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审美素质新概念  上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审美素质新概念  上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审美素质新概念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宇刚,钟玉林,李正芳主编
  • 出 版 社: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1212579
  • 页数:602 页
图书介绍: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审美素质新概念 上》目录

第一篇 创新学生审美教育新概念 3

第一章 审美教育概述 3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概念 3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结构 4

一、审美教育的过程 4

二、审美教育的结构 5

三、审美教育的运转 7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 8

一、形象性 8

二、情感性 9

三、自由性 10

四、深远性 10

第四节 审美教育的原则 11

一、审美情境创设性原则 11

二、相互交流性原则 12

三、审美观照与操作相结合原则 13

四、多样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13

第五节 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环节 14

一、童年期的审美教育 14

二、少年期的审美教育 15

三、青年期的审美教育 15

第二章 审美教育的任务和意义 18

第一节 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18

二、审美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素养 20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意义 23

一、陶冶性情 23

二、开发智力 24

三、培养意志 24

四、增进健美 25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任务 26

一、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 26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8

三、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30

四、培养审美能力 37

五、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础 44

第四节 审美教育的实质——真、善、美的统一 47

第三章 中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55

第一节 我国古代美育思想 55

一、古代思想家论美育作用 55

二、古代美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57

第二节 西方美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60

一、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早期发展 60

二、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逐步深化 63

三、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科学走向 65

第四章 学校美育 68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地位和特点 68

一、学校美育的地位 68

二、学校美育的特点 70

第二节 学校美育的施教主体 71

一、学校美育不同施教主体的施教特点 72

二、学校美育施教主体的审美修养 73

第三节 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75

一、学科教学的审美因素 75

二、学科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77

第四节 艺术课程的审美教育 81

一、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82

二、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86

三、视听觉艺术的审美教育 89

四、想象艺术的审美教育 92

附录 97

美育研究选萃 97

美育心理学发展述评 97

现代美育:从结构主义到节奏主义 103

美育心理过程研究 106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111

审美教育园地 116

试论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原则 116

在学生中实施美育的尝试 120

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122

美育杂坛 130

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30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137

