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少斌主编;《武汉港史》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14018460
- 页数:595 页
前言 1
绪论 1
一、港口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
二、港口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5
三、港口经济腹地及货源结构 13
四、港口的地位和作用 16
五、港口的现状及生产能力 18
古代部分 (远古~1840年) 23
第一章 港口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远古~580年) 23
第一节 港口雏形的孕育 23
一、早期居民点和原始城堡的出现 23
二、剩余产品交换和水道运输的萌芽 25
三、初具雏形的江汉水网 27
四、水上运输活动与原始状态的舟船泊地 28
第二节 港口的早期发展 30
一、沙羡县设置后的经济发展趋势 30
二、原始形态的城港一体化 31
三、城市经济的初步形成 33
四、港口的发展与水上运输活动 36
五、造船工场的出现及其发展 38
第二章 商贸中转港地位的确立(581~1367年) 43
第一节 城市经济与港口的共同发展 43
一、经济重心南移与两湖地区的社会经济 43
二、武汉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44
三、商航并盛的两岸港埠 47
第二节 以中转为主的货物运输 50
一、漕粮运输 50
二、贡赋运输 52
三、铸钱运输 54
四、商贸物资运输 55
第三节 实力雄厚的造船业 59
一、造船工场规模的扩大 59
二、造船技术的进步 60
三、民间造船工匠的和雇 61
第三章 华中大港的崛起(1368~1839年) 68
第一节 港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68
一、汉口镇的兴起 68
二、三镇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69
三、四通八达的江汉商路 76
第二节 初具规模的三镇港埠 77
一、水上集贸市场刘公洲 77
二、江汉明珠刘家隔 78
三、漕粮交兑口岸金沙洲 79
四、竹木集散地汉阳鹦鹉洲 80
五、后来居上的汉口港埠 81
第三节 漕粮、淮盐及其他大宗货物运输 83
一、湖广漕粮的转运与交兑 83
二、淮盐的中转分销 86
三、铸钱及燃物料运输 89
四、有色金属的中转运销 90
五、商品粮运输 93
六、川楚木材运输 96
七、其他物资运输 99
第四节 港口航道治理的早期尝试 100
一、武汉河道概貌 100
二、古代疏浚工具的出现与应用 102
三、陈公套的疏浚 102
四、新河的开凿 103
第五节 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 104
一、造船基地的扩展与造船数量的增加 104
二、造船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107
第六节 关税管理机构的设置 109
一、明代的金沙洲钞关 109
二、清代的武昌关 111
近 代 部分 (1840~1949年) 123
第四章 汉口港开埠通商及向近代港口的转化(1840~1911年) 123
第一节 开埠通商以前汉口港的发展及其新的变化 124
一、对内贸易保持华中枢纽大港地位 124
二、对外贸易商路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126
第二节 武汉港被迫对外开放 128
一、汉口开埠通商缘起 128
二、汉口被迫开埠通商 130
三、江汉关的设立与开关征税 132
四、海关行政权与港口管理主权的丧失 134
五、开港初期外国商船的人侵 136
第三节 武汉港向长江航运中心港过渡 140
一、外国航运势力在汉口设立航运基地 140
二、中国轮船航运业在武汉港的初创 144
三、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河、海航运网络的初步形成 147
第四节 港口设施的初步兴建与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 152
一、轮船码头的修建与港埠重心的转移 152
二、保税关栈的设立及管理 154
三、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 156
第五节 港口相关行业的兴起 157
第六节开埠以后汉口港生产的扩大 160
一、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大港行列 160
二、对外贸易的兴起及外贸货物种类 165
三、国内贸易继续发展 170
第七节 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75
一、港口改变城市布局 175
二、港口推动城市近代工业的兴起 178
三、港口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179
四、港口促进城市金融业的发展 181
第五章 武汉港成为长江内河最大的水陆综合运输枢纽港(1912~1936年) 191
第一节 武汉港发展的新动力 191
一、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对武汉港发展的重要作用 191
二、城市经济的进步对武汉港航运贸易的促进 194
第二节武汉港综合集疏运系统的形成 195
一、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海航运的进一步发展 195
