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千年史 1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之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0494874
- 页数:527 页
卷一 秦汉三国 3
秦 3
秦世系(附帝系表) 3
一 秦之统一(附秦灭六国次第简表) 4
(一)建皇帝之号 4
(二)置郡县(附秦郡简表) 5
(三)改官制 8
甲、中央(附秦中央官制简表) 8
乙、地方(附秦地方官制简表) 10
丙、武功爵 11
(四)统一文字及度量衡 11
(五)定黄金及钱二等币 12
二 秦之开边 12
(一)取西戎地 12
(二)取匈奴地 14
(三)取南越地 14
三 秦始皇之政治 15
(一)专制之加剧 15
甲、徙天下豪杰实关中 15
乙、焚书坑儒 15
丙、严刑罚(附秦刑名简表) 17
丁、集兵权 18
戊、巡行天下 19
(二)民力之耗竭 20
甲、筑长城 20
乙、建宫室 20
丙、治驰道 21
四 秦之民生状况 22
五 李斯成统一之功 23
秦汉之际 25
一 豪杰亡秦(附六国先后起兵简表) 25
二 楚汉相争(附项羽分封十八王简表) 31
汉 37
汉世系(附帝系表) 37
一 汉之统一 38
(一)削平群雄 38
甲、善于用人 38
乙、定都关中 40
(二)恢复封建(附汉初异姓诸王简表、同姓诸王简表) 41
二 汉之疆域(附汉疆域简表) 47
三 汉之制度 54
(一)官制 54
甲、中央(附汉中央官制简表) 55
乙、地方(附汉地方官制简表) 58
(二)兵制 60
甲、京师兵(附汉南北军简表) 60
乙、地方兵 63
丙、屯田兵 63
丁、征役与招募 64
戊、征调之手续 66
己、训练之方法 66
(三)刑法 66
甲、汉律 66
乙、刑名(附汉刑名简表) 68
(四)学校 72
甲、太学 72
乙、郡国学 75
(五)选举 75
四 汉之开边 80
(一)匈奴 80
甲、匈奴之强盛 80
乙、匈奴之制度及风俗 81
丙、汉初之匈奴 81
丁、武帝之征伐 83
戊、匈奴之臣服 85
(二)西域 86
甲、西域各国之概况(附西域诸国简表) 86
乙、汉通西域 88
(三)西羌 97
(四)朝鲜 99
(五)南粤 100
(六)闽粤 101
(七)西南夷 102
甲、诸夷之情况 102
乙、汉之平定诸夷 104
五 汉代之政治 106
(一)文景黄老之治 106
(二)武帝之改革 107
甲、建年号 107
乙、策贤良 108
丙、黜百家 108
丁、用儒吏 109
戊、卖官爵 109
己、用夏正 110
庚、尚文词 110
(三)宣元之治功及宦官外戚之祸 110
新 114
一 王莽之改制 114
(一)延揽文士 114
(二)井田与奴婢 115
(三)五均六筦 116
(四)封建 118
(五)更改官名 118
二 王莽之灭亡 119
(一)政令废弛 119
(二)绿林赤眉之起 119
甲、绿林 119
乙、赤眉 120
(三)刘玄称帝与王莽败死 120
东汉 123
东汉世系(附帝系表) 123
一 光武之统一事业(附新末群雄割据简表) 125
二 东汉之疆域(附东汉疆域简表) 129
三 东汉之制度 131
(一)官制 131
甲、中央(附东汉中央官制简表) 131
乙、地方 135
(二)兵制 137
(三)刑法 139
(四)学校 141
甲、京师 141
乙、郡国学 142
(五)选举 143
甲、贡举 143
乙、太学生 144
丙、掾史 145
丁、特征 146
四 东汉之开边 147
(一)匈奴 147
(二)西域 151
(三)西羌(附烧当部发难简表) 154
(四)鲜卑 158
(五)乌桓 159
五 东汉之衰亡 160
(一)外戚 160
(二)宦官 160
(三)党锢 161
(四)黄巾之起兵 164
(五)权臣(附东汉末群雄割据简表) 165
三国 170
魏世系(附帝系表) 170
蜀世系(附帝系表) 170
吴世系(附帝系表) 171
一 三国之分立 172
二 三国之疆域(附三国疆域简表) 174
三 三国之制度 176
(一)官制 176
甲、中央 176
乙、地方 179
(二)兵制 179
(三)刑法 179
(四)学校 180
甲、京师学 180
乙、地方学 180
(五)选举 181
四 三国时代之诸族 182
(一)诸族之内属 182
甲、匈奴 182
乙、乌桓 182
丙、鲜卑 183
丁、西域及东夷之宾服 183
(二)蜀汉之南进 183
(三)吴平山越 184
五 三国鼎峙之局 185
(一)三国之和战 185
甲、蜀吴之连和 185
乙、魏吴之和战 186
丙、蜀魏之相距 187
(二)蜀及魏之亡 188
甲、魏之灭蜀 188
乙、晋之代魏 189
两汉三国之社会 192
一 人民生活状况 192
(一)正赋 192
甲、田赋 192
乙、算赋 193
丙、口赋 193
丁、更赋 194
戊、户赋 194
(二)税捐 194
甲、盐铁 194
乙、榷酤 195
丙、均输 196
丁、捐输 196
(三)职役 198
甲、更役 198
乙、乡役 198
丙、泛役 199
(四)货币 199
甲、黄金 199
乙、白金 201
丙、白鹿皮 201
丁、钱币 201
(五)实业 203
甲、农 203
乙、商 206
丙、矿 207
丁、物产 207
(六)一代盛衰之总述 207
二 学术思想 210
(一)秘阁藏书 210
(二)两汉学术之盛 211
甲、经学(附两汉学官简表) 211
