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经验及对策研究
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经验及对策研究

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经验及对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国忠等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1090962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教育部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构成考察社会基本情况的思维框架,研究党、国家、社会关系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和发展变化,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经验及对策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思想 26

第一节 从李大钊到艾思奇的意识形态思想 26

一、李大钊、陈独秀的意识形态思想 26

二、瞿秋白的意识形态思想 30

三、李达的意识形态思想 33

四、艾思奇的意识形态思想 38

第二节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45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 45

二、核心内容:思想斗争 46

三、全景略观 54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 61

一、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61

二、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66

三、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71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进程 77

第一节 理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学理梳理 77

一、五四知识精英关于第三种文明的思考 77

二、《共产党宣言》植根中国 84

三、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梳理 89

第二节 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5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 95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9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理论的探索 100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100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104

三、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108

四、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11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演变 119

第一节 内分离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119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21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29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8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49

第二节 混一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15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55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62

三、“文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65

第三节 同心圆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167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开端与展推(1978—1992年) 168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跨世纪发展(1992—2002年) 17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深入发展(2002年以来) 17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探寻 179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 179

一、意识形态内容 179

二、意识形态生产者 182

第二节 宣传机制 184

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对宣传的认识及机构设置 185

二、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党对宣传的认识及机构设置 194

三、新时期以来党对宣传的认识及机构设置 198

第三节 文艺工作 205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党的领导 205

二、文艺职能与文艺指导方针 208

三、文艺工作者与文艺作品 211

第四节 教育机制 213

一、一以贯之的理论教育 213

二、专门的干部教育 217

三、逐步健全的教育体系 221

四、分门别类的思想政治教育 22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229

第一节 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9

一、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 229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措施 231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238

第二节 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4

一、工农兵学哲学的历程 244

二、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分析 252

三、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意义 259

第三节 红色旅游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 260

一、红色旅游及其发展历程 260

二、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创新 263

三、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角度看红色旅游的运行模式 268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分析 276

第一节 党员干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77

一、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性 277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根本 281

三、党员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 284

第二节 军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89

一、新中国成立前军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89

二、改革开放前军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94

三、新时期以来军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02

第三节 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05

一、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性 305

二、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308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与模式 312

四、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313

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4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315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 320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325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33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与成就 330

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330

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 33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347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347

二、党内先行,逐渐扩展 350

三、“三化”并进 352

四、欲做先生,先做学生,贴近大众 356

五、与解决大众实际利益相结合 358

六、党、国家全面推进,社会联动 360

七、其他具体经验 361

第三节 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教训 363

一、忽视了意识形态的正确性 363

二、忽视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366

三、对于意识形态地位认识不当 368

四、将意识形态简单化、庸俗化、神化 370

五、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 373

六、群众运动和大批判 37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新思考 378

第一节 党、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 378

一、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378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396

三、党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403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化 407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宣传 407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教育 414

三、葛兰西、阿尔都塞对西方政治教化机制之剖析 421

第三节 四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23

一、意识形态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23

二、大众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28

三、市场化、世俗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34

四、网络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37

第四节 国际话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39

一、贯彻“三贴近”原则,站在“中国立场”进行“国际表达” 439

二、运用“中国式”话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 441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443

参考文献 448

后记 4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