二、铁路通车以后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 200
三、邻近地区水路集疏运能力的增强 203
第三节 轮船码头及仓栈设施的新建与改造 207
第四节 码头工人队伍的壮大及劳动生活状况 211
一、码头工人队伍的发展及劳动组织形式 211
二、码头的封建把持制日益深重 213
三、原始的作业方式与工人生活贫困化 215
四、码头工人的斗争 217
第五节 近代港航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港口管理的加强 219
一、江汉关对港务管理实权的控制 219
二、航政机构的建立及航政港政管理 222
三、地方政府对码头工人的管理 224
第六节 港口生产达到近代发展高峰 228
一、货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长 228
二、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 231
三、国内贸易业务的扩大 236
四、客运业务的发展 240
五、武汉港在全国港口中的重要地位 246
第六章 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武汉港的衰落(1937~1949年5月) 254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汉港的港航运输 254
一、港口成为战时撤退运输的重要中转港 254
二、战时港口商业运输的开展 257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武汉港 261
一、日本侵略者对港口的破坏与控制 261
二、日伪航业对港口航运的垄断 263
三、日寇对内地资源的掠夺与港口贸易的急剧衰退 266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武汉港的缓慢恢复 271
一、中国航运业复员与敌伪船舶的接收处理 271
二、码头的收回与整理 273
三、港口轮船运输业务的恢复和发展 279
第四节 港口主权的有限收回 282
一、汉口口岸的收回与重新开放 282
二、航政管理的恢复与外商码头的收回 285
第五节 繁重的突击性运输及其对港口的影响 287
一、人员和公物的大量中转 287
二、国民党军队和军用物资的大量中转 289
三、港口秩序一片混乱 290
第六节 武汉港的衰落 292
一、城乡经济的衰退与港口贸易的萎缩 292
二、港口航运企业的困境 295
三、码头工人生活状况更加贫困 297
四、港埠水域状况的恶化与国民党军队对港口的破坏 299
现代部分 (1949~1985年) 309
第七章 武汉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949年5月~1952年) 309
第一节 港口收归国有 309
一、对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港航机构的接管 309
二、轮船招商汉口分公司资产的接收 315
三、对外国航商在武汉产业的征用与收回 318
第二节 港口设施的整治与航运的恢复 322
一、港口设施的整治 322
二、以汉口为中心的长江航运的恢复 325
第三节 重点运输任务的完成 329
一、华中地区支前运输的重心 329
二、稳定沿江大城市经济的运输中心 332
三、成渝铁路建设物资的联运枢纽 335
第四节 码头封建残余势力的摧毁 337
一、封建把持制的废除与搬运公司成立 337
二、装卸力资的整顿与调整 340
第五节 新型港口管理机构的建立 343
一、武汉港归口管理局面的初步形成 343
二、交通部直属汉口港务局成立 345
第八章 港口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港口生产的复兴(1953~1957年) 348
第一节 港政管理的统一趋势 348
一、解放后第一个港口管理条例的颁布 348
二、码头仓库接收工作的完成 350
三、汉口沿江滩地的划分与使用 353
四、港口装卸工人队伍的组建 355
五、私营航业的管理与改造 357
六、港航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60
第二节 港湾改革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 363
一、计划调度管理的完善与强化 363
二、技术操作规程的运用 366
三、计件工资制度的实施 367
四、作业区专业分工的确立 369
第三节 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371
一、江岸联运港区的开辟 371
二、装卸机械的初步使用和革新活动的萌芽 374
三、港口生产配套设施的建设 375
第四节 港口面貌的改观和运输生产的发展 380
一、联运中转功能的进一步增强 380
二、客货运量日趋上升 382
三、港口面貌的改观 383
四、职工劳保福利待遇的改善 384
第九章 武汉港从“跃进”走向调整(1958~1965年) 386
第一节 港口“跃进”的生产局面 386
一、货物吞吐量急剧增长 386
二、“千吨班”作业方式的产生和效果 388
三、“大协作”运输方式的发展与衰退 391
四、“大跃进”给港口生产带来的后果 393
第二节 港口作业从原始状态向机械化过渡 395
一、装卸工具的变革 395
二、“大跃进”对群众革新活动的影响 399
三、港机修造体系的初步形成 401
第三节 扬泗庙联运港区的兴建 403
一、城乡经济发展对港口的压力 403
二、新港区选址及初步建成投产 405
第四节 企业码头及地方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409