乙、史学 214
丙、文学 216
丁、书学 219
(三)思想界之变迁 220
(四)制造与发明 224
三 风俗 225
(一)西汉游侠,东汉气节 225
(二)奢侈之风 227
(三)嫁娶 228
(四)丧祭 229
(五)服饰 231
甲、衣服 231
乙、冠冕 232
丙、舄履 234
丁、妇人髻 234
(六)饮食 234
(七)家族 235
甲、家教 235
乙、分居 236
丙、居乡 236
丁、豪宗 237
(八)奴婢 237
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243
晋及十六国 243
晋及十六国世系(附帝系表) 243
一 两晋之疆域(附两晋疆域简表) 262
二 两晋之政变 269
(一)八王之乱及怀愍被虏(附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简表) 269
(二)东晋建国及私门政治 274
三 十六国之分合(附十六国分合简表、晋代诸民族兴灭简表、十六国疆域简表) 281
(一)晋赵蜀之鼎立 285
(二)前秦之强盛 290
甲、武功 290
乙、政治 292
丙、王猛为相 293
丁、伐晋之失败 294
(三)后秦后燕之对峙 295
甲、后秦之文化 295
乙、后燕伐魏之役 296
(四)东晋之恢复事业 297
甲、祖逖 297
乙、庾亮 298
丙、殷浩 299
丁、桓温 300
戊、刘裕 300
南北朝 302
南北朝世系(附帝系表) 302
一 南北朝之疆域 311
(一)南朝 311
(二)北朝(附南北疆域简表) 313
二 南朝之治乱 339
(一)宋初之政治 339
甲、武帝之人才政治 339
乙、文帝元嘉之治 340
(二)梁武之中兴 342
(三)侯景之乱 343
三 北朝之治乱 345
(一)魏之兴起 345
(二)孝文帝之改制 348
甲、班禄 348
乙、均田 349
丙、户籍 350
丁、改姓氏 353
戊、断北语 353
己、禁胡服 353
庚、婚名族 354
辛、重文学 354
(三)魏之衰亡 355
甲、灵胡后称制 355
乙、六镇之变(附魏末群雄简表) 357
丙、尔朱氏之乱 360
丁、魏分东西 363
(四)齐周之对峙 364
甲、齐之兴灭 364
乙、周之兴灭 365
(五)北方之边患 367
甲、柔然 367
乙、突厥 369
四 南北朝之和战 372
(一)战争之概况 372
(二)通聘重使才 375
(三)军事之影响 377
两晋南北朝制度 381
一 官制 381
(一)中央(附三省官制简表、北周官制九命简表) 381
(二)地方 385
二 兵制(附北周府兵简表) 386
三 刑法 389
(一)律令 389
(二)刑名(附南朝刑名简表、齐周刑制简表) 392
四 学校 395
五 选举 399
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 405
一 生活状况 405
(一)田赋 405
(二)职役 408
(三)征税 411
甲、盐税 411
乙、榷酤 411
丙、杂税 412
丁、苛敛 412
(四)钱币 413
(五)生业 415
甲、农 415
乙、商 418
丙、矿冶 419
二 学术思想 420
(一)玄学 420
(二)经学 427
(三)史学 431
甲、《后汉书》 431
乙、《三国志》 434
丙、《晋书》 435
丁、《宋书》 437
戊、《南齐书》 438
己、《梁/陈书》 438
庚、《魏书》 439
辛、《十六国春秋》 441
壬、通史 442
癸、舆地 442
(四)文学 443
甲、文 443
乙、诗 450
(五)书画 453
甲、书 453
乙、画 459
(六)声韵学 461
三 宗教 468
(一)佛教 468
(二)道教 478
四 风俗与习惯 481
(一)门第 481
(二)嫁娶 486
(三)丧祭 489
(四)饮食 493
(五)服饰 495
甲、冠 495
乙、服 496
丙、履 496
丁、佩 496
戊、妇人装饰 497
(六)世风 497
甲、乡议 497
乙、避讳 499
丙、家庭 500
丁、仕宦 504
戊、赌博 505
己、弈棋 506
庚、宴会 508
(七)音乐 510
甲、雅乐 510
乙、俗乐 512
丙、技乐 515
五 制造 516
(一)舟车 516
(二)器物 518
(三)文具 520
(四)纺织 521
(五)琉璃 522
六 域外交通 522
(一)西域 522
(二)海外 525
卷三 隋唐五代 531
隋 531
隋世系(附帝系表) 531
一 隋之统一事业 532
(一)疆域(附隋州郡简表) 532
(二)官制 532
甲、中央(附隋代中央官制简表) 532
乙、地方(附隋郡县官制简表) 535
丙、官品及禄 535
(三)兵制 536
(四)刑法 537
(五)学校 539
(六)选举 540
(七)音乐 541
(八)服制 543
二 隋之开边 545
(一)对外之用兵 545
甲、突厥(附隋初突厥四可汗简表) 545
乙、吐谷浑 550
丙、高丽 551
(二)西域之交通 554
(三)海外关系 556
甲、流求 556
乙、倭 557
丙、赤土 557
丁、真腊 557
戊、婆利 557
三 隋代人民之生活状况 558
(一)赋税制度 558
甲、均田 558
乙、赋税 558
丙、力役 559
丁、杂税 559
戊、货币 559
(二)等级制度 560
(三)户籍制度 561
(四)物产(附隋代各地物产简表) 562
(五)商业 562
(六)工艺 563
甲、技巧 563
乙、度量 564
