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霍翠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4794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立场,以正义的理论视角审视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十余年以来的价值诉求及政策结果,以讨论教育机会再分配过程中国家的正义职能的履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作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由于它自身和外部行为存在的价值悖论,导致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损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不均衡,农村家长承担了政策变革的代价,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小学普遍存在低幼寄宿,使儿童亲情隔断和社会化发展不足。政策制造了社会再分层,一部分处境不利儿童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作为教育机会再分配手段的教育政策应该站在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要坚持教育机会获得的便利性优先原则,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和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是国家的应然职能,建立完备的政策纠错机制和监督制度也是国家保障儿童教育机会获得的应然作为。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目录

引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关于教育机会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 3

三 我国义务教育机会分配的现状分析——以农村为着眼点 17

四 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述评 23

五 研究理路 26

第一部分 教育政策与教育机会分配正义的理论观照 33

第一章 教育机会公平、正义的理论讨论 33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范畴界定及词义辨析 33

一 机会与教育机会的基本内涵 33

二 分配与再分配 36

三 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的词义辨析 36

四 “处境不利群体”之所指 39

第二节 教育机会分配的正义原则 39

一 分配正义的底线——处境不利群体利益受损最小化 40

二 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教育机会平(均)等 41

三 机会分配不公的矫正——再分配 42

第二章 教育政策检视的几个基本维度 45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环境因素 45

一 经济环境 46

二 人口环境 46

三 制度环境 48

四 社会变迁 49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诉求 50

一 功利主义主导的效率优先取向 51

二 正义制度伦理原则主导的公平优先取向 53

三 公平优先于效率的价值合理性 55

第三节 教育政策分析的“利益”视角 59

一 利益及目标群体的利益 59

二 教育政策利益分析的关注点 60

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教育机会的关系 61

第一节 学校规模与教育机会的关系 61

一 学校规模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62

二 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机会之间的关系 64

第二节 家校(上学)距离对学生教育机会的影响 70

一 家校距离与入学机会的关系 71

二 家校距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73

第二部分 现实写照 77

第四章 布局调整:政策话语分析及实践检讨 77

第一节 政策演进及文本话语分析 77

一 中央政策更迭及话语分析 77

二 地方政策文本话语分析 87

第二节 布局调整的地方性理解与实践 90

一 “适当合并”与“大量撤并” 90

二 “就近”与“集中” 94

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资源的低使用率” 96

四 “予以保留”与“几乎毫无保留” 100

五 “不得强行撤并”与“隐性强行撤并” 102

第五章 县域视野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目标群体现状 105

第一节 村庄中的“国家单位”——农村公办小学 108

一 学校规模 108

二 学校服务范围 112

三 办学条件 118

四 教职工配备 122

五 住宿及饮食条件 123

六 生源 127

七 学校个案 128

第二节 政策衍生品——校外食宿点 138

一 HLG镇食宿点总体状况 139

二 校外食宿点的住宿条件 141

三 校外食宿点简析 143

第三节 撤并时代的乡村教师 144

一 P县农村小学任课教师现状 144

二 住在学校的村小老师 150

三 新分来的大学生老师 152

四 生活老师——一个新名词 155

五 代教——农村教育场域中的尴尬角色 163

第四节 教育“现代化”的代价承担者——农村学生家长 165

一 陪读路上的艰辛——非寄宿制小学陪读生家长 165

二 自愿与被迫——农村小学择校生家长 177

三 “5+2=0”——校长眼中的农村家长 182

第五节 撤并时代的农村小学生 183

一 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 184

二 校外食宿点的寄宿生 188

三 小小陪读生 192

四 “遭罪的”走读生 193

第六章 教育机会再分配:学校撤并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现状 196

第一节 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 196

一 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现状 197

二 农村小学生及家长就近入学的意愿 200

三 结论 204

第二节 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机会 204

一 优质学校的优质表现 204

二 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不平等 205

第三节 学校教育机会 205

一 课程开设 206

二 学习过程 208

三 学业成就 216

四 课外活动开展及学生课余生活 219

五 学生上学期间的情感体验 223

六 农村小学寄宿生身心发展机会 226

第四节 亲情支持与家庭教育机会 263

一 调查学生家庭亲情状况 263

二 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注 266

三 父母在生活上的支持 268

四 结论 272

第三部分 理论再解释 275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理论反思 275

第一节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质是教育机会的再分配 275

一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276

二 农村小学办学及教育资源集中化 276

三 农村低年级段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损害 277

四 寄宿小学生亲情隔断及社会化发展不足 277

五 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及家庭成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代价承担者 278

六 导致社会再分层:一部分处境不利的小学生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 280

第二节 政策本身陷入效率与公平的价值悖论 281

一 撤校与保证就近入学不可兼得 281

二 大量撤并对适当合并倡议的违背 281

三 集中入学的地方实践与就近入学的政策前提的背离 281

四 寄宿制小学的价值隐忧 282

五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被撤校资产浪费的矛盾 282

第三节 异化的农村教育现代化 282

一 过度撤并学校违背教育规律 282

二 学校“现代化”与学生流失的矛盾 283

三 寄宿制小学软件配置欠缺 283

四 农村家长被迫现代化 284

第四节 教育机会不平等与农村学校撤并之间具有复杂的因果循环关系 285

第八章 教育机会再分配的政策立场与政策路径 286

第一节 保护处境不利群体的正义立场 286

第二节 农村小学生教育机会获得的便利性优先原则 287

第三节 再分配中国家的出场 288

第四节 再分配中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表达 290

第五节 矫正正义:政策的纠错 291

一 教育机会的增加与补偿 292

二 程序正义 292

第六节 山区农村小学布局的标准设定 293

一 家校之间适宜距离 294

二 山区农村小学适宜规模 294

三 后续保障措施 295

附录1 赴P县调研资料采集清单 296

附录2 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表 297

附录3 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298

附录4 中心校长访谈提纲 300

附录5 农村寄宿制小学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调查问卷 302

附录6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调查问卷 306

附录7 农村小学寄宿、陪读、走读学生调查问卷 309

附录8 农村小学寄宿生家长调查问卷 316

附录9 农村小学陪读生家长调查问卷 320

附录10 F市P县调查农村小学一览表 323

附录11 P县访谈及录音情况一览表 328

附录12 L市M区调查农村小学一览表 329

附录13 L市M区JSY小学六年级学生调查一览 331

参考文献 335

后记 3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