艺术心理素质简论 141

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 146

美育心理学刍议 152

论美育的心理价值 159

审美与人格 163

审美类型学理论节选 168

新兴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 171

协同心理学对美学的启示 178

第二篇 创新学生审美对象新概念 191

第一章 美的形态 191

第一节 美的形态学研究的系统化 191

一、美的形态分类的基本要求 191

二、美的形态分类的系统化原则 192

第二节 美的形态体系 194

一、世界系统的美的分类 198

二、范畴系统的美的分类 200

第二章 自然美 202

第一节 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发展 202

一、“致用”阶段 203

二、“比德”阶段 203

三、“畅神”阶段 204

第二节 自然美的种类 205

一、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205

二、未经人类直接改造的自然美 206

三、混合型 206

第三节 自然美的特征 210

一、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的感性显现 210

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的美 211

三、自然美既有较大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多变性和多面性 211

第三章 社会美 214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及其特征 214

一、社会美的范围 214

二、社会美的特征 218

第二节 社会美的表现形式 220

一、人的美在于树立理想 220

二、人的美最重要的在于内容 225

三、人的美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28

第三节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230

一、劳动产品的美 230

二、环境美 231

第四章 形式美 234

第一节 形式美的来源特征 234

一、形式美的产生 234

二、形式美的审美意义 235

三、形式美的内容 235

第二节 色彩、形状、声音的审美作用 236

一、色彩 236

二、形状 237

三、声音 238

第三节 形式美载体的特点 239

一、有限的类别与无穷的变化 239

二、制造的简易性 240

三、无“审美后遗症” 240

四、审美意味的朦胧性 240

五、远离“功利性” 241

六、天然美是色彩 242

第四节 形式美的法则 243

一、整齐纯一 243

二、对称与均衡 243

三、调和与对比 244

四、比例相宜 245

五、节奏与韵律 247

六、和谐 247

第五章 艺术美 249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及其特点 249

一、艺术美的本质 249

二、艺术美的特点 251

第二节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256

一、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土壤 257

二、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258

三、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259

第三节 艺术美的分类和作用 259

一、实用艺术 260

二、表演艺术 262

三、造型艺术 264

四、语言艺术 266

五、综合艺术 268

第六章 风景美 271

第一节 风景美的两极性 271

第二节 风景的审美特征 275

第三节 中西风景的比较 280

第七章 科学美 286

第一节 众说纷纭科学美 286

第二节 科学美的历史发展 290

第三节 科学美感 295

一、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 297

二、科学中的统一美 299

三、科学中的新奇美 300

四、科学中的和谐美 301

五、科学美中的简洁与深远 302

六、美交织在有价值的科学认识活动之中 304

第四节 科学美的欣赏与能力培养 305

一、科学美鉴赏力的培养 305

二、科学创造的美学动机 307

第八章 技术美 309

第一节 审美形态学和现象学 310

第二节 技术美的特征 313

第三节 技术美的未来 318

第九章 人体美 322

第一节 人体美的特点 322

一、人体美是“自我”美 322

二、人体美是古老的美 323

三、人体美的价值是永恒的 323

第二节 人体美的构成 324

一、人体美的自然性 325

二、人体美的社会性 326

三、人体美的精神性 327

第三节 人体的美化 328

一、人体美化的起因 328

二、人体美化的原始形式 332

第十章 服饰美 339

第一节 服饰美溯源 340

第二节 服饰美的构成要素 349

一、面料美 349

二、色彩美 351

三、款式美 352

第三节 服饰美的功能与特点 354

一、服装的功能 354

二、服装审美功能的特点 355

第四节 服饰美的体现——穿着艺术 359

一、选装原则 360

二、衣着穿配艺术 361

三、衣着配套艺术 364

第五节 服饰美的创造——服装艺术设计 368

一、服装艺术设计的基础 368

二、服装造型设计的艺术规律 370

三、服装色彩设计的艺术规律 372

四、“量体裁衣”的艺术内函 378

第十一章 饮食烹饪美 382

第一节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概说 382

一、饮食文化的发端 382

二、先秦饮食文化 383

三、两汉饮食文化 385

四、隋唐饮食文化 386

五、两宋饮食文化 387

六、明代饮食文化 388

七、清代饮食文化 389

第二节 饮食烹饪美学的基本问题 390

一、饮食美的核心表现 390

二、烹饪艺术的哲理性 394

三、中国传统美学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396

第三节 烹饪美的最高境界 397

一、色、香、味、形、触之和 398

二、烹饪美的境界在于达到精神上的“和” 402

第十二章 城市美 404

第一节 城市环境美学 404

一、现代生活给人类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 404

二、西方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美学借鉴 405

第二节 景观美 410

一、景观美学的对象及其审美意义 410

二、自然风景美及对它的保护和处理 411

三、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原则 413

第十三章 旅游美 416

第一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性质和对象 416

第二节 旅游审美活动中的自然景观 418

第三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 428

第三篇 创新学生审美范畴新概念 437

第一章 美的本质特征 437

第一节 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437

一、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438

二、庄子的“道至美至乐”说 439

三、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 440

四、亚里士多德的“美的整一”说 441

五、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 442

六、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443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 4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 445

一、把“美”置于“自然界生成的人”的宏观历史过程中来考察 445

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46

三、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晶 450

第三节 美的基本特征 451

一、社会客观性 451

二、自由创造性 452

三、多样丰富性 454

四、具体形象性 455

五、感染愉悦性 456

第二章 美的构成与美的产生 458

第一节 美的构成 458

一、美与真、善 458

二、美与丑 462

三、美的形式和形式美 467

第二节 美的产生 477

一、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478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479

三、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480

第三章 优美 487

第一节 优美论的历史回顾 488

第二节 优美本质特征探讨 492

第四章 崇高 496

第一节 崇高论的历史回顾 497

第二节 崇高与壮美 505

第三节 崇高本质特征探讨 506

第五章 中和美 511

第一节 中和美的本质特征 511

第二节 中和美的相对性 515

第六章 悲 519

第一节 中西悲剧理论 519

一、西方从多学科掘进 519

二、中国:零星但闪耀着光辉 523

第二节 悲剧的客体 525

一、悲剧的客体:负>正 525

二、悲剧主体:正>负 528

第三节 悲剧的类型 531

一、从历史角度考察 531

二、从性质着眼 532

第七章 喜 536

第一节 笑的长河——喜的探索 536

一、西方:尽情嘲笑 536

二、中国:乐而不淫 540

第二节 笑与可笑的 542

一、被笑的 542

二、审美主体——笑 545

第三节 否定的与肯定的 549

一、否定性的喜 549

二、肯定性的喜 551

第四节 幽默 552

一、幽默艺术的表现 552

二、幽默的成因和进发 553

三、幽默艺术的审美特点 555

第五节 滑稽 557

一、滑稽的美学含义 557

二、滑稽的美学特点 559

三、滑稽感的培养 561

四、滑稽的精神熏陶 562

第八章 丑 564

第一节 丑史 564

一、西方掠影 564

二、中国:闪光的点滴 567

第二节 丑与人的本质力量 569

一、丑史中各种观点的性质归类 569

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极端扭曲 571

第三节 丑类——绝对的和相对的 573

一、绝对丑 574

二、相对丑 575

第四节 对几个相关概念和表述的讨论 577

第九章 荒诞 580

一、荒诞的产生与发展 580

二、荒诞的涵义 582

三、荒诞的美学特征 583

四、荒诞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 585

第十章 中国美学主要范畴 586

第一节 “真”与“假” 586

第二节 “形”与“神” 591

第三节 “情”与“景” 594

一、触景生情 595

二、化情为景 595

三、以景结情 596

四、托物起兴 596

五、以景喻情 596

六、哀乐反衬 597

第四节 “虚”与“实” 598

一、集中艺术力量,突出主要形象 599

二、扩充作品形象,深化艺术意蕴 600

三、符合欣赏心理,铸成美感形式 601

四、留有联想余地,培养欣赏能力 6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