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形而上学导论  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
形而上学导论  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

形而上学导论 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顺福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40328887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从性质来看,这是一部纯粹而抽象的哲学著作。它的研究对象为纯粹的哲学或曰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在常人看来,这些问题似乎有些无趣。从内容来看,它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立场、方法,以及相关范畴而展开的一种形而上学理论。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道。而道,在《庄子》看来:分为四个层次,即“未始有物”、“有物”、“有封”和“有是非”。这四个方面分别体现了事物的四个层面:本体、现象、陈述(知识)和价值。对道的研究也就变成了对本体、现象、陈述与价值的研究,形而上学因此而被分为本体论、现象论、知识论、价值论以及实践这几个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漠视柏拉图、康德、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思维特点与哲学贡献。从基本特色来看,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种哲学解读。这意味着:一方面它尽量寻找、坚持古典思想的本意,所谓“我注六经”;另一方面,解读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所谓“六经注我”。在这种解读中,笔者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让“六经”尽量符合本意。另一个目的是期待着这种解读能够对某些哲学问题提供些许思路。该书适合于哲学爱好者以及哲学专业工作者
《形而上学导论 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目录

导论 什么是形而上学? 1

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 1

二、存在的事实与是、道 5

1.现象与存在 5

2.语言与存在 7

3.价值与存在 8

4.结论:形而上学是关于道或是的理论学说 9

三、形而上学是一种在世方式 11

小结与补充 15

第1章 道是物:对现象的形而上学研究 17

一、世界有什么?——唯识论的立场 20

二、物是什么?——现象的特点分析 24

1.物是“得” 24

2.所得不真 25

3.现象的建构 26

4.现象是成相:相对确定性 30

三、坏相:现象是相对的 38

四、物的本体意义:现象是存在的事实本体 41

小结与补充 48

第2章 道是有:对本体的形而上学研究 51

一、经验形而上学 53

1.纯粹本体是天 53

2.道是一 57

3.道是性 59

4.道是命 65

5.道即形:生生不息的在 69

6.道是德:自由与道德本体 72

7.本体之绝对与无限 77

8.道是无 78

二、宗教形而上学 82

1.道与神:从神秘到神圣 82

2.信仰与本体 84

3.信仰与价值 86

4.权威与敬畏 87

三、体验:会通本体 92

1.洞察本体 92

2.经验与体验 94

3.审美与传神 97

小结与补充 101

第3章 道是理:对陈述的形而上学研究 103

一、知识与科学 104

1.科学是体系化知识 104

2.知识与现象 106

二、语言与现象 109

1.语言是一种言说、行为 109

2.语言是一种符号、现象 111

3.记号再现现象 113

三、知识陈述现象 116

1.我们认识、陈述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116

2.人的先天性的整体性感知模式具体为因果性、时间、空间等 121

3.现象、知识与关系 124

四、知识的形态与结构 126

1.概念和命题 126

2.从定义的形成看人类感知与思维的先天性 130

五、知识、偏见与真理 132

1.命题与陈述的真 132

2.真理与否定 137

3.知识与超越 139

六、现象与知识的增长 142

1.现象、场景与主观建构 142

2.科学革命与发现现象 144

3.建构现象与主观心灵 146

七、知识、智慧与价值 148

1.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 148

2.从智慧到知识 154

3.知识的价值 157

小结与补充 161

第4章 道是善、美:对价值的形而上学研究 163

一、价值与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65

二、价值判断的对象:故意与现象 167

三、价值:私意与成见 174

1.私意与合理性 174

2.价值是成见 179

四、价值何以可能? 183

五、价值是美德、美名 187

1.权威的树立 187

2.名不副实:言说与超越 191

小结与补充 195

第5章 道是人:对实践的形而上学研究 197

一、从理论到实践 198

1.本体即实践 198

2.现象:假借与解构 199

3.知识:偏见与还原 202

4.价值:成见与虚心 203

二、形而上学的方法 207

1.持敬与接受 207

2.教化成人与文化决定论 208

3.主体的自然:明诚与诚明 212

4.工夫与德性的自证 214

5.止观:佛教道德实践法 216

小结与补充 222

后记 225

参考文献 2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