丙、纺织 564
丁、雕刻 564
戊、测量 565
四 隋之建设事业 567
(一)开河渠 567
甲、广通渠 567
乙、通济渠 567
丙、永济渠 568
丁、江南河 568
(二)凿驰道 568
(三)筑长城 568
(四)营宫室 569
甲、新都 569
乙、东都 569
丙、显仁宫 569
丁、西苑 569
戊、迷楼 569
五 隋之学术思想 570
(一)学术 570
甲、经学 570
乙、图谶 572
丙、佛学 572
(二)搜集图书 573
(三)文学 573
甲、文 573
乙、书法 575
丙、音韵 575
丁、国语 576
隋唐之际 577
一 隋之灭亡 577
(一)诛戮元勋 577
甲、杨素 577
乙、贺若弼 578
丙、高颖 578
丁、宇文? 579
(二)群雄纷起(附隋末群雄割据简表) 579
唐 589
唐世系(附帝系表) 589
一 唐之统一 591
二 唐初之政局 592
(一)玄武门之变 592
(二)贞观之治 594
甲、用人 594
乙、政绩 596
三 唐之疆域(附唐诸道简表) 596
四 唐之制度 600
(一)官制 600
甲、中央(附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600
乙、地方(附唐代州县简表) 603
(二)兵制 606
甲、府兵(附唐中央军十六卫简表、附唐代府兵编制简表) 606
乙、?骑 609
丙、禁军(附唐代禁军简表) 610
(三)刑法(附唐代司法机关简表) 612
(四)学校 615
甲、京师学 615
乙、州郡学 617
(五)科举 617
甲、举士 617
乙、铨选 622
(六)冠服 624
甲、服色 624
乙、用料 624
丙、衣衫 624
丁、冠巾 625
戊、带佩 625
己、笏 625
(七)音乐 626
甲、雅乐 626
乙、舞 626
丙、法曲 627
丁、杂戏 627
五 唐与诸族之关系(附六都护简表、附十节度简表、附唐代诸族简表) 628
(一)突厥 631
甲、东突厥之盛衰 632
乙、西突厥之盛衰 638
(二)回纥 643
甲、部落(附回纥诸部简表) 643
乙、强盛时代之回纥 644
丙、衰落时代之回纥 646
(三)吐蕃 648
甲、吐蕃之兴起 648
乙、吐蕃之风俗与制度 649
丙、强盛时代之吐蕃 650
丁、衰落时代之吐蕃 654
(四)南诏(附六诏部落简表) 654
六 武韦执政 658
(一)武后 658
甲、武周革命 658
乙、武后之政治 661
(二)韦后 668
七 玄宗时代之治乱 672
(一)开元天宝之政况 672
甲、任贤相 672
乙、吏治 673
丙、政绩 673
丁、李林甫与杨国忠 674
戊、杨贵妃 675
(二)安史之乱 676
甲、安禄山 676
乙、史思明 681
八 唐之衰运 684
(一)宦官 684
(二)藩镇(附中唐以后两河藩镇简表、附唐末节镇简表) 687
(三)朋党 704
九 唐之乱亡 706
(一)黄巢之起兵 706
(二)藩镇之吞并 711
(三)朱全忠之代唐 714
十 唐代民生状况 715
(一)田制 715
(二)赋役 717
甲、田赋 717
乙、职役 717
(三)杂税 720
甲、盐税 720
乙、酒税 721
丙、茶税 721
丁、关税 722
戊、苛敛 723
(四)币制 724
(五)物价 726
(六)实业 726
甲、农业 726
乙、商业 729
丙、矿业 730
十一 风俗与习惯 730
(一)嫁娶 730
(二)丧祭 733
(三)庆寿 735
(四)宴游 736
(五)门第 738
(六)饮食 740
(七)衣饰 743
甲、衣服 743
乙、屣履 744
丙、装饰 745
(八)博戏 745
(九)刺客 748
十二 制造 748
(一)瓷铜器 748
(二)文具 749
(三)武器 750
(四)舟车 750
(五)纺织 751
十三 宗教 752
(一)佛教(附唐时佛家宗派简表) 752
(二)道教 754
(三)三夷教 757
甲、景教 757
乙、袄教 760
丙、摩尼教 762
(四)回教 763
十四 学术思想 764
(一)文学 764
甲、文 764
乙、诗 768
(二)经学 774
(三)史学 776
(四)性理 791
(五)书法 792
(六)绘画 794
(七)医学 795
十五 海外交通 796
(一)互市通商 796
(二)唐与日本文化之沟通 796
五代十国 799
五代十国世系(附五代诸国兴亡分合简表) 799
一 五代诸国疆域(附五代诸国疆域简表) 807
二 五代之分争 817
(一)民生之痛苦 817
甲、赋税之繁 817
田赋 817
盐酒税 818
商税 819
冶铁税 820
苛敛 820
乙、钱币滥恶 822
丙、兵役繁扰 823
丁、刑法严酷 824
戊、人口减少(附唐五代宋户口比较简表) 826
(二)契丹之侵扰 826
甲、契丹之起原 826
乙、阿保机之强盛 828
丙、燕云之割让(附燕云十六州简表) 829
丁、契丹之入汴 831
戊、周世宗恢复之计 832
三 文化之进步 834
(一)石经 834
甲、唐石经 834
乙、蜀石经 837
(二)雕板 840
(三)瓷器 842
甲、秘色窑 842
乙、柴窑 842
(四)文艺 843
甲、诗 843
乙、词 845
丙、书画 846
丁、文具 847
四 五代之风俗 848
(一)廉耻丧亡 848
(二)打破等级制度 850
(三)服饰诡异 851
(四)饮食好尚 851
(五)俳优 852
卷四 宋辽金夏元 855
宋辽金夏元 855
