州的农民起义 191

第二节 宋朝湖州的经济 192

一、宋朝湖州的农业 192

(一)土地的广泛开垦和水利的进一步兴修 192

(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194

(三)“苏湖熟,天下足” 196

(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201

二、宋朝湖州的手工业 203

(一)丝织、印染业 203

(二)酿酒业 203

(三)制镜业 204

(四)食品加工业 206

(五)印刷业 206

(六)其他 207

三、宋朝湖州的商业 208

(一)商业市镇兴起 208

(二)商品经济发展 211

(三)“重本”不“抑末”主张 213

(四)宋代湖州商品经济评价 214

第三节 宋朝湖州的文化 215

一、宗教 215

(一)佛教 215

(二)道教 218

二、教育 219

(一)胡瑗与湖州州学 219

(二)宋代湖州的教育 221

三、史学和方志 224

(一)史学 224

(二)方志 225

四、文学 228

五、数学 230

六、医学 231

七、艺术 232

(一)书画 232

(二)书画理论 234

(三)音乐 235

(四)园林与建筑 235

八、藏书与目录学 238

第六章 元朝时期的湖州 241

第一节 元朝湖州的政治 241

一、元兵占领安吉州(湖州) 241

二、元朝湖州的行政管理 242

(一)元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242

(二)选官制度 244

(三)俸禄制度 245

(四)赋役制度 248

(五)驿站和急递铺 253

(六)救济制度 254

三、元末农民起义 257

第二节 元朝湖州的经济 260

一、元朝湖州的农业 260

(一)水利的兴修 260

(二)《农桑辑要》的刊行 261

(三)《田家五行》和湖州农民对气象规律的认识 261

(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63

二、元朝湖州的手工业 263

(一)官办手工业 264

(二)民间手工业 264

三、元朝湖州的商业 266

第三节 元朝湖州的文化 267

一、教育 267

二、史学和方志 272

三、文学 273

四、书画 274

(一)书画家 274

(二)书画理论 277

五、宗教 278

(一)佛教 278

(二)道教 281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湖州 283

第一节 明朝湖州的政治 283

一、朱元璋军攻克湖州 283

二、明朝湖州的行政管理 284

(一)明朝湖州的行政建置 284

(二)选官制度 287

(三)军事组织与军事制度 288

(四)祭祀制度 291

(五)明廷对富户的措置 295

(六)漕运组织和制度 297

(七)乡民自治的组织和形式 299

(八)食盐专卖制度 302

(九)归有光、吴承恩在长兴的政绩 303

三、明朝湖州赋税制度及其改革 305

(一)湖州重赋区的形成 305

(二)对官田税负的改革 308

四、明朝湖州徭役制度及其演变 314

(一)明代徭役的内容 314

(二)徭役制度的改革 316

(三)官绅优免冒滥与“均田均役”改革 321

五、明朝湖州的社会救济事业 322

(一)日常救济 322

(二)灾荒年份的救济 324

六、明朝湖州的抗倭斗争 338

七、明朝湖州农民起义和反对官僚地主的斗争 340

(一)安吉、孝丰农民起义 340

(二)李松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341

(三)南浔人民反对官僚地主的斗争 342

第二节 明朝湖州的经济 343

一、丝绸之府的形成 343

(一)蚕桑产区扩大 343

(二)湖丝量多质优 344

(三)丝绸特产增加 345

(四)丝织业市镇崛起 346

(五)明代湖州蚕丝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50

二、明朝湖州的农业 352

(一)水利的兴修 352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354

(三)养蚕植桑经验的积累 356

(四)生态农业经营的萌芽 358

(五)军屯与军屯制度 359

三、明朝湖州的手工业 360

(一)工匠管理制度 360

(二)缫丝、丝织技术的进步 361

(三)棉、麻织业 362

(四)制笔业 362

(五)食品加工业 363

(六)砖瓦、制陶、采矿及其他 364

四、明朝湖州的商业 365

(一)各具特色的区域商品经济 365

(二)市镇的勃兴及其特点 368

(三)农民经济的商品化倾向与雇农身份的提高 370

(四)对外贸易曲折发展 371

第三节 明朝湖州的文化 373

一、教育 373

二、经学 376

三、史学和方志 377

(一)史学 377

(二)方志 379

四、文学 385

五、艺术 387

(一)戏曲 387

(二)书画 389

六、图书出版、收藏与发行 390

(一)图书出版 390

(二)藏书家和藏书楼 391

(三)湖州书船与图书发行 392

七、科学技术 392

(一)数学 392

(二)水利 393

(三)军事 394

(四)医学 395

(五)地理学 397

八、宗教 397

第八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湖州 400

第一节 清初湖州人民的抗清斗争 400

一、清兵进入湖州 400

二、李之椿、沈荣与湖州的复明运动 401

三、魏耕的反清复明活动 402

四、长兴人民的抗清运动 405

五、顺治年间的其他抗清斗争 406

六、涉及湖州的“朱三太子案” 407

第二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政治 408

一、清朝湖州的行政管理 408

(一)行政建置 408

(二)选官制度 410

(三)军事组织和军事建置 412

(四)恩威并施与涉湖文字狱 413

(五)“移孝作忠”推行孝治伦理政治 417

(六)继续推行“乡约”和“乡饮酒礼” 419

二、清朝湖州赋役制度及改革 421

(一)湖州的赋役制度 421

(二)对湖州欠粮赋绅衿的打击 423

(三)湖州赋税制度改革 423

(四)里役改革 430

三、清朝湖州的社会救济和保障事业 433

(一)日常救济和保障 433

(二)灾荒年份的救济 439

第三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经济 442

一、丝绸之府的发展与繁荣 442

(一)蚕桑业进一步专业化商品化 442

(二)“七里丝”等湖州丝、绸名冠全国 445

(三)湖丝贸易扩大与市镇继续繁荣 448

二、清朝湖州的农业 454

(一)水利的兴修与保护 454

(二)垦荒与军屯 457

(三)淡水养殖与湖羊饲养 458

(四)从余粮区到缺粮区 460

三、清朝湖州的手工业 461

(一)棉、麻纺织业 461

(二)酿酒业 462

(三)窑业 462

(四)造纸业 463

(五)造船业 464

(六)制笔业 465

(七)榨油业 465

(八)食品加工业 466

(九)其他 468

四、清朝湖州市场经济的萌芽 468

(一)完备的市场网络与销售机制 468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及缓慢发展 472

(三)佃农抗租与商业资本从农村转移 474

第四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文化 476

一、教育 476

二、经学和考据学 478

三、史学和方志 482

(一)史学 482

(二)方志 484

四、文学 486

五、艺术 488

(一)书画 488

(二)戏曲 489

六、科学和技术 490

(一)数学、天文 490

(二)水利 491

(三)医学 491

七、藏书家和藏书楼 493

八、宗教 494

(一)佛教 494

(二)道教 495

(三)天主教 496

参考文献举要 497

后记 5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