一、港、厂协作创建青山港区 409
二、物资单位码头的建设和地方港区的发展 411
第五节 港口在调整中稳步发展 414
一、货源的减少和生产规模的紧缩 414
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支农方针的贯彻 417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和作业线的完善 420
四、商务监督的开展和安全质量管理的加强 422
五、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经济核算制的深化 425
六、运输生产的发展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 428
第十章 港口在“文革”中的艰难发展(1966~1976年) 431
第一节 面临困境的港口 431
一、装卸运输生产的混乱局面 431
二、港区航道淤浅 436
第二节 逆境中发展的港口运输生产 440
一、维护生产秩序,开展局部整顿 440
二、重点工程和能源物资中转联运 442
三、成组装卸的试行与推广 447
四、旅客发送量超过100万人次 449
第三节 自力更生建设港区 452
一、续建汉阳港区 452
二、工人自建升降机码头 454
三、改造青山矿货码头 455
四、建成汉口区机械化作业仓库 456
五、港口机械的革新与配套 457
六、地方和企业码头的建设 462
七、港机修造厂的扩建 465
第四节 汉江舵落口水陆联运港区的兴建 466
一、汉江货源结构变化对港口建设的需求 466
二、建成汉江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区 468
第十一章 武汉港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1977~1985年) 471
第一节 港口生产经营机制的转换与改革 471
一、开展恢复性和建设性企业整顿 471
二、改革装卸工人分配制度 476
三、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482
四、经营型公司的组建与配套改革 484
五、集体企业转轨变型 487
第二节 兴旺发达的华中枢纽港 488
一、经济腹地的扩展和大宗货源的增长 488
二、航业振兴和运输市场的活跃 490
三、港口水陆联运的繁荣 492
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立体综合运输 498
五、内河最大的客运始发港 501
六、多种经营的新格局 503
七、港口各项经济指标超历史水平 506
第三节 外贸运输的复兴 509
一、武汉港口通江达海的优势 509
二、国务院批准武汉港为外贸运输口岸 510
三、日益发展的外贸运输 512
第四节港口建设的“黄金时期” 513
一、共建港口的崭新面貌 513
二、交通部属港进行大规模挖潜革新改造 519
三、汉阳直立框架式码头建成投产 525
四、江岸栈桥码头群的兴建 527
五、地方港和企业专用码头的兴旺发展 529
六、武钢工业港和武汉“石化”油港区的建设 531
七、内河最大锚泊基地的扩建 534
八、“七五”时期港口重点工程的前期准备 537
第五节 港口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与港机工业的新发展 538
一、更新港作船舶 538
二、改善环保设施 540
三、扩展通信网络 541
四、发展港机工业 542
第六节 健全完善港口管理体系 544
一、调度管理的强化及其对港口装卸生产的促进 544
二、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547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及其显著成效 549
四、标准化能源管理的开展 551
五、机械设备管理的完善 554
第七节 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与生活的改善 557
一、职工教育网络的形成 557
二、职工生活的改善 559
附录 563
一、大事记 563
二、武汉港(汉口港)历届党委(总支、支部)正副书记名录及任职期限 585
三、武汉港(汉口港)历届正副局长(港长、革委会主任)名录及任职期限 587
四、武汉港(汉口港)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590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公路工程造价员》陈楠主编 2013
- 《农网配电营业技师培训教材》王金笙主编 2010
- 《动物故事 70则中国原生态童话作品》何承伟本册主编 2013
- 《天使与女神》韦伶主编 2013
- 《安装工程造价员》周胜主编 2013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学习指导与解题指南》杨拴科,赵进全主编 20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释义及适用指南》何永坚主编 2013
-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员》薛孝东主编 2013
- 《流动非线性及其同伦分析 流体力学和传热》(美)瓦捷拉维鲁(VAJRAVELU K.),(美)隔德(GORDER R.A.V)著 2012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一体化理论方法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王海燕著 2019