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855
辽世系(附辽世系表) 857
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859
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860
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862
一 宋之统一 864
二 宋之疆域(附宋疆域简表) 866
三 宋之制度 875
(一)官制 875
甲、中央官(附中央官制简表、宋财政职官简表) 875
宰相 880
枢密使 880
三司使 881
乙、地方官 886
转运使 888
提点刑狱公事 888
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889
经略安抚使 890
(二)兵制 891
甲、禁兵 891
乙、厢兵 892
丙、乡兵 892
丁、藩兵 893
(三)刑法 895
(四)学校 898
甲、京师学 898
国子学 898
太学 898
四门学 898
宗学 898
武学 898
律学 898
算学 898
书学 899
画学 899
医学 899
乙、地方学 901
(五)科举 904
甲、贡举 904
乙、制举 913
四 宋初之政治 915
(一)削夺藩镇兵权 915
(二)优礼士大夫 915
甲、制禄之厚 915
乙、退职之恩礼 917
丙、荫子之滥 917
(三)台谏之横 918
五 王安石之变法 922
(一)变法之起因 922
甲、属于军政者(附兵额简表) 923
乙、属于财政者(附收支简表) 923
(二)变法之实行 926
甲、民政上之设施 926
青苗法 927
免役法 930
乙、财政上之设施 933
方田均税法 933
农田水利法 934
市易法 934
均输法 935
丙、军政上之设施(附熙丰置将简表) 936
置将法 936
保甲法 937
保马法 938
军器监法 938
六 党争之误国 941
(一)新旧党之分张 941
(二)新旧党之倾轧 943
甲、元祐之政 943
乙、绍圣之政 945
丙、建中崇宁之政 946
(三)宣和之衰败 949
甲、蔡京 949
乙、王黼 950
丙、童贯 951
丁、朱勔 951
戊、民变 952
宋江之起兵 952
方腊之起兵 954
七 宋之边患 956
(一)辽之建国 956
甲、辽之疆域(附辽疆域简表) 956
乙、辽之制度(附辽官制简表、辽兵制简表) 958
官制 958
兵制 964
刑法 965
学校 966
科举制 967
丙、宋辽之和战 968
宋辽之战 968
宋辽之和 971
(二)夏之兴起 973
甲、夏之先世 973
乙、夏之强盛 975
疆域 976
官制 976
兵制 976
文化 977
丙、宋夏之和战 977
(三)金之兴起 982
甲、金之部族与先世 982
乙、辽天祚荒淫与女真之兴 983
丙、辽之灭亡与西辽之建立 988
八 北宋之灭亡 991
(一)宋金之和战 991
甲、海上之盟 991
乙、夹击之始末 992
(二)宋金之战争 994
甲、起衅原因 994
乙、金兵南侵 995
丙、徽钦被虏 999
九 南宋之建国 1005
(一)宋金之战争 1005
甲、金人第一次南侵 1005
乙、金人第二次南侵 1009
丙、金人第三次南侵 1012
丁、宋之平定内地 1017
李成 1017
张用 1017
孔彦舟 1018
曹成 1018
刘忠 1018
范汝为 1019
杨么 1019
(二)宋金之媾和 1024
(三)南宋初年之兵费 1029
甲、川陕 1029
茶引 1029
榷酤 1030
钱引 1030
盐引 1030
乙、江淮 1030
经制钱 1030
月桩钱 1031
板帐钱 1031
十 南宋与金之对峙 1032
(一)金之立国规模 1032
甲、疆域(附金疆域简表) 1032
乙、制度(附金内外官制简表) 1036
官制 1036
兵制 1039
刑法 1042
学校 1043
科举 1043
冠服 1044
(二)南宋与金之和战 1046
甲、完颜亮南侵 1046
乙、开禧用兵 1051
(三)南宋之不振 1054
甲、相权极重 1054
秦桧 1054
韩侘胄 1056
史弥远 1056
贾似道 1057
乙、太学生之论政 1058
丙、道学之禁 1061
十一 南宋之灭亡 1068
(一)蒙古之兴起 1068
甲、蒙古起原 1068
乙、成吉思汗之崛起(附蒙古初兴诸部简表) 1069
(二)西夏之灭亡 1072
甲、夏金之和战 1072
乙、蒙古之侵夏 1073
(三)金之灭亡 1074
甲、蒙古之来侵 1074
乙、蒙古之经略中原 1076
丙、南宋与蒙古夹攻金人 1078
(四)南宋之亡 1080
甲、三京之复 1080
乙、蒙古大举南侵 1081
丙、德祐与二王之亡 1086
十二 元之建国 1088
(一)元初之武功 1088
甲、西域(附四汗国简表) 1088
乙、高丽 1097
丙、日本 1100
丁、大理与吐蕃 1101
戊、安南与占城 1102
己、缅甸与暹罗 1105
庚、南洋群岛 1106
(二)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简表) 1107
(三)元之制度 1111
甲、官制(附元内外官制简表) 1111
乙、兵制 1115
种类 1115
征调 1115
统辖 1116
驻防 1116
丙、刑法 1117
丁、服色 1118
戊、学校 1119
国子学 1119
地方学 1120
医学 1120
阴阳学 1121
己、选举 1121
科举 1121
选官 1122
十三 元之衰亡 1122
(一)帝位之纷争 1122
甲、蒙古之分裂 1122
乙、权臣之拥立 1125
(二)政治之不良 1126
甲、崇信番僧 1126
乙、重用计臣 1128
(三)治河之役 1131
(四)人民之反抗 1132
甲、压制政策 1132
乙、群雄并起 1135
韩山童 1135
李二 1136
徐寿辉 1136
方国珍 1137
张士诚 1137
郭子兴 1138
明玉珍 1138
(五)元对义师与内讧 1138
甲、西路 1139
乙、中路 1140
丙、东路(附顺帝以后世次表) 1140
宋辽金元之社会 1147
一 民生状况 1147
(一)田赋 1147
甲、宋 1147
乙、辽 1149
丙、金 1149
丁、元(附元代税户简表) 1149
(二)职役 1150
甲、宋 1150
乙、辽 1152
丙、金 1153
丁、元(附元代科差户别简表) 1154
(三)官卖品 1155
甲、宋 1155
盐 1155
茶 1156
酒 1157
矾 1158
香 1158
乙、辽 1162
盐 1162
酒 1162
丙、金 1162
盐 1162
酒 1163
醋 1163
茶 1164
丁、元 1164
盐 1164
茶 1164
酒醋 1164
(四)杂税 1165
甲、宋 1165
征商 1165
坑冶 1167
牙契 1169
和买 1169
和籴 1170
乙、辽 1170
征商 1170
坑冶 1171
丙、金 1171
征商 1171
坑冶 1172
苛敛 1172
丁、元 1173
征商 1173
铁冶 1173
(五)币制 1174
甲、银 1174
乙、钱 1175
丙、钞 1177
(六)江浙官田 1181
(七)物产 1186
甲、农产 1186
茶 1186
棉 1186
乙、矿产 1187
二 学术思想 1188
(一)理学 1188
甲、理学之起源 1188
乙、理学之派别 1189
丙、理学之变迁 1195
丁、理学之影响 1196
戊、理学之北传 1197
(二)史学 1199
甲、正史 1199
《唐书》 1199
《五代史》 1202
《宋史》 1204
《辽史》 1204
《金史》 1204
乙、通史 1206
丙、政史 1211
(三)文学 1212
甲、文 1212
古文 1212
骈体文 1219
制艺文 1222
乙、诗 1222
丙、词 1228
(四)通俗文学 1229
甲、宋元人小说 1229
《五代史平话》 1229
《京本通俗小说》 123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230
《宣和遗事》 1231
《水浒传》 1231
乙、金人院本 1231
丙、元人杂剧 1232
(五)书画 1234
甲、书 1234
宋 1234
金 1235
元 1236
乙、画 1236
宋 1236
金 1237
元 1237
(六)印刷 1238
三 工艺制造 1239
(一)纺织 1239
甲、宋 1239
乙、元 1240
(二)雕漆 1240
(三)瓷器 1241
(四)塑像 1242
(五)建筑 1242
(六)器用 1242
甲、文具 1242
笔 1242
纸 1243
墨 1243
砚 1244
乙、舟车 1245
丙、军器 1245
丁、指南针 1247
四 风俗 1247
(一)饮食 1247
甲、宋 1247
馔 1247
茶 1249
酒 1250
乙、辽 1250
丙、金 1250
丁、元 1251
(二)衣饰 1251
甲、宋 1251
乙、辽 1253
丙、金 1254
丁、元 1254
(三)嫁娶 1255
甲、宋 1255
乙、辽 1259
丙、金 1259
(四)丧葬 1260
甲、宋 1260
乙、辽 1261
丙、金 1261
(五)令节 1261
甲、宋 1261
乙、辽 1262
丙、金 1264
(六)戏玩 1264
甲、弈棋 1264
乙、叶子 1264
丙、彩选格 1265
丁、象棋 1265
戊、打马 1265
己、毽子 1266
庚、双陆 1266
辛、百戏 1266
卷五 明 清 1271
明 1271
明世系(附帝系表) 1271
一 明之统一 1273
二 明初之政局 1280
(一)开国治术 1280
胡狱 1283
蓝狱 1285
(二)靖难称兵 1286
(三)永乐大典 1293
甲、纂修之经过 1293
乙、副本之重录 1294
丙、大典中所存古书 1296
三 明之疆域(附明疆域简表) 1299
四 明与诸民族之关系 1304
(一)瓦剌与鞑靼 1304
(二)日本 1320
甲、倭寇之起 1320
乙、朝鲜之战 1328
(三)安南 1333
(四)土司 1338
甲、麓川 1339
乙、大藤峡 1340
丙、播州 1341
五 明之海上交通 1343
(一)明初之招徕 1343
(二)欧力之东渐 1351
甲、通商之起源 1351
乙、科学之输入 1359
六 明代之政治 1366
(一)宰相之任使 1366
甲、蹇夏三杨之久任 1366
蹇夏 1366
三杨 1368
乙、嘉靖以后之首辅 1373
张孚敬 1374
夏言 1378
严嵩 1383
徐阶 1390
高拱 1392
张居正 1394
丙、崇祯屡易阁臣(附崇祯五十宰相表) 1411
(二)有明一代之吏治 1415
甲、明初之吏治 1416
荐举 1416
久任 1417
部民奏留 1417
乙、嘉靖以后之州县 1418
丙、乡绅 1418
乡绅之为患 1419
乡绅之遭祸 1420
宰相之鱼肉乡里 1420
(三)内难之频起 1422
甲、宗室称兵 1422
高煦 1422
阗鐇 1423
宸濠 1423
乙、人民举义 1425
荆襄流民 1425
邓茂七 1425
刘六刘七 1426
丙、白莲教徒 1428
唐赛儿 1428
徐鸿儒 1429
附 明代人民举兵简表 1433
七 明代之宦官 1435
(一)宦官之职掌 1435
甲、东厂 1437
乙、京营 1439
丙、镇守 1440
丁、采买 1440
戊、管税 1441
己、开矿 1443
(二)王振之祸 1444
(三)刘瑾之祸 1446
(四)魏忠贤之祸 1451
八 明代之党争 1459
(一)台谏之横 1459
(二)嘉靖议礼 1462
(三)请立太子 1465
(四)京察 1469
甲、癸巳大计 1470
乙、乙巳大计 1471
丙、辛亥大计 1471
丁、丁巳大计 1473
戊、癸亥大计 1474
(五)东林及齐楚浙宣昆 1474
甲、东林 1474
乙、齐楚浙宣昆 1476
(六)三案 1481
甲、梃击 1481
乙、红丸 1482
丙、移宫 1483
(七)复社 1485
(八)逆案 1491
九 明之衰亡 1493
(一)满洲之崛起 1493
甲、建州女真 1493
乙、清太祖之兴起 1499
创制满文 1506
八旗兵制 1507
理政大臣 1507
筑城寨 1507
建元称帝 1508
丙、清太祖与明之战争 1508
丁、清太宗之制度 1520
增编蒙汉八旗 1522
改文馆为内三院 1524
设六部 1524
考试儒生 1525
戊、清太宗之攻明(附明末辽东重镇失守经过简表) 1525
己、对朝鲜之用兵 1538
庚、内蒙古之平定 1540
科尔沁部 1540
察哈尔部 1541
(二)人民之举义 1542
甲、十三家(附十三家简表) 1542
乙、李自成、张献忠(附崇祯朝大事年表) 1545
(三)明之亡 1561
甲、北都之倾覆 1561
乙、南明之支撑(附南明江北四镇简表、南明大事年表) 1572
南都之亡 1572
闽粤滇之继溃 1578
清 1599
清世系(附帝系表) 1599
一 顺治之始基 1600
(一)制度之粗定 1600
甲、沿用明制 1600
乙、定律例 1602
丙、定赋役全书 1603
丁、十三衙门 1605
戊、驻防 1606
(二)政令之严急 1608
甲、剃发 1608
乙、圈地 1609
丙、督捕逃人 1610
(三)笼络汉人 1611
甲、修明史 1611
乙、满人习汉书 1611
丙、开科取士 1612
丁、征隐逸 1616
戊、起用旧人 1617
(四)财政之清理 1621
甲、免三饷 1621
乙、停贡献 1622
丙、搜括 1622
兵饷 1622
奏销案 1623
二 康熙之统一 1624
(一)三藩之平定 1624
甲、建藩及撤藩 1624
乙、吴三桂之称兵 1629
丙、南北之相持 1630
丁、闽粤及西北之平定 1632
戊、三路之征南 1634
(二)台湾郑氏之亡 1640
甲、郑成功之抗清 1640
乙、郑成功在台湾之经营 1646
丙、郑经及郑克塽之继承 1652
三 康乾施政之张弛 1659
(一)内政 1659
甲、惩贪污 1659
乙、抑党争 1662
丙、减赋税 1664
丁、治黄河 1665
戊、兴捐纳(附康熙捐叙事例简表、雍乾以后实官捐纳事例简表) 1674
(二)文事 1679
甲、奖励理学 1679
乙、理学名臣 1683
丙、博学鸿儒 1687
丁、开馆修书 1689
戊、文字之狱(附清代文字狱简表) 1691
四 康雍间之国内外诸民族 1703
(一)康熙朝 1703
甲、俄罗斯 1703
乙、喀尔喀 1708
丙、准噶尔 1710
(二)雍正朝 1715
甲、青海 1715
乙、准部 1719
丙、西藏 1724
丁、西南之改土归流 1730
五 乾隆之“十全武功” 1734
(一)准部 1734
(二)回部 1740
(三)金川 1743
(四)廓尔喀 1750
(五)缅甸 1753
(六)安南 1758
(七)清之疆域(附清疆域简表) 1761
六 清之中衰 1767
(一)政治之昏浊 1767
甲、和珅之揽权 1767
乙、督抚之骈戮 1772
(二)财用之耗竭 1777
甲、南巡(附康乾南巡简表) 1777
乙、宫观 1779
(三)风俗之敝 1787
甲、欺蔽 1787
乙、迷信 1788
(四)道光之衰运 1790
甲、曹穆之柄政(附道光朝旗员外任简表) 1790
乙、翰林之重用 1791
丙、黄河之为患 1792
丁、张格尔之变 1795
戊、生计之艰(附道光间人民起兵简表) 1797
七 人民之反抗 1799
(一)乾隆时 1799
甲、王伦 1799
乙、苏四十三及田五 1800
丙、苗 1803
丁、林爽文(附康熙以后台民起兵简表) 1806
(二)嘉庆时 1810
甲、川楚教军(附川楚教军抗战简表) 1810
乙、蔡牵 1827
丙、八卦教 1835
(三)道光时 1839
甲、瑶人 1839
乙、钟人杰 1841
丙、李沅发 1843
八 鸦片战争 1845
(一)清初之中西交通 1845
甲、天主教之盛行及禁止 1845
乙、海外贸易 1855
荷兰 1855
英吉利 1858
(二)禁烟始末 1862
甲、林则徐之焚烟(附道光十七年中外贸易简表) 1863
乙、烟价之轇轕 1868
丙、外商之禁运 1869
(三)战事之起 1871
甲、闽粤之守备 1871
乙、琦善之议和 1873
丙、三元里之杀敌 1876
丁、浙苏之战事 1879
(四)江宁议和 1881
甲、英舰之逼南京 1882
乙、江宁和约 1883
(五)广州入城交涉 1884
甲、粤民之拒英入城 1884
乙、广州之陷落 1888
(六)英法联军 1890
甲、换约之波折 1892
乙、北京之陷落 1893
九 太平天国 1898
(一)军事 1898
甲、金田起义 1898
乙、天京之奠定 1901
丙、北伐之失败 1906
丁、上游之攻取 1909
戊、石达开之西走 1914
己、东南之战局 1917
庚、天京之陷落 1925
(二)制度 1931
甲、官制 1931
乙、兵制 1932
丙、律 1935
丁、舆服 1936
戊、历法 1937
己、礼法 1938
庚、田赋 1940
辛、赋税 1940
壬、科举 1941
(三)四方之响应 1943
甲、捻军 1944
东捻 1949
西捻 1951
乙、苗教 1954
丙、杜文秀 1959
丁、陕甘回民 1964
戊、四川蓝李(附道咸同光间人民举兵简表) 1968
十 母后之临朝 1995
(一)祺祥之狱 1995
(二)亲贵之当权 2001
甲、恭王 2001
乙、醇王 2005
丙、礼王 2008
丁、庆王 2010
(三)督抚之权重 2012
甲、用人理财之自专 2012
乙、南北洋大臣之分设 2016
(四)财政之支绌 2018
甲、赔款 2019
乙、兵费 2024
丙、糜费 2029
十一 维新之开始 2034
(一)兵工 2035
甲、江南制造局 2035
乙、福州船厂 2038
丙、各省机器局 2042
(二)交通 2043
甲、招商局 2043
乙、电报 2046
丙、铁路 2049
丁、邮政 2062
(三)教育 2063
甲、同文馆 2063
乙、上海广方言馆、广东同文馆 2066
丙、派遣幼童出洋 2067
丁、北洋大学 2070
(四)矿业 2071
甲、开平煤矿 2071
乙、汉冶萍 2073
丙、漠河金矿(附新法开采各矿简表) 2076
(五)纺织 2082
甲、缫丝 2082
乙、织布 2083
丙、纺纱 2085
十二 外患之迭乘 2086
(一)对外战争 2086
甲、中法之战 2086
法之侵越 2087
中国之备战 2088
对法之宣战 2093
中法和约 2099
乙、中日之战 2101
天津条约 2101
对日宣战 2105
中日和约 2115
(二)丧权辱国 2121
甲、教案 2121
天津教案 2122
川省教案 2122
芜湖教案 2122
丹阳教案 2123
武穴教案 2123
古田教案 2124
成都教案 2124
巨野教案 2124
平罗教案 2125
南昌教案 2125
乙、租借地 2126
胶澳 2126
旅顺大连湾 2127
九龙 2128
威海卫 2129
广州湾 2129
旅大转让 2130
丙、势力范围 2130
英国 2130
法国 2132
俄国 2134
德国 2138
日本 2139
十三 戊戌变政 2141
(一)康梁之维新运动 2141
甲、康有为之学说 2141
乙、运动之经过 2144
公车上书(附公车签名表) 2144
强学会——保国会 2152
新政建议 2156
(二)百日维新 2158
甲、翁同龢之得罪 2158
乙、维新之事项 2162
(三)政变 2171
甲、训政 2171
乙、尽罢新政 2173
丙、杀六君子(附戊戌党禁简表) 2175
丁、立储 2179
(四)富有贵为之狱 2181
甲、保皇公司 2181
乙、富有票 2186
十四 义和团 2190
(一)义和团之崛起 2190
甲、起源 2190
源流 2190
组织 2193
乙、民教之相仇 2195
丙、义和团之起兵 2197
丁、直隶境内之蔓延 2198
涞水案 2198
刚赵之查办 2199
(二)义和团之抗战 2200
甲、使馆及教堂之围攻 2200
乙、对外之宣战 2203
宣战之诏书 2203
军民之苦战 2205
丙、京津之沦陷 2210
天津之外人管理 2210
北京之八国分占(附抗战各军简表、入侵联军简表) 2211
丁、东南自保 2216
(三)辛丑议和 2219
甲、辛丑和约 2219
惩办罪魁 2222
赔款 2225
驻兵 2227
谢罪 2227
和约 2232
乙、东北俄约 2236
十五 清末之时局 2241
(一)庚子以后之维新 2241
甲、维新诏书 2241
乙、练兵 2244
丙、兴学 2246
丁、改官制 2247
戊、改革币制 2249
己、预备立宪 2250
(二)庚子以后之外交 2265
甲、争路矿 2265
京汉路 2265
苏杭甬铁路 2266
福公司 2269
隆兴公司 2271
乙、争界 2272
西藏界 2272
片马 2273
间岛 2275
丙、抵制外货 2277
抵制美货 2277
抵制日货 2278
丁、东三省之设立 2279
日俄战后之东北 2279
东三省之措施 2281
戊、中美德联盟之说 2283
(三)宣统间之中央集权 2284
甲、军权之集中 2284
乙、财权之集中 2286
十六 辛亥革命 2289
(一)孙中山之倡导 2289
甲、十次之失败 2289
乙、同盟会 2295
丙、黄花冈(附辛亥以前革命军起义简表) 2299
(二)川路风潮 2302
(三)革命之成功 2312
甲、武昌起义 2312
乙、汉阳战事 2318
丙、各省独立(附各省独立表) 2320
丁、各国中立 2323
(四)清之亡 2325
甲、南北议和 2325
乙、清室退位 2329
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2335
一 制度 2335
(一)田制 2335
甲、田之种类 2335
明 2336
民田 2336
军屯 2337
民屯 2337
商屯 2338
庄田 2339
清 2342
民田(附明清两代垦田数比较表) 2342
屯田 2344
旗田(附八旗庄田数简表) 2346
官田 2352
乙、赋役 2354
明 2354
正赋 2354
加饷 2356
岁计(附崇祯十六年三饷合一出入简表) 2359
丁役 2360
免粮 2364
清 2365
正赋 2365
火耗 2367
普免(附清代普免钱粮简表) 2369
江浙减赋 2369
加赋 2371
岁计(附清代岁计简表) 2373
丁赋 2374
丙、漕粮 2378
明 2378
额运 2378
交兑 2379
河运 2381
海运 2381
清 2382
额征 2382
河运 2384
海运 2384
搭载货物 2386
京通仓 2387
(二)征榷 2388
甲、明之征榷 2388
钞关 2388
商税(附商税总额简表) 2390
抽分 2393
河泊所(附万历时鱼课简表) 2394
市舶司 2396
牙税 2397
税监 2398
乙、清之征榷 2399
常关(附嘉庆四年各关赢余额简表) 2399
洋关(附宣统四年预算岁入关税简表) 2400
厘金(附宣统四年预算岁入厘金简表) 2404
洋药厘税并征 2406
牙税(附牙税额简表) 2407
牲税(附牲畜税额简表) 2409
(三)币制 2409
甲、银 2409
乙、钱 2413
丙、钞 2416
(四)茶法 2418
甲、明代茶法 2418
乙、清代茶法 2420
(五)盐法 2421
甲、明代盐法 2421
乙、清代盐法 2426
(六)科举 2429
甲、考试 2429
院试 2429
乡试 2431
会试 2432
殿试 2433
乙、试艺 2435
(七)官制 2436
甲、中央官 2437
乙、地方官 2443
(八)兵制 2445
甲、明代兵制 2445
乙、清代兵制 2449
(九)刑法 2453
甲、明代刑法 2453
乙、清代刑法 2455
二 生业 2460
(一)农业 2460
甲、农佃 2461
乙、授田 2469
丙、豪强 2471
丁、投献 2473
戊、钱粮 2474
己、逃户 2480
(二)工业 2483
甲、工人 2483
百工 2483
官工(匠)(附轮班人匠简表、各省府班匠征银简表) 2485
乙、工之组织 2491
行 2491
作坊 2493
丙、工艺品 2496
瓷 2496
纸 2497
布匹 2498
绸缎 2499
五金器具 2500
造船 2502
(三)商制 2503
甲、商之类别 2503
行商 2503
牙商 2505
盐商 2506
洋商 2508
外商 2516
买办 2518
乙、商之组织 2519
行 2519
帮 2520
会 2521
(四)矿厂业 2522
甲、矿之采禁 2522
明代矿政 2522
清代矿政 2525
乙、矿工之生活 2531
明代矿工 2531
清代矿工 2533
丙、矿之生产 2536
明代矿产 2536
清代矿产 2537
丁、厂 2539
铁厂 2539
木厂 2539
三 学术 2541
(一)理学 2541
甲、紫阳之学 2541
乙、阳明之学 2543
丙、东林讲学 2544
丁、清初三大儒 2545
戊、颜李之学 2551
己、道光后理学复兴 2552
(二)经学 2553
甲、明代经学之衰 2553
乙、清代经学派别 2557
苏州之学 2558
宝应之学 2561
仪征三刘 2561
徽州之学 2562
高邮王氏 2564
常州之学 2565
丙、清代经学名著 2566
(三)史学 2570
甲、明代官修之史 2571
实录 2571
宝训 2571
元史 2572
政书 2572
乙、明代私人撰述 2573
丙、清代官修之史 2577
实录 2577
圣训 2578
方略 2578
明史 2579
政书 2580
丁、清代私人撰述 2581
(四)文学 2587
甲、古文 2587
明初宋王 2587
复古之文 2587
八家文之复兴 2589
清初三家 2590
桐城派 2591
乙、骈体文 2593
丙、制义文 2595
八股 2595
名家 2595
选家 2597
丁、诗 2598
明初四家 2598
明七子 2599
钟谭 2600
钱吴陈之派别 2601
亭林之名世 2602
朱王领袖南北 2602
袁蒋赵张 2603
道光之复古 2604
戊、词 2606
明词 2606
清词之盛 2606
己、戏曲小说 2610
杂剧 2610
传奇 2613
小曲 2618
小说 2620
- 《野有蔓草,千年不老》池墨著 2019
- 《地理 千年地理探索》牛月 2015
- 《汉字树 6 五千年的刀光剑影》廖文豪著 2018
- 《钱的千年兴衰史:稀释和保卫财富之战》金菁著 2020
- 《龙兴 五千年的长征》韩毓海著 2019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5》记忆经典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东西晋演义 话说中华五千年》(明)杨尔曾著 2019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6》记忆经典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南北朝演义 话说中华五千年》(清)杜纲著 2019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1》记